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洛杉磯10月4日電特稿:「高冷」理論優美不凡——美國專家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記者郭爽

  「正如電晶體發明(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促進並帶來了半導體技術革命,未來有一天,或許我們在經歷拓撲技術革命時,會回首今天,滿心感慨地看待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戴維·謝對新華社記者說,「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往往是技術革命背後的驅動力。」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

  戴維·謝和陳諧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兩名研究「拓撲相與相變」理論的科學家。他們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就今年受諾貝爾物理學獎青睞的「高冷」理論給出解讀。

  數學,物理學發展的重要工具

  微積分是牛頓力學的基礎,黎曼幾何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微分幾何是弦理論的基礎,而量子力學的每次進展也都會有矩陣、群論這樣新的數學工具「加盟」……可以說,每當有新的數學工具被引入物理學,都會極大推動物理學的發展。

  這一次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數學概念,拓撲有很悠久的歷史,但是用於凝聚態理論還是最近40年的事情,」陳諧介紹說。

  「數學是我們描述物理世界的語言,把突破性的數學工具運用到物理學領域,就像孩子學習了語法和修辭一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問題,同時更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陳諧說。

  作為物理學的「語言」,數學和物理總是親密為伴。戴維·謝告訴新華社記者,「理解一個新的物理學現象,我們有時需要在更廣泛的領域尋求答案,今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就是典型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數學和物理的緊密結合,通常是由新的物理現象所驅動的。」

  戳個洞,解釋拓撲理論

  「拓撲相與相變」絕對屬於讓大多數人「望而生畏」的深奧理論,不過在科學家眼裡,這些理論優雅美麗、意義非凡。為解釋這個難懂的理論,陳諧舉了個例子。

  想像一下,有一個橡皮泥做的球,把它揉一揉,捏一捏,通過小的形變,就可以把球面變成一個正方體的表面,但是卻不能把它變成一個麵包圈的表面。

  因為,如果要變成麵包圈的表面形狀,就必須要把球面戳一個洞,這也就打破了這個表面的連續性。而換成「高冷」的專業詞彙,也就是說,球面和麵包圈表面,具有不同的「拓撲性質」;而球面和正方體表面,則具有相同的「拓撲性質」。

  「拓撲相」描述的是一個物質的物理性質中特別穩定的部分,這些性質不會隨物體小的連續形變而改變。例如,有一種物理現象叫「量子霍爾效應」,即把一個薄層導體放進兩塊半導體之間,冷卻到極低溫度再加上一個磁場的時候,導體的電導率突然不能像日常一樣連續改變了,而是一步步按整數倍改變。本次諾獎獲得者索利斯就意識到,拓撲學可以描述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這種不連續特徵。

  「高冷」理論有什麼用

  拓撲理論不僅理論優美,而且在實驗實現上有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專家指出,這一理論作為一個基本觀念,將持續深入地影響我們對物質和材料的認識。

  陳諧認為,一個重要應用是量子計算機。她介紹說,現在實現量子計算最大的困難在於量子態非常脆弱,如果要保證計算穩定進行,必須使用特殊手段抵禦外界的幹擾。但是基於拓撲理論的量子計算機將信息存儲在穩定的拓撲態裡,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界幹擾,因此提供了一個實現量子計算的捷徑。

  具有拓撲物性的材料在實現精確標定、低能耗電子器件等方面也具有普通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此外,戴維·謝認為,這一理論還可應用於靈敏度更高的光學傳感器和探測器等的研發。

  「不過,老實講,最激動人心的技術,可能是那些我們還想像不到的。」

  三位得主實至名歸

  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三名科學家,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進行的一系列研究,最早將拓撲學理論引入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

  對三名獲獎者研究非常熟悉的戴維·謝對記者說,「他們的工作是我眼下研究項目的基礎,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陳諧介紹說,這三名科學家「基於拓撲的概念對凝聚態做出預言的時候,這一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以至於相關預言的正確性會受到懷疑。但正是由於他們的遠見以及洞察力,將凝聚態的研究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剛在發給記者的郵件中回憶說:「霍爾丹是一位非常專注的理論物理學家,經常潛心在他的物理世界中。有一次我們在瑞士開會的間隙中,去一個植物園遊覽參觀。大家帶了照相機欣賞各種稀奇植物和風景。霍爾丹則帶了一個筆記本,低頭算了一路。他也喜歡非常熱心地給你講他的新理論,一講就可以講兩三個小時,寫滿整個黑板。可以說,他時常顯示出孩子般的天真。」

相關焦點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圖)
    中新網10月3日電(孔慶玲 孫倩影)當地時間10月3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近年來獲獎的物理學理論,往往顯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撲相變」理論。今年的物理學獎又會花落誰家呢?  ——物理獎知多少?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當地時間10月3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截至2016年,在諾貝爾物理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兩人、31次頒給三人。當地時間10月24日,西班牙奧維耶多,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亮相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後弗朗索瓦恩格勒高舉酒杯。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頁 » 人物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2005-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Gérard Mourou 以及 Donna Strickland 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外一半獎金。他們的工作為產生人類有史以來波長最短,能量最高的雷射鋪平了道路。他們所開創的技術開啟了該領域科學研究的嶄新紀元,並在工業與醫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發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
  • 最新出爐: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有三位科學家獲得,其中一半授予麻省理工大學教授Rainer Weiss,另外一半授予加州理工大學教授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們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現代科學史上的很多頂尖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得主。一般來說,諾獎成果代表了基礎科學的最高成就。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該傳統)。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各領域沒有頒發獎項的年份自獎項於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被授予了109次。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籍統計從1901年到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了201人次,但是有一位名為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人兩次獲獎,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0人。
  •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時間:2018-10-02 12:48   來源:上觀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 摘要:去年是高能領域的引力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可能會是光學或是電磁學吧。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2014年,年僅17歲的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因為強烈反對壓制女童而被塔利班分子槍擊頭部,傷愈後她繼續為兒童教育權利而奮鬥。2、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25歲布拉格保持最年輕諾貝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之後馬拉拉刷新了他的紀錄。他於1915年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是由於利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6日18:05,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英國數學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Reinhard Genzel、美國天文學家Andrea Ghez共同獲獎。
  • 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科學家有哪些成果?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三個人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把拓撲的概念用到了物理學上。」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王玉鵬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上世紀70年代早期,當時的理論認為超導現象和超流體現象不可能在薄層中產生,而麥可·科斯特利茨和大衛·索利斯推翻了這一理論。他們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今年的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的貢獻。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號截圖。
  • 改進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 兩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90年至今,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
    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物理學獎將頒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除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外,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都頒發一次。以下是近30年來獲獎者的完整名單。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人因黑洞研究獲獎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57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Penrose),以獎勵他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霍金的戰友們!黑洞「吸納」全部獎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 主席戴維哈維蘭 (David Haviland) 表示: 「這些問題不僅包括它們的內部結構,還包括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極端條件下驗證我們的引力理論。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揭曉 三位得主資料介紹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鮮出爐!】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引力波探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 年 10 月 3 日北京時間 17 點 45 分許,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因構思和設計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 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