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萬眾矚目的2020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確定了!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
物理學獎得主
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
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三角形」的發明者就是彭羅斯父子,羅格·彭羅斯爵士是「子」。
他還曾與霍金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
羅傑·彭羅斯在1965年和1970年之間的研究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黑洞中必然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這和時間開端時的大爆炸相當類似,只不過它是一個坍縮物體和航天員的時間終點而已。在此奇點,科學定律和預言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
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
他是美國和德國天文和物理學會會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主要研究紅外和亞毫米級的天文學,他和他的團隊積極開發用於天文學研究的一線地面和空基儀器。
他帶領的小組是第一個在銀河系中心追蹤恆星運動的星團(見人馬座A *),並表明它們正在繞著非常大的物體運行,可能是黑洞。除此之外,Genzel還活躍於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
安德裡亞·米亞·蓋茲(Andrea ghez) 美國天文學家
她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四位女性得主。她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因為「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茲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與天文學系的教授。 2004年,《發現》雜誌將蓋茲(Ghez)列為美國20大科學家之一。她大學時就讀數學專業,但後來改為物理。
蓋茲目前的研究涉及到使用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技術,如自適應光學在系統凱克望遠鏡,至研究恆星形成區和黑洞在中心銀河稱為人馬座A *。
她以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運動學為探測該區域的探針。凱克望遠鏡的高解析度,大大超過了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小組對銀河系中心運動學的第一項重大研究。
關於諾貝爾獎
說起諾貝爾獎,相信很多人都認為它是科學界的最高獎,獲得它,就等於獲得了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實際上,諾貝爾獎只有6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文學和經濟學。
我們比較關注的自然科學方面,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是這三大領域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就在昨天,10月5日,今年的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科學獎,他們分別是:奧爾特(Harvey James Alter)、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萊斯(Charles M. Rice)。
獲獎理由為「為他們發現C肝病毒」,這是對人類抗擊傳染病所做努力的極大鼓舞。
接下來幾天諾貝爾獎的日程是: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10月8日,諾貝爾文學獎;10月1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於疫情原因,今年取消了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諾貝爾的遺囑中只提到了5大獎勵領域,換句話說就是,他一開始沒打算為經濟學領域設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獎增設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
自1901年設立以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今年已經是第120年。
截至2019年,全世界共有613位科學獎——在這三個學科擁有重要發現和發明——榮獲這項舉世矚目的權威性國際大獎,其中包括9位華人,2015年,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12年,莫言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國籍作家。
另外,有3位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瑪麗·居裡(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弗雷德裡克·桑格(1958、1980年化學獎),約翰·巴丁(1956、1972年物理學獎)。
亞洲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先生(京都大學)亞洲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先生(京都大學)亞洲首位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利根川進先生(MIT)
今天所揭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旨在獎勵在人類物理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認為是在物理學領域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但是其中有6年因故停發(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1942年)。
截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113次,共有212人獲得該獎,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約翰·巴丁(分別在1956年和1972年獲獎)。
約翰·巴丁
他發明的電晶體,直接引發了一場電子工業革命。如果不是他,我們現在用的手機、電腦,甚至可以說是一切的電子產品,可能還是科幻小說中的一種幻想素材。毫無疑問,他的發明真正改變了世界。
當然,改變世界的不只是約翰·巴丁,過去的119年來,獲獎的天才們都在為改變世界做著貢獻。
諾獎獎金為何119年還沒發完?
或許有模友好奇過,諾貝爾當初到底留下了多少錢,為什麼發了119年,竟然還沒有發完?
而且獎金不但沒有發完,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居然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要知道,諾貝爾獎設立之初,單項獎金只有15萬克朗。
其實,諾貝爾的遺產一開始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但是這些錢不是說全部都用來頒發獎勵,否則早就用完了。
諾貝爾留下的錢成立了一個基金會,管理這個基金會的人不敢大意,只選擇用這筆錢投資在銀行存款和公債上。通俗的說就是,賺點利息。沒事還好,一旦碰上通貨膨脹,賺的錢跟不上縮水的速度。
就這樣,50多年後,基金會的資產流失了近60%。
諾貝爾官網公布的資金表
然而,諾貝爾獎的獎金恰恰就是這個「利息」。按照諾貝爾當年的意願,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至少要保證一位獲獎者20年不拿薪水,仍能從事科學研究。
如果基金會的資產再繼續縮水下去,估計就發不了幾年了。
終於,到了1953年,基金會開始投資股市和不動產,股票牛市盛行和房地產的大熱,基金會快速增值。截至2019年,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市值已經超過49億瑞典克朗,約37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即使諾貝爾基金會不再增值,只要保持現在不變,再發個80年不成問題!
要知道,僅僅是20世紀前3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為量子計算機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從牛頓的經典物理跨越到量子物理。
另外,據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統計,從1901年到2010年間,一共有356項研究或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其中有217項研究對知識進步有顯著作用,有56項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有顯著作用,83項對人類健康有顯著作用。
再過80年,超模君已經想像不到那時科學會帶給世界怎樣的改變!
當然,真正偉大的不是某個獎,而是從事研究和發明的科學家們!偉大的他們,絕對值得至尊的榮譽與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