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蘇
一
最近看到一條暖心的新聞。
浙江杭州,一位女孩為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特意製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書」。
原來,她的外婆想學用微信,女孩教了好多次,可是外婆就是沒學會。
於是,她抽時間把操作步驟都畫了出來,這樣家裡沒人的時候,外婆也能自己操作。
一時間,被女孩的細心所感動。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
「半年前,我教奶奶用智慧型手機,給奶奶演示微信的使用方法,再教她用手機拍照,一遍遍重複上述方法,就像小時候奶奶一遍遍講故事書給我聽一樣。
其間雖然也會有耐心不足的時候,但當我看到八十多歲的奶奶眼裡閃著新奇的笑意,我覺得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開心。」
無獨有偶,重慶郵電大學的一位同學利用自己的繪畫特長,也給爸爸媽媽製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說明手繪本,教會父母如何用微信與自己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信手拈來的操作,對家裡的父母、長輩而言,卻是困難重重。
不僅僅是手機,家中液晶電視已經許久沒有打開了,洗衣機也不會操作,教過也記不住。
信息化的發展,對年輕人來說,是如魚得水,卻讓老年人戰戰兢兢。
就像「曾經父母、長輩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兒時提出的各種幼稚問題一樣。
他們渴望是我們多一點耐心,放慢腳步,等一等他們。
可是我們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將他們拋在了身後。
而現實對老人也並不寬容。
二
一夕之間,我們的世界仿佛對老人豎起了各種屏障。
老人們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被社會一次次拒絕、被邊緣化,老年人生活似乎變得更加不方便!
前段時間,大連一位老人和地鐵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
地鐵站規定,乘車時需要出示個人健康碼,或者疫情通行證。
但這名老人顯然並不明白他需要出示什麼東西,問了幾次「健康碼是什麼,要電話號碼」?
工作人員再次詢問疫情通行證時,大爺情緒有些激動地說道:「沒有這個東西,你們沒有給我」。
在這個點讚有160萬的視頻裡面,這個老人被貼上了「豪橫大叔」的字眼。
雙方都很激動,以至出動保安,當工作人員詢問「要不要叫警察」,老人質問「我犯了什麼罪?」
看到這段時,很多人開始是忍不住的笑的。
大爺耳朵背嗎?豪橫大爺!一個健康碼,怎麼可能?
但很多人笑著笑著就笑不下去了。
有網友說:幹嘛為難老人家,誰家還沒幾個不會玩手機的老人?
而且工作人員和老人是屬於完全的無效溝通,工作人員一直在說,請出示健康碼、通行證,可是大爺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兩個人一直在做無效溝通。
工作人員寧願去報警,也不願意去解釋健康碼是什麼,怎麼幫助大爺下載健康碼,這才是真正讓人費解的地方。
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困境的,並不僅僅是大連這一位老人。
網上反饋老人不會二維碼、不會上網,生活遇到困難的事例比比皆是。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4.5%。
中國有14億人口,還有5億人是不上網的。
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中國有2.54億,其上網比例僅23%。
也就是每四個人中,就有三個人未曾接觸過網絡。
有太多人被時代「拋下」,被忽略掉,在這個日益便捷的社會裡,正在「四處碰壁」。
現代生活讓年輕人如虎添翼,卻讓老年人步履維艱,已成事實。
三
央視曾經做過一期節目:《掃碼時代,別讓老人「落在身後」》。
其中有一個環節很戳心: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老人被留在了身後?
什麼時候呢?
從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起,已然把老年人分隔在了兩個世界。
在黑龍江,67歲的大爺買完葡萄,準備結帳,卻被告知,只收微信,不收現金。
大爺拿著紙幣尷尬地站了一會兒,還是無人搭理他。
他心酸地拿起葡萄控訴:
我拿的是人民幣,不是假幣啊,你讓我在那兒站著,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
一位來自安徽宿州的老人不懂網絡訂票,去了6次人工窗口都沒能成功買到一張去看女兒的火車票。
每次帶著希望排完長長的隊伍,輪到自己時,得到的回覆永遠是線下窗口已經沒有火車票了。
工作人員告訴他,想要買到票還得上網去買,可是如果會上網,會線上購票,他何必要不辭辛苦,每天起早來排隊呢?
最後,在別人幫忙下買到車票的時候,老人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既釋然又委屈。
智能生活時代,令這位老人即便放下尊嚴,卻也換不來一張與女兒相見的車票。
美國的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曾提出過「數字鴻溝」一詞,信息化帶來了「數字機遇」的發展紅利,但也因信息落差造就兩極分化的趨勢,潛藏著新的不平等。
現在是哪怕不要自尊,也跨不過數字鴻溝。
很多老人不明白:
商店為什麼不收人民幣了?
醫院為什麼不能手動掛號了?
火車站為什麼買不到票了?
超市買東西為什麼可以自己結帳?
路邊的自行車為什麼一掃就能走?
面對這日新月異的事物,老人們一切都是那樣的格格不入。
有人說:人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跟不上時代的老年人要被淘汰。
可是人老了,耳聾眼花,反應慢,想好好學,有時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你讓年老體弱的老人與時俱進,現實嗎?
竇文濤曾說過一句話:
有時候做道德評判的時候,我總覺得有點心虛,你知道嗎,因為人和人的處境真的很不一樣。
的確,你高高在上評價他人的樣子太自私。
四
在這個奔湧的智能時代,大數據覆蓋了社會的每個角落,可是有些人卻與它漸行漸遠。
儘管不服老,卻又不得不承認老去的事實。
前段時間回娘家,發現母親用著的還是她那部老年機,送給她的智能機還被小心塞在盒子裡。
不敢用,怕用壞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母明明就在我們的身邊,卻活得越來越謹小慎微。
這也就是這趟回家,才偶爾發現了父親的病例,年後老倆口偷偷到醫院去過兩次,我卻一次都不知道
醫院裡要健康碼進門、要下載APP預約,對網絡一竅不通的父母是怎麼進去的?
我不敢想像。
父母總覺得讓子女陪我去一趟醫院會影響工作,讓子女花教我用一下手機會浪費時間。
可是漸漸老去的他們面對這不知所云的世界彷徨失措,可又害怕給子女添麻煩。
或許這就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吧!終究有一天會走向了時間的兩岸。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老年病學家路易絲·阿倫森說:
「我們如何對待長輩,既決定了老年人的現在,也決定了未老先衰者的未來。」
其實父母現在的樣子也是未來我們真實的寫照。沒有人會一直年輕,每個人最終都會變成老人。
當有一天我們變老,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奏。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有溫度的。多一些關心,多一份理解。
就像開篇的女孩幫助外婆學習微信使用。
其實他們已經在很認真地在學習新技能,去努力跟上時代步伐。
所以不要催促老人勉力奔跑。用耐心等一等走慢的人,他已經盡力了。
智能時代,願每個人都能尊嚴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