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原指為外籍學生提供中等及以下程度教育,實施外國學制的學校,但經過近年來的演化,許多開設國際課程並招收一定數量中國學生的學校也被稱作國際學校。
臺北美國學校(Taipei American School)是一所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外僑學校,1949年成立,早期是美國國防部的下屬學校,學生主要是在臺北的外國僑民子女、美國在臺外交官員子女、美國出生的臺灣學生。臺北美國學校校址的對面即為臺北日僑學校。臺北美國學校素以嚴謹的課程、全面融入各學科的電腦教學、多元的課外活動、在臺灣和亞洲擁有豐富的社區服務歷史、以及特有的美術課程而聞名。蔣友青事件把臺灣美國學校推到了輿論的焦點。
那麼何為國際學校呢?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即為外籍學生提供中等及以下程度教育,實施外國學制的學校。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擁有數量龐大並品質精良的國際學校,用以服務「國際移動家庭」的子女。按照英國Nord Anglia機構的統計,全球的國際學校超過3000所。國際學校的小環境被學者們稱為:第三文化。國際學校的在校生被稱為TCK(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兒童)。北京地區現有國際學校30 餘所,K-12學校為主。其中又分「外交人員子女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兩種。
「外交人員子女學校」80年代在使館區出現,2003年前後形成一定規模。法律依據為《外交部、國家教委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館開辦使館人員子女學校的暫行規定》,例如:德國人國際學校、巴基斯坦使館學校、大韓國際學校等等,此類學校僅接受使館和在京長設機構本國僱員子女入學,採用本國的統一學制、課時和教程體系,授課語言為本國母語。外交人員子女學校的政治地位頗高,也因此發生過朝鮮「脫北者」潛入德國國際學校和大韓國際學校尋求政治庇護的事件。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誕生於90年代,2006年前後達到高峰,現全國已經有超過百所此類學校。法律依據為《國家教委關於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暫行管理辦法》,例如:順義國際學校、世青國際學校、京西國際學校等等,與外交人員子女學校不同,此類學校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政治地位。凡在京使館或者商社工作的外籍人員子女、港澳臺人員子女均可申請入讀。採取國際通行的IB課程體系,授課語言為英語。
由於主要生源為外籍人士,錄取大陸戶籍的小朋友僅按一定比例有條件錄取。所以國際學校儘管已經走入大眾視野,但宣傳方式依舊僅口傳一種。而另外一種招生廣告鋪天蓋地,為大眾熟知的「國際學校」「國際高中」實際上是另外一個範疇的學校,即「海外課程班」或「出國班」。跟前者不同,「海外課程班」依舊屬於體制內學校,生源為國內同學,在校生擁有本地學籍,儘管以出國為目的,但也必須有條件通過「政治」等國內高中會考才可以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多數提供海外A-level,AP、圍繞ACT的GAC、圍繞SAT的DK、以及加拿大、澳洲的一些專屬課程。近幾年隨著公立名校辦民校的熱潮退去,公立名校辦「出國班」又方興未艾,公立名校攜體制內優勢蜂擁上馬開辦海外課程。現在有點名氣的公立學校不辦出國班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夾縫生存的民辦學校更沒選擇了,只有堅決做出國這一條生存之路。一時間神州各地A-level,出國培訓也搖身一變成了海外課程的一種。沒有具體課程支持,只是擁有出國概念的國際班、出國班雨後春筍一般。
按課程種類國際學校可以分為:
A:獲國際文憑組織IBO認證 成為IB成員學校,招收非中國籍學生——不僅要求孩子是港澳臺和國外國籍,也要求家長是外國籍。
北京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北京BISS國際學、北京哈羅英國學校、伊頓公學、北京京西國際學校
B:獲國際文憑組織IBO認證 成為IB成員學校 使用IB或A-LEVEL課程的國際化學校——中外學生均可,在北京國際學校資歷較深。
樂成國際學校、匯佳私立學校、世青國際學校、耀華國際學校、北京中加國際學校、牛津國際學校、鼎石國際學校、五十五中、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
C:非獲國際文憑組織IBO認證的,課程引進國外教學模式並著重於雙語學校——中外學生均可,學費相對以上兩種類型學校較低。
北京愛迪學校、王府國際學校、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康福國際學校、楓葉國際學校、青島A-LEVEL、天津黑利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