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科學家憑雷射物理獲諾獎 A股這些概念股不火不行

2020-12-13 金融界

來源:中國證券報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45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拉德·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圖片來源:新華視點

三位物理學家憑藉「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分享了這一獎項,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阿什金分享一半獎金,莫羅和斯特裡克蘭共同分享另外一半獎金。阿什金是迄今最高齡的諾獎得主(96歲),斯特裡克蘭則是諾獎歷史上第3位女性物理學獎獲得者。

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據諾貝爾獎官方介紹,今年的獲獎研究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現在人們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極小的物體,並通過先進的精密儀器,探索未知的研究領域,實現眾多工業、醫療應用。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阿什金是「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的發明者。「光學鑷子」能夠利用雷射束來抓起粒子、原子、病毒和活細胞。這個新工具讓阿什金得以實現科幻小說的古老夢想——利用光的輻射壓來移動物理實體。今天光學鑷子被廣泛應用於探索生命的機制,如蛋白質、分子馬達、DNA或細胞的內部生命。

另外兩名獲獎者——莫羅和斯特裡克蘭的研究,則為人類創造出最短、最強的雷射脈衝鋪平了道路。他們開發的新技術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並帶來了廣泛的工業和醫療應用。穆魯和斯特裡克蘭的新技術被稱為「啁啾脈衝放大」(CPA)。它採取一個短的雷射脈衝,延長它的時間,擴大並再次將其擠壓在一起。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推特

超銳利的雷射束,使人們能夠極其精確地在各種材料上切割或鑽孔——甚至在有生命的物質中也是如此。每年數以百萬計的眼科手術都採用了這種最銳利的雷射束。

瑞典皇家科學會認為,表彰這三位物理學家的原因是,「人們還遠沒有發現這些技術的所有可能應用領域。但是,現在這些技術已經能讓我們在微觀世界裡操縱物體了。把獎項頒給他們也符合諾貝爾的精神——為了人類的最大利益。」

諾貝爾獎成為主題投資「風向標」

近年來,諾貝爾獎的每次頒布都激發了資本市場對相關主題的投資熱情。如 2010 年的石墨烯、2013年的上帝粒子、2014年的藍光二極體和2016年的拓撲相變、分子機器,以及2017年的引力波等領域,相關主題概念股在諾貝爾獎頒布後,均走出大漲行情。

圖片來源:國泰君安證券

物理學領域中,2010年的石墨烯主題造就方大炭素、中國寶安的翻倍行情,2013年的上帝粒子主題令福晶科技等龍頭個股漲幅較好,2014年的藍光LED主題令回天新材等龍頭超額收益近30%。

此次雷射概念有哪些個股值得關注?

川財證券建議關注市場份額最大、技術壁壘最高的雷射設備和雷射器領域

相關標的包括大族雷射(我國雷射設備領域排名第一,已跨入全球一流雷射設備商行列,涵蓋了電子行業、汽車製造、新能源、家電、生物醫療、珠寶首飾、食品包裝等眾多行業)、銳科雷射(光纖雷射器進口替代領導者,向高功率產品邁進,產品廣泛應用於雷射製造如打標、切割、焊接、增材製造和雷射醫療等多種工業、醫療和科研領域)、華工科技(實現能量雷射全產業鏈布局,布局高端醫療裝備)等公司。

圖片來源:川財證券

新時代證券也看好上述三家公司

華工科技上半年營收增長35%(雷射加工設備增長31%)、大族雷射連續中標寧德時代新能源項目、上半年國內中小雷射企業持續獲得融資,均表明國內雷射產業鏈處於較高的景氣度;隨著銳科雷射等企業的發展,未來高功率雷射器國產化進程將繼續加快,帶動雷射裝備成本下降將進一步促進雷射裝備的需求,國產雷射器和雷射裝備優勢企業將迎發展機遇。

中泰證券建議從三個維度找投資機會

首先,從技術發展趨勢看,光纖和半導體雷射器將是未來的主流,如美國IPG、德國Dilas,國內有銳科雷射、炬光科技等企業;其次,從應用領域看,推薦在微材料、FPC打孔、晶圓七個等細分領域爆發所需的皮秒雷射和紫外雷射等,如日本的平田,國內的大族雷射、德龍雷射、正業科技、聯贏雷射等企業;另外,從產業鏈傳遞看,上遊雷射晶體和雷射晶片值重點關注,如國內福晶科技、華光光電等企業。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物理諾獎3
    據了解,熱拉爾·穆魯及其學生唐娜·斯特裡克蘭由於1985年的「雷射啁啾脈衝放大」研究,榮獲諾獎。        獲得榮譽        超快雷射組開發了用於非線性光學研究的高強度雷射系統。她正在研究多頻拉曼生成(MRG)的非線性光學技術、用於中紅外發生的雙色光纖雷射系統,以及自聚焦和多光子電離對晶狀體內微腔泡形成的作用。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捕獲」引力波,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於上世紀90年代在路易斯安娜州利文斯頓和華盛頓州漢福德各建造了一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每個天文臺都有兩個長達4公裡的測量臂,呈L型排列。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9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科學家參與LIGO的日常探測和研究。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共同分享 | 鈦快訊
    以及加拿大女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物理獎是諾貝爾獎中最重要的獎項,至今已頒發111屆 (1916, 1931, 1934, 1940,1941, 1942這六個年度因故空缺),共有207人獲獎。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而諾貝爾獎也被認為是物理學界最有分量的獎項。
  • 三名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究竟是什麼?
    【新民網訊】據新民科學咖啡館,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戴維·索利斯), F. Duncan M. Haldane(鄧肯·霍爾丹),J. Michael Kosterlitz(麥可·科斯特利茲)獲獎。
  • 繼居裡和梅耶後,Donna Strickland成第三位獲諾獎的女物理學家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美國的Arthur Ashkin, 法國的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的Donna Strickland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2018諾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雷射物理學領域 到訪光峰科技
    史上第三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一年前的10月2日,Donna Strickland與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霍金生前一直未獲諾獎。人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他的理論沒有實驗或觀測的驗證。現在,既然彭羅斯因黑洞而獲諾獎,大家不禁好奇,如果霍金健在,是否也能獲諾獎? 如果僅僅是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霍金健在的時候,就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雖然當時彭羅斯還沒得諾獎。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本文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由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諾獎小分隊翻譯,標題為譯者所加。文中部分內容參考了科學網和果殼網的相關文章,在此表示感謝。為保證文章內容更符合中文語言邏輯,便於讀者理解,譯者對文中部分段落的行文順序進行了調整。由於時間倉促,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今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工作,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頁 » 人物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2005-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 中國的「第三種文化」與「諾獎嘉年華」 | 科學春秋
    饒毅自己則說:「醫學常有一些和臨床有關的不容易預計,基礎的多半大家公認,但是有時也出大家意外的,所以只可以列一個不全面的單子,這些人和工作在2002年10月6日前已經值得得獎,但是還沒有得,由這個名單的長度也可以知道,因為這些突出工作的數量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都得獎。」
  • 美英三位化學家獲2018諾貝爾化學獎 被譽能駕馭進化
    這些酶的用途包括製造更環保的化學物(比如藥品),以及為綠色運輸部門生產可再生燃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半獎金由George P. Smith和Gregory P. Winter爵士共同分享。1985年,George P. Smith發明了一種「優雅」的技術——「噬菌體展示」,用來進化新的蛋白質。噬菌體是一種能侵襲細菌的病毒,其特別之處是專以細菌為宿主,可被用來進化新的蛋白質。
  • 考研數學39分,物理39分,成績差到爆,卻是我國最接近諾獎的院士
    如果一個人考研成績差到爆,數學只有39分,物理也同樣只有39分,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成績必然考研失敗。然而有一位牛人卻打破了這個規律,他不但考研成功了,還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目前我國最接近諾獎的知名物理學家。薛其坤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村孩子,他出生的家庭極其貧窮,自然也不可能在學業上給他任何幫助。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 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 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 黑洞早就該獲諾獎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但一直遲遲未得,是業界很大的遺憾。黑洞理論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獲諾獎,業內猜測可能是諾獎委員會比較慎重,此前覺得證據不是那麼的確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