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今晚11點,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

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近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在由北大醫學人文學院與中國科協—北京大學(聯合)科學文化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科學文化視域中的科技、健康與社會」論壇上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19位日本諾獎得主的自畫像

自2000年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獲物理學獎的有8人,獲化學獎的有7人,另外4人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

19名諾獎得主中,在二戰結束前出生的超過2/3,在戰後接受高等教育的超過9成,在日本國內完成大學學業的達到100%。

日本諾獎得主出生年代分布圖

19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平均獲獎年齡為69歲,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1歲。超過80%諾獎得主的獲獎奠基性成果,都是在上個世紀最後30年間取得的。

日本新世紀諾貝爾科學獎獲得奠基性成果的年代分布

結合歷史分析這19位諾獎得主的經歷,我們看到,1945年、1965年及1972年是3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945年,二戰結束,他們進入大學。

1947年,日本實行教育改革,用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教育取代以往的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

此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7所帝國大學被改造成為國立大學,享有高度辦學自主權。這一舉措使教師獲得了更多的研究自由和穩定的經費支撐,大批理工科學生受到了更好的科研訓練。

1965年,時任東京教育大學教授的朝永振一郎獲得諾獎物理學獎,這是繼湯川秀樹1949年首摘諾獎後,第二位獲得諾獎的科學家。這個好消息極大地提振了日本科學界的信心。

此時,正是不少後來獲得諾獎的學者進入研究生院學習的階段。

受環境影響,他們不願意再繼續簡單地模仿西方,而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大膽地向無人區挺進,因此湧現出很多新穎的科學研究課題。

1972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開始超過2%,後來一度攀升至2.9%,高於同期的德國和美國。

這意味著,日本新世紀諾獎得主大多數是在研發經費投入提高到2%之後,才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導致日本在新世紀出現諾貝爾科學獎「井噴」的原因有很多,在此想聚焦科研環境,談3點初步看法。

第一,全面改良科技創新「土壤」比定向培養「苗子」成效更大

日本新世紀19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有不少人在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前表現並不突出。

例如,田中耕一在東北大學讀書時留過級,獲獎時無研究生學歷和海外留學經歷,也無SCI期刊論文和高級職稱;

中村修二從名不經傳的德島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長期在一家鄉鎮企業工作,並在那裡研製出高效率藍色發光二極體;

天野浩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時只是名古屋大學的一名研究生。

因此,依靠現有的學術權威,按照常規邏輯物色能夠逸出常軌、取得重大突破的未來科技之星存在很大的視野盲區。

事實上,自戰後初期起,日本的大學就開始實行高度自治,政府官員很難直接幹預大學的管理,日本政府從未實施過拔尖人才科研資助計劃。

日本出現諾獎「井噴」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對科學技術創新「土壤」的改良,而不是對科學技術創新「苗子」的選育。

第二,前輩學者的正面示範有時勝過「帽子」 「票子」和「位子」的激勵

日本政府也給科學家戴「帽子」,不過「帽子」的種類不多。最為著名的是日本學士院院士。

由於日本學士院院士的定員為文科70人,理科80人,所以能戴上此「帽子」的人很少。

日本政府用「票子」激勵科學家的力度也有限。

近年,整個學士院一年的預算資金還不到4000萬人民幣,即使全部用到院士身上,人均還不到30萬元。至於文化勳章則純屬榮譽性質,獲得者拿不到任何物質獎勵。

「位子」的激勵更少見。

日本的事務官須從公務員中選拔,同時日本國立大學教授的薪資與中央政府副部級公務員的薪資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因此,除非政府拿出副部級以上的位子,否則對資深科學家都形成不了有效激勵。

事實上,在日本,很少有科學家願意轉崗到政府機關就任要職。而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裡的管理職位都是服務性質的,科研進入佳境的科學家大都不願意轉行。

在「帽子」「票子」和「位子」弱化的情況下,內在動力對驅動科學家不斷開拓進取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雖然影響內在動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為重要的還是科研興趣和使命意識。

科研興趣的培養離不開導師們的教育,使命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導師們的垂範。因此,導師的作用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對科研有著獨特理解的導師們的示範,很難想像後來者對科研會那麼投入。

如果其導師成天熱衷追逐「帽子」「票子」和「位子」,很難想像後來者會真正喜歡上科學。

第三,沒有穩定充裕的研發經費支撐,很難有真正且持久的無人區自由探索

日本撥付給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穩定支持經費依然佔全部經費的70%以上。

這和中國高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2018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的穩定支持經費佔比均不到50%,遠遠低於日本的國立綜合大學。

在穩定支持經費不足的情況下,科研人員不得不緊跟熱點,努力承接能夠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課題。

結果,來了研發經費,發了科研論文,也造成研究注意力過於分散,很難在某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等問題。

雖然不少人在無人區開展自由探索最終無疾而終,但是達到預期目標、取得重大突破的也不在少數。

可以說,沒有穩定且充裕的研發經費的支撐,上個世紀後期日本不可能有那麼多學者在無人區開展自由探索時取得成功。

相關焦點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對於高校而言,引入諾獎得主,其「性價比」究竟如何?自「雙一流」戰略實施以來,各高校可謂「求賢若渴」,除了在國內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之外,高校更是將眼光轉向了海外,尋求「海外高層次人才」。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短短幾年內,就已經建立起三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引進了四位諾獎得主。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位吉野彰教授以及眾多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當吉野教授得知獲獎消息後,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媒體記者面前表示「很榮幸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萬分感謝」。他還說,「好奇心是他(科學研究)的最主要驅動力」。
  • 諾獎得主保羅·納斯北大受聘名譽教授
    諾獎得主保羅·納斯北大受聘名譽教授 2014-12-15 21:38:32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馬海燕)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納斯今日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 日本最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井噴背後要感謝偉大的教育改革
    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事實上,在此次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吉野彰教授只是在研究圈內較為知名,但諾獎頒發後,日本各大媒體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首相安倍也發推文祝賀吉野彰教授獲得諾獎。安倍稱:衷心祝賀吉野博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
    奧賽冠軍保送北大引爭議,鄭強:諾獎少有中國人,奧賽全是中國娃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高等學府,歷年來就是學生們最想進入的夢想大學。但是,作為頂尖學府,清華與北大卻沒有隨大流「擴招」,每年新生數量連許多大專院校都不如。
  • 19年19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日本教育?
    作者|源泉 來源|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日本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鄰邦,在唐朝就多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到了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又推動日本的西化推進。隨著日本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尤其是對亞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很多學生考慮過到日本留學。曾一度位列世界第二經濟體的日本到底是如何發展的教育?日本諾獎頻出背後又有著怎樣教育體制?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沒錯,日本人又雙叒叕榮獲諾貝爾獎了!在這裡我們先恭喜恭喜~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了。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18諾獎科學獎得主(不包括文學獎得主),星標為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個當年被評價為「瘋狂」的計劃——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 中國最牛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出諾獎,中科大出諾獎女婿,都厲害
    肯定是清華北大,當然也有人說中科大最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是國內最頂級的大學,而中科大曾經也和清華北大扳過手腕,也是頂級大學。那麼中國大學培養出多少諾獎獲得者呢?目前對於諾獎,國內大學只有清華北大培養出了諾獎,其他高校目前都沒有培養出,不過中科大有一個離科學諾獎最近的中國人:潘建偉,而且中科大培養出了兩個諾獎女婿,所以中科大也是非常牛啊。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作者聲稱,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刺突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片段,這4個片段是新冠病毒所獨有的,其他冠狀病毒中沒有這些插入片段。所有的4個插入片段中的胺基酸殘基均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複製蛋白 gp120 或 Gag 中的胺基酸殘基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諾獎,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當時,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對此爭議都不小。可從2001到2019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計劃進行時間尚未過半,就已經狂攬19個諾獎。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諾獎得主天野浩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做客清華海外名師講堂  清華新聞網11月14日電 11月6日晚,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野浩教授受聘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儀式暨主題演講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供圖:電子系  薛其坤首先祝賀天野浩教授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鼓勵清華師生以天野浩為榜樣,勇于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今天的研究冷門亦有可能成為明日最有希望的學術領域。薛其坤表示,希望天野浩教授在受聘為名譽教授之後,能夠更多地和清華大學開展合作,為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貢獻。
  • 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教授受聘四川師範大學榮譽教授並做學術講座
    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教授作學術講座10月29日晚,諾獎得主羅伯特·C·默頓(RobertC.Merton)教授受聘四川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儀式及羅伯特·C·默頓教授學術講座在成龍校區龍湖劇場隆重舉行邀請諾獎得主走進師大,是學校在新的發展時期堅持不懈繁榮和發展學術文化、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方略之一。此次邀請默頓教授來校講學並聘請默頓教授作為學校榮譽教授,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希望默頓教授今後能為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更多幫助和指導。
  • 諾獎得主受聘為我省一高校榮譽教授
    本報訊 (記者卞曄)9月5日,「海智惠贛鄱——諾獎大師江西行」活動在東華理工大學舉行,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受聘為該校榮譽教授,這是東華理工大學首次授聘諾貝爾獎得主為榮譽教授。授聘儀式結束後,根岸英一為該校數百名師生作學術報告。根岸英一於1935年出生於中國長春,在日本長大,於1958年獲得東京大學學士學位。
  •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得諾獎 北大德語教師:她是冷門
    此前,歐洲賭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諾獎熱門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賠五十排名靠後,和她賠率一樣的還有中國詩人北島,因此赫塔·穆勒的獲獎繼續了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冷門」的傳統。全球賭客因為這個冷門都紛紛賠了不少錢。本報記者 蔣慶 為您報導她是誰她的作品未在中國內地發行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說,米勒用多元化的語言,通過文學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成長環境及後來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感悟,她用凝練和率直的語言描述了一個個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穆勒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入21世紀後的第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每年我國ITO靶材消耗量超過1千噸,而這個領域的高端產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