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靠大計劃還是天才?諾貝爾化學和物理學獎得主吵起來了

2020-12-17 海報新聞

10月30日上午,在上海滴水湖畔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就國際大科學計劃安排了主旨演講和圓桌對話。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率先上臺,卻是來「反對」國際大科學計劃。縱觀過去一個世紀生物製藥領域的發展,科恩伯格認為,最關鍵的幾樣突破都是靠個人的天才靈感實現的。

「大科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投資強度大、多科學交叉、需要昂貴複雜的實驗設備等。主流觀點認為,二戰後的國際科學界已普遍從小科學進入大科學。

例如,粒子物理學家通過直線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能幫助生物學家看清細胞和分子的結構,科恩伯格的獲獎成果,正是首次將基因的轉錄過程細緻地描述出來。「我本人其實是光子物理大裝置的受益者,似乎不應該質疑大科學。」他說道,「不過,縱觀過去一個世紀,生物醫藥最重要的成就包括抗生素、非侵入成像、基因工程等。它們的共同點是靠個人努力突破的,而非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醫學問題而規劃建立起來。」

比起大科學,科恩伯格呼籲大家更多地關注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一些「小科學」。

這個觀點隨即在討論環節引發了臺下的理論物理學泰鬥級人物、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的反駁。他本人對中國正在預研中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寄予厚望。

在他來看,大科學主要變現為一種大型的工具,例如,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LIGO裝置,花了將近10億美元和幾十年時間,就是為了驗證愛因斯坦一個人的預言。「成千上萬上參與了這個項目,一開始啟動的時候,沒有人想到它會帶來什麼好處。大工具幫助我們理解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最終給天文學帶來了革命,這可不是1個人帶著50個博士生就能代替的。」

此時,被格羅斯當做「正面典型」的LIGO項目的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裡·巴裡什正坐在臺下,憑藉探測到引力波的成就,他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他上臺介紹了LIGO項目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就。

在巴裡什看來,LIGO從一開始就看到了新的東西,即此前理論難以確定的超大質量黑洞。此外,引力波探測與傳統的光學、伽馬射線、X射線、射電望遠鏡結合,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時代。甚至,LIGO還解決了一些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涉及的問題,通過探測到中子星併合,解答了宇宙中金、鉑等重金屬的起源之謎。

雖然觀點各有側重,但在圓桌討論結束後,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格羅斯和科恩伯恩兩人交流了整個茶歇時間,表情輕鬆,顯然對彼此的觀點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論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主題圍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據悉,共有44位諾貝爾獎科學家,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等傑出科學家參與其中。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觸動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調整。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不斷湧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又為人們帶來新的機遇。回顧2020年,面向2021,我們不禁要問:面對變革,全世界應怎樣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在危機中辨析新機,於變革中開拓新局。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觸動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調整。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不斷湧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又為人們帶來新的機遇。回顧2020年,面向2021,我們不禁要問:面對變革,全世界應怎樣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在危機中辨析新機,於變革中開拓新局。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 Novoselov訪問大連化物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Novoselov訪問大連化物所 2015-04-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2004年,諾沃肖洛夫教授於曼徹斯特大學因分離石墨烯的研究而享負盛名,同時他也是凝聚態物理學、微觀物理學和納米技術方面的專家。2010年,他因石墨烯方面的成就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名譽物理學教授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RS),並在2012年英國新年授勳上獲封為爵士。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作出的貢獻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也就是說大約400萬個太陽的質量聚集在一個不比我們的太陽系大的區域裡。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受邀在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
  • 2020年諾貝爾物化生三大獎8位得主,5個美國人,2人獲李嘉誠資助
    #2020諾貝爾獎#截止目前,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獎得主已經都公布了。今年三個獎項得主一共有8人,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人、諾貝爾物理學獎3人、諾貝爾化學獎2人,下面是獲獎人國籍及獲獎理由。
  • 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鉤沉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講,正是因有這樣的發展與爭論、演繹與碰撞,物理學才得以日趨完善和縝密,從而成就了它在諾獎百年中的榮光。 從經典物理到量子物理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時,經典物理學領域看上去正棲息在一個異常堅實的平臺上——早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奠定了經典力學,到十九世紀末,它已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
  • 「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辭世,享壽84歲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 9月23日上午11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光纖之父」譽稱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在香港沙田白普理寧養中心過世,享壽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彭羅斯:不思考生物化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是好的數學家
    撰文 | 倪憶(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來源:普林小虎隊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羅傑·彭羅斯 (Roger Penrose),萊因哈特·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蓋茲 (Andrea Ghez),獎勵他們三人在黑洞研究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因為他們揭露了「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對於黑洞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李良表示,人們希望通過研究黑洞,而更多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當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與其他人共同仰望著同一片星空時,我們便對宇宙有了更多的遐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為人類對天體物理的研究開闢了新領域,算得上「實至名歸」。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梶田隆章受業於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阿瑟·麥克唐納  加拿大物理學家、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1943年出生。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1982年至1989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現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戈登和帕特裡夏灰色粒子天體物理主席。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時獲獎。2018年,亞瑟·阿斯金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1958年10月,他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城市索契,先後在俄羅斯、荷蘭、丹麥、英國做過研究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 傳說中的宇宙最水諾獎得主:本科歷史學,卻憑藉「一紙」博士論文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出道即巔峰!
    不過,故事歸故事,真實的德布羅意到底是怎樣的?獲得學士學位後,德布羅意又專攻了一年法律,後來又被科學哲學吸引,讀了好多科學書籍,尤其是看完龐加萊的《科學的假設》和《科學的價值》之後,深受啟發,再加上當時剛好聽到作為第一屆索爾維物理討論會秘書的莫裡斯談到關於光、輻射、量子性質等問題的討論,德布羅意突然發現物理十分有趣,決定轉學物理。。。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楊振寧:物理學盛宴已過.中國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哪裡?
    愛因斯坦憑藉這一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為普朗克在1922年為愛因斯坦頒發諾貝爾獎章。你以為這就算完了?同年,愛因斯坦還憑一己之力,親自引爆了另外一顆核彈——相對論的前奏,狹義相對論。用一句話概括狹義相對論,那就是:光速在任何恆動架構裡恆為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