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9 19: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錢禕 王豔瓊 報導組 陳祥磊
金秋的泰順縣鳳垟鄉,連綿的青山間,屋舍村落錯落有致,清澈溪水穿村而過,一座座獨特的「百壽碑」披紅掛彩,在陽光中顯得格外溫潤。每天清晨,鳳垟鄉三門垟村黨支部書記陳正豹都要去村裡轉一圈,看看即將建成的百歲流芳公園的進度。已經打造好的幾座「百壽碑」立在村口,洋溢著喜悅的氛圍。
鳳垟鄉戶籍人口9986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263人,90歲以上老人48人,百歲以上老人4人。如今,這些壽星不僅是家中至寶,也成為了促進鄉鎮發展的重要情感寄託。為百歲老人立碑,讓孝親文化永存,是近日鳳垟鄉正在加緊行動的一樁大事。鄉裡正以孝親文化為支點,搞建設、興產業、抓配套、樹典型、立規矩,並打出孝親節慶、家訓文化、田園養老等幾張特色牌,提振鄉鎮的精氣神。
隨著「孝親文化」逐漸成為一面旗幟,小鎮的名氣也日益提升。不久前,該鄉舉辦第二屆孝親文化節,3000多人參與了「盛宴」。
「百歲老」成為「村中寶」
鳳垟鄉下轄7個村,自從58省道連接線貫通後,鄉裡到泰順縣城的距離從原來的41.9公裡縮短至了27公裡,但這些分散在山裡的村,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平地少、區位偏、致富難的狀況。
「大多數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裡人少,外來的人更少。」鳳垟鄉村民說,過去,全鄉靠種檳榔芋、養土雞等發展產業,使65戶184人擺脫了貧困、64戶268人下山發展,可受制於交通區位和特色產業缺乏等因素,這隻山裡的「鳳凰」始終「飛」不起來。
機會從2017年泰順縣深入推進旅遊產業開始。與廊橋文化園景區所在地泗溪毗鄰的鳳垟鄉,瞄準鄉村旅遊,著手以孝親文化旅遊節這一品牌節慶活動,逐漸滲透帶動傳統農業和手工藝製作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
「這不是隨便拍腦袋想出來的。」陳正豹說,鳳垟鄉山水清奇,雲海醉人,旅遊資源得天獨厚,7個村或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或擁有獨特的人文底蘊,好山、好水、好空氣更是長壽的秘訣,為發展鄉愁經濟和養老產業奠定了基礎。
深思熟慮後,鳳垟鄉全力打造孝親特色文化,投資200多萬建設孝親主題公園,把孝親文化節打造成為當地的品牌節慶。「鄉裡有這麼多百歲老人,說明這裡的山水養人、風景宜人,可以發展養老產業,讓孝老愛親文化深入人心,也可以促進民風轉變、樹立特色文化品牌。」陳正豹說,把目光聚焦到培育孝親特色文化上後,鄉裡每年都要評選出孝親榜樣,有條件的農戶也開始試水養老民宿,一條以孝親文化帶動鄉村旅遊的發展道路呈現在眼前。
「夕陽」產業變朝陽經濟
能讓村民受益,一個產業才真正有生命力。現在在鳳垟鄉,7個村圍繞孝親主題打亮點顯特色,將孝親文化做深、做精。
剛成功舉辦了孝親文化旅遊節的李垟村,正在加緊推進村莊美麗提升工程。一座孝親橋上,二十四孝的浮雕已經鐫刻完成,村支書陳宗運又為「孝親家風家訓」進宗祠多方奔走。「平時多去看望長輩,重陽辦百歲家宴,大家都在用實際行動孝老敬老。」他說,越來越多村民在照顧好自家老人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為其他老人捐款捐物,送上關愛。
與李垟村毗鄰的梧桐垟村,大家更是爭當起了孝老愛親的表率。他們常與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村裡有大事小情都要徵求老人意見,有了矛盾請長輩出面調解。「每月定期燒『老人灶』,用一頓飯傾聽老人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煩惱,為他們解決問題。」鳳垟鄉黨委委員周金錫說,梧桐垟還引進社會組織,讓孝老愛親成為基層網格慰問服務的重點內容,昔日需要重點整治的鄉村,如今實現了鄉風文明的蝶變。
天氣晴朗的午後,三星村101歲高齡的村民周志裕有條不紊地編織著竹編工藝品,鄉裡利用聯合強村公司搭建起了一個留守老人的就業平臺,對老人製作的工藝品、種植的農產品,幫忙線下叫賣和網上銷售,讓老人每月通過自食其力可增收200多元。
一大批「夕陽」產業正在成為鄉鎮的朝陽經濟。新梨村與浙江省中醫藥大學洽談校地合作事宜,讓中醫院產業為孝親文化配套,在村莊建設中增加中醫藥、康養等元素;李垟村有條件的農戶正在謀劃發展孝親民宿,吸引更多城裡的退休老人到鄉村農家寄宿養老,每月繳納一定的夥食費,就可以吃住在農家,享受恬然自得的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