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獎物理學獎得主Donna到訪光峰科技

2020-12-15 同花順財經

10月7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Strickland到訪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以下簡稱「光峰科技」),進行考察和技術交流。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

一年前的10月2日,DonnaStrickland與美國科學家Arthur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Mourou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Donna獲得諾獎的成果,是她1989年在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 Rochester,簡稱UR)讀物理學(光學專業)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GerardMourou指導下完成的論文。這次獲獎,也正是二人一起獲獎。其科研突破體現在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基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已經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

雷射.諾獎.UR

光峰科技於2007年發明ALPD雷射顯示技術,被國際同行視為雷射顯示領域學習的榜樣。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又給雷射研究領域打了一劑強心針。此次Donna到訪光峰科技,是因為了解到ALPD雷射螢光顯示技術是目前較先進的、基於藍光雷射激發運動的螢光材料的圖像顯示技術。它有效地利用了藍光雷射高效率、長壽命的優勢,在提高光效轉換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成本,是一種顛覆性的新品類光源,也是雷射顯示技術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巧合的是,光峰科技的創始人李屹博士也正是畢業於Donna獲得諾獎的發源地——羅徹斯特大學,而Donna獲獎的CPA論文就是在該校讀博期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當時她還是26歲的在讀博士生。她所在的實驗室,是UR著名的雷射能量實驗室(Laboratoryfor Laser Energetics,簡稱LLE)。

「Awesome!」

到訪期間,Donna團隊一行重點參觀了光峰科技展廳,認真聆聽了公司六大系列雷射顯示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的介紹。

當Donna置身於光峰雷射家庭影院體驗區,沉浸於光峰A300-4K臻彩雷射家庭影院帶來的百吋大屏好萊塢影院級別觀影體驗,了解到它親民的價格後,Donna眼前一亮,不禁感慨於A300的超高性價比。展廳3Dmapping區吸引了Donna的關注,該區域中的「點亮故宮」方案是以400:1的比例還原了2019年光峰點亮故宮「上元之夜」項目。Donna好奇到,需要多少臺投影機才能實現如此震撼效果?光峰科技CTO胡飛博士向她展示了當時自己親身參與該項目時用手機拍攝的畫面,並介紹到打在故宮太和門上近3000平方米的投影面積,是由20臺基於ALPD雷射顯示技術的雷射電影放映設備C60、雷射工程機FU-13K這個「超強組合」打造,搭配成一套「完美顏色表現力」的投影方案。「Awesome!」Donna脫口而出。

學術與實務交流與分享

在參觀完光峰科技展廳後,Donna團隊一行與公司研發中心的九位博士進行了座談交流。交流會中胡飛博士從公司概況、ALPD技術發展沿革、系列產品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Donna在對光峰科技ALPD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後,對光峰科技底層技術架構所形成的多個應用領域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帶來了其關於「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的前沿分享,為光峰科技的研發人員們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此外,雙方還就雷射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來源: 中關村在線

相關焦點

  • 2018諾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雷射物理學領域 到訪光峰科技
    10月7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到訪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 以下簡稱「光峰科技」),進行考察和技術交流。史上第三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一年前的10月2日,Donna Strickland與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拍電影上癮 第二部電影正在製作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拍電影上癮 第二部電影正在製作 2018-0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潘力維   中新網8月10日電(羅琨)相比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一身份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諾獎得主電子科大開課!16個學時1個學分
    與諾貝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聽他們分享成長經歷,聊科研之路,說生活趣事,這對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們來說不算新鮮的事。但通過選課的方式來聽諾獎得主上課,並要按學時計算學分,還要參加考試,這可就有驚喜了。27日,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獲聘電子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同時加盟該校「大師課」。據悉,該課將以選課的模式計入學分。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今天這篇文章為你梳理了百年來物理學的重大突破發現,和諾獎頒獎軌跡,希望能讓你體會到這門學科的偉大魅力。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David Haviland表示。這是諾獎連續兩年關注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去年諾獎頒布給了宇宙學理論和地外行星的發現者。銀河系中心區域令人驚嘆,這段視頻由ESO的甚大望遠鏡上搭載的HAWK-I紅外成像儀拍攝,視頻來自ESO。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穆魯: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攝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魏夢佳)「中國這些年這麼快的發展速度完全超出我的預料,科技方面也飛速發展。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日前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
  •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做客清華海外名師講堂  清華新聞網11月14日電 11月6日晚,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教授受聘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儀式暨主題演講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供圖:電子系  薛其坤首先祝賀天野浩教授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鼓勵清華師生以天野浩為榜樣,勇于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今天的研究冷門亦有可能成為明日最有希望的學術領域。薛其坤表示,希望天野浩教授在受聘為名譽教授之後,能夠更多地和清華大學開展合作,為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貢獻。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 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 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 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目前已經揭曉的獎項有: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等。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因此,你也有可能遇上本屆諾獎得主賴因哈德·根策爾教授的課程哦! 課程信息: 學生可以選擇「光學與現代物理學」和「電子與電磁」兩個實驗室方向,參與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等實驗室活動,獲得寶貴的實驗室實操經驗。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吉野彰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位吉野彰教授以及眾多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跳出三大獎項的科學貢獻來看,今年的諾獎自然科學獎項或許能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一:師徒同心,其利斷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科學網博主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到了「貝爾彌補效應」。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就是師生關係。斯特裡克蘭在穆魯的指導下完成了諾將成果:與啁啾脈衝放大相關的博士論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出現了師徒——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戴狄爾·魁若茲(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諾獎的情況。
  • 訪諾獎得主McDonald:中國將成粒子物理領域研究先鋒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Arthur McDonald 接受新浪科技採訪   新浪科技訊 8月13日消息,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包括Kip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內的20餘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中科院院士曹春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剛等諸多中外頂級學者專家應邀出席,共同打造史無前例的中國最高級別智慧盛宴,探討全球科技創新成果、描繪未來中國科技創新藍圖。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18諾獎科學獎得主(不包括文學獎得主),星標為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個當年被評價為「瘋狂」的計劃——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新晉諾獎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什麼?看他們寫的科普書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壓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