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建嶸微博曝光北大餐廳驅趕受傷員工 餐廳否認
本報訊(記者張雷)昨天,本報報導了于建嶸教授微博曝光北大松林餐廳一員工因腳傷被趕出宿舍而露宿一事。昨晚,北大松林餐廳在北大bbs上做出聲明,稱並未拖欠該員工工資。對此,當事人提出三點質疑,並稱日後不排除提起勞動仲裁。
-
誰出的餿主意,騙公知大V掙這種傻錢
這年頭,在微博中找到一個腦子正常的大V, 倒成了一件難事。 公知大V,平時最愛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理中客」形象, 雙重標準自相矛盾前後打臉玩得一套又一套
-
新浪推任志強、張鳴、袁騰飛等反共公知為十大熱門時評人 遭吐槽
新浪@熱門微博推出的這所謂的十大熱門時評人如@任志強,@五嶽散人,@袁騰飛, @袁裕來, @張鳴等都是微博上臭名昭著的反共反華反社會主義,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等的公知大V,但新浪現在卻推他們為「十大熱門時評人」並說其為大家尋求真相,他們的微博是「最有價值的沉澱之一」。其實,新浪微博的傾向早已飽受詬病。
-
微博公知速成指南(美分版)
《一代人》與《春暖花開》這種大眾經典就算了,推薦用「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這種——要扮公知最好有點抑鬱範兒,不然沒心思仰望星空。 4、個人標籤寫點「哈耶克」、「公共政策」這些大詞兒,想拽些就寫「布魯金斯學會」或「傳統基金會」,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你是那邊某個研究員的馬甲——只要你不是在個人簡介裡寫,就不算蓄意欺騙。再標個「思想的境界」,年資悄悄地就上去了。
-
微博大V去向_資訊頻道_鳳凰網
8月1日新華網刊文《中國若動蕩,只會比蘇聯更慘》,文章指出,微博上的天使、導師、公知們天天造謠傳謠製造社會負面新聞,營造一種中國即將崩潰的末世景象……赤裸裸地煽動民眾當炮灰引發中國社會動蕩。
-
昔日「霸主」新浪微博的興衰史
2011年左右,很多微博用戶都會有這麼一種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迅速拉近了,即使不會寫文章,也能輕而易舉地發表觀點。微博之前,只有自上而下的信息,微博之後,才有了自下而上的發聲。即使充斥名利,微博對於輿論環境的改變,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一家媒體都大。
-
教授稱「留法女大學生都是潘金蓮」引爭議
核心提示:8月23日凌晨,有微博網友上傳司法部司法行政學院副教授張海峽評價留法女大學生的視頻,視頻中張海峽稱凡是中國大陸的女孩子到法國留學的,回來之後都爛得一塌糊塗,都是超級潘金蓮。該微博經于建嶸轉發後被網友圍觀,張海峽稱其斷章取義,將要起訴于建嶸。
-
法學會員:警察暴力執法是公知大V刻意製造的偽命題
這兩起事件都引發了輿論對警察執法使用暴力的指責,不少公知、學者、自媒體、甚至權威媒體、主流媒體等頻頻使用暴力執法字眼,對警察的執法行為提出質疑。更有文章呼籲對警察進行權力約束,認為警察執法權力的濫用源自於警察權力過大,而暴力執法就是警察權力擴張的具體表現,而糾正「任性」執法的前提就是必須用法律法規約束警察執法行為。
-
于建嶸:我的兩次訪法經歷
這是我第二次訪問法國。2004年4月底,我接受法國學界的邀請,和著名學者康曉光教授一同到法國參加一次有關政治發展的學術研討會。那次到法國,我們與法國學者深入而廣泛地討論了各國政治發展問題,並在法國同行的陪同下參觀了巴黎的名勝古蹟。特別有意思的是,我還參加了法國巴黎的五一大遊行。
-
[學子論文]本土微博大V的影響力分析
從2009年8月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始,短短四年時間,新浪微博用戶發展到5.03億,品牌價值幾十億,成為了研究新媒體發展歷程的重要對象。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在京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指出,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工具,微博傳播對於社會發展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其負面效應也十分顯著。
-
微博與女權
無論是電視、報紙或網絡,這些媒介對女性權利的爭取和保護都非常有限,最終,為女權吶喊的聲音依舊全都回歸個體。微博誕生,讓網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一批想要「說話」的女性,在微博裡尋找到了共鳴,女性權利也有了被更多其他共同體看到的可能。這意味著,「說話」的主體不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群體意識讓女性的聲音不再微弱,由此形成了圈子,圈子成形,即堡壘起築。
-
村民不滿徵地求助微博名人
廣州市海珠區政府就村民訴求予以回應,稱萬畝果園只徵農用地不存在房屋徵遷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廣州海珠區土華村一村民不滿萬畝果園徵地補償標準,發微博求助微博名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隨後,于建嶸將該網友反映的問題轉發在微博上。 對此,海珠區政府昨日對村民訴求一一作出回應,表示不存在房屋徵遷問題。
-
中國的公知和美國的死狗,差別咋這麼大捏?
鳳凰網這張世界疫情地圖,還是相當出彩滴——顏色與數據精彩紛呈,疫情分布和發展形勢一目了然。看我華夏,天時、地利、人和,三才聚首,大統之勢,一發而不可收..突有人問:天下大事,興國安邦,豈是你我草莽所能企及?不如洗洗睡了,明日再找個話題,蹭個熱點,也好多掙幾隻茶葉蛋。
-
某些公知,骨子裡崇洋媚外,日本夏令營,這就是推行教育的原因!
我只能說呵呵,甚至25年後《中日夏令營》作者還恬不知恥的認為是他激勵了80後,我只能說,恬不知恥!像極了現在的公知,感覺劉雲曉或許就是當年的第一代公知,面對國內問題,他們重拳出擊,面對國外他們唯唯諾諾;他們嚴於律「中國」,寬以待「歐美」,他們把外國塑造得如同天堂一般,凸顯國內的落後,然而他們很多沒有去過外國!
-
譚秦東向鴻茅藥酒道歉,最失望的恐怕是公知和網絡大V們
該道歉文一出,想必網絡上又將迎來一片罵聲,那些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最為活躍的公知們和大V們此時此刻一定在責怪譚秦東沒有原則,選擇屈服和低頭。網絡噴子們更是責怪譚秦東不爭氣,在強權面前退縮,他們一定會罵譚秦東和家人受到了威脅。
-
周濂:當「公知」成了罵人的詞
二薩哈羅夫應該感到慶幸,如果他生活在微博時代,恐怕也難逃「公知」的帽子而被網絡水軍的唾沫徹底淹沒。從公共知識分子到「公知」,如果我的記憶沒錯,這個變化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公知」的門檻很低,只要你活學活用「公知」速成手冊,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為一個合格的「公知」。這種剝落金身、裸露泥胎的暴力解釋法,目的就是製造某種刻板的印象,迎合併坐實大眾所預期的「事實真相」。
-
金燦榮:公知就是一群「蒼蠅」,老把我國的垃圾堆跟外國的客體比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提出了評判公知的標準,表示公知必須「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能夠對社會進言且參與公共事務,擁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早期的公知,是由那些心懷天下的知識分子所組成的,他們擁有著極高的學識素養,懷揣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為了祖國的復興而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
說說聖母婊和恨國公知的區別
文:@農人語網絡上的聖母婊和恨國公知雖然不多,但一直存在。聖母婊通常是打著維護國家的名義招搖撞騙的,而恨國公知一般是扛著為民請命的大旗招搖過市的,一般情況下我們這些普通網民還真看不出來,對於他們這些人我們尤其值得注意,因為他們這些人都善於偽裝。我發現很多吃瓜群眾都會跟著這些人的後面起鬨,估計他們都以為自己是一個在伸張正義的俠客呢,殊不知,他們只不過是一條上了別人節奏的可憐蟲而已。
-
中國文藝界為何容易出公知?看中國公知的高光與末路
不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只是說我們意見不同可以相互爭論,而不是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扭曲事實的雙標行為。這說的就是那些成天在網絡平臺上不分青紅是非,喜歡張口就來的公知們,各國都有噴子。
-
公知、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的區別
編:愈嘉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爆的討論:公知、意見領袖和知識分子有什麼區別?王小波和阿城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結果是小說。小說可以反映某種理念,但它本身並不是理念。 公知,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它是「知識分子」的延伸,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產物。當一個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擺脫學術界的束縛,以不符合學術規範的方式,就社會熱點問題,直接向民眾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它就是公知。也就是說,一個人被稱為公知的前提是,他首先得是個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