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對於當時已取得戰爭主導權的美國、蘇聯來說,勝利唾手可得,三個法西斯軸心國,義大利早在1943年9月8日就已;1945年5月8日,德國也無條件投降,剩下日本在負隅頑抗,但日本的戰敗已成定居,投降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美國當局使用了兩顆原子彈,轟炸了長崎、廣島兩座日本城市,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被核彈打擊。
大家的疑問來了,發動邪惡法西斯戰爭的天皇及其內閣,就住在日本東京,為何不直接一顆原子彈送他們上西天呢?
原來美國在原子彈研製成功後,要不要使用,在哪裡使用,他們高層是有專門召開過會議討論過的,其中原因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造出原子彈後用不用?
1942年8月11日,美國政府在愛因斯坦的建議下,制定了「曼哈頓計劃」,此舉有2個目的:1,造出能夠結束戰爭的原子彈供軍隊直接使用;2,一定要搶在德國人之前造出。
1943年8月,英美兩國在魁北克會議上達成了共同研製原子彈的戰略合作,並成立了聯合委員會,12月,英國派出詹姆斯·查德威克為首的28位科學家,加入美國的「曼哈頓計劃」。
到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附近50公裡的一片沙漠裡試爆成功。
那時候,德國已投降2個多月,戰爭後期,資源貧乏、且敗勢定局的小日本,卻喊出「一億玉碎」的本土作戰計劃,那麼為使戰爭儘快結束,美國當局考慮對日本投放原子彈。
為此,在於用不用原子彈問題上,美國高層的意見並不一致, 目睹了原子彈試爆的美軍總參謀長、海軍上將萊希,和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認為,僅依靠常規武器甚至炸彈就能結束戰爭,日本已經敗了,完全沒有必要投擲原子彈,否則,原子彈的巨大破壞殺傷力會引起「全世界輿論譴責,美國將負歷史的罪責。」
但遭遇「丹巴死亡行軍」失敗陰影的麥克阿瑟,則力主使用原子彈,理由是他在菲律賓戰場戰敗後,副手威恩萊特與13萬美軍的俘虜中,有9000多名士兵被日寇兇殘虐殺,他表示要用原子彈狠狠地教訓這些狗娘養的日本人。
(主張使用原子彈的麥克阿瑟)
同樣主張使用原子彈的還有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起初他也不願使用原子彈,但日本雖窮途末路,仍企圖依靠尚有的400萬軍隊,以及本土動員的2800萬多人的「國民義勇戰鬥隊」,繼續負隅頑抗,甚至日軍大本營叫囂,要與各國進行本土決戰,執行一億玉碎計劃。
1945年初,美軍對日本本土發動攻擊,在硫磺島,22萬美軍苦戰一個多月,死傷了21000多人;衝繩島,登陸戰役長達96天,死傷美軍75000多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0多艘,就連美國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也在日寇的反擊中陣亡。慘烈的戰爭及巨大的損失,使得馬歇爾也不得不贊同使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
(衝繩島戰役)
杜魯門總統為了防止,剛結束東北戰場戰爭的蘇聯軍,介入日本本土戰爭,搶奪戰爭勝利果實,遂決定對日投擲原子彈,並起到對蘇聯露獠牙的作用。而且,「曼哈頓計劃」動用了50萬人,花費23億美元,不扔個響,美國佬決不甘心。
7月26日,美國向日本發出最後一次警告:日本必須執行波茨坦公告,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否則,將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全日本本土將毀滅。
二,原子彈投哪裡好?
1945年7月28日,日本拒絕美英中三國的《波茨坦公告》,並宣布把戰爭進行到底,美國高層一聽,哦豁,看來日本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想嘗嘗原子彈的滋味了。
杜魯門總統下令對日本進行核打擊,大家研究下打擊哪裡好,於是又有了一輪新的討論,投擲原子彈要達成2個目標:一是該目標具有完整的軍事設施;二是能有效展示原子彈的殺傷破壞效果,對日本起到震脅作用。
(杜魯門)
經投彈「臨時委員會」研究,認為京都、小倉、廣島、新潟,這四個目標最合適,前兩座為首選,後兩座為備選。此投擲計劃由格羅夫斯提交後,遭到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強烈反對,他指出,雖然京都有近百萬人口,且因戰後大量人口和設備前往京都,還未像其他城市一樣受到美軍轟炸,是最佳轟炸對象;但史汀生在擔任菲律賓總督期間,經常造訪日本京都,為它深深著迷過,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建築,對日本人有著巨大的感情價值和宗教意義,轟炸它,不利於後期管理。他的反對得到了杜魯門的肯定。
後來,擬定長崎為京都的替代品,在8月6號時,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閃耀出驚天動地的美麗火花,轟的一聲,整個廣島被淹沒於蘑菇雲中,被抹平了,真是大快人心。
廣島當時有34.3萬罪惡的日本生命,他們在工廠裡,長期為前線輸出各種軍事物資,包括射進中國老弱婦孺身體的子彈,這些日本生命當場死了78150個,51408個負傷或失蹤。
廣島被炸後,日本政府只派了些人來觀看破壞程度,雖然震驚於原子彈的殺傷力,但是依然執著他們變態的武士道精神,沒有投降。
(日本政府派人查看破壞程度)
8月9日,美軍又準備在小倉投放第二枚原子彈,誰知道因為天氣原因,煙霧籠罩,美軍飛行員無法找到瞄準點,要命的是,飛機油料竟然告急了,在申請了上級後,得到臨時更換目標的允許,美軍飛行員改道長崎,投下了代號為「大胖子」的原子彈,轟的一聲,又一朵美麗的蘑菇雲綻放在城市上空。
當時,長崎有日本生命約27萬,當初死掉23753個,受傷43020個,真是猶如夏天飲雪水。
三,不炸東京的個人分析
為何不丟一顆到東京,幹掉天皇及內閣等一幹戰爭惡首?
根據當時的資料,1945年3月9日夜間,美軍航空指揮官柯蒂斯·李梅,集結了334架B-29轟炸機,從關島基地直撲東京,這些經過改裝的轟炸機,每架載彈量超過7噸,全部裝備燃燒彈,他們對東京進行輪番低空地毯式轟炸,瘋狂向東京傾瀉了超過2000噸的燃燒彈,大量日式傳統木質房屋被烈焰吞噬,數十架改裝的B-29直接灑下幾十噸汽油,不到半小時,整個東京上空,籠罩在一片火海中,核心火海溫度接近1000°,連金屬都無法倖存。
(東京大轟炸)
這場空襲被稱為東京大轟炸,摧毀了東京63%的商業區和20%的工業區,22個兵工廠被焚毀,大部分建築蕩然無存,死了8萬多日本生命,整個東京成了一片廢墟。
有意思的是,大轟炸有意避開了富人別墅區,以及天皇皇宮,根據美軍的說法,富人區是為了方便戰後美軍的入住。
而不轟炸皇宮是為了避免把日本炸成無政府狀態,那樣戰爭將被拉得更加漫長。
筆者個人認為:
其一,美軍不在東京投擲原子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讓日本變成無政府狀態,天皇及內閣,如果被轟炸致死,那麼短時間內,零散的日本人根本無法沒有效被領導,投降也就無從說起,那麼就會演變成每個日本人自殺式抵抗,當時的日本人幾乎全民皆兵,除非把他們統統殺光,不然難以佔領日本本土。
其二,因為日本東京在3月份已被大轟炸過,早成一片廢墟,根本無法達成投擲原子彈的那2個目標,沒有了轟炸價值。
(廢墟東京)
其三,美軍當時只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還有一枚成了臭蛋,一同落下長崎沒響,被日本人撿到,後來交給了蘇聯,蘇聯因此在1949年快速的研製出了原子彈。有限的原子彈,當然得轟炸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了,而東京已成一片廢墟,轟炸價值不大,沒必要浪費一枚原子彈。
其四,來自蘇聯的壓力,蘇聯在我國東北打掃完戰場後,在8月9日準備介入日本本土作戰,要讓日本人儘快投降,不給蘇聯人染指戰爭果實的機會,因為不能用原子彈轟炸東京,炸死了天皇,爽倒是爽了,沒人領導投降,戰爭時間被拉長,蘇聯就會介入,從而搶奪戰爭果實。
(日本投降)
最後,筆者說句良心話,要是當時中國人撿到了那顆沒爆的原子彈就好了,可以把它投在東京,然後一直對日作戰,把它打回原始社會,當然這是純屬臆想,當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