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井噴背後要感謝偉大的教育改革

2020-12-15 齊魯壹點

日本,這個長期戴著「失去的xx年」帽子的亞洲國家,隨著一條新聞再一次被世人所關注。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獲獎理由是: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

與近年來大多數諾獎距離平常人現實生活很遠不同,此次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成果是我們幾乎無處用不到的鋰電池,這個頒發理由可謂讓所有人感到心服口服。而尤其吸引中國讀者注意的是,此次獲獎者中,又有我們的近鄰日本學者的身影。

據日本媒體報導,受表彰的吉野彰教授出生於日本大阪,現年71歲。吉野教授於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1997年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擔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事實上,在此次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吉野彰教授只是在研究圈內較為知名,但諾獎頒發後,日本各大媒體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首相安倍也發推文祝賀吉野彰教授獲得諾獎。

安倍稱:衷心祝賀吉野博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鋰離子電池在手機等方面應用廣泛,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期待吉野教授將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你感到驕傲。事實上,從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共計28人,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20年,日本人拿了19個自然科學類諾獎,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在日本國內,有個著名的段子是揶揄著名文學家村上春樹年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卻年年陪跑,而有媒體認真分析其原因時曾指出,也許正是由於日本在其他諾獎項目上碩果連連,諾獎委員會才不肯將文學獎這一自由裁量權較大的獎項頒給村上——村上的倒黴也許是替日本近年來在諾獎上的碩果連連背了鍋。早在2001年,日本就提出要在新世紀頭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之初,很多人把它看作笑談,但是在短短二十年間,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大半。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日本諾獎的井噴呢?首先必須承認,日本諾獎的井噴是由經濟基礎打底的。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而這一時期剛好是日本經濟增長的高峰時代。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推動經濟以近於10%的年平均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而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是以典型的「民富」為特點的,富裕起來的日本青年在不為生計問題所困擾之後,才開始有資本追逐自己的夢想。曾在2012年獲得諾獎的下村修教授曾經自言,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只是「為了搞明白水母為何會發光」。正是這種不計成敗追求夢想的性格,才鑄就了日本那一代科學家的成功。其次,有了能夠奢談夢想的青年人,更要有良好的教育塑造他們,本世紀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接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年代大多集中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而當時日本的教育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學界一般認為日本經歷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從明治維新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這一時期的教育體制與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教育理念相悖,目的是讓個人服從於國家。該制度下教育出來的學者大多循規蹈矩、死板教條,在二戰之前的日本,無論軍工、民用製造中都瀰漫著一股因循守舊的風氣,極少出現能夠突破傳統思維的「逸才」,缺乏創新是當時日本工業和科研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可想而知,如此僵硬的體制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即用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教育取代以往的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教育,對教育理念、學校制度、課程教學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例如許多國際知名的文學作品被請進教科書,而這些作品無不洋溢著科學精神,包含尊重人權與個性、世界的合作與和諧等要素。戰後開始的這場改革被稱作為第二次教育改革。而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不僅在精神氣質上呈現出自由的特徵,也讓學術氛圍煥然一新,第二次教育改革不僅使日本的大學教師獲得了更多研究自由和穩定的經費支撐,而且還使學生獲得了更多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得到了更多科學研究訓練。這些無疑會對日本學者的科研產生積極影響。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1982年日本在五個科學領域中發表的論文數量為12534篇,僅次於發表數量為33744篇的美國,位列世界第二。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大學考評教授的機制並沒有十分嚴格的論文限制,這一數據的背後,是大量日本科研人員在自身興趣和工商業實用刺激下努力的結果。這種背景讓日本這一時代發表的論文質量極高,被稱為日本科研的黃金時代。如果按照科研成果三十年轉換為諾獎的時間來推算,日本眼下的確正處於應當收穫諾獎的高峰期,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年年有諾獎入帳,甚至一年雙諾獎都並非不可能。在新世紀以後,受經濟的拖累,日本科研出現疲軟,但教育依然高歌猛進,眼下的日本正在展開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創新力為目的的第三次教改,這場教改的成敗,也許會決定日本在21世紀的後半葉能否迎來又一場諾獎井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相關焦點

  • 19年19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日本教育?
    作者|源泉 來源|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日本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鄰邦,在唐朝就多次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到了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又推動日本的西化推進。隨著日本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尤其是對亞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很多學生考慮過到日本留學。曾一度位列世界第二經濟體的日本到底是如何發展的教育?日本諾獎頻出背後又有著怎樣教育體制?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諾獎,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當時,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對此爭議都不小。可從2001到2019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個,計劃進行時間尚未過半,就已經狂攬19個諾獎。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當吉野教授得知獲獎消息後,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媒體記者面前表示「很榮幸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萬分感謝」。他還說,「好奇心是他(科學研究)的最主要驅動力」。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日本給了人們震撼,作為亞洲地區的國家,他卻衝到了其他歐美國家的前列,他們保持著平等的速度向諾獎靠近,這主要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十九次獲得諾獎,這也被人們認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有如此奇蹟呢?2、為什麼是日本日本在2000年以來一共有19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種高密度式的爆發令世界所感到震驚,而這種也被稱為井噴式的現象。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上圖中,多數情況下位居第二的這根綠線表示的是美、英、德、法、日五個國家之外的所有國家的獲獎總數。忽視這根綠線後可以看到,在20世紀前30年,德國獲獎數一直獨佔鰲頭,領先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是比較罕見的一種現象。表示日本的這個藍線,進入新世紀後,突然躍起,形似井噴。所以,很多人將日本這一階段的獲獎現象稱作為諾貝爾科學獎 「井噴」。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17年間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其原因何在?獲獎繁榮的背後又有什麼隱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誕生其中三分之一諾獎的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讓中國家長深思!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他們這樣教育孩子,中國家長真該學學!首先我們來說說諾貝爾獎吧,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所以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行業乃至於一個領域最頂尖的人才了。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會在這個期間進行評選。
  • 為什麼說日本屢次拿下諾獎和所謂工匠精神壓根兒沒關係?
    日本新世紀以來屢次斬獲科學類諾獎,奇怪嗎?當然不奇怪,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裡,仍然會有多位日本科學家問鼎該獎項。可以說,日本未獲獎的諾獎級成果兩隻手也不見得能數的過來。但是,我認為真正應該奇怪的,是國人,特別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以及媒體人對日本屢屢得獎背後原因的解讀。
  • 看完這所日本最窮的學校,瞬間明白日本為何20年能拿19個諾獎!
    過去20年,日本人一共獲得了19枚諾貝爾獎,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大家都在問,一個小小的國家,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很多,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教育。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所日本的學校,它處於很偏遠的衝島,總共學生就10人,但是看看學校的各種設施就會瞬間明白為啥日本20年能拿19個諾貝爾獎。
  • 日本有多可怕?他們已經拿了十八個諾獎,卻高興不起來
    2009年 拉斯克基礎醫學獎2011年 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的沃爾夫醫學獎2012年 千年技術獎(芬蘭)諾獎感覺再不頒,就已經落後了,於是在2012年頒給他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離他發表文章僅僅過了六年,而一般諾獎需要二十年。日本在生理跟醫學上非常強勢,幾乎有壟斷的趨勢。2012年,山中伸彌獲獎之後,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得獎了,但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她是跟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的。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陪跑諾獎 32 年,為啥就那麼難拿
    作為每次諾貝爾獎的首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年頒發給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青蒿素等等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每年諾獎都要經過層層篩選,在結果出爐後,獲獎者將在12月份的頒獎禮上得到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不過生理學或醫學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去年獲獎者傑佛裡·霍爾等三人在發現人體生物鐘原理33年後才得獎,在1945年的諾獎頒獎上,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後17年才獲獎,而知名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已經陪跑諾獎32年了(曾經有一次被提名文學獎),但到去世也沒有獲得諾獎。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
  • 19位文學編輯、作者預測諾獎:會頒給奧茲嗎?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於今晚揭曉,去年頒給鮑勃·迪倫讓不少人大呼意外,今年又將花落誰家?我們邀請了19位文學編輯、作者參與討論,從他們的回答來看,奧茲、高銀、漢德克、恩古吉,都被提及三次以上(包括希望獲獎)。馬裡亞斯、阿特伍德、卡達萊也很受關注。萬年陪跑的村上也獲得一票。究竟結果如何,今晚七點就將有答案。以下是19位專業人士的分享(排名不分先後)。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及對中國的警示
    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與諾獎井噴現象日本作為高等教育後發之國,能夠迅速趕超歐美高等教育先進國,與其自明治維新以來高度重視教育,引進歐美先進教育體制,持續加大教育投資密切相關。1872年日本開始普及義務教育,發展各類學校,由此有力支撐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當然,得到的獎還不止這些,實驗室還有更多的科學家們拿過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科學類獎項,就連貝爾實驗室也拿到過有史以來第一個科學機構獎,由美國國家技術獎協會頒發!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了。要知道,早在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時,著實受到了少數國家嘲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