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諾獎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在研究什麼?看他們寫的科普書

2020-12-17 澎湃新聞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僅有兩本詩集在中國出版,在國內儼然屬於「小眾」「冷門」。與之相對應的是,與文學相比更為曲高和寡的科學領域,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系列圖書卻一次壓中6本新晉諾獎得主的作品,分別來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和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左)羅傑彭羅斯有4本科普讀物已有中文版,分別是《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還有一本《新物理狂想曲》將於今年12月推出。詹妮弗·杜德納亦有一部作品《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的中文版將於今年12月推出。羅傑彭羅斯是牛津大學的Rouse Ball數學講席終身榮譽教授,因其給出黑洞形成的證明,並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有力證據而榮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最早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因為他是霍金的合作者,儘管他的學術成就絕不亞於霍金,但在大眾中的知名度卻遠不及後者。

彭羅斯科普著作頗豐,卻個人風格鮮明。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正式身份卻是一名數學教授。在他的書中,數學物理「跨界」是正常不過的事,儘管寫的是面向大眾的科普讀物,他也從不避諱數學,書裡充滿大量數學公式,洋洋灑灑。

「他的《通向實在之路》是一部集數學物理學大成的神作,充滿了老彭的個人風格,但內容很多都是公式,太小眾了。」湖南科技出版社編輯吳煒起初接觸到彭羅斯的著作也很猶豫,擔心「賣不動」,但最終還是下決心出了一本又一本。回過頭來看,她認為彭羅斯的寫法雖然對大眾有些難,但對那些有心想在這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卻是非常友好的。彭羅斯不避諱數學,也就不會用蹩腳的比喻給讀者不正確的概念。

詹妮弗·杜德納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她和伊曼紐爾·夏彭蒂耶一起,因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兩位女化學家巧用CRISPR/Cas9魔剪,以極高的精度地編輯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諾獎組委會將CRISPR/Cas9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真。

「基因編輯」是生命科學的頂尖領域,卻也是大眾最熟悉的高科技前沿。當人類有能力編輯自身基因,與之相伴的倫理問題隨之而來:改造人類遺傳物質的界限何在?

杜德納的《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正是基於基因編輯領域長期存在的倫理爭議而寫就。起初,她認為要把這些討論留給受過專業生物倫理學訓練的人,自己繼續投身於火熱的生物化學研究。但與此同時,作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她感到有責任參與討論這個話題:這些技術可能如何被使用,應當如何被使用。

「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這個討論,不僅僅是科研人員和生物倫理學者,也包括其他利益相關群體,包括社會科學家、決策者、宗教領袖、管理人員,以及普羅大眾。鑑於這項科技進展會影響到全人類,我們有必要讓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進來。更重要的是,我感到了開始這種對話的緊迫性,如果等這些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了再試圖加以約束,恐怕為時已晚。」

杜德納認為,雖然我們還在辯論是否應當對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但基因編輯在遺傳病和癌症方面為患者提供了無比珍貴的醫療機遇,她寫這本書,亦是希望藉助科普讓大眾更好認識這一技術的重要性,避免讓公眾對CRISPR產生敵意,甚至反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

天體物理和基因編輯,兩位諾獎得主所站位置都是本領域的前沿,「大家」寫「小書」往往更為難得,澎湃新聞總結了兩位科學家的中文版圖書,對這些領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探究竟。

《新物理狂想曲》作者: [英]羅傑·彭羅斯

著名物理學家兼暢銷作家羅傑·彭羅斯指出,時尚、信仰和想像儘管有時能在物理學中開花結果甚至缺一不可,卻正在三個最重要的領域——弦論、量子力學和宇宙學中將今天的研究者引向歧路。

彭羅斯說,弦論假定的六個額外隱藏維度偏離了物理的實在性,他警告理論的時髦會遮蔽我們對其合理性的判斷。就量子力學而言,其解釋原子宇宙的巨大成功令人盲目相信它必然也適用於大質量的對象,但彭羅斯則建議量子論有可能變化。至於宇宙學,他認為當下大多數關於宇宙起源的想像都不可能是真的,它們背後可能存在更瘋狂的實在性。最後,彭羅斯描述了時尚、信仰和想像是如何活脫脫地造就了他自己的工作——從正在引領時尚(可能取代弦論)的扭量理論到可能被人看成「共形瘋狂宇宙學」的「共形循環宇宙學」。

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來自一個物理學名人對當今一些最重要的物理學進展所展開的嚴肅批評。

《時空本性》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吳忠超 杜欣欣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六次演講和辯論而成,這是繼愛因斯坦和玻爾辯論之後本世紀最重要的論爭。辯論主要圍繞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種成功的理論是否可以被統一的問題。儘管爭論的問題不同了,但同之前那場著名的辯論一樣,在這裡彭羅斯擔任愛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爾的角色,書中兩位物理大師的觀點同樣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通向實在之路》作者: [英]羅傑·彭羅斯

在這本滿是公式的煌煌巨著中,彭羅斯為我們理解目前公認的宇宙法則提供了一個賞心悅目的綜合指南。你將了解物理學各個不同門類在科學上所起的作用;學到微積分和現代幾何學的眾多神奇概念;知曉量子力學的基礎和衝突;明了什麼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什麼是宇宙學、大爆炸、黑洞;什麼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深刻挑戰;何謂弦論和M理論;何謂圈量子引力;看到各種科學新潮以及新的發展方向。

這本書浸入了彭羅斯個人的研究風格和淵博的數學史知識,在幾何學和廣義相對論方面講得極為出色。作者的目標是要儘可能清晰地描述當代對宇宙的認識,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學意蘊和哲學內涵,以及複雜的邏輯關聯。

《宇宙的輪迴》作者: [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李泳彭羅斯總結40餘年的研究,在此書中提出嶄新的宇宙學圖景,為人們常問的「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呈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回答。他說明了如何將加速膨脹宇宙的最終命運解讀為一個新生的「大爆炸」。同時,還介紹了五花八門的標準或不標準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微波背景的基本而無所不在的作用,以及星系核心的巨大黑洞。

《皇帝新腦》作者: [英]羅傑·彭羅斯 譯者:許明賢 吳忠超人腦是如何思想的?人工智慧是怎樣影響人類的?彭羅斯在書中對電腦科學、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以及哲學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體現了作者向哲學上最大問題——「精神-身體關係」挑戰的大無畏精神。書中充滿了天才般的猜測,重新衡量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以及對現代物理及人工智慧的新看法。

《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作者: [美] 詹妮弗·杜德納科學家可以使用強大的生物技術來修飾活細胞裡的DNA,甚至改造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的遺傳密碼。在諸多基因編輯的工具中,最新,也可能是最有效的,當屬CRISPR-Cas9(簡稱為CRISPR)。有了CRISPR,生物體的基因組就變得像文本一樣可以被編輯,讓癌症和遺傳病的治癒不再是夢想。作為「基因魔剪」的發現者,詹妮弗杜德納在本書中講述了基因編輯目前的應用方向和其對人類的重要價值。

另一方面,「基因編輯」讓人類遺傳密碼可被編輯,猶如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面臨重大倫理問題。「改造人類遺傳物質」的界限在哪裡?作為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杜德納希望通過科普,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到這一討論中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高齡化現象
    Stoddart,1942—)和費林加(B. J. Feringa,1951—),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方面的重大貢獻。3位獲獎者的年齡分別為72、74和65歲,遠遠高於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諾貝爾獎6大獎項(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自設立至2016年共誕生885位獲獎者,其平均年齡為59歲,其中化學獎175位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58歲。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回首過去的得獎者們,在收穫榮耀與財富之前,他們的孤獨與挫敗也曾無人知曉,但人生的失意,並沒有澆滅他們追求科學的熱忱;也有很多科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遺憾,但他們的成果,仍讓今天的人們受益。資料圖: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左)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Doudna。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利用廣義相對論進行黑洞理論研究以及發現銀河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方面取得的偉大功績。之前根據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流轉的不成文規律,在去年天體物理學成就獲獎後,委員會連續第二年把獎項發給這一領域,實在出乎意料。而再向前推移,2017年的引力波探測也屬於天體物理學範疇。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從以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單可以看出,不少獲獎者的獲獎成就並非出自傳統的化學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重學科,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也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1908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風趣地調侃道:「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今年的物理學獎一半被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方面的貢獻。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號截圖。
  • 諾獎自然科學三大獎項對中國科學界的四個啟示—新聞—科學網
    跳出三大獎項的科學貢獻來看,今年的諾獎自然科學獎項或許能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一些啟示。 啟示一:師徒同心,其利斷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科學網博主郭曉強在博文中提到了「貝爾彌補效應」。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就是師生關係。斯特裡克蘭在穆魯的指導下完成了諾將成果:與啁啾脈衝放大相關的博士論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出現了師徒——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戴狄爾·魁若茲(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諾獎的情況。
  • 2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什麼來頭?
    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諾獎官網稱,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居裡夫人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和家人們堪稱諾獎史上「最強家族」。居裡夫婦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0多年後,居裡夫人的長女伊雷娜和丈夫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也共同獲得了化學獎。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理綜獎」為什麼又雙叕頒給了生物領域?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如何?頻頻被 cue 的張鋒,是否真的錯失諾獎?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貝爾化學獎的看法。2017年,張鋒開發了基於這一技術的病原體檢測技術,類似的技術也應用到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和 CRISPR 技術密不可分的另一個人是 MIT 的張鋒,他這次沒有拿獎挺可惜的,但也說得過去。從科學原創性上,張鋒不如這次的兩位諾獎得主,但他將這項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除了97歲,刷新諾獎得主年齡記錄Goodenough,來自日本的吉野彰,同樣值得一提。2013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選中了兩位全球技術專家,向他們頒發俄羅斯全球能源大獎,日本的吉野彰,就是其中之一。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獎勵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從以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單可以看出,不少獲獎者的獲獎成就並非出自傳統的化學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重學科,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也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1908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風趣地調侃道:「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而改為線上舉行。目前已經揭曉的獎項有: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等。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McGroddy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獎,並早在2001年就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上述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跟晶片能耗降低也緊密相關。他們在2004年首次通過實驗,利用磁光克爾顯微鏡,在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的邊緣探測到了向上和向下的自旋電流分離的自旋霍爾效應。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從1901年到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給204人次,但由於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3人。諾貝爾物理學獎有47人單獨獲獎;64人與他人共同獲獎;93人與另外兩人分享殊榮。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典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賴因哈德·根澤爾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看不見的物質,在不超過我們太陽系的範圍裡,竟然有400萬個太陽質量那麼重。這是什麼?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因為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CRISPR領域的突破都來自張鋒為代表的Broad研究所的支持,如果CVC團隊獲勝,張鋒團隊最差也是與其共享CRISPR在真核細胞中應用的專利,但如果CVC團隊失敗,他們幾乎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專利了。
  • 2018諾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雷射物理學領域 到訪光峰科技
    10月7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到訪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07.SH 以下簡稱「光峰科技」),進行考察和技術交流。Donna獲得諾獎的成果,是她1989年在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簡稱UR)讀物理學(光學專業) 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Gerard Mourou指導下完成的論文。這次獲獎,也正是二人一起獲獎。其科研突破體現在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基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已經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