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1日起,辦診所不再是醫生專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都可申辦診所了。日前,深圳市衛計委在全國率先發布了《深圳市診所設置標準(試行)》,在人、財、物方面放寬了限制,以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診所。這一先例是否意味著民營醫院的時代開啟?掘金機會在哪裡?
喬繼英
復星集團董事總經理,負責全球醫療健康、消費、科技領域投資併購
15年以上研發、市場銷售、投資經驗
代表投資案例:鳳凰醫療、腫瘤新藥微芯生物、二毛照護、九鼎美元基金等
醫療行業八萬億市場
喬繼英:從投資的角度看,一個市場的興起需要來自供給和需求端的驅動力。
過去中國醫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三方面。從需求端來講,第一是人口老齡化,因為老年人人均醫療消費會比普通人高很多;其次是慢性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系統,這是中國排名前四的慢性疾病。慢性病佔整個醫療負擔的60%到70%以上,現在患病率仍在提高。這兩個因素是醫療發展的主要需求動力。
從供給端來講,過去醫療發展主要來自我國的全民醫保,從2009年開始,我國建立了包括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在內的3+1醫保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覆蓋。現在醫保已不再是醫療行業的主要動力,因為已經基本實現全民覆蓋,並且目前醫保的壓力很大。
所以醫療行業發展需要新的驅動力。第一個新動力來自於消費升級,大眾願意為醫療服務去支付更多的費用。據保監會的統計,過去五年的健康險增長了快五倍,是所有險種中增長最快的。第二個新動力來自技術的進步,比如有新的檢測手段做基因檢測,有新的治療方法,比如細胞免疫治療、基因編輯等。第三個新動力來自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加入。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連接,會解決部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網際網路能夠低成本獲取大數據,大數據為基礎又促進了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以上這些新動力都在促進行業的發展。
預測醫療行業到2020年是一個八萬億的市場,這個市場肯定有投資機會,有「黃金」可以挖;但是投資需要專業和耐心,可能金礦都在深水區,要避免踩坑、避免雷區,醫療投資是有一定的專業門檻的。
以2015年的市場為例,如果分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來看:
藥品的市場約1萬3千到1萬5千多億,可以把它比喻成河流;器械的市場大概是3千到5千億,可以比喻成湖泊;服務的市場是海洋,大部分的藥物、器械都要通過醫療服務的市場走向消費者,走向用戶,這個市場大概是3萬億到4萬億的市場。
以上是醫藥、器械、醫療服務三個大板塊的市場規模大小。從細分來看,醫藥領域在腫瘤、中樞神經系統(比如老年痴呆症、精神抑鬱)、自身免疫、罕見病、代謝類等領域都有投資機會。器械領域的投資機會首先來自診斷,市場規模在器械裡第一、增速第二。
現在都講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就是要先診斷、後治療。比如肺癌,可能有十幾種的基因突變,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用不同的藥物治療,所以診斷很重要。器械領域的其他機會有血糖新的檢測方法,之前的方法要用採血針、很難做到實時檢測,現在的無創血糖檢測已經可以做到實時檢測。另外,醫美(醫學美容)市場發展迅速,相關器械和耗材快速增長。還有牙科、眼科等領域。醫療服務市場也有大的機會。
醫療服務背靠大眾消費
喬繼英:私立醫療或者民營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的一個大市場。觀察過去五年的數據,民營醫院的數目一直在增長,而公立醫療的數目從2012到2013有一個低的增長,2013年以後都是在下降的。雖然2015年民營醫院數目第一次超過了公立醫院;但是我們會觀察到,相比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床位數隻佔了20%多,醫護人員、門診量、住院量佔比更低,大約只有15%或者18%的水平,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對民營醫院的挑戰也非常大,能不能吸引好的醫生,能不能吸引患者,有沒有醫保,有沒有特色等,民營醫院要和公立醫院形成互補的角色。
民營醫院上市路
喬繼英:民營醫院還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政策上講,國家支持民營醫院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在上市監管方面,A股監管相對港股來說要嚴格很多。投資人構成方面,過去上市的民營醫院更多是一些國際投資機構。因此,眾多民營醫院集團都選擇了赴香港上市。
最近我們觀察到,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醫院集團公告要回A股。因為回A股,不管是散戶還是機構投資人都會更熟悉,估值差異也會變小。
醫院集團估值低
喬繼英:相對來講,國內民營醫院在國內上市會有高溢價。因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會更認可他們,給他們一定的成長空間的想像,也就是PE市盈率。醫院說到底跟新技術的估值是有很大差異的,可以從成長模式和商業模式來解釋。醫院的現金流穩定,內生增長靠規模優勢。大的醫院集團會有統一的IT系統,統一的財務系統,專家資源豐富、可以流動,更重要的,有供應鏈採購優勢。大的醫療集團可以直接和器械廠家、藥物廠家去談判,不用通過經銷商;因為需求量大,採購價格會比市場低30%甚至是50%左右。醫院的外部增長主要通過擴張,擴張就需要資金。因此醫療集團很需要上市,他們需要資金不斷的去滾動,去收購新的醫院或者新建醫院。醫院的淨利率水平一般是10%左右。但新技術不像醫院資金驅動的模式,技術驅動的增長會非常快,所以大家給予技術的想像空間會更大,在國外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一個希望成長穩定的基金,投醫院是很好的選擇,或者是投醫院的相關上市公司標的。醫院有品牌,建立的越久越有價值。
喬繼英:五年前,關注民營醫院的投資人是比較少的。現在投資醫院越來越多有幾方面原因:第一,器械也好,藥也好,進口替代基本做完了,這樣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需要看創新。第二,國家政策支持民營醫院的發展,國家鼓勵社會資本加入民營醫院,醫生可以多點執業。尤其是醫生的多點執業,能夠解放醫生的生產力,讓醫生更好實現個人價值。第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願意支付一定的溢價來保證好的醫療服務,不願意去大三甲醫院排隊,享受更好的私人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