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作出的貢獻。
就在剛剛,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mes Peebles因「在宇宙物理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英國劍橋大學教授Didier Queloz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Michel Mayor則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帳戶
百年前,物理學曾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被提到的領域。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並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25歲與96歲
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一人2次得獎
在1901年至2016年間,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但卻只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因為約翰·巴丁曾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這一殊榮。
6座物理學獎盃
在這張「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中,華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獲獎需要一些「偏心的運氣」】
「10月的第一個星期,全世界的目光都將聚焦在科學上,這是好事。但緊接而至的將是爭議,每年都不例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位微生物學家卡薩德瓦爾曾表示。
而這個「爭議」,源於諾貝爾基金會章程的一項規定:「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使得總有一些「不夠幸運的人」,被這項「機制」攔在諾獎之外。
自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2次,就如何「論功行賞」問題,各方一直爭議未斷。有批評稱,科學是通過合作進行,且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難選出貢獻最大的人。
2015年,3位科學家因「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獲獎,但因評獎「遺漏」了其他同樣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引發批評。其中一位科學家就指責稱:「這種無恥行徑必須被糾正」。
【女性得主的「春天」在哪裡?】
「通常情況下,物理學更像是一門男人的科學。」美物理學研究所統計研究中心主任雷切爾·艾維曾稱。截至2018年,有206位男性獲物理學獎,但女性獲獎者僅3位。
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居裡夫人是第一位諾貝爾獎女得主。
1903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裡共同獲得物理學獎。但一開始,居裡夫人並未獲得提名,是她的丈夫給瑞典科學院寫信,才將她列入名單。8年後,居裡夫人又因成功分離鐳元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不過,儘管兩奪諾獎,她仍終身未能進入法國科學院。
196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離居裡夫人獲獎已經過去了60年。然後,人們又等待了55年,才出現了第三位女性獲獎者。2018年,60歲的唐娜·斯特裡克蘭,因在雷射領域的貢獻摘得物理學獎桂冠。
不過,更多的還是被拒之門外的女性研究員。1974年,約瑟琳·貝爾-伯奈爾(Jocelyn Bell-Burnell)落選諾貝爾獎。儘管她在研究第一顆脈衝星過程中有重大貢獻,但卻疑似因「學生身份」及「女性身份」未獲獎,引發爭議。諾貝爾獎還因此一度被戲稱為「No-Bell Prize」。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提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遺珠」,不得不提的就是愛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對論,動搖了牛頓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但在其有生之年,因沒有給出有效論證,導致他未能因此獲物理學獎。
因為同樣原因「錯失」諾獎的還有霍金。1974年,他提出了通過「霍金輻射」來觀察黑洞的方法,但也因為理論「過於超前」,尚未被證實,成為了他永遠的遺憾。
不過,即使科學家提出的「超前」理論被證實,也可能與獎項無緣。拉爾夫·阿爾珀自1948年起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論,但因條件限制,其觀點未被證實。隨著當代研究進入更深層次,越發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可惜,他已於2007年過世。而諾獎不會頒給已經去世的人。
此外,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利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宇稱不守恆,但因未能提出該理論,錯失諾獎。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權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