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組織集體看電影這種事情,如今已經越來越少發生了,但我們最近還是搞了一回。11月,以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爆炸案為背景的美國影片《恐襲波士頓》在內地上映,我們包場組織了一個「領跑者和朋友們之夜」。
跑步的電影本來就不多,大屏幕公映的就更少,這次機會難得,自然要集體學習一下。當天到場的有很多去跑過波士頓馬拉松的朋友,還有更多達到 BQ 即將前往波士頓的朋友,最特殊的一位是李戰哲老先生,2013年他通過終點線後一刻鐘,爆炸發生……
關於這個電影先說幾句,大陸版的片名從原版的《愛國者日(Patriots Day)》改成了《恐襲波士頓》,可能是希望借警匪題材和城市知名度擴大些人氣吧,《恐襲波士頓》的上映比美國的首映晚了將近一年,比香港也晚了9個月。這部片子在美國的票房並不算大賣,基本上成本和收益打成平手,也沒有得到什麼獎,在麻薩諸塞州以外的地區,關注的人也不會太多,所以能在大陸的院線上映還是挺讓人感到意外的。
美國版《愛國者日》海報
「愛國者日」是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一,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的麻薩諸塞州會放假一天,波士頓馬拉松就放在了這一天,但美國其他地區並不會放假。按照《恐襲波士頓》影片裡的說法,愛國者日這一天,波士頓人只做三件事,一跑馬拉松,二看馬拉松,三看職棒的紅襪隊比賽。
從1903年開始,紅襪隊都會在波馬比賽當天的上午11:05安排一場比賽,這樣當比賽結束,球迷們在大約下午2:30走出球場的時候,正好趕上大批的4小時選手開始最後一英裡的衝刺。
關於影片,我還是借用同事何睦朋友圈的文字概述一下吧:
搖晃的手持鏡頭,緊湊的敘事節奏,插敘的紀實影像,恰到好處的配樂,《恐襲波士頓》導演彼得·博格用一貫的風格將我們拉回到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炸彈暴恐現場。
整整131分鐘。這是一個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電影,講的是「愛可以戰勝一起,甚至是恐怖主義」的大道理,但這不妨礙它好看依舊。即便片中有些雞湯略顯濃鬱,一些橋段不夠克制有煽情催淚之嫌,但主旋律背後藏著閃亮到不能忽視的人性。波士頓警察不止一次喊出的「This is my fxxking city.」 面對恐怖分子,中國小夥子眼中的恐懼、絕望和求生欲望;男主角將妻子內心的善良和邪惡鬥爭過程比作戰爭的比喻;以及那位始終守護在8歲男孩屍體身旁的警察和他的敬禮……這些片段讓一個主旋律宣傳機器有血有肉有靈魂。
影片的最後,隱隱約約地拋出了一個疑問:我們會被恐怖主義擊倒麼?或者說,我們要怎樣擊敗恐怖主義?導演借男主角給出的答案是用愛。宣傳方借宣傳海報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像超人一樣無處不在的英雄警察。因此,在眾多海報中,我最喜歡的是很多鞋帶的那幅,充滿了悲壯氣氛。最後的最後,作為一個跑步愛好者,在這部其實並未過多提及波馬的電影中,深深感受到了波馬的歷史、榮耀和感召力。
這輩子,真想要感受一次波馬終點的歡呼。
2016年我第一次去跑波士頓馬拉松,賽前一天下午我在馬拉松博覽會對面的 Adidas Runbase 店裡閒逛,店長突然出來說:「三年前的今天,現在這個時刻,2013年4月15日下午2點49分,波士頓馬拉松發生了爆炸事件,讓我們懷念逝者,默哀一分鐘。」
那氣氛簡直肅穆極了,那個時刻,全城都在默哀。2013年兩處爆炸的地方,也擺放了花環和死者的照片。
2016年賽前一周,尚未重新裝飾的波馬終點線
2013年波馬爆炸事件發生之後,除了最早誕生、流傳最廣的 Boston Strong 外,還有一句口號在我看來更加盪氣迴腸,「奪回終點線(Taking back the finish line)」。波馬賽事總監 Dave McGillivray 在2014年的起跑儀式上用手持喇叭發出了這樣呼喊,「我們今天要奪回我們的比賽,奪回終點線。(We’re taking back our race today. We’re taking back the finish line.)」。
2013年11月紅襪隊奪冠後在波馬終點線展示冠軍獎盃
值得一提的是,麻薩諸塞州,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麻省,不僅孕育了波馬(1897年),還孕育了籃球(1891年)和排球(1895年),這都是與現代奧運會(1896年)同齡的體育標誌。
現代體育帶給人強壯的身體、智慧和勇氣,馬拉松對於一座城市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