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穆魯: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

2020-12-17 新華社新媒體

熱拉爾·穆魯在北大演講。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攝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魏夢佳)「中國這些年這麼快的發展速度完全超出我的預料,科技方面也飛速發展。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日前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相信中國會做得越來越好。」

12日下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思源報告廳內擠滿了數百名師生,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在熱烈持久的掌聲中,滿頭華發、一身黑色西裝的穆魯緩步走來,微笑著與師生們揮手致意。

本月初,穆魯與加拿大女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共同榮獲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了基礎。目前,這種新技術已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例如廣泛開展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

這次「北京大學百年物理講壇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校園行」活動,由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北京大學主辦。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穆魯為師生們詳細介紹了雷射物理學的發展歷史,以及他所研究的「超強雷射」的原理、研究過程及這項新技術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演講過後,現場的老師和學生們爭相提問。穆魯耐心傾聽,幽默地予以解答。報告廳中不時響起掌聲和笑聲。

「請問如何提升我們在物理學研究方面的能力?」有人提問。

「你是說怎麼得諾獎嗎?」穆魯問道,現場笑聲一片,「此前我在我的領域也研究了40多年,都無緣諾獎。在我看來,諾獎得了固然好;沒得,就好好工作,順其自然」。

談起對中國的印象,穆魯說:「中國發展得太快了,一切都做得非常好。」

穆魯與北大師生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攝

在他看來,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為研究人員創造了很好的研究條件,提供先進的設備,還舉辦了許多國際會議。有不少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參加了國際級會議,發表了許多高水平的論文成果。

「中國的科研水平跟發達國家相比當然還存在差距,但差距越來越小。」穆魯說。

在他看來,中國學生和研究者非常勤奮、充滿熱情、有創造力,在研討會上總會提出很多問題。「我很喜歡和他們一起工作。」

穆魯表示,在「超高、超強」領域,最好的時代尚未來臨,年輕一代「大有可為」。「超強雷射」不僅可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還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也是他想做並正在努力的方向。

他認為,當前人類面臨著很多挑戰,而核能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最好方式,但對其的利用必須通過一種更清潔、安全的方式,避免人類陷入危險。在這方面,強大的雷射可能會提供一種方法,以緩解全球的能源危機。

「科學的創新突破需要積累,也需要時間。只要熱愛並相信你所做的,努力去做,你就能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實現目標。」這位74歲的老人說,「不要一直等待諾貝爾獎,但應該以此為動力,不懈努力。最重要的是你要珍惜你所收穫的。」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多厲害?想像一下,把雷射變成鑷子,抓住物體
    圖片:Tweets by ‎@NobelPrize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雷射領域做出了哪些貢獻?他們的研究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2018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雷射物理領域:Arthur Ashkin 因為發明光鑷技術(Optical Tweezer),獨享一半獎金;Gérard Mourou 和 Donna Strickland 因為發明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除去多次獲獎的人選以外,共210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
  • 他們把光製成最精準的工具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2018 年 10 月 2 日,北京時間 17 時 45 分許,2018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斯金(Arthur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萊因哈德·根澤爾,1952年出生於德國,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另一位獲獎者安德裡亞·格茲出生於1956年,目前就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諾貝爾網站介紹稱,格茲是百年來第4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獎項公布後,諾貝爾獎委員會還特別連線了格茲。在被問及得知獲獎後的心情時,格茲表示,「我非常震驚,但也很興奮。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 諾貝爾化學和物理學獎得主吵起來了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率先上臺,卻是來「反對」國際大科學計劃。縱觀過去一個世紀生物製藥領域的發展,科恩伯格認為,最關鍵的幾樣突破都是靠個人的天才靈感實現的。「大科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投資強度大、多科學交叉、需要昂貴複雜的實驗設備等。主流觀點認為,二戰後的國際科學界已普遍從小科學進入大科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 Novoselov訪問大連化物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   4月4日,石墨烯二維材料的發明人之一、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2004年,諾沃肖洛夫教授於曼徹斯特大學因分離石墨烯的研究而享負盛名,同時他也是凝聚態物理學、微觀物理學和納米技術方面的專家。2010年,他因石墨烯方面的成就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名譽物理學教授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RS),並在2012年英國新年授勳上獲封為爵士。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
  • 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鉤沉
    從經典物理到量子物理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時,經典物理學領域看上去正棲息在一個異常堅實的平臺上——早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奠定了經典力學,到十九世紀末,它已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不過,「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飄著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語自開爾文1900年報告)。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報告引用浙二眼科中心論文
    10月9日上午,蔡司公司從德國總部興奮地發來一個消息——在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關於今年物理學獎的評審報告中,引用了來自中國浙二眼科中心發表的一篇論文《全飛秒和半飛秒準分子雷射矯正近視的視覺療效比較》。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什麼機制產生多顆恆星系統,什麼會影響它們的最終性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她在各種不同的望遠鏡上工作,主要觀察紅外波長的光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1958年10月,他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城市索契,先後在俄羅斯、荷蘭、丹麥、英國做過研究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時獲獎。2018年,亞瑟·阿斯金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曾表示,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氣,能夠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我感覺很滿足,拿到獎沒有拿到獎,完全對我是沒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高錕教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曾住在法租界。高錕的父親是位律師,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裡,而三樓就成了高錕教授童年的實驗室。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頒給了光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一同回顧下最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情況。Thouless讀康奈爾大學時的導師Hans Bethe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而Bethe的導師Arnold Sommerfeld還培養出了另外三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泡利(Wolfgang Pauli),以及得拜(Peter Debye),師門集齊了5個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