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吳忠超 中華讀書報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羅傑·彭羅斯等三人。英國人彭羅斯不僅是數學家,也是與史蒂芬·霍金齊名的引力物理學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們就已是學術明星,在物理數學界地位崇高,其時彭羅斯在牛津大學任羅斯·波爾數學教授。1950年代,彭羅斯於劍橋聖約翰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劍橋時他深受狄拉克的影響,後來又與霍金交情深厚。就我所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彭羅斯每年至少一次會回到劍橋。他在霍金小組做學術報告,並順便挑選一名學生去牛津跟他做研究。那時他還在研究扭量理論。即便在引力學界,能讀通他的研究的也只寥寥幾人。因此他乾脆就將手寫的論文,包括有特色的手繪圖,直接複印若干份,郵寄給他認可的幾個研究小組,就算是在世界範圍內發表過了。我記得,那個被選中的學生,還被大家揶揄道:「做扭量理論去了。」

彭羅斯(左),霍金(右)

我記得有一年彭羅斯的演講題目是「廣義相對論中未解決的重要問題」。霍金問他:「哪個問題適合作為博士生的論文?」他笑而不語。當時我想如果這些問題那麼容易,他早已解決了。其中就包括他提出的「宇宙監督猜想」,即黑洞的奇點被視界包圍起來,從外界無法看見。

彭羅斯的講演總能吸引眾多聽者,教室往往爆滿。在講演過程中,霍金經常發問,或加以評論,這時所有人都會屏息聆聽。他們激辯的場景尤其令人難忘,彭羅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與坐在輪椅上的弱小而堅毅的霍金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兩人的共同特點是都極有靈性。可惜在這種場合不適宜拍照,否則現場的影像資料定要比他們在正式場合幾乎無例外的擺拍更為生動,也更珍貴。後來的一些傳記電影更不用提了,天才的靈感畢竟是演不出來的。

長期以來,對授予彭羅斯和霍金諾貝爾獎,學界,尤其引力學界早有期盼和呼聲。他們兩位於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記得1980年霍金在劍橋西路5號的家中舉行酒會,歡迎錢德拉塞卡來訪。霍金的妻子簡忙裡忙外招待客人。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

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獎是因光電效應的理論研究,而非相對論。錢德拉塞卡獲獎的坍縮星工作主要屬於天體物理方面。赫爾斯和泰勒長期對他們於1974年發現的雙脈衝星PSR 1913 + 16跟蹤分析,認為引力波的輻射導致二體公轉周期的持續微小縮短,從而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他們二位因此於1993年獲諾獎。這主要是褒獎他們的觀測。至於2017年引力波觀測獲獎更是如此。所以,這回給彭羅斯頒獎可以認為是首次給相對論的理論研究頒獎。

上世紀60年代之前,廣義相對論研究停滯不前。1964年,彭羅斯用拓撲學研究時空的全局結構,尤其是因果關係。他發明的彭羅斯圖在引力物理中的重要性,相當於費曼圖在粒子物理中的地位。索恩認為彭羅斯變革了廣義相對論的整個研究領域。1960年代後,宇宙學、天體物理,尤其是黑洞和引力波的研究成為主流,彭羅斯和霍金是理論研究的主將。

彭羅斯於1971年發明的自旋網絡成為後人發展圈量子引力的幾何基礎。圈量子引力是目前最有希望把相對論和量子論合併的理論之一。

然而,廣義相對論只是彭羅斯的數學物理研究領域譜的一部分。以他命名的科學術語多不勝數。即便在已被深耕過的狹義相對論領域,他也曾發現彭羅斯—特雷爾旋轉(即以近光速橫向運動的物體,在視覺上似乎發生一個旋轉)。

他還是一名哲學家,用物理學的觀點來研究意識,堅持量子理論中的波函數坍縮是可以被實證的。他的宇宙學圖景是「共形循環宇宙學」。他認為從現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上一循環的引力波帶來的痕跡。

從古希臘以來,人們就知道,用正多邊形來鑲滿平面只有三種可能性: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邊形。它們除了具有平移周期性,還分別具有三重、四重和六重旋轉對稱性。1974年,彭羅斯發現僅用兩種圖形就可以鑲滿平面,並具有五重旋轉對稱性。十年後,在自然界中發現的準晶態中,人們觀察到這種形態。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的希臘文明前賢如果得知彭羅斯鑲嵌的這個成就,會何等會心和寬慰。這個發明和其間長達25個世紀的數學發展幾無關係。也就是說,這期間,任何英才都可能得到這個結果,然而還是要等到彭羅斯去發現它。

另外,他和藝術家埃舍爾交往,後者的作品《瀑布》《升降》都從彭羅斯那裡得到靈感。

埃舍爾《瀑布》

彭羅斯不僅在物理學、宇宙學,還在數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有許多基本的貢獻,是一位文藝復興式的百科學者。若在中國文化中找類似的人物,大概只有在人文領域裡了,比如蘇軾,在科學領域當然不存在這樣的人物。若要全面介紹他的學說,無論對寫者還是讀者都過於辛苦。好在他的科普著作《皇帝新腦》已譯介到中文世界(筆者與許明賢女士合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現在再說點輕鬆的吧。

彭羅斯寫過一篇關於平面引力波碰撞的論文,揭示出:由於引力場方程的非線性,不僅不像電磁波那樣互不幹擾,而且相互聚焦,碰撞的結果是兩者終結於奇點。由此引發後繼的研究論文不止百篇,有人還為此出過一部專著,錢德拉塞卡將此和黑洞度規做過美麗的對應。但彭羅斯再也沒有回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忙於更具有開創性的研究了。

1971年,霍金在發現了黑洞視界面積不減的定理後,立即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碰撞黑洞的引力波輻射」的論文,直接推出史瓦茲席爾德黑洞碰撞輻射引力波能量的上限。後人對此結果在兩黑洞相對做近光速運動碰撞時做了改善。後來一位澳大利亞來的同學繼續根據這個思路進行研究。那是我讀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我和他共用一間辦公室。當時他正用數值計算來處理這個問題。由於對稱性,這是一個有效三維的問題。這個問題當然非常重要,30多年後的2015年,LIGO團隊觀測到首例引力波,那正是由離開我們13億光年外的兩顆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的29倍和36倍的黑洞合併而發射的。

那時我同學的計算量如此之大,每夜都要在大學計算機排隊,列印的輸出結果摞到等身高度,乃至清潔工擔心那些紙張堆會壓垮樓板。第三年,他用光了科研經費,所幸獲得一項以伊薩克·牛頓命名的獎學金。我問他那個獎學金容易得到嗎,他說如果很難,我怎麼能得到。可惜他的研究結果是輻射的能量大於其中一個黑洞的質量,卻查不出錯誤根源。最後由彭羅斯來做裁決,彭羅斯認為這後面隱藏著某種我們不理解的原因,但這個結果夠不上劍橋的博士學位。這位朋友遂傷心地離開了劍橋。後來他為奈及利亞的石油公司工作,發了一大筆財,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彭羅斯外表英俊,穿著得體。惠勒曾把彭羅斯和霍金的照片收在他和索恩等合作的巨著《引力學》中。但彭羅斯其實從不介意自己的穿著,他太專注於自己的學術創造了。霍金的夫人簡告訴過我一件趣事。那是霍金首次被邀去彭羅斯在倫敦的家裡做客。他們乘地鐵在郊區下車後,彭羅斯需開車一段路。只見彭羅斯走向一輛舊汽車,蹲下來熟練地為四個全癟的輪胎打氣,並說因為怕汽車被偷,他每回停車,輪胎都要放氣再打氣。這應是在他1973年去牛津任教授之前在伯貝克學院任副教授時的事。

彭羅斯得到諾獎,很難說清,是他得了榮譽,還是諾獎得了榮譽。諾獎起碼錯過了哈勃紅移定律。彭齊亞斯和威爾孫因1964年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於1978年得到諾獎。其實在1948年提出大爆炸模型並預言了宇宙背景輻射的伽莫夫更應得到,可惜他死於1968年。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觀測證據的女天體物理學家維拉·魯賓生前也未能獲獎。

彭羅斯在得知獲得諾獎後表示,霍金應該分享這份榮譽,可惜他沒等到這一天。2017年7月在劍橋舉行的慶祝霍金75歲生日的演講會上,索恩呼籲給予霍金諾獎。三個月後,索恩本人因發現引力波得了諾獎。2019年,我聽簡·霍金親口說霍金本人及其家人從未想過霍金死後會被葬於牛頓墓旁。英國得諾獎的科學家約有百人,包括兩次化學諾獎得主桑格,但其中葬在牛頓墓旁的只有盧瑟福和J.J.湯姆孫兩人以及狄拉克的紀念碑。如果讓霍金在天之靈兩者選一,得諾獎或葬於牛頓墓旁,他會選什麼呢?

除了彭羅斯和霍金,歷史上還有史瓦茲席爾德、奧本海默、惠勒和克爾對黑洞研究都有重大貢獻,可惜除了彭羅斯和克爾,他們其他人都往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克爾,他發現了旋轉黑洞的時空度規。克爾是紐西蘭出生的除了盧瑟福外最重要的物理學家,而紐西蘭只有區區幾百萬人口。2008年,筆者有幸在臺灣見到他。1953年,紐西蘭的埃德蒙·希拉蕊和尼泊爾人丹增首登珠穆朗瑪峰。2008年初,希拉蕊去世。紐西蘭曾將他的像印在紙幣上,但從未想到把自己偉大的科學家的像印在上面。克爾的求解比登珠穆朗瑪峰困難得多,意義也深遠得多。

彭羅斯沒有出席霍金在劍橋和倫敦的兩次葬禮,他那一年已經87歲了。在劍橋的葬禮後招待國外30多名來賓的宴會上,我親耳聽到主持人宣讀彭羅斯的悼詞。英國著名的《衛報》整版刊登了彭羅斯撰寫的總結霍金一生貢獻的文章。

彭羅斯(右)和霍金合影

彭羅斯具有部分俄國猶太人血統,他的近親中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甚至還有西洋棋大師。他的叔叔羅蘭·彭羅斯是藝術家、歷史學家和詩人。羅蘭與畢卡索交好,後世研究畢卡索的很多原始資料取自他的回憶。如果我們了解彭羅斯的社會和家族的文化淵源和學術傳承,再仔細比較歐洲和美國文化界的微妙差別,就明白了,一片文化沙漠不可能成長出像彭羅斯這樣的巨人。

(寫於2020年10月8日)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cat=gk-articles - 導 讀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彭羅斯的理論工作。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問題是:如果霍金健在,能否也獲諾獎?本文從這個問題開始,拓展到更深更廣的視野。
  • 彭羅斯為什麼獲諾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剖析
    為什麼彭羅斯 「很數學」 的工作能獲得諾獎?本文對時空彎曲、視界、奇點這些抽象概念抽絲剝繭,幫助我們理解黑洞。現在我們解釋一下上面的諾獎資料圖的左圖,代表一個物體沿著黑洞的徑向落入視界之內。奇妙的是,視界之內的空間(SPACE)的徑向類似於視界外的時間(TIME),所以圖上在這裡標了TIME,而在視界外的徑向標記SPACE。諾獎文件沒有解釋為什麼。這是因為,徑向間隔平方所除以的函數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這一方面說明在諾獎委員會眼中,所謂「四大領域輪流轉」的規律可能根本不存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的物理學界,在評委們心目中次序靠前的排隊項目並不太多,很多預測者們眼中的熱門並不完全符合物理學諾獎的核心主旨。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新晉諾獎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什麼?看他們寫的科普書
    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壓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湖南科技出版社編輯吳煒起初接觸到彭羅斯的著作也很猶豫,擔心「賣不動」,但最終還是下決心出了一本又一本。回過頭來看,她認為彭羅斯的寫法雖然對大眾有些難,但對那些有心想在這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卻是非常友好的。彭羅斯不避諱數學,也就不會用蹩腳的比喻給讀者不正確的概念。詹妮弗·杜德納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經典巨著《通向實在之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表示,之所以會發給今年的三位獲獎人,是因為彭羅斯最早跟霍金合作在理論上確認了黑洞中心存在奇點。後來根澤爾團隊最早觀測到了黑洞的存在,而蓋茲精確測量到了銀河系中心存在40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 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 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 彭羅斯這篇創性文章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 諾獎得主萊因哈德·根舍於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霍姆堡。1978年從德國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德國馬普地外物理學研究所。早在2008年,萊因哈德·根舍就曾因「發現並證明銀河系中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獲邵逸夫獎,他還於2018年出任邵逸夫獎天文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 其論文重要合作夥伴獲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霍金和彭羅斯羅傑·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1957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現為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霍金是彭羅斯論文的重要合作夥伴,如果霍金活著,大概率也能拿諾獎。2015年人類首次探測到黑洞合併發出的引力波。
  • 諾獎以上,真相未滿:追捕黑洞二百年
    但圍繞今年諾獎首次頒給黑洞研究這個話題,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說很多媒體和評論人都認為,屬於黑洞研究的諾獎「姍姍來遲」,並且頒給霍金好友羅傑·彭羅斯,是對2018年霍金辭世的某種惋惜和追悔。那麼問題來了,霍金沒有因為黑洞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真的並不公平嗎?
  • 彭羅斯:不思考生物化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是好的數學家
    這可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發給一個純數學工作。彭羅斯是物理學家霍金的好友,他倆後來合作把彭羅斯的工作推廣到宇宙學領域,證明了大爆炸一定始於一個奇點。霍金與彭羅斯彭羅斯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既有前沿的數學和物理,又有對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的深入思考,還有面向大眾的趣味數學。
  • 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黑洞研究,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07.10.2020本文字數:1051,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 物理學獎竟然頒給了一位數學家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然而就在昨天,一位數學家拿到了今年的諾貝爾獎。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與其他兩位物理學家一起分享了今年的獎項。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還曾寫過一篇《誰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種子選手》文章,從文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他認為誰有可能獲諾獎。在他提到的30多位作家名單上,已經有12位獲獎。其中彼得·漢德克就是邱華棟最看好的作家之一。
  • 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提起米蘭·昆德拉,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但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作家不僅是捷克在世的最有名的作家,更是一位經歷傳奇之人。
  • 村上春樹作品翻譯者:村上今年獲諾獎機率不大
    自去年,adbrokes押中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之後,該公司公布的賠率便成為世界矚目的諾獎「風向標」。  與「風向標」再次指向亞洲作家不同,有傳言稱今年諾獎將由美國作家摘得獎項。據英國媒體透露,今年5月份就曾經傳出瑞典文學院關於「已經選定5位候選人」的說法,這一說法曾引起漫天的流言和猜測,其中「最成熟」的一種「預測」,便是諾獎將在今年進入「美國年」,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和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是最有可能的人選。在Ladbrokes的賠率表上,該預測也有所體現,緊隨村上之後,排在第二位的便是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而菲利普羅斯則排在榜單的第8位。
  • ​厲害!這所學校154名學子獲國際數學獎!
    ​厲害!這所學校154名學子獲國際數學獎!其中,耿子翔同學斬獲Peter O'Halloran成就獎,該獎項意在獎勵競賽中獲得滿分的同學,AMC作為歷史悠久的數學領域著名國際賽事,想要取得滿分非常不易,本次競賽中,全國僅20人取得滿分,而耿子翔同學就是其中一位。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2018年05月04日 10:55:00來源:新華網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5月2日,諾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等7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正式領取到永久居留身份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國綠卡」。此前,獲得「中國綠卡」的知名外國人士還包括CBA球星馬布裡、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核物理專家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等。
  • 非洲現代文學之父阿契貝去世 曾多次獲諾獎提名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代表作「奈及利亞四部曲」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 實習生吳月)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阿契貝生前多次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奈及利亞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阿契貝與諾獎的關係,「不是阿契貝需要諾貝爾獎;正相反,是諾貝爾獎需要阿契貝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