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2020-12-16 暮雪賞梅疏見月

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誰,都是每年文學界討論的一件大事。之前我們曾經聽過很多謠言,說沈從文、魯迅有有獲獎,但是不去或者去世了,其實都是假的。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

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及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均是先後獲得了這兩大獎項。

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

提起米蘭·昆德拉,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但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作家不僅是捷克在世的最有名的作家,更是一位經歷傳奇之人。

因為他曾被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剝奪公民身份長達40年之久,此種經歷,不能不稱之為傳奇。

在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後,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不被允許在捷克出版,他創作的戲劇也不被允許排演。對於米蘭昆德拉的封殺當然還不止於此,當局甚至禁止他在學校教書、工作。

由於作品無法出版,所以昆德拉只能將作品在國外發表。

當時昆德拉申請離境出國,1975年被獲準離境之後,昆德拉就去了法國定居。

去了 法國的昆德拉,像極了前蘇聯的所爾仁尼琴,同樣是流落異國,但昆德拉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流亡作家。

而且他也沒有帶來向《古拉格群島》那樣帶有揭露性質的作品。1984年著名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出版,本來可以寫成東西兩個陣營慘烈對比的故事,但是昆德拉卻沒有這麼做!

他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是用冷靜的筆觸,描繪了身處時代漩渦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就像他當年對《新觀察家》雜誌如是說:「對必須談論自己感到厭煩,使小說天才有別於詩歌天才。」

90歲時,昆德拉重回故土,成為了一名捷克公民,這一切都像極了自己小說中的情節,只不過這次的主人公卻是執筆者自己。

昆德拉對此仍然是沒有接受採訪,沒有表態。我們只是知道整個過程「熱情洋溢」,昆德拉本人也是「心情很好」。

在重回故土的第二年,昆德拉獲得了卡夫卡獎,有希望在晚年登上人生和事業的二度高峰。

只不過閻連科和村上春樹早在多年前就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至今仍然陪跑,所米蘭昆德拉的諾獎之路,或許也不會如料想中順利。

但是作為一位名垂青史的作家,作為一位「非典型」的流亡作家,昆德拉的作品將會隨著他一起永垂不朽!

如果你沒有讀過他的作品,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本書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係本質上的探索等。

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

如果你對這部作品感興趣,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一夜之間,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與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如何更深閱讀他們,走近他們,汲取他們的營養,了解他們的個性,這值得我們探究。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還曾寫過一篇《誰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種子選手》文章,從文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他認為誰有可能獲諾獎。在他提到的30多位作家名單上,已經有12位獲獎。其中彼得·漢德克就是邱華棟最看好的作家之一。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  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
  • 村上春樹: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入選作家,卻始終是諾獎「陪跑者」
    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影響巨大的世界級別的文學獎項,不知道是多少作家一生都在孜孜追求的文學獎項夢想,村上春樹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入選作家,多年的諾獎「陪跑者」,卻一直無緣獲獎。和我們國家的莫言相比,村上春樹實在是太不走運了!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諾獎得主大多七老八十,所以如果你能說出一些比較年輕的得主,準能shock(震驚)一些人。首先,你可以糾正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迄今最年輕的得主,不是1957年的加繆(獲獎時44歲),而是1907年的路德亞德·吉卜林(42歲),傳訛的根源在於加繆名氣太大,而且英年早逝,「最年輕得主」一說比較符合人們的情感期待。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雖與諾獎失之交臂,但殘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一直被人們熱議的作家殘雪並未獲獎。雖然結果讓滿懷期待的國人有些遺憾,但成為有希望獲得諾獎的熱門作家也不是一件易事,足可以看出殘雪在文學上的極高造詣。對殘雪來說,能否獲獎並沒有什麼影響,她還是每天在寫作。
  •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2014-08-12 15:58:44大概是因為前一天剛經歷了長途飛行,即將在上海度過82歲生日的奈保爾顯得有些疲憊,話很少,對大部分問題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比較複雜的都由其夫人納迪拉代為回答了。不過當其夫人表示上海之行也許會讓奈保爾寫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時,奈保爾本人予以否認。
  • 村上春樹作品翻譯者:村上今年獲諾獎機率不大
    近日,英國著名博彩公司Ladbrokes公布了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賠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以3/1再成最大熱門。自去年,adbrokes押中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之後,該公司公布的賠率便成為世界矚目的諾獎「風向標」。  與「風向標」再次指向亞洲作家不同,有傳言稱今年諾獎將由美國作家摘得獎項。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漢德克是一位有良知的偉大作家」——訪新科諾獎作家中文文集主編
    中新社柏林10月22日電 題:「漢德克是一位有良知的偉大作家」——訪新科諾獎作家中文文集主編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今年10月10日,中斷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公布2018年和2019年的該獎得主。
  • 昆德拉:諾獎獲獎史上 「陪跑」次數最多的作家之一
    原標題:昆德拉被主題限制住的人導讀:布爾諾是摩拉維亞的首府,昆德拉在這裡長大,生長在有著鋼琴家、音樂理論家及學者等多重身份的路德維克·昆德拉家中,他的生活被書籍和音樂包圍著,自幼學習鋼琴,從10歲開始學習音樂理論與創作。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但劍橋的人物太多了,群星燦爛,當時大家也就認為他是一位名教授,而且,他那時也還沒有三一學院院長和皇家學會會長那麼顯赫的頭銜。
  • 諾獎標準一直在變,中國作家只要提高思想性就好
    就在去年,他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瑞典文學翻譯獎」的中文翻譯家。在此之前,中國只有李之義和高子英分享過1984年的瑞典文學翻譯獎。 而陳邁平的夫人陳安娜,被一些人稱為「莫言得諾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翻譯過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餘華的《活著》等近50部中文作品。
  • 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陪跑11年的他,對中國態度是怎樣?
    莫言獲諾獎一提到諾獎,大家最先關注的是有國人拿獎了嗎?下一個問題就會是村上春樹先生今年又陪跑了嗎?是的,這個享譽盛名的日本作家,已經堅持陪跑了11年的諾獎,堪稱諾獎屆的「小李子」。26歲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30歲的時候憑藉《且聽風吟》獲「群像新人獎」,在日本文學界初露頭角。36歲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獲「谷崎潤一郎獎」。之後多年在西歐各國遊歷,擔任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遊歷期間發表多部作品,收穫大大小小各個國家的獎項。國內很多人剛開始聽到村上春樹的名字,可能都是因為《挪威的森林》這本書。
  • 非洲現代文學之父阿契貝去世 曾多次獲諾獎提名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代表作「奈及利亞四部曲」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 實習生吳月)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阿契貝生前多次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奈及利亞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阿契貝與諾獎的關係,「不是阿契貝需要諾貝爾獎;正相反,是諾貝爾獎需要阿契貝來證明自己。」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出版社爭搶諾獎作品近乎白熱化。其中,有些是作家獲獎前便有了中譯本,有些是得獎後即時引進的翻譯之作。去年,諾獎得主庫切的代表作《恥》2002年9月即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時庫切還未獲獎。據悉,當宣布他獲獎後,其作品立即在我國出版界引發圖書版權爭奪大戰。國內10多家出版社紛紛伸出橄欖枝,尋找各種通道聯繫庫切作品在南非的代理機構,準備「轟炸式」地推出庫切作品。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物理學獎預測集體「翻車」 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這一領域四年三獲諾獎,實在是讓其他領域的物理學家們坐不住啊。 這一方面說明在諾獎委員會眼中,所謂「四大領域輪流轉」的規律可能根本不存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的物理學界,在評委們心目中次序靠前的排隊項目並不太多,很多預測者們眼中的熱門並不完全符合物理學諾獎的核心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