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約翰巴丁曾經兩次獲得這一殊榮,因此事實上共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按照規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截至2016年,在諾貝爾物理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兩人、31次頒給三人。當地時間10月24日,西班牙奧維耶多,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亮相新聞發布會。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60歲)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獲獎。理由是「他們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圖)
截至2016年,在諾貝爾物理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兩人、31次頒給三人。 當地時間10月24日,西班牙奧維耶多,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亮相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後弗朗索瓦·恩格勒高舉酒杯。 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諾貝爾獎設立於1901年,適逢現代科學的開端。現代科學史上的很多頂尖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得主。
-
德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默克爾表示祝賀
中新社柏林10月7日電 (記者 彭大偉)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6日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與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通過其發言人對根策爾獲獎表示祝賀。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日英科學家分享醫學諾獎 日本已有19人獲該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8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以表彰他們在細胞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距今50年,即1962年,格登在英國《胚胎學與實驗形態學雜誌》發表論文,報告一項發現:細胞的特化機能可以逆轉。在諾獎評審委員會稱之為「經典」的一項實驗中,格登以青蛙的卵細胞為實驗對象,取出卵細胞內一個不成熟的細胞核,以一個成熟的特化腸細胞所含細胞核取代,而改性後的卵細胞最終得以發育成為一個正常蝌蚪。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1986年,阿斯金髮明了用雷射來操縱微粒的光學鑷子,這也是他此次獲獎的成就。阿斯金是光學囚禁的先驅,這是一種用來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的方法。美國前能源部長、1997年諾獎得主朱棣文的工作即基於此。莫羅1944年6月22日出生於法國阿爾貝維爾,1973年從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於2015年,主要是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獎項每三年在這三個學科領域中輪流頒發,獎金為300萬元人民幣。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劉萌萌 鈦媒體 TMTPost.com|科技引領新經濟|▎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發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張昊(中國留日同學會)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剛剛,瑞典斯德哥爾摩傳來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下列三位科學家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赤崎勇,在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人到中年,他卻從電氣轉到化學領域,研究出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拿下了諾獎。低學歷、跨專業,從來不是科研者自暴自棄的藉口。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中村修二,身份背景同樣平淡無奇。除了低學歷之外,日本的諾獎得主中還有一位出了名的外語文盲——益川敏英,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
三名科學家憑雷射物理獲諾獎 A股這些概念股不火不行
來源:中國證券報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45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拉德·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之前大熱領域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前,業界最看好的領域是光學和電磁學。其中,素有「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獲獎科學家也都來自上述兩大領域。華人科學家閃耀從諾貝獎開始頒發至今,一共有207人獲獎。其中,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佔據重要位置。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
-
英國挪威3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日消息,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挪威科學家梅·布萊特·莫索爾(May Britt Moser)和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