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一條終點線

2020-12-14 領跑者

單位組織集體看電影這種事情,如今已經越來越少發生了,但我們最近還是搞了一回。11月,以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爆炸案為背景的美國影片《恐襲波士頓》在內地上映,我們包場組織了一個「領跑者和朋友們之夜」。

跑步的電影本來就不多,大屏幕公映的就更少,這次機會難得,自然要集體學習一下。當天到場的有很多去跑過波士頓馬拉松的朋友,還有更多達到 BQ 即將前往波士頓的朋友,最特殊的一位是李戰哲老先生,2013年他通過終點線後一刻鐘,爆炸發生……

關於這個電影先說幾句,大陸版的片名從原版的《愛國者日(Patriots Day)》改成了《恐襲波士頓》,可能是希望借警匪題材和城市知名度擴大些人氣吧,《恐襲波士頓》的上映比美國的首映晚了將近一年,比香港也晚了9個月。這部片子在美國的票房並不算大賣,基本上成本和收益打成平手,也沒有得到什麼獎,在麻薩諸塞州以外的地區,關注的人也不會太多,所以能在大陸的院線上映還是挺讓人感到意外的。

美國版《愛國者日》海報

「愛國者日」是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一,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的麻薩諸塞州會放假一天,波士頓馬拉松就放在了這一天,但美國其他地區並不會放假。按照《恐襲波士頓》影片裡的說法,愛國者日這一天,波士頓人只做三件事,一跑馬拉松,二看馬拉松,三看職棒的紅襪隊比賽。

從1903年開始,紅襪隊都會在波馬比賽當天的上午11:05安排一場比賽,這樣當比賽結束,球迷們在大約下午2:30走出球場的時候,正好趕上大批的4小時選手開始最後一英裡的衝刺。

關於影片,我還是借用同事何睦朋友圈的文字概述一下吧:

搖晃的手持鏡頭,緊湊的敘事節奏,插敘的紀實影像,恰到好處的配樂,《恐襲波士頓》導演彼得·博格用一貫的風格將我們拉回到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炸彈暴恐現場。

整整131分鐘。這是一個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電影,講的是「愛可以戰勝一起,甚至是恐怖主義」的大道理,但這不妨礙它好看依舊。即便片中有些雞湯略顯濃鬱,一些橋段不夠克制有煽情催淚之嫌,但主旋律背後藏著閃亮到不能忽視的人性。波士頓警察不止一次喊出的「This is my fxxking city.」 面對恐怖分子,中國小夥子眼中的恐懼、絕望和求生欲望;男主角將妻子內心的善良和邪惡鬥爭過程比作戰爭的比喻;以及那位始終守護在8歲男孩屍體身旁的警察和他的敬禮……這些片段讓一個主旋律宣傳機器有血有肉有靈魂。

影片的最後,隱隱約約地拋出了一個疑問:我們會被恐怖主義擊倒麼?或者說,我們要怎樣擊敗恐怖主義?導演借男主角給出的答案是用愛。宣傳方借宣傳海報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像超人一樣無處不在的英雄警察。因此,在眾多海報中,我最喜歡的是很多鞋帶的那幅,充滿了悲壯氣氛。最後的最後,作為一個跑步愛好者,在這部其實並未過多提及波馬的電影中,深深感受到了波馬的歷史、榮耀和感召力。

這輩子,真想要感受一次波馬終點的歡呼。

2016年我第一次去跑波士頓馬拉松,賽前一天下午我在馬拉松博覽會對面的 Adidas Runbase 店裡閒逛,店長突然出來說:「三年前的今天,現在這個時刻,2013年4月15日下午2點49分,波士頓馬拉松發生了爆炸事件,讓我們懷念逝者,默哀一分鐘。」

那氣氛簡直肅穆極了,那個時刻,全城都在默哀。2013年兩處爆炸的地方,也擺放了花環和死者的照片。

2016年賽前一周,尚未重新裝飾的波馬終點線

2013年波馬爆炸事件發生之後,除了最早誕生、流傳最廣的 Boston Strong 外,還有一句口號在我看來更加盪氣迴腸,「奪回終點線(Taking back the finish line)」。波馬賽事總監 Dave McGillivray 在2014年的起跑儀式上用手持喇叭發出了這樣呼喊,「我們今天要奪回我們的比賽,奪回終點線。(We’re taking back our race today. We’re taking back the finish line.)」。

2013年11月紅襪隊奪冠後在波馬終點線展示冠軍獎盃

值得一提的是,麻薩諸塞州,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麻省,不僅孕育了波馬(1897年),還孕育了籃球(1891年)和排球(1895年),這都是與現代奧運會(1896年)同齡的體育標誌。

現代體育帶給人強壯的身體、智慧和勇氣,馬拉松對於一座城市也是這樣。

相關焦點

  • 每座城市都應該有一座理想城
    鴻坤每進駐一座城市都會在洞察城市的建設規律,梳理城市脈絡之後以前瞻性的眼光定基於潛力板塊,運營城市發展基於此,鴻坤攜理想系2.0升級作品-鴻坤·理想城落址廊坊城芯價值熱土區域實力構築出的交通優勢,成就便利生活示意圖理想教育兒童友好社區,呵護健康成長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一座理想城
  • 一座山、一條河,成就了一座中國絕無僅有的城,一座神奇的城市
    在北緯45.6°,有一座神奇的城市,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它就是新疆的克拉瑪依。克拉瑪依別名油城,全境大部分為戈壁荒漠,主要礦產資源是石油和天然氣。這裡有新中國成立後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也是中國西部第一個原油產量上千萬噸的大油田。
  • 中國6大美食城市,每一座都有代表性美食,西安榜上有名!
    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吃飯這種事情做什麼都是不能被耽誤的。尤其是我國,有著「舌尖上的中國」之稱,對美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也導致了我國每個地區每座城市,都有屬於他們的特色美食。但如此多的美食有的人能欣賞得來,有的卻不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國的8大美食城市。
  • 中國不輸在起跑線,美國贏在終點線
    鄰居家的牛牛離本城市最好的初中就差了四分,為了不讓牛牛輸在起跑線上,他爸爸動用了所有人脈,才讓他擠進了這所中學。另外一條街上的甜甜已經換了四種鈣片了。甜甜媽媽想讓甜甜學習舞蹈,贏在起跑線上,一歲就開始給她補鈣,這樣可以比同齡人早點開始學習舞蹈。
  •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做「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該如何避免
    我相信有非常多的優秀孩子,做得非常出色,很自律,各項功課安排得井井有條,態度是多麼的積極,多麼的積極,多麼的令父母省心。我也聽到了許多抱怨及無奈的聲音,「我的孩子一點都不自覺,怎麼辦呢?」「突發疫情」和「線上授課」,成了背鍋的罪魁禍首,成了「家長不懂如何教孩子」的一張遮羞布。真相的確如此嗎?
  • 看不見的終點線
    我問她,教育的終點線在哪?沒有找到終點線,起跑線劃在哪?劃在小學,還是初中?抑或是高中大學?這根線是誰劃的?有何權威證明?我連續發問,外甥女連連發暈。給教育划起跑線,是一些精明的"儒商」,為了圈錢,任意劃線;糊塗的家長,為了從眾,盲目跟風。跟風的好處是省心,別人怎麼說怎麼做,抄襲過來便是。抄襲的弊病在於一錯俱錯,即使抄對了,也是雷同。
  • 城市禮物,每一座城市的文旅新名片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觸,因為一份心意禮物,愛上一座城! 城市禮物,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張文化名片,展現了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自信;對於遊客來說,是一份濃縮了城市情誼的心意,能為旅行增添一抹樂趣和回味。
  • 世界上最美的橋,每一座都足夠驚豔
    美麗的廊橋也深深的印在腦海中,每一座橋,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風格,不僅是亮麗的風景線,更是視野極佳的觀景平臺。公園以約塞米蒂溪谷為中心,峽谷內有默塞德河流過,以及一些瀑布,包括著名的約塞米蒂瀑布。13.蓋普斯託拱橋-美國 在紐約的中央公園裡,一座古老的拱橋橫跨唯美平靜的湖面,形成一道醉人風景,它就是蓋普斯託拱橋。這座拱橋常出現在電影《欲望都市》和《穿普拉達的女王》等。
  •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最具代表的街道,哪條街可以代表成都呢?
    每座有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與文化,而一座有歷史、有活力、有靈魂的城市總會有一條街道最能代表她。比如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海的外灘、紐約的華爾街、東京的銀座、北京的長安街、香港的皇后大道等等。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海外灘紐約華爾街東京銀座北京長安街香港皇后大道而對於成都,哪條街道可以代表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成都有故事的街道有很多,人民南路、總府路、玉林南路、錦裡、琴臺路、紅星路等等。
  • 最常見地名:幾乎每座城市都有,甚至還有城市直接當作名字
    說起咱們國家那些常見的地名,可能有很多人都能說上一大票來,畢竟很多城市的地名取名過程中,常常會有互相借鑑的成分。但是要說到最常見又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名是哪一個,恐怕要數中山這個名字了。在國內,用這個名字當作路名的城市大大小小的都有,畢竟是「國父」的名字,這些城市如此命名道路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偉人了。比如位於優美廈門的城市中,一條最為老牌的步行街名字就叫做中山路。幾乎每一個來到這城市的遊客都會來這逛逛,這兩天筆者都還在這裡遊覽,雖然整條街算不上特別長,但卻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風韻。
  • 每一座山峰都應該被記住
    而由於一線城市裡的收入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因此每年也有大批的年輕人,選擇到北上廣去打拼,這其中廣大的程式設計師們最為積極。尤其是在首都這樣,房價突破天際的城市裡,如果沒有家庭的幫扶,只靠自己打拼買房,其困難程度,常人完全無法想像。有鑑於此,對於家境不好的程式設計師們來說,未來是該在北京奮鬥到底,還是急流勇退過舒服的日子,這是每個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不久前,有位北京的程式設計師,在職場論壇裡發帖吐槽了自己的困境,不少網友們前來圍觀。
  • 每一條交付生產線都是一座智能車間
    ■真空鍍膜領域造「無人工廠」「現在市面的真空鍍膜裝備,大部分是單體機;我們的裝備從前期研發和技術準備環節就以信息化作為突破口,將數位化、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可以說每向客戶交付一條生產線,相當於交付了一個智能車間或小型智能工廠。」
  • 「起跑線」和「終點線」
    原標題:「起跑線」和「終點線」  劉海明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曾經深入人心。「起跑線」理論的宣傳,不僅得到了家長的普遍認同,也得到了幼兒園、中小學的認同。「一切不以遊戲智力娛樂、健康幼兒心理教育為主的幼兒園教育都是揠苗助長!」然而,更多的人擔憂:這樣的規定能奏效嗎?有網友指出:「一年級的課程有多難,拼音過關,識字量400多個,幼兒園沒基礎,根本不可能順利學得上去。」「幼兒園不學小學的東西能行嗎?如果什麼也不會就到了一年級那恭喜你了——你孩子一年級肯定墊底。」
  • 長沙市周南中學校長翁光龍:不讓學生輸在終點線上
    作為基礎教育,學生已經來到了你的學校,成為了學校的一員,他就應該享受到一致的起跑線待遇,而不應該分出彼此和高下。當社會都在關注孩子們的起跑線時,我們牢牢盯著學生發展的終點線。因為檢驗我們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能否擔當得起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重任。那麼,這個「終點」指什麼呢?是三年高中的終點嗎?是學校生活的終點嗎?
  • 為何每座全球級城市都有一個CLD
    為何每座全球級城市都有一個CLD每一座全球級城市都有一個CLD。把目光投向整個地球,往外觀望、了解那些世界級的城市,如巴黎、紐約、東京.....可以發現,它們之間都有這麼一個共同點,即它們都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CLD。像巴黎的香榭麗大道、紐約曼哈頓的上城區、東京的田園調布......
  • 國內最出名的這幾座橋,每一座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都有一段歷史
    國內最出名的這幾座橋,每一座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都有一段歷史。四川省瀘定縣瀘定橋,我們對瀘定橋並不陌生,畢竟紅軍長徵的重要戰役「飛瀘定橋」就發生在這裡,而且還在學校裡學到了這篇文章。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瀘定橋始建於300多年前,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代表作。
  • 波士頓馬拉松 | 每一公裡都是傳奇
    為什麼每一個跑馬拉松的人心中都有一個波士頓夢想? 文/奶黃包包包包 圖/東方ic天氣預報顯示,今年比賽期間氣溫比較涼爽,同時會有陣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適合比賽。波馬從第一槍到最後一批起跑隔著近2.5小時,選手們在起點可能會感受到一絲寒意。
  • 每一座文化藝術中心,都有著一個城市理想|《建築中國周刊》
    文化藝術中心是一個城市當之無愧的地標性建築,是城市精神的體現,是一個特色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築。塑造與提升演藝文化空間格局成為城市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必經之路。本期周刊,精選了五個國內外文化藝術中心的案例,每一個建築都是對一片土地的解讀,記錄文化的厚重、時間的痕跡,且充滿對於未來城市的理想化色彩。
  • 民眾都想這兩座城市改名,有一座曾是世界中心,日本多次前來學習
    每一個地方都只有自己的名字,不管是城市還是省份都是如此,但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如今的地方名字有恆多都不再是當初的叫法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的城市都有改過名字,像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北京在之前還是叫做北平,如果說可以改回之前名字的話有兩座城市的想法是最熱烈的。
  • 別光想「贏在起跑點」,更要小心別「摔在終點線」
    成大的大一學生是規定要住校的(我覺得這真是德政!),當時我們土木系的學生被分到光復校區的第二宿舍,簡稱「光二」。光二舍北邊是榕園,那棵有名的大榕樹就在那裡(就是國泰人壽logo那棵)。而南面則是一座大操場,有我不少回憶:大一有段時間熱衷街舞,為了在系晚會表演,常半夜和同學在司令臺上苦練翻滾(模仿當時很紅的LA BOYZ),搞得全身瘀青覺得自己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