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諾獎天才們關注區塊鏈:7位投身具體項目 14位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2-25 騰訊網

文丨互鏈脈搏·金走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獎最終謎底揭曉,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 )、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摘得。

他們主要的貢獻是為減輕全球貧困採取的實驗性方法。

互鏈脈搏觀察此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實踐,發現其中已有多位得主參與到區塊鏈實踐中。

從1990年至2019年的30年中,共有57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其中有14位得主參與到區塊鏈項目中,或發表過有關區塊鏈、比特幣的看法,佔總比重的近四分之一(24.56%)。

互鏈脈搏統計,這之中,有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2010年獲獎)、埃裡克·馬斯金(2007年獲獎)等7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投身區塊鏈項目,擔任項目顧問;另有約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獲獎)、理察·塞勒(2017年獲獎)等多位經濟學獎得主曾發表針對比特幣的看法、表達過對區塊鏈技術的看好和支持。

而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外,互鏈脈搏觀察到,有2位物理學獎得主也在積極探索區塊鏈,謝爾登·格拉肖(1979年獲獎)參與了區塊鏈項目;喬治·斯穆特(2006年獲獎)曾在演講中提及區塊鏈技術。

因而,互鏈脈搏進一步統計了上述16位諾獎得主的區塊鏈實踐,以及他們圍繞區塊鏈發表過的觀點,以求探知諾獎得主如何看待區塊鏈。

7位諾獎得主參與到5個區塊鏈項目

其實在區塊鏈領域,名師、學者參與區塊鏈項目並不出奇。此前互鏈脈搏就曾統計,現今已有3位圖靈獎得主分別參與到3個區塊鏈公鏈項目中。

但諾貝爾獎作為歷史更久、認知更廣的榮譽獎項,其獲獎者參與到區塊鏈項目中,自然較其他學者更受關注。

據互鏈脈搏統計,2018年共有7位諾獎得主參與到5個區塊鏈項目中。這之中,有2個項目分別有2位諾獎得主參與。

其一是,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在2018年9月時加入了區塊鏈研究公司和加速器Cryptic Labs,成為Cryptic Labs的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

(Cryptic Labs官網介紹)

互鏈脈搏觀察該項目官網,Cryptic Labs是一個創新的商業實驗室、加速器和諮詢服務公司,專注於解決區塊鏈、安全、隱私和信任方面的基本問題,提供的服務包括諮詢服務、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經濟學與教育、安全研究與創新。其中,區塊鏈經濟學與教育部分有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對區塊鏈經濟學和代幣經濟學部分的支持。

另外一個是,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託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在2018年時加入到了En-Tan-Mo(ETM)項目中,擔任ETM基金會高級顧問。

(En-Tan-Mo官網介紹)

據其網站介紹,薩金特教授作為ETM的高級顧問,為ETM經濟學的建設提供了奠基性指導和建議。ETM共識機制和均衡經濟框架設計建立在博弈論與分布式系統的基礎上,並深入應用了薩金特教授提出的宏觀經濟預期模型,基於時間序列分析的動態經濟理論。

而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肖教授正是《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原型。據了解,格拉肖教授曾表示,ETM有傑出的科學家團隊,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金融工具和信息的點對點安全傳送,在絕對隱私和永久記錄兩方面彌補網際網路的缺失。

作為1979年諾獎得主,格拉肖教授可謂是參與到區塊鏈項目中獲獎最早的學者。而在他之後,第二早的便是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邁倫·舒爾茲(Myron Scholes)。

(邁倫·舒爾茲)

2018年3月時,瑞士非營利性組織Saga基金會計劃推出全球首個非匿名區塊鏈加密貨幣Saga,這一倡議得到邁倫·舒爾茲的支持,他擔任Saga基金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幫助其努力建立加密貨幣。

距此不久之後,2018年8月時,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也投身區塊鏈領域,開始擔任區塊鏈治理公司Prysm Group的顧問。負責審查Prysm Group團隊的激勵結構設計,以確保實現客戶所期望的結果。

(奧利弗·哈特)

互鏈脈搏了解到,Prysm是一家專注於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的「研究驅動型經濟諮詢公司」。其聯合創始人曾在2018年透露Prysm Group已產生了收入。此後的2019年8月,有消息披露Prysm與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就「區塊鏈網絡中的監督節點」的作用展開了合作。

緊隨其後的2018年9月,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爾文·羅思(Alvin Roth)加入了區塊鏈公司科維網絡(Covee Network)的顧問委員會。據悉,該公司致力於通過區塊鏈平臺建立信任,並消除團隊協作和數據訪問間的摩擦,使知識工作者開放、公平和高效的協作。

(阿爾文·羅思)

Covee Network團隊發表的文章有提及,阿爾文·羅思曾表示「具有不同技能的團隊是現代經濟中的基本生產單位,因此Covee擁有使用適當的市場設計和新技術來幫助分散團隊更有效地組建和提高生產力的巨大機會。」

諾獎得主普遍不看好比特幣

諾貝爾獎得主在區塊鏈領域的探索不僅限於參與項目,另有一些諾獎獲得者主要是研究區塊鏈,並分享自己對區塊鏈、比特幣的看法。

其中,互鏈脈搏關注到,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對比特幣持懷疑態度,甚至直接坦言:比特幣是泡沫,應該取締、禁止比特幣。

互鏈脈搏分析,這些諾獎得主不看好比特幣,多是對比特幣的合法性存疑、對其造成的資源浪費不認同。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這些諾獎得主原就是出自銀行業,例如2001年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便是前世界銀行行長,所以多會從銀行業的角度去衡量比特幣。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在2017年11月接受採訪時表示,比特幣唯一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可規避性,且缺少監管,並補充道:「因此對我來說它應該被取締,因為它沒有任何對社會有用的功能。」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他認為數字貨幣應是被政府所許可產生並控制的。而目前比特幣價格的上漲是沒有理由並且不可持續的。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即使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參與者遍布全球各地,斯蒂格利茨認為華盛頓可以輕鬆的刺破這個泡沫。

2019年5月在接受採訪時,他同樣表明了主張關閉加密貨幣的態度。他認為,加密貨幣通過使交易無法追蹤而使非法活動泛濫,應該被關閉。

此外,同樣將比特幣視作泡沫的還有理察·塞勒、讓·梯若爾、羅伯特·C·默頓幾位諾獎獲得者。

(理察·塞勒)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在2018年1月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認為,最像泡沫的市場就是比特幣和它的弟妹們。並補充說,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塞勒沒有試圖預測這一泡沫何時會破裂,但歷史可以證明,當市場變得不理性時,可能會有壞事發生。

(讓·梯若爾)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讓·梯若爾(Jean Tirole)在2018年5月發表演講時,談及比特幣和區塊鏈。讓·梯若爾明確指出,比特幣和區塊鏈是不同的。他認為,比特幣的入門資金是零,它是沒有價值的。隨著泡沫越來越大,如果發生了改變,泡沫的另一方面就是高浮動性的價格,所以它十分危險,因為有泡沫就有風險。

(羅伯特·C·默頓)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C·默頓(Robert C.Merton)在2018年11月的一次講座中表示,比特幣事實上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經濟模型,只是人們杜撰炒熱的東西,而區塊鏈是一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他認為區塊鏈本身的發展空間或許不大,但它所代表的透明化趨勢有發展空間。

除上述之外,另有一些諾獎獲得者同樣認為比特幣是泡沫,但卻表示,這並不意味著它將會破滅或永遠消失。

(羅伯特·希勒)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曾表示,他認為比特幣的價值異常模糊,不能通過現實世界貨幣供應來估價。在他看來,對比特幣的熱情似乎超出了它的實際用途。他認為還會出現其他形式的貨幣和其他的想法,並取代比特幣。比特幣泡沫可能會一直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將會破滅或永遠消失。

在此之前,2018年1月的經濟論壇上,他表示,傾向於把比特幣看作是一個實驗。是一個有趣的實驗,但不是生活中的一個永久特性。在2018年5月發表的文章《不一樣的貨幣,一樣的誘惑》中稱,加密貨幣是貨幣概念的最新迭代。

而同樣將比特幣稱作「會以失敗告終的巨大泡沫」的是保羅·羅賓·克魯格曼,不過近來,他在比特幣問題上的立場似乎有所緩和。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賓·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作為一個加密貨幣懷疑論者,在2018年年初時表示,比特幣是一個會以失敗告終的巨大泡沫,是一個包裹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繭中的科技神秘主義泡沫。

2018年8月的區塊鏈大會上,克魯格曼預測未來比特幣可能作為一個實體獲得「價值」。雖然他仍對加密貨幣持懷疑態度,但在一次討論會上,他卻提出,比特幣比黃金更有用,似乎在比特幣問題上立場有所緩和。

諾貝爾獎得主對區塊鏈技術持正面看法

在表達對比特幣的質疑的同時,諾獎得主也並非「一刀切」,他們同時也能清楚的認知區塊鏈的特性和作用,並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持樂觀的態度。

2016年的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就均曾表達對區塊鏈技術的支持。

(左:奧利弗·哈特;右: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曾提出,他認為區塊鏈可能會解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問題——信任。同時強調,區塊鏈和比特幣並不是一回事。並表示,「我對區塊鏈技術是樂觀的,但是比較懷疑比特幣,我不認為比特幣會取代貨幣。」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也曾表示,「與許多經濟學家一樣,我在一定程度上對比特幣抱有懷疑態度。我認為區塊鏈與比特幣應該被區分開來,而我對區塊鏈更加熱衷。」

除此之外,其餘幾位諾獎獲得者也曾表達相似的觀點。

(拉爾斯·彼得·漢森)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在2018年7月時曾表示,作為一種創新技術,區塊鏈可以通過與實體經濟結合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從這個層面來看,對區塊鏈未來的發展比較樂觀。

(託馬斯·薩金特)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託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於2018年1月發表了主題為《人工智慧和區塊鏈將如何為政府和企業創造新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他認為,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影響非常深遠,並表示,區塊鏈很有特色且非常有吸引力。

其後,在2018年9月的一次論壇中提到,區塊鏈是一項有巨大潛力的技術,但力量目前尚無法預測。他認為比特幣的發展目前還不會對全球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埃裡克·馬斯金)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在2018年11月接受採訪時表示,區塊鏈對經濟的影響力在發酵。2018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區塊鏈技術可能是一種變革性的技術,區塊鏈技術的運用潛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他認為虛擬貨幣是有害的,它對貨幣政策是一種挑戰。

同時他還提出了對未來的看法,政府可以創造一些主宰性的貨幣,政府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但是對虛擬貨幣要有很好的管控。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能夠在可控的範圍內發揮作用,在政府的傳統金融體系之下,銀行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金融調控制度應該保證現有的格局不變,在這背景下進行優化。

諾獎得主投身區塊鏈 使之未來更可期

除上文中,互鏈脈搏統計的諾獎得主進行的區塊鏈實踐、發表的有關區塊鏈的觀點外。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也在2019年9月的演講時提及了區塊鏈項目,表示GTA將基因科技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先進理念,是解決當下人類基因組數據匱乏的最佳路徑。

至此,1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區塊鏈領域的探索圖就已全部鋪開:

(制表:互鏈脈搏)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這16位諾獎得主開展區塊鏈實踐、發表區塊鏈相關觀點,基本集中於2018年。這一年,可謂是諾貝爾獎與區塊鏈結合的元年。而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與區塊鏈的結合似乎不比此前緊密。

在此之外,互鏈脈搏還關注到,此前火幣區塊鏈的文章《通證經濟學的諾獎理論基礎》也曾統計與區塊鏈存在著聯繫的歷屆諾獎得主及其理論,圖表如下,以供讀者參閱:

區塊鏈領域需要專攻技術的極客,也需要探索理論、引領實踐的「天才」;需要那些可以對比特幣提出質疑的人,也需要對區塊鏈發展滿懷熱忱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的加入,也正是這些人的加入,他們將使區塊鏈領域有著更豐富的內核和更可期的未來。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最年輕獎項經濟學獎有啥用? 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從1969年首次頒獎至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0次,至今有80餘位經濟學家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人為何會窮?三位得主解答了這一問題
    10月14日,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頁 » 人物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2005-
  • 僅1位女性獲獎,有人90歲得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明揭曉!誰是熱門?
    並且,諾獎對於獲獎者的理論提出時間或貢獻做出時間並沒有限制,因此,諾貝爾獎一直很難預測。去年的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就曾出乎公眾意料。然而,市面上還是有一些預測諾獎得主的機構。截至2018年,引文桂冠經濟學獎已有共計76位經濟學家入選,除15人已獲獎、6人已去世外,目前未獲諾獎並健在的引文桂冠獎經濟學獎獲得者共計55位。李仁貴認為,這其中大約30位引文桂冠者競爭性相對較強,其餘25位引文桂冠者競爭性相對較弱。
  • 前瞻區塊鏈產業全球周報第11期:比特大陸創始人詹克團成「中國區塊...
    100位,成為「中國區塊鏈首富」。16位諾獎天才們關注區塊鏈:7位投身具體項目 14位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據互鏈脈搏統計從1990年至2019年的30年中,共有57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其中有14位得主參與到區塊鏈項目中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學術界的「楊超越」如何C位出道
    You are not alone!行為經濟學將會告訴你,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才是人之常情。諾獎年年有,2017最不同!2017年10月9日上午,諾貝爾獎上演壓軸大戲,理察·塞勒因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成為第7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這位72歲的白髮教授,在凌晨4點看到來自瑞典的電話號碼時,便預感到了這一好消息。
  •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馬雲對話5位諾獎得主:我是數字經濟堅定的樂觀主義者 澎湃新聞 2019-06-24 21:09 來源:澎湃新聞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北京時間11月2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跨越16個時區的高端「雲對話」在南京舉行。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於義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並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4、諾貝爾經濟學獎缺乏對中國問題的應有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及學術規範進步或催生出屬於中國的諾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成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將在未來十年左右超過美國,躋身世界第一。但是目前中國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還十分遙遠。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RainerWeiss)、另一半授予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ClarkBarish),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三人都工作於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丨讓你秒懂的無釐頭大數據分析
    又比如可能是世界實在不怎麼太平,諾貝爾和平獎居然累計有19年沒有頒發。作為不那麼「根正苗紅」的後來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這方面倒是表現優異,從1969年開始的50年裡,諾貝爾經濟學獎從未「缺席」。另外,在已經頒發的50屆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總計產生了81位獲獎者。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
    最年輕獎項經濟學獎有啥用? 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從1969年首次頒獎至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0次,至今有80餘位經濟學家獲獎。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安德裡亞·米亞·蓋茲(Andrea ghez) 美國天文學家她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四位女性得主。她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因為「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諾貝爾獎只有6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文學和經濟學。我們比較關注的自然科學方面,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是這三大領域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乾明 一璞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素有「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獲獎科學家也都來自上述兩大領域。而熱中之熱,當屬成功觀測到半導體中的自旋霍爾效應的芝加哥大學教授大衛·奧沙隆(David Awschalom)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阿瑟 C.戈薩德(Arthur C. Gossard)。
  • 諾獎系列之3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宏觀經濟學發展及中國經濟發展啟示
    未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發展也終將難以避免地需要將中國市場納入考慮與研究。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於中國市場經濟運行與中國經濟政策實踐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中國經濟以其獨特而有效的發展形態越來越吸引世界的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的發展也將給予中國經濟發展更多的啟示。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思 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與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英國G5超級精英大學有多牛 諾獎獲得者最多118位最少14位
    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6)、6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8)曾在此學習或工作。牛津大學湧現出了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以及國家元首,其中包括27位英國首相以及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政商界領袖。而截至2017年,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九)、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十)、6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八)曾在牛津大學學習或工作過。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截至2018年,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曾兩次獲此殊榮。
  • James Broughel:建議取消諾貝爾經濟學獎
    原載: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今天 【編者按】自然科學的「諾獎」有客觀性,而社會科學的「諾獎」體現的只是某些專家的意見,不具有客觀性。經濟學是「理解」的科學,不是「硬科學」。「好的」經濟學是研習者自己去發現和認識的,不是給定的,發現和理解好的經濟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經濟學的過程。諾獎不是學習經濟學的風向標。諾獎得主中經濟學沒有入門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