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2021-02-15 中科院物理所
本文為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由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諾獎小分隊翻譯,標題為譯者所加。文中部分內容參考了科學網和果殼網的相關文章,在此表示感謝。為保證文章內容更符合中文語言邏輯,便於讀者理解,譯者對文中部分段落的行文順序進行了調整。由於時間倉促,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今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項工作,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它們使科學家可以用全新的技術手段來觀測那些極其微觀的物質和超快的過程。不僅僅是物理學領域,在化學、生物學以及醫學等方面,已經有了大量基於這兩項工作而產生的精密儀器設備,它們或被用於基礎科學研究,或已在生活中有了實際的應用。

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發明了用雷射束操縱粒子、原子和分子的光鑷,這使得人們能夠在保證病毒、細菌以及其它活體細胞不被破壞的前提去檢測和操控它們。阿什金的光鑷為我們觀察和控制生命體的內部結構創造了全新的機會。

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與多娜·斯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為人類創造最短、最強的雷射脈衝鋪平了道路。他們開發的技術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並在工業和醫療領域產生了廣泛的應用。例如,每年有數百萬臺的眼睛手術是利用最鋒利的「雷射手術刀」來完成的。

在20世紀60年代開播的電視劇《星際迷航》中,牽引光束可以在沒有物理接觸的情形下,將包括小行星在內的任何物體給取回。在當時,這聽起來就是純粹的科幻。然而阿瑟·阿什金卻一直有一個夢想:如果有一天,光束真的可以用來工作、移動物體的話,那該有多好。

事實上,我們早就知道光是具有能量的,畢竟無論是誰在炎炎烈日下暴曬一會兒都會覺得很熱。但是,這樣的光壓強太小,別說是用來搬東西了,光照在我們身上,我們連一丁點兒的推力都感受不到。不過,換個角度去想,事情可能就不大一樣:這樣的力量對人體來說可能太小,但如果換成極小的粒子甚至是原子,光真的也推不動它們嗎?

我們都知道,普通的白光,例如最常見的太陽光,其實是混合了許多種顏色而產生的,光束在各個方向都會有散射。而雷射卻不相同,一方面,它具有很好的單色性,另一方面,它還同時具有很高的相干性,這是它區別於其它自然光最主要的兩個特性。

正因如此,阿什金意識到:雷射將會是利用光束移動微小粒子的理想工具。1960年,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發明問世後,阿什金立刻就用這個全新的雷射器在紐約城外的貝爾實驗室進行實驗。

他用雷射照射微米級的透明球體,結果如預期的一樣,球體立刻被移動了,而且是被拉到了光強最大的光束中心位置,阿什金對此感到很疑惑。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無論雷射束有多麼細銳,其強度都會從中心開始向邊緣逐漸減弱,雷射施加在粒子上的輻射壓力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將粒子「擠壓」在光束的中間。

更進一步,阿什金增加了一個透鏡來聚焦雷射。從圖1(4)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透鏡的加入,粒子被牢牢鎖定在焦點的位置——那一點的光強最大。於是,一個光阱誕生了,後來人們稱它為光鑷。

圖1 阿什金創造出的光阱,後來被稱作光鑷。

微米級的透明小球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希望這樣的光阱可以捕獲單個的原子。從微米小球到單個原子,這中間的難度絕不僅僅是尺度縮小這麼簡單。首先,光鑷需要更強的作用力才能夠抓住原子;其次,當降低到原子尺度時,原子熱運動的影響不能被忽略。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去減慢原子的運動,並將其限制在一個極小的區域內。

直到1986年,隨著實驗條件和技術的日臻成熟,配合其它的技術手段,光鑷終於可以實現對單個原子的捕獲了。

隨著減速原子本身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阿什金髮現了光鑷的一個全新應用——研究生物系統。事實上,這個發現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

為了用光鑷捕獲更小的粒子,他選擇小的花葉病毒作為樣品。非常碰巧的是,阿什金有一晚沒有對樣品做密封處理,於是在第二天,他發現樣品中充滿了四處運動的大的粒子。通過顯微鏡的觀察,他發現這些粒子其實是細菌,並且當它們靠近雷射束時,就無法自由地遊動,而是被囚禁在光阱中。

然而,他的綠色雷射能量太強,會把細菌殺死,所以需要一個相對來說弱一點的雷射來保證細菌可以存活。當換成紅外雷射時,細菌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在光阱中繁殖了。

隨後,阿什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它一些不同的細菌、病毒和活細胞之中。他甚至證明了我們的光鑷可以在不破壞細胞膜的情況下進入到一個細胞的內部。

阿什金用他的光鑷開啟了一整個嶄新的應用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這個方法可以用來研究分子馬達的機械特性。分子馬達是一種在細胞內起到重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第一個用光鑷具體描繪出的馬達蛋白是驅動蛋白,它會沿著微管(細胞骨架的一部分)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

圖2 分子馬達驅動蛋白在光鑷的作用下沿著細胞骨架前進。

過去的幾年中,許多研究人員都受到阿什金的啟發,利用了他的方法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

無數應用的發展都離不開光鑷技術的發明與推動,它們使我們在不接觸到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就能對其進行觀測、翻轉、切割、推拉等操作。因此在很多實驗室中,光鑷成為了研究包括單個蛋白質分子、分子馬達、DNA或其它細胞內部活動等在內的生物過程的標準儀器。

光鑷的最新應用之一是光學全息術。這項技術使用上千個光鑷同時工作,能夠完成從受感染的血細胞中分離出健康的血細胞等各種任務,可以被廣泛應用於攻克瘧疾的研究中。

光鑷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就仿佛科幻作品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實。阿什金不斷地為他光鑷技術的發展感到震驚。而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二項工作——超短超強的雷射脈衝,也曾一度是研究人員們眼中並不現實的「未來科技」。

雷射是通過用少量光子生成更多光子的鏈式反應而產生的,這些光子可以以脈衝的形式被釋放出來。自雷射被發明以來,已經過去了約60年,研究人員在不斷嘗試產生強度更大的雷射脈衝。但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條路似乎已經走到盡頭,想要繼續增加雷射脈衝的強度而不破壞放大介質,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當時,多娜·斯崔克蘭從加拿大來到了美國的羅切斯特大學,在這裡,她致力於投身雷射物理的研究。她之所以選擇這個研究方向,絕不僅僅是被那些把實驗室映照得像聖誕樹一樣漂亮的紅綠雷射束所吸引,她的導師傑哈•莫羅極具前瞻性的學術視野也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5年12月,斯崔克蘭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在這篇文章中,關於雷射脈衝的放大問題終於有了突破,她的技術可以把雷射脈衝放大到空前的程度。

這項技術的靈感來自於一篇科普文章,只不過文中描述並非是可見光,而是雷達和它所用到的長波長無線電波。要想把這個想法移植到波長更短的可見光波上,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十分困難。為此,成功實現這些操作花費了他們幾年的時間,直到1985年,論文才得以正式發表。

斯崔克蘭和莫羅發明的新技術被稱作「啁啾脈衝放大」(CPA)這種方法可以說既簡單又優雅:取一束雷射脈衝,在時域上展寬,放大,然後再重新壓縮成短脈衝。

更通俗地說,當一束雷射在時域上展寬時,它的峰值功率會變得很低,這樣就可以在不破壞放大器的情況下放大脈衝。接下來,這束脈衝在時域上被壓縮,這意味著更多的光被壓縮到了一個很小的區域內,這樣就極大地增加了雷射脈衝的強度。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一如既往地遇到了很多理論層面和實際操作層面的困難。例如,脈衝是用一種最新得到的2.5 km長的光纖來展寬的,但是真正進行實驗時,光線的另一端卻沒有光出來,這說明光纖在中間什麼地方斷掉了。在經歷了很多麻煩後,他們不得不將需要的光纖長度勉強壓縮到了1.4 km,以保證不再出什麼么蛾子。

實驗中遇到的另一個主要的挑戰是使實驗設備的不同部分同步,從而使得雷射延展器和壓縮器能夠協調工作,儘管很艱難,但這個問題最終也被順利解決了。1985年,斯崔克蘭和莫羅成功地告訴世人,他們優雅的想法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

圖3 CPA技術徹底革新了雷射技術,它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方法在避免破壞放大介質的前提下能夠發射超強、超短的脈衝雷射。CPA技術首先在時間域上將脈衝展寬降低峰值功率,而不是直接放大脈衝光。當更多的雷射被收集並壓縮在同一個位置的時候,雷射脈衝就被放大了。

由斯崔克蘭和莫羅發明的CPA技術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掀起了革命。它已經成為後來所有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技術,並且其在物理、化學、藥學等領域的應用在相應領域都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目前,人們在實驗室裡就可以製造出最短、最強的雷射脈衝。

這些超短超強的雷射脈衝是如何應用的呢?其中一個早期的應用領域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微觀世界中,給分子和原子間的相互作用事件「快速照相」。這些事件的發生非常迅速,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只能看到事件發生之前和之後的狀態。但是,如果這些脈衝能夠縮短至飛秒數量級,即十億分之一秒,我們就有可能看到在以前看來似乎是瞬間發生的事件。

高強度的雷射也可以成為改變物質特性的工具,比如絕緣體可以變為為導體,鋒利的雷射束也可以非常精確地對各種材料甚至活的生物物質進行切割或鑽孔。

雷射可用於創建更有效的數據存儲,這是因為數據不僅可以存儲在材料的表面上,而且可以存儲在深入介質的小孔中。這種技術還可用於製造手術支架,這種支架是只有微米尺度的細長的金屬圓柱體,它可以對血管、尿道等體內的其它通道進行擴張和加固。

還有無數潛在的應用領域尚未被完全探索,技術手段的每一次進步都為科學家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阿秒物理是最近興起的研究領域之一。100阿秒(1阿秒是10-18秒)之內的雷射脈衝可以展現電子奇妙世界。電子是化學的本質,它們不僅承擔著化學鍵的作用,還決定了所有物質的光學和電學特性。如今,利用阿秒物理技術,我們不僅可以觀測電子,還可以控制電子。

圖4 飛秒雷射器產生的短脈衝(右)相對於比其百萬倍長的脈衝(左)在材料上產生的損害更少。超短超強雷射脈衝可應用於眼部手術、數據存儲以及體內通道的手術醫療支架製造。

圖5 雷射的脈衝速度越快,能觀測到的過程也就越快。超短雷射脈衝只有幾飛秒,甚至可以達到阿秒量級,這就使得曾經只能猜測而無法觀測的物理或化學過程被拍攝到;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也可以通過阿秒相機被觀測到。

這些新雷射技術的大量應用即將到來:更快的電子產品,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更好的催化劑,更強大的加速器,新能源,還有藥物設計等等。毫無疑問,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多娜·斯崔克蘭現在正在加拿大繼續從事她的科研工作,而已經回到法國的傑哈·莫羅則在參與泛歐雷射計劃和其它課題。他發起並領導了極限光基礎設施(ELI)的早期開發,該設施將幾年內在三個地點——捷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完工。ELI設計的峰值功率將達到1016瓦,這足夠同時點亮100萬億個白熾燈泡。

三個地點的設施將著眼於不同的研究領域:匈牙利重點關注阿秒雷射的研究,羅馬尼亞將致力於核物理,而捷克則把目光鎖定在高能粒子束上。

此外,中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正在規劃建設新的更強的雷射設施。

關於下一步的發展,已經有人進行了預測:雷射功率將在增加一個數量級,達到1017瓦。但雷射技術的發展絕不止於此——為什麼功率不能更高一點達到1021瓦?為什麼光脈衝時間不能達到仄秒(10-21秒)量級?

對於雷射物理學領域來說,新的疆域正在不斷地被開拓,從真空中的量子物理研究,到高能質子束消滅癌細胞,一幅嶄新的畫卷正在科研人員眼前徐徐展開。

然而即便是現在這些新的雷射技術發明,也足以催人奮進,激勵著科學家們不斷在微觀領域有新的更大突破。畢竟,「為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是諾貝爾獎百年來不變的初衷。

圖6 最強雷射脈衝的發展歷程。其中,今年獲獎的CPA技術極大地提升了雷射脈衝功率的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奠基性技術。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就在剛剛,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乾明 一璞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評委會給出的獲獎原因是: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研究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雷射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
  • 三名科學家憑雷射物理獲諾獎 A股這些概念股不火不行
    來源:中國證券報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45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圖片來源:新華視點三位物理學家憑藉「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分享了這一獎項,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阿什金分享一半獎金,莫羅和斯特裡克蘭共同分享另外一半獎金。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一般來說,諾獎成果代表了基礎科學的最高成就。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該傳統)。在2020年諾獎頒獎之際,我們一起回顧一點諾獎之物理學獎歷史,以期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共同分享 | 鈦快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鈦媒體快訊 | 10月2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授予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的獎金。阿斯金的貢獻為「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的應用」,莫羅和唐娜的貢獻為「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這位96歲打破諾獎紀錄
    Arthur Ashkin、Gé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的研究成果徹底改變了雷射物理學。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因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共同獲得該獎項。
  • 2018諾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雷射物理學領域 到訪光峰科技
    10月7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到訪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 以下簡稱「光峰科技」),進行考察和技術交流。史上第三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一年前的10月2日,Donna Strickland與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Gerard Mourou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三人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 「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洛杉磯10月4日電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記者郭爽  「正如電晶體發明(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促進並帶來了半導體技術革命,未來有一天,或許我們在經歷拓撲技術革命時,會回首今天,滿心感慨地看待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戴維·謝對新華社記者說,「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往往是技術革命背後的驅動力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揭曉的熱度還沒散去,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在瑞典科學院揭曉。2019年的物理學獎得主,因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被讚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當地時間10月3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雷納·韋斯(RainerWeiss)、另一半授予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ClarkBarish),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三人都工作於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圖)
    中新網10月3日電(孔慶玲 孫倩影)當地時間10月3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近年來獲獎的物理學理論,往往顯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撲相變」理論。今年的物理學獎又會花落誰家呢?  ——物理獎知多少?
  • 55年後,女性科學家第三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朱心宇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11時54分(北京時間17時54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ArthurAshkin) 、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共同獲得該獎,為表彰他們在電子雷射領域做出的突出性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他們通過測量發現了一個非常重的、看不見的物體,它擾亂恆星,質量大約有四百萬個太陽那麼大。兩位獲獎者通過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開發出測量方法,擴展了技術極限,製造了獨特的儀器並致力於長期研究。他們的開創性工作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213人次獲獎。
  • 他們把光製成最精準的工具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2018 年 10 月 2 日,北京時間 17 時 45 分許,2018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美國物理學家阿瑟·阿斯金(Arthur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90年至今,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
    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物理學獎將頒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除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外,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都頒發一次。以下是近30年來獲獎者的完整名單。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完)        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謝培)2000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 他們發現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