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誰,都是每年文學界討論的一件大事。之前我們曾經聽過很多謠言,說沈從文、魯迅有有獲獎,但是不去或者去世了,其實都是假的。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
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及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均是先後獲得了這兩大獎項。
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
提起米蘭·昆德拉,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但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作家不僅是捷克在世的最有名的作家,更是一位經歷傳奇之人。
因為他曾被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剝奪公民身份長達40年之久,此種經歷,不能不稱之為傳奇。
在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後,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不被允許在捷克出版,他創作的戲劇也不被允許排演。對於米蘭昆德拉的封殺當然還不止於此,當局甚至禁止他在學校教書、工作。
由於作品無法出版,所以昆德拉只能將作品在國外發表。
當時昆德拉申請離境出國,1975年被獲準離境之後,昆德拉就去了法國定居。
去了 法國的昆德拉,像極了前蘇聯的所爾仁尼琴,同樣是流落異國,但昆德拉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流亡作家。
而且他也沒有帶來向《古拉格群島》那樣帶有揭露性質的作品。1984年著名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出版,本來可以寫成東西兩個陣營慘烈對比的故事,但是昆德拉卻沒有這麼做!
他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是用冷靜的筆觸,描繪了身處時代漩渦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就像他當年對《新觀察家》雜誌如是說:「對必須談論自己感到厭煩,使小說天才有別於詩歌天才。」
90歲時,昆德拉重回故土,成為了一名捷克公民,這一切都像極了自己小說中的情節,只不過這次的主人公卻是執筆者自己。
昆德拉對此仍然是沒有接受採訪,沒有表態。我們只是知道整個過程「熱情洋溢」,昆德拉本人也是「心情很好」。
在重回故土的第二年,昆德拉獲得了卡夫卡獎,有希望在晚年登上人生和事業的二度高峰。
只不過閻連科和村上春樹早在多年前就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至今仍然陪跑,所米蘭昆德拉的諾獎之路,或許也不會如料想中順利。
但是作為一位名垂青史的作家,作為一位「非典型」的流亡作家,昆德拉的作品將會隨著他一起永垂不朽!
如果你沒有讀過他的作品,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本書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係本質上的探索等。
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
如果你對這部作品感興趣,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