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2020-12-22 搜狐網

梶田隆章

  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1959年出生,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受業於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

阿瑟·麥克唐納

  加拿大物理學家、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1943年出生。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1982年至1989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現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戈登和帕特裡夏灰色粒子天體物理主席。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隱身人」也有質量

  據該獎評審委員會介紹,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紹了某種中微子從宇宙到達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的神岡中微子探測器途中,其特徵會出現兩種轉變。而麥克唐納同時證明了不同種類的太陽中微子在抵達地球途中會相互轉變種類。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它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稱為宇宙間的「隱身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微子都被認為不具質量。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

  標準模型理論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論,隸屬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兼容,是自牛頓經典物理學之後最接近「大一統」的一套自然哲學觀。

  「(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實驗揭示出經典模型理論第一個明顯的裂縫,」評審委員會說,「顯而易見的是,標準模型理論不可能成為描述宇宙基本構成物如何運作的一套完全理論。」

  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不斷探索中微子的奧秘。「發現它們最深處的秘密有望改變我們現階段對宇宙歷史、結構及其未來命運的認知。」評審委員會說。

  人物

  得知獲獎後,他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作為量子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梶田隆章和麥克唐納的獲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兩人在接受採訪時,卻都直言拿諾獎是一個「驚喜」。

  「難以置信的驚喜」

  「直到現在,我都還覺得有點難以置信。」10月6日,在接受諾貝爾獎官方的採訪時,梶田隆章表示。他說接到獲獎電話時,自己正一個人呆在辦公室內,在查看電子郵箱,得知獲獎後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然後是「難以置信」。

  而在加拿大,因為時差的緣故,麥克唐納接到電話時是凌晨4點。「我給了妻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笑著說,當時她也被電話吵醒了。

  「說來有點奇怪,為了觀察太陽,我們不得不鑽到幾千米深的地底下(觀測中微子的實驗室都設在地底下)。這是你們無法想像的。」說到自己研究的中微子,他說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至於獎金,他說現在還沒考慮到如何使用,但他強調這個成就是整個研究團隊長期努力的結果。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好奇,地球和宇宙是如何運轉的?這種好奇最終讓我選擇投身物理學領域。」說到進入所熱愛的物理學領域的初衷,麥克唐納曾表示。

  多年「陪跑」終拿獎

  早在這次獲獎前,兩人都曾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2008年,美國《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雜誌預測,麥克唐納將與鈴木厚人分享當年的諾貝爾獎,後者與梶田隆章都是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的學生。2014年,該雜誌再次預測,梶田隆章有望與麥克唐納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預言在今年實現。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梶田隆章的博士生導師小柴昌俊,曾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小柴昌俊的博士導師朝永振一郎,是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在得諾獎後曾表示,在他的學生裡面,有兩個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小柴昌俊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兩人,但一般認為其中必定包括梶田隆章。(宗和)

  數說

  24

  截至2015年10月6日,日本和加拿大都有24人獲得諾貝爾獎(包括2名獲獎時已加入美籍的日裔科學家)。

  11

  梶田隆章是第11位日本(包括日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物理學獎也成為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領域。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10/07/content_601385.htm?div=-1 report 2615 梶田隆章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1959年出生,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受業於日本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

");}

相關焦點

  • 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中微子振蕩
    文/晨風瑞典皇家科學院今日傍晚17:50分許宣布,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因為發現中微子振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因為他們揭露了「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為人類對天體物理的研究開闢了新領域,算得上「實至名歸」。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上世紀70年代,曾有美國科學家在觀測雙星系統的過程中,發現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並因此獲得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探測到的是由黑洞合併產生的一個時間極短的引力波信號,持續不到1秒。
  • 德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默克爾表示祝賀
    中新社柏林10月7日電 (記者 彭大偉)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6日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與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通過其發言人對根策爾獲獎表示祝賀。
  • 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鉤沉
    從經典物理到量子物理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時,經典物理學領域看上去正棲息在一個異常堅實的平臺上——早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奠定了經典力學,到十九世紀末,它已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不過,「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飄著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語自開爾文1900年報告)。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Arthur Ashkin分享一半獎金,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科學家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共同分享另外一半獎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雷射物理學革命性發明。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有人說「科學家都應該是很固執的」。高錕教授說,我不是,假使科學家太固執的話,就不能夠想像不同的未來。因為腦子裡面想的東西是幻想,所以假使一個人很固執的話,那個人可能是很容易想不通的。科學是和實驗分不開的。有傳說稱高錕和夫人結婚之前,夫人提出要做一個試驗:兩人分開半年不見面,看彼此是不是還掛念對方,如果是的話就說明是相愛的。高錕承認有這事,但他說那樣不行。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波恩大學校友、慕尼黑大學教授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6日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與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通過其發言人對根策爾獲獎表示祝賀。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拉德·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一同回顧下最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情況。去年,引力波的發現全球刷屏,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頒給了對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的觀測做出決定性的貢獻的美國科學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0-05 22:48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德國科學家。(完)        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謝培)2000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 他們發現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
  • 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發現的黑洞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支持
  • 宇宙認知貢獻今年獲青睞 物理學諾獎近5年都給了誰?
    詹姆斯·比波斯(James Peebles),加拿大美國科學家,1935年出生於加拿大,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名譽教授。1962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他是1970年代以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對大爆炸模型做出了許多理論貢獻,在初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輻射背景等領域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
  • 美國三名科學家獲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在瑞典揭曉,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及亞利耶•瓦謝爾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