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川普是敘事經濟學的一個絕佳例子

2020-12-20 騰訊網

後疫情時代下的敘事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甚至最終影響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

傳統經濟學家在解釋過去或預測未來時,很少會引用流傳於街頭巷尾或報紙評論中的看法。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卻肯定了未經經典經濟學方法檢驗公眾信念,即「敘事」在重大經濟事件中的作用。

8月12日晚,耶魯北京中心聯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邀請席勒做客「普林斯頓與大咖說」線上直播間,結合他自2000年以來發表的7本著作的內容探討「敘事」如何決定經濟的繁榮或蕭條,以及後疫情時代下的敘事如何影響時代發展。

在經典經濟學的研究範式中,理性人假設是很重要的基本假設。而幫助席勒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行為經濟學則對傳統經濟學中這一根基性的假設持否定態度。這一理念也貫穿於席勒迄今為止出版過的7本主要著作中。2000年,席勒出版了超級暢銷書《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 Revised and Expanded Third Edition),這本書的第一版與第二版曾成功地預測了美國2000年的股市泡沫與2007年房地產市場的崩潰。2019年,席勒攜新作《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重回大眾視野。

「人們的行為可以影響市場」是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的觀點,但人們的行為又是如何被流行敘事所影響的?在需求低迷拖累投資和就業的情況下,是什麼在推高股價?川普的言行作為一種敘事如何影響市場?疫情留給人們的恐懼與焦慮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席勒在此次線上活動上一一解答。

川普的言行作為一種敘事如何影響市場?

席勒:川普非常擅長「敘事」(narratives)。讓我驚訝的是,美國有很多他的故事的忠實信徒。川普給自己打造了一個做生意的天才形象:富有同情心的同時又很強硬。他還很了解電視節目的重要性,他對自己的宣傳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演說。

川普成功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雖然他說的很多話都不是真的,他的故事也不合邏輯。他寫過很多書來描述自我提升之道,還甚至在一本書裡稱,不要害怕自我吹噓。但他當上了總統,這似乎就證明了他是個天才。因為常人不像川普那樣,他們想聽不一樣的故事,這能讓他們感覺很好,於是市場的表現就很樂觀。川普在任期間,美國的股市和樓市都表現得很好。

疫情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生活?

席勒:經濟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定理(principle):幹中學(Learning By Doing),由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在經典論文《幹中學的經濟含義》(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1962)中提出,指的是人們在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在積累經驗,從經驗中獲取生產技能與知識。

Zoom(編註:一款視頻會議應用)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生活的地理結構將因此而改變。全世界會因人們可以在同一時間跨國對話變得更為同質。以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居家辦公。這些行為會改變經濟的地理結構。城市會變得沒那麼重要。我認為未來中心城市的房價很有可能會下降,部分區域的價格甚至會驟降。因為人們會意識到不再需要居住在大城市,也不再有那麼多重要的會議需要參加,這會改變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結構。有些工作可能不再被需要,得要為人們開發新的工種。

新冠疫情如何改變社會文化?如何在促成向「好的社會」(good society)發展?

席勒: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非常繁榮,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競爭的社會。現在看到的關於大蕭條的敘事並沒有包括這一方面:相比於1920年代,大蕭條時期(1929年-1940年代)美國社會的競爭要弱很多,美國人普遍都更為友好,彼此之間更為互幫互助。從這個角度來看,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可能過得更幸福,因為蕭條時不必再在意個人成功,但這會導致經濟上不好的結果。例如,1932年相較於1929年,新車銷售量驟降85%。

新冠疫情好的一面在於,它讓大家團結在了一起,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人們也變得更為在乎彼此,心態上改善了很多。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能過得更好。

新冠疫情期間新的敘事是什麼?決策者應如何採用敘事來應對疫情?

席勒:相比於現在,為了應對危機大蕭條時期人們更傾向於採取激進的解決辦法,共產主義也因而在那個時期的美國盛行,湧現了很多關於改革的想法。政客們知道需要講故事,以及如何去表現他們自己,而這些「故事」有非常強大的力量。

美國在疫情的應對上做得很差。在美國的主流敘事中,公民 ,尤其是男性公民是強硬而又獨立的。於是在政府說要戴口罩時,他們會說我有權利不戴,這是我們的基本權利。我們需要有嫻熟的政客來改變這樣的「故事」。可是現實是,人們喜歡川普,川普本人此前也不戴口罩,而總統理應起到樹立榜樣的作用。這說明這樣的國家敘事有時候是會有問題的。美國的「獨立公民」敘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做一些改變。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敘事,又從而如何影響到經濟事件?

席勒:為了試圖了解Tik Tok(字節跳動旗下國際品牌)為何傳播如此之廣,我最近下載了這個應用,事實上我開始有點喜歡上它了(笑)。有意思的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人際互動的模式,卻在突然之間變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社交媒體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接觸不到與你不一樣的觀點,與你互動的都是跟你一樣的人。在這些社交網絡上你能得到很多認同,甚至是在一些非常私密的問題或領域上。這可能會讓你的配偶或伴侶覺得是件很瘋狂的事,從而影響到親密關係。這一點是有些危險的。我還沒有想到解決之道。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敘事經濟學|歐美新書推薦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敘事經濟學|歐美新書推薦 原標題: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寫了本有意思的書
  • 諾獎得主尤金·法瑪:通脹已不受央行控制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諾獎得主尤金·法瑪:通脹已不受央行控制尤金法瑪2013年,有效市場假說提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Fama)與行為金融學的「先鋒」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在同一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兩位經濟學家不僅對待經濟學的立場有根本的不同,對當前世界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看法也大相逕庭。近日,兩位經濟學家都走入分別公眾視野,分享了他們對當前市場與經濟的最新觀點。
  • 你我的敘事影響著經濟?抖音「對話諾獎人」直播解讀敘事經濟之謎
    為了幫助民眾擺脫疫情時代有關經濟的種種迷茫,抖音於6月27日開啟了關於 「疫情敘事下的經濟趨勢與投資機遇」的在線直播。本次直播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重磅亮相,分享敘事經濟學的奧秘,以及疫情敘事下的經濟發展態勢和投資機遇,累計最高吸引了12.8W+粉絲人數在線觀看。
  • 這個問題甚至難倒了諾獎得主
    奧曼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與金融論壇上分享了自己與孫女的故事,場下響起一陣陣笑語,也一下子拉近了這位頂尖諾獎得主與聽眾的距離。坐鎮該論壇的除了奧曼,還有另外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以及一位沃爾夫農業獎得主。
  • 俠客島:六位諾獎得主同臺談中國,都講了什麼?
    這次聽會,索性來了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主題。一天六位諾獎得主,在只容得下數十人的小會議室,每人半小時,到點鈴響,換下一位。哪怕神往已久的阿馬蒂亞·森,也要顫顫巍巍走下臺去當觀眾。 一天信息量很大,但幾乎每個人都談了中國。不妨以此為主題,我儘量簡短點,你們儘量耐心點。
  • 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原標題: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塞勒9日在芝加哥大學出席記者會時,戲稱從心理學家那裡「偷」來不少理論,再與經濟學原理相結合,從而開發出了行為經濟學。
  • 諾貝爾獎得主席勒:美國不會再次出現大衰退|羅伯特·席勒|美國...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企業的CEO、消費者以及投資人都深受一個問題的困擾,即:這次是否會重演始於2008年長期、近乎蕭條的經濟景象?還是會像1987年那樣,在股市暴跌之後經歷相對短期的恐慌?可能沒有什麼人比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了。
  • 諾獎緣何青睞應用經濟學理論
    威爾遜是傑出的管理學教授,研究成果豐富,以對管理科學和商業經濟學的貢獻而聞名。早在幾年前,這兩位經濟學家就已經是業界猜測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米爾格羅姆教授上世紀90年代參與設計的聯邦電信委員會對頻譜許可證拍賣機制的案例為媒體津津樂道。在具體操作中,不同的拍賣設計會直接影響拍品最後的歸屬和成交價格。
  • 諾獎得主解答
    但是在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席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看來,一些流傳甚廣的重大敘事,無關真假,卻在一個個歷史節點上驅動著人們的行為,進而推動著整個世界的變化。他深耕了30年的行為經濟學與行為金融學完善了經濟學的整個學科,強化了現實對經濟行為和發展在定性層面的影響,同時也增強了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James Broughel:建議取消諾貝爾經濟學獎
    原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今天 【編者按】自然科學的「諾獎」有客觀性,而社會科學的「諾獎」體現的只是某些專家的意見,不具有客觀性。經濟學是「理解」的科學,不是「硬科學」。「好的」經濟學是研習者自己去發現和認識的,不是給定的,發現和理解好的經濟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經濟學的過程。諾獎不是學習經濟學的風向標。諾獎得主中經濟學沒有入門者大有人在。
  • 遲到20年的諾獎: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評介
    就在上述這一幕發生前不久,他們剛剛被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為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獲獎理由是「發展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方法」。 有意思的是,雖然現年83歲的威爾遜教授不斷地數落自己的好學生米爾格羅姆竟然在諾獎開獎這樣重要的時刻關手機睡覺,但其實在諾獎評委會把電話打到他家中的時候,他也將其誤認為騷擾電話而順手掛掉了。
  • 16位諾獎天才們關注區塊鏈:7位投身具體項目 14位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外,互鏈脈搏觀察到,有2位物理學獎得主也在積極探索區塊鏈,謝爾登·格拉肖(1979年獲獎)參與了區塊鏈項目;喬治·斯穆特(2006年獲獎)曾在演講中提及區塊鏈技術。 因而,互鏈脈搏進一步統計了上述16位諾獎得主的區塊鏈實踐,以及他們圍繞區塊鏈發表過的觀點,以求探知諾獎得主如何看待區塊鏈。
  • 挑戰經濟學必備數學知識:由曼昆和諾獎得主薩金特列出
    2006年5月23日,曼昆回答了一個學生的郵件問題「Advice for Aspiring Economists」。第2天,曼昆回信「 Which math courses? 」給出了他認為的經濟學學生必備的數學知識。而2011諾獎得主薩金特給出的經濟學研究生建議學的更多數學科目。
  • 諾獎得主恩格爾:中國可能出現一些公司違約情況
    摘要 【諾獎得主恩格爾:中國可能出現一些公司違約情況】恩格爾教授表示,中國經濟未來可能不會一帆風順,未來或許會出現一些公司違約的情況。對於較弱的公司必須要附加風險溢價。
  • 諾獎得主George A.AKERLOF:「釣愚」現象表明市場也有嚴重的缺點
    在年會對話環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George A.AKERLOF,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展開了討論。朱民介紹,George A.AKERLOF不是只研究模型到模型的理論經濟學家,而是深入觀察現實生活,分析人性,分析人類心理學如何塑造人類行為,人類的行為如何能夠形成我們的經濟活動。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廣東佛山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
    新華社德國林道8月29日電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邁爾森  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胡小兵  「對美國而言,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並非不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邁爾森近日在德國林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因對華貿易逆差而指責中國
  • 2017「引文桂冠獎」名單出爐 預測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科睿唯安日前宣布了其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瑞唯安「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