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的敘事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甚至最終影響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
傳統經濟學家在解釋過去或預測未來時,很少會引用流傳於街頭巷尾或報紙評論中的看法。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卻肯定了未經經典經濟學方法檢驗公眾信念,即「敘事」在重大經濟事件中的作用。
8月12日晚,耶魯北京中心聯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邀請席勒做客「普林斯頓與大咖說」線上直播間,結合他自2000年以來發表的7本著作的內容探討「敘事」如何決定經濟的繁榮或蕭條,以及後疫情時代下的敘事如何影響時代發展。
在經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中,理性人假設是很重要的基本假設。而幫助席勒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行為經濟學則對傳統經濟學中這一根基性的假設持否定態度。這一理念也貫穿於席勒迄今為止出版過的7本主要著作中。2000年,席勒出版了超級暢銷書《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 Revised and Expanded Third Edition),這本書的第一版與第二版曾成功地預測了美國2000年的股市泡沫與2007年房地產市場的崩潰。2019年,席勒攜新作《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重回大眾視野。
「人們的行為可以影響市場」是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的觀點,但人們的行為又是如何被流行敘事所影響的?在需求低迷拖累投資和就業的情況下,是什麼在推高股價?川普的言行作為一種敘事如何影響市場?疫情留給人們的恐懼與焦慮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席勒在此次線上活動上一一解答。
川普的言行作為一種敘事如何影響市場?
席勒:川普非常擅長「敘事」(narratives)。讓我驚訝的是,美國有很多他的故事的忠實信徒。川普給自己打造了一個做生意的天才形象:富有同情心的同時又很強硬。他還很了解電視節目的重要性,他對自己的宣傳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演說。
川普成功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雖然他說的很多話都不是真的,他的故事也不合邏輯。他寫過很多書來描述自我提升之道,還甚至在一本書裡稱,不要害怕自我吹噓。但他當上了總統,這似乎就證明了他是個天才。因為常人不像川普那樣,他們想聽不一樣的故事,這能讓他們感覺很好,於是市場的表現就很樂觀。川普在任期間,美國的股市和樓市都表現得很好。
疫情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生活?
席勒:經濟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定理(principle):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由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在經典論文《幹中學的經濟含義》(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1962)中提出,指的是人們在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在積累經驗,從經驗中獲取生產技能與知識。
Zoom(編註:一款視頻會議應用)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生活的地理結構將因此而改變。全世界會因人們可以在同一時間跨國對話變得更為同質。以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居家辦公。這些行為會改變經濟的地理結構。城市會變得沒那麼重要。我認為未來中心城市的房價很有可能會下降,部分區域的價格甚至會驟降。因為人們會意識到不再需要居住在大城市,也不再有那麼多重要的會議需要參加,這會改變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結構。有些工作可能不再被需要,得要為人們開發新的工種。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文化?如何在促成向「好的社會」(good society)發展?
席勒: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非常繁榮,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競爭的社會。現在看到的關於大蕭條的敘事並沒有包括這一方面:相比於1920年代,大蕭條時期(1929年-1940年代)美國社會的競爭要弱很多,美國人普遍都更為友好,彼此之間更為互幫互助。從這個角度來看,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可能過得更幸福,因為蕭條時不必再在意個人成功,但這會導致經濟上不好的結果。例如,1932年相較於1929年,新車銷售量驟降85%。
新冠疫情好的一面在於,它讓大家團結在了一起,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人們也變得更為在乎彼此,心態上改善了很多。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能過得更好。
新冠疫情期間新的敘事是什麼?決策者應如何採用敘事來應對疫情?
席勒:相比於現在,為了應對危機大蕭條時期人們更傾向於採取激進的解決辦法,共產主義也因而在那個時期的美國盛行,湧現了很多關於改革的想法。政客們知道需要講故事,以及如何去表現他們自己,而這些「故事」有非常強大的力量。
美國在疫情的應對上做得很差。在美國的主流敘事中,公民 ,尤其是男性公民是強硬而又獨立的。於是在政府說要戴口罩時,他們會說我有權利不戴,這是我們的基本權利。我們需要有嫻熟的政客來改變這樣的「故事」。可是現實是,人們喜歡川普,川普本人此前也不戴口罩,而總統理應起到樹立榜樣的作用。這說明這樣的國家敘事有時候是會有問題的。美國的「獨立公民」敘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做一些改變。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敘事,又從而如何影響到經濟事件?
席勒:為了試圖了解Tik Tok(字節跳動旗下國際品牌)為何傳播如此之廣,我最近下載了這個應用,事實上我開始有點喜歡上它了(笑)。有意思的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人際互動的模式,卻在突然之間變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社交媒體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接觸不到與你不一樣的觀點,與你互動的都是跟你一樣的人。在這些社交網絡上你能得到很多認同,甚至是在一些非常私密的問題或領域上。這可能會讓你的配偶或伴侶覺得是件很瘋狂的事,從而影響到親密關係。這一點是有些危險的。我還沒有想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