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非評《民族國家》︱古代到底有沒有民族和民族主義?

2020-12-12 澎湃新聞
《民族國家:政治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漫長歷史與根源》, 阿扎爾·蓋特(Azar Gat)、亞歷山大·雅各布森(Alexander Yakobson)著,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450頁,29.99美元

我研究的方向之一是族群政治(Ethnic Politics)。在這個領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族群政治」這個詞(或相關詞彙、概念),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在古典著作之中。遍翻古代著作,論及何為政治,談的都是上下或階級關係——柏拉圖只談階級,無論是論及政體類型的劃分還是城邦社會的構成都是如此。而在亞里斯多德筆下,蠻人只配用作奴隸(《政治學》有若干章節為之辯護),外邦人則與榮譽無緣(寥寥幾筆)。 至於羅馬人,帝國境內雖廣行萬民法,公民權一體均享,卻也沒有人將族群視為重要的政治單位,需要在國家結構上做出調整來適應。相應的,歷來的斯多葛派學者都以世界公民自居,對地區、族群的政治差別漠不關心。中世紀的思想家,承羅馬餘緒,視天下如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似乎也沒有國族之念。要遲至法國大革命前後,對一國內若干族群如何相處的思考才開始浮現在西方思想舞臺上。在中國也是一樣,諸子百家似乎對這個問題均不感興趣,例如儒家所謂家國天下,是不按族群邊界來設定的。

既然人生而有群,那麼為什麼古代思想家對如此醒目的事實視而不見呢?

一個自然而然的答案是:這不大可能是因為古代思想家漠視現實,而極有可能是當時的現實不會讓古代思想家起這個心思。因為人雖然成群,但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族群關係在政治上的意義並不大。這大概是由於近代以前人類社會一般來說階級分明、社會組織散漫,人們的階級意識要比族群意識強得多,族群很難作為政治單位起作用,也就很難成為動員、壓制或根除的對象。對很多人來說,統治就是統治,跟誰來統治、誰被統治關係不大——統治者不在乎統治對象是異族、本族,都是自家財產,不需要厚此薄彼。被統治者也不在乎,誰來也要納皇糧。因此,異族君主稱王為帝,中外都不是什麼稀罕事。

不獨我,凡認為民族是一個現代創造物的學者大致都這樣認為,即,近代以前的國家是「族群盲目」的,族群有政治意義,是近代民族主義出現以後的事。

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荷蘭萊頓大學的杜弘睿(Jeroen Duindam)教授向我推薦了阿扎爾·蓋特(Azar Gat)和亞歷山大·雅各布森(Alexander Yakobson)合著的《民族國家:政治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漫長歷史與根源》

Nations: The Long History and Deep Roots of Political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一書,說,「你們的這種想法可能都是錯誤的」。

在該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自陳自己是所謂的「原初主義者」(那些認為民族作為一種現實和情感,從古代就有的人)。在民族主義這個問題上,原初主義與現代主義者之間的論爭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這次,蓋特和雅各布森帶著新的武器上了老戰場。

作者首先承認,民族並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歷史的某個點上被構建出現的,因此他們並不是那種死硬的原初主義者。但是,民族及民族主義的出現也要比現代社會更早。他們斷言,在歷史上,族群一直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單位。當然,他們也承認前現代的民族並不像現代民族那麼緊密地跟國家結合在一起,但是他們也會因為共同的血緣或文化聯繫而展開政治合作。

作者認為,在歷史上有三種國家形態——小國家(城邦),國家和帝國。無論在哪種國家形態中,族群都是一個重要政治因素:城邦國家通常是由單一族群構成的,具有較高的內部凝聚力,「族群」和「人民」合一。而較大的國家也往往是以一個核心族群為基礎進行擴張的,國家在建立之後,也往往通過各種措施實現其臣民的同質化——作者反問道,國家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不是因為建立統一的身份認同有助於國家的統治嗎?在帝國中,族群也有政治意義,權力關係和利益分配往往向某個特定族群傾斜,而帝國的統治也往往依賴的是某個核心族群,帝國內的族群關係也會呈現出某種等級狀態。

作者也認為,學者們可能高估了古代社會的階級分裂與社會隔離程度,從而低估了共同族群情感深入社會的程度。首先,在古代國家裡,官方語言常常會擴展到整個國家,打壓甚至完全根除地方語言(地方上的老百姓不一定要學會識別官方文字才能學會官方語言,即使是文盲也會有故事、戲劇可聽);其次,宗教、神話也會滲透到最偏遠的鄉村社區,成為前現代的「想像的共同體」中最強大、最普遍的大眾媒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是印刷術創造了大規模的共同文化網絡,從而塑造了想像的共同體,蓋特認為,宗教也能做到同一點)。這樣,共同語言和宗教,就成為了形成共同民族認同和團結的主要工具。所以,前現代的人民還是會有一定的共同體感,並不會以完全冷漠的態度來看待國家政治(作者也批評所謂的現代主義者是在用「全有或全無」的陽光看待古代世界,抹殺古代人民的政治能動性)。當外敵入侵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民眾的自發反抗,當抵抗失敗之後,外國統治者也常常會極力塑造自己的本土形象,都是這種共同體感覺的體現。

總之,作者說道,「血緣文化認同、團結與合作,包括其民族形式,深深植根於人類心靈,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蓋特的這些批評確實能頗中要害。現代主義者認為古代普通老百姓在政治上冷淡,沒有共同體感與行動的說法確實是一個過分簡單的論斷。如果細察歷史,確實能發現若干異常之處。

比方拿中國來說,儘管在很長一段時期裡這樣一種觀念都很流行——入華夏,則華夏之。能行中國之法,即為中國之主,也就是說只要外族接受中華文化,就願意接受異族統治(這被稱作文化至上主義),但同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夷夏之辨」「夷夏大防」也都是存在的,這說明當時的人們還是承認華夷之間的種族劃分具有某種政治意義。姚大力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與國家認同》一文中就批評人們把「文化至上主義與無論何種形式的國家觀念都置於互相對立的位置。好像中國這樣一個有兩千年君主專制統治歷史的國家,居然一直不存在國家觀念和國家認同」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9頁)

姚先生明確指出,十世紀中葉以後建立的遼、金、元、清等王朝同過去的北族王朝很不一樣(過去的北族王朝都認同並依賴漢文化資源),是真正的「徵服型」王朝,「它們都……將一大部分漢地社會納入自己的版圖,同時始終把位於內陸亞洲或其伸延地區的『祖宗根本之地』視為領土構成中的重要部分,把它當作自身族裔和文化認同的珍貴資源」。姚先生指出,在徵服型北族王朝中有更顯著的族裔本位主義——蒙古人在統治初期曾試圖建立一種具備族裔歧視性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以後在地方行政長官設置上也有意識的讓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相互牽制,清朝則實行滿漢雙員制,都可以看成這種族裔本位主義的體現。

在另一方面,面對元、清這樣的徵服型王朝,漢地的反抗也格外激烈,以至於有些學者認為,宋朝是「原民族主義」(proto-nationalism)的萌發時期。姚大力先生雖然覺得此說太過(他認為宋、明末之際的反抗主要還是王朝本位的),但他也承認「將敵對一方異於漢人的族屬特性視作『野蠻』和對文明世界的腐蝕與威脅,這樣的情感和見解無疑是存在的」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34頁)

。是依附於王朝忠誠觀念的一種「伴生性原民族主義」(為什麼是伴生性的?因為新的王朝一旦統治穩固,這種情緒就會大面積消退)。

應該公正地說,在中國歷史上,王朝忠誠、文化至上主義和某種族群共同體感覺應該是同時存在的。這點在元末明初時期就體現得特別明顯,比如朱元璋曾經高呼口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又說:「概念生民久陷於胡,倡議舉兵,恢復中原。」但之後他也說:「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與朕何預?」即說自己是元的繼承者而不是反叛者。過去我們都說這是朱元璋坐穩寶座之後「屁股決定腦袋」,這固然是事實,但也同時說明了這幾種觀念確實同時存在,只待取捨。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往往也能看到某種族裔情緒的歷史痕跡。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古典希臘城邦中的國家奴隸制現象。比如在斯巴達城邦中,斯巴達人是主人,被其徵服的希洛人則整體成為國家奴隸階層。這種明顯的族群隔離/歧視與壓迫,是同斯巴達人政治生活高度的集體主義性質聯繫在一起的。格林菲爾德也說過,英格蘭民族主義情緒可以從十六世紀的前三十年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而「獨特的法國認同,即成為法國人的那種意識,在它被重新闡釋為民族國家的認同之前,已經存在了好幾百年,雖然它只限於狹隘的精英圈子內」

(裡亞·格林菲爾德:《民族主義:通向現代的五條道路》,三聯書店2010年版,89頁)

人類從自古以來就能體驗到族群共同體感覺從理論上也說得通。比如,社會認同理論指出,只要個人意識到他(她)意識到自己被分在某一個類別之中,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某種「我群」的感覺,對其所在群體有更多正面評價,對外群體相對來說就有更排斥的心理

(約翰·特納 :《自我歸類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31頁)

。族群自然也不例外,只要有合適的信息環境提醒到個體存在族群身份區分,那麼就可以預期他(她)對其所在的族群有更正面的情感投入(同時也會更歧視外族群)。這個心理機制似乎並不存在時代的區別,古人、今人應無不同。

以上這些證據似乎都在支持蓋特和雅各布森的這一論斷——族群向來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單位,民族主義是一個自古皆有之物。

說老實話,儘管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現代主義者,但蓋特和雅各布森的這一論斷仍然頗讓我興奮,我立刻想像出了兩位學者論證古代若干重大歷史事件背後均有族群政治的聲影——族群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活躍在歷史舞臺上。這將是顛覆性的歷史敘述。

但我看下去,就越來越困惑。因為在我看來,兩位作者的論證在相當程度上偏掉了預定方向。在一般意義上,民族主義意味著一個族群能夠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主動行使自己的意志。如果從這個方向出發去尋找證據,我們就要在古代歷史中尋找那些明顯以族群劃界的政治衝突,去尋找那些族群考慮壓倒階級或宗教因素的政治決策。但是兩位作者明顯不是這個思路。

他們的主要論證方式是,列出史實,論證各古代國家都是圍繞著一個主要族群建設起來的。其潛在的邏輯是:假如古代沒有民族主義,人民是族群冷漠的,那為什麼國家的建設不是均質的,而是有特定族群偏重呢?在我看來,這個邏輯並不怎麼讓人信服。古代國家的誕生與擴展自然大多是以某個特定族群為核心而產生的,在一段時期內還會留有征服/擴展族群與被徵服族群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歧視與隔離,徵服/擴展族群的文化成為國家的主流文化,這並不是什麼讓人難以想像的事。但是,這個事實是不是可以推斷出,起源族群就是一個「民族」實體,此國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這個「民族」,就很難說了。秦人一統六合,以秦制、秦吏、秦法、秦字管制關東六國,但我們能說,秦人就是「秦」民族嗎,秦國家的目的是為了「秦」的民族利益而奮鬥?對古代史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種想法顯得非常古怪。又,即使該特定族群的成員有族群共同體認同感,但是這種認同是否非常重要,能超越其他(比如階級、宗教、王朝)認同呢?

在具體的案例上,兩位作者的闡述也未必盡數妥當,比如中國案例。作者將中國視為一個重要的古代民族國家,觀察到了中國近兩千年來在文化上的統一性,又認為統一行政、大眾教育、義務兵役、精英選拔等現代民族國家用來培養民族國家認同的機制在古代中國早已存在,同時也指出,中國在宋元之際、以及明清之際都湧現了大批民間愛國主義人士,以及朱元璋明顯執行了一套民族主義政策(根除胡俗,只用漢人),清朝統治者具有高度的族群敏感度,太平天國起義中的某些口號則證實了民間潛在的民族情緒。

他們對中國歷史的描述顯然有過於概括、誇大的嫌疑。與兩位作者的敘述相反,有許多證據表明當時人們的政治取向並不一定是族裔優先的。比如說漢人士大夫論及金朝的滅亡時,是這麼說的:「女真入中州,是為金國,凡百年……士大夫死以十百數,自古國亡,慷慨殺身之士,未有若此其多者也。」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88頁)

並沒有因為金是女真所建,就鄙夷漢族士大夫不該為之效死,反而是大加讚揚,認為是守節。及宋亡,文天祥雖然持殺生成仁、臨死不降之念,但是他並不反對其子弟做蒙元的順民(又,黃宗羲、顧炎武等明朝遺民也持相似的態度)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46頁)

。及元亡,也有大批漢人士大夫為蒙元守節,不仕新朝。明代開國諸臣也並不好多少,以致錢穆非常失望地發現他們「心中筆下,並無夷夏之別」。劉浦江先生在《元明革命的民族主義想像》一文中也認為,元明之際,君臣父子之義很顯然是要優於漢蒙民族矛盾,後人對朱元璋的民族主義想像,主要是明朝中葉之後面臨蒙古再度威脅才出現的。姚大力先生也有相似的敘述,他的意見是——(在古代中國)「與族裔認同相比,政治認同更佔支配地位。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張力,但並不相互顛覆。」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43頁)

即,在近代以前,中國政治認同的核心,還是王朝認同。假如有族裔認同的話,那也是旋起旋滅式的。

在其論證中,另外一個比較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提出並回答了這麼一個問題——「帝國真的是族群盲目的嗎?」這是因為,帝國一向都是一項廣土眾民的事業,族群成分複雜,階級等級結構明顯,假如作者能夠證實,即使是帝國,其施政也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底色的話,那麼其他類型的古代國家就更不在話下。作者認為,族群劃分在帝國結構中仍然十分重要——帝國往往有一個特定族群作為根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和大多數精英都來自這個族群。帝國依賴於這個核心族群的忠誠和奉獻。即使帝國推行文化寬容政策,帝國的官方文化仍然傾向於反映這個族群的偏好。雖然帝國有時會吸納外人,但權力與利益分配的偏向性則毋庸置疑。

作者舉了很多帝國做為例證——波斯帝國雖然以寬容聞名,但其官僚與軍隊核心仍由波斯人構成,外人只能成為附庸。在諸希臘帝國(託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等)中,希臘人是支柱,其他族裔的法律地位低下。對羅馬帝國,作者則強調羅馬人的文化同化政策,強調羅馬人以己化人,最終形成了一個羅馬民族。在阿拉伯帝國中,阿拉伯語佔主導地位。奧斯曼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由土耳其人構成,且下屬族群自組「米勒特」,實行民族自治。在莫臥兒帝國中,統治精英的八成仍然是穆斯林,而不是印度本土人士。

在我看來,這種回答仍然有相當的漏洞。還是那個問題,在某個帝國中,特定人群和文化享受一定的優待這一事實能否證明帝國是一個民族帝國呢?或者該帝國是為特定族群服務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需要知道:這個特定族群的普通成員在帝國中也能享受到「特殊福利」嗎?帝國中的社會地位與階級區分是嚴格族群來劃分的嗎,就像舊南非和美國南方?當我們以這個標準來觀察這些帝國,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比如元帝國,在過去以四等人制聞名,但是大元統治之下,漢軍世侯和漢人士大夫的地位明顯還是要比普通蒙古人高的,前者蓄養後者為奴為婢的事情並不少見。元末的起義是一場極少有漢族士大夫參與的起義/有一批士大夫為元守節,不是沒有緣由的。又比如在羅馬帝國中,被徵服者的貴族往往被平等接納到羅馬統治結構中來,他們比羅馬的平民相比也是要優越很多的。仔細觀察其他舊帝國的歷史,我們也能發現,在其統治結構中確實能看到族群的痕跡。但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帝國的帝國與政治並不是以民族為板塊劃分的。比如中國明清的官場上一直有南北之爭,地緣籍貫確實是任官要考慮的因素。但我們能說,中國分成了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那古代到底有沒有民族和民族主義呢?那就要看我們是怎麼定義民族和民族主義了。假如我們像作者那樣,將「民族」定義為「一個具有共同親和力、身份認同和凝聚力的政治/國家共同體,通常由某種特定的文化和血緣關係來定義,同特定國家聯繫在一起的一群人」,並認為(只要)「前現代社會的人們也對他們的民族政治共同體感受到並表現出愛和奉獻精神」,他們就有了「民族主義」

(《民族國家》26頁)

,那麼,古代就還是有「民族」和「民族主義」的。只不過這樣的「民族」和「民族主義」,跟我們現代所熟悉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就有了一定的差別。

差別在於,現代民族不只是存在的、國家為其服務的一群人。而是這群人會組織起來,以共同體的身份主動參與政治。換句話說,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存在。作者可能認為,要證明「民族」存在,只要從政治形態上證明一個古代國家圍繞某族群核心產生,以及構成該古代國家的各族群存在差別、衝突就行。而我認為,這個證據還不夠,除非我們能看到這個族群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活躍的幹預日常政治,而不是作為某種模糊的背景存在或只能在危機時刻浮現,否則就很難說古代就有「民族」了(至少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民族)。

在民族主義的問題上也是一樣,作者如此定義的民族主義,跟族裔情緒也差不了太多。使現代民族主義如此醒目的是,「民族」超越其他認同,成為人們的首要效忠對象。而在古代,「民族」是不是大多數人的首要認同,則是非常可疑的。換言之,對所在的族群團體有沒有愛與奉獻精神,其實不是批判民族主義存在與否的根本標準。根本標準是,這群人是否能持之以恆地將其族群放在首要位置。恐怕大多數古人是無法做到的。

依照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比較保險地說,也許在古代的某些場合,人們會表現出某種「伴生民族主義情緒」,對其所在的族群也有認同,但這種情緒和認同,在古代的政治和社會條件下,都比較單薄(至少不能與現代相提並論)。

那本書的意義何在呢?這本書好的地方在於作者尖銳地批評了現代主義者對歷史畫面的過分簡化,指出即使在古代社會、經濟條件下,老百姓並不是消極無為被精英操弄的工具,精英也不會只有階級意識,族群和族裔情緒仍然會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作者一直在批評現代主義者是在用全有或全無的眼光來看待人類歷史上的族群政治——他批評得很對,真正發生的事情可能在兩端之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族」來自於「民族主義」
    至於到底什麼是「民粹主義」會另找時間再寫一篇。本文只說川普,一個整天喊「美國第一」,「美利堅偉大」的人不可能是「民粹主義者」,他是「民族主義者」。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民族和民族主義誰先出現的?因為那時候沒有「民族」這個概念,只有「血統」概念。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選個」外國人當中國皇帝的事?咱皇上老婆多唄。那麼歐洲「民族」概念是怎麼出現的?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民族國家」,一個源自日本的誤會?
    他根據德國政治學者伯倫知理的國家學說,將中世紀以後國際社會的時代特點概括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開始進入民族主義和民族帝國主義的時代,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更邁進到民族帝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時代。梁啓超民族主義的實質,就是以民族為手段,國家才是目的。對於這樣一個具有美好願望的思想沒有成為近代民族主義主流的原因,我們卻不能簡單歸罪為當時人們更加嚮往過激民族主義。就像上述對「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關係的闡述一樣,梁啓超的民族主義理論,主觀意願先行,忽視「民族」定義,造成混亂邏輯。
  • 庫德人是中東第四大民族,為何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
    而庫德這個民族也因此進入人們的視線。庫德人是中東的第四大民族,人口高達3000萬。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如此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卻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因此總是被土耳其人、伊朗人等其他民族欺負。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庫德人是中東第四大民族,為何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庫德這個民族。
  • 民族國家為何不是穩定的國家形態?
    在如此定義下,全世界所有自稱的「民族國家」都多少有些不合格,而除了極少數外,如今世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自稱為「民族國家」,以便顯示自己國家並非落後於時代或歷史的發展。這也真實地反映出,民族國家實際上從誕生起就受到許多其他力量的侵蝕,以至於現實當中幾乎沒有真正純粹的民族國家存在。
  • 對民族國家的再認識
    在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族主義是西歐王朝國家建立以後,伴隨著新的民族形態的形成過程而出現的意識形態。在王朝國家將分散的居民整合為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就逐步形成了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
  •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與國家認同觀念
    在古代中國,民族、國家、文化在內涵上往往相融互滲、三位一體,而國家認同則是華夏民族面臨危機時圖存自救的旗幟和強有力的思想武器。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近代中國興起了一種革命排滿、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並由此解決民族與政治危機的思潮。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研究者早已指出,民族主義與近代民族國家在起源意義上是互為因果的,而近代制度化和專業化的歷史學,也與近代民族國家幾乎同時發生和發展起來,這就註定了歷史學不僅以民族國家為中心來構建其基本骨架,而且也主動服務於民族國家體系下的國際國內社會發展與政治建設。民族主義史學是近代民族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忠誠於民族主義,以本民族為中心,是民族主義史學的基本立場。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釋義
    民族主義原本是來自西方學術界的一個概念,關於它的定義眾說紛紜。許多學者把它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通常是指以維護本民族利益和尊嚴為出發點的思想與行為。   民族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與現代國家的形成密不可分。現代國家與古代的帝國或王朝國家不同,具有明確的領土和主權。由於早期的歐洲現代國家通常是民族疆域與政治疆域相同,因此現代國家又被稱為民族國家。
  • 以色列右翼政治:「猶太民族國家」與「猶太民主國家」的悖論
    面對示威人群,內塔尼亞胡毫不退讓,表示法案必將推行到底。對於以色列境內的非猶太人群體來說,猶太民族國家法案的通過更像是種族主義在以色列的合法化,非猶太族裔作為這個國家的少數族群,在法案通過後事實上降格為「二等公民」;而對於以色列的左翼媒體和部分猶太民眾來說,他們對猶太民族國家法案的抵制,更多是源於對以色列民主價值觀的捍衛,同時也把矛頭對準了以內塔尼亞胡為代表的、愈發強硬的右翼政治勢力。
  • 《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
    >【圖書信息】作者: [美]杜贊奇譯者: 王憲明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9-5頁數: 260定價: 24.00元裝幀: Paperback叢書: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ISBN: 9787214057136【內容簡介】《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
  • 張治江: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已非傳統的王朝延續和倫理綱常的存廢或「王朝中國」、「忠君愛國主義」、「嚴夷夏之大防」,而是近代愛國主義——當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時,它以國家為本位,具有獨立人格的國民對至上的國家利益承擔責任和義務的自覺行為。這是一種救亡圖存的愛國富強主義。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主權意識與疆域意識的確立。辛亥革命為這種轉變打開了閘門。
  • [人物介紹] 霍布斯鮑姆的《民族和民族主義》和「年代四部曲」
    ————————————————————早起看新聞和電子書,我介紹一下霍布斯鮑姆的《民族主義》和年代四部曲吧,了解歷史,知古知今,吸取經驗教訓,展望未來吧。亞馬遜德國上霍布斯鮑姆的書有的有德譯本,有的沒有。之前我已經簡單寫過點內容介紹霍布斯鮑姆這位歷史學專家。
  • 跳出西方「民族國家」的話語窠臼
    民族國家觀念及其背後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是導致多民族國家民族分裂和民族仇殺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西方一些國家民族分離運動的重要誘因。正確的出路是跳出西方「民族國家」的話語窠臼,把「民族國家」概念放到它應該放的適當位置,然後用新的概念去認識和表述不同的國家形式,並用新的國家理念去指導不同國家的現代國家建設。
  • 民族主義並非一天建成
    一、近代歐洲歷史催生的民族主義「民族」不但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而且是一項相當晚近的人類發明······民族主義早於民族的建立。並不是民族創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封建王朝國家體制下,國王能夠動員的力量一般僅限於直接統治領地,畢竟「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可能調動全國力量。而民族國家體制下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直接相關,大眾普遍參與,因此在戰爭動員時能夠調集一切可以為之服務的力量。這一點,蒂利所著的《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有詳細論證,在此不贅述。
  • 最具優越感的民族,其他國家在它眼裡都是「夷」,千年來一直強盛
    從古至今在每一個方面都能找到愛國主義的影子,雖然它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但是它的表達方式卻多種多樣,許多人對於愛國有著不同的見解,甚至有學者認為處於分裂割據的階段是沒有這種思想的,這些言論看似偏激卻有著合情合理的依據。
  • 吉琛佳評《「民主」與「愛國」》︱作為變革與反抗的民族主義
    此一動機化作了這本近千頁的巨著,它旨在梳理戰後日本以「民族主義」「民主」「愛國」「公共性」為關鍵詞的思想話語和社會心性,探討究竟「何謂戰後」、如何把握戰後民主主義留下的文化遺產。在這項考察中小熊指出,戰後思想中對「個人」價值的提倡並不與「國家」「民族」對立,而是構成互促共存的一體兩面。
  • 陳功評《庫德貴族與奧斯曼帝國》︱庫德民族主義怎麼來的
    在這一變革進程中,庫德人的崛起尤為引人關注:土耳其庫德政黨崛起;在敘利亞北部的庫德人在打擊所謂「伊斯蘭國」的過程中日益壯大,甚至實現自治並通過「憲法」;伊拉克的庫德自治區一直在謀求更大的獨立性……在這種情況下,對庫德人——這個所謂的世界上最大的沒有獨立國家的民族——是否有機會建國的討論成為了中東局勢分析中的新熱點。要談論庫德人的獨立夢,就不能不先了解在支撐其建國運動的庫德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