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手工界的鬼才
不得不提手工耿
這個「除了正事什麼都幹」的手工匠人
因發明了太多腦洞大開的
「無用良品」而走紅網絡
甚至有網友取了個搞笑的口號:
耿哥出品 必屬廢品
咱青島也有這樣一位鬼才
堪稱箱包界的「手工耿」
比如
他製作了能移動的載人雙肩包:
(有網友評論:能定製七座版、帶天窗的嗎?)
還有寓意很好的「菜刀財到」包:
能吹頭髮的「手槍」包:
「新華字典」行李箱:
(誰拖著這個箱子,絕對是機場最靚的崽)
看完他的包包
小青在心裡默默念出兩個字:
奇葩!
從沒學過設計,高中便輟學打工
這個奇葩皮匠叫張仁兵,36歲,目前在青島即墨有著自己的皮具工作室和工廠。他從沒真正學過設計,做這些奇葩箱包,僅僅是興趣使然。
張仁兵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很喜歡手工。他告訴我們,父親是村裡出了名的手藝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父親經常會做一些木頭手槍之類的小玩具給他們玩兒,看著一塊塊木頭在父親手中變出那麼多花樣,他也「手痒痒」,總想自己做點什麼。
2000年,因家庭原因,張仁兵輟學去了皮革廠打工,這裡,也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
最開始,張仁兵只是在工廠做一些簡單的磨皮工作,很少能接觸到打版製作環節,但他內心真的太想自己動手製作了,不會怎麼辦呢?師傅不教那就自學。他在工作之餘,經常偷偷觀察廠裡的老師傅的制包過程,別的工友休息時在打牌聊天,他就自己悶頭研究做皮包的手藝,反覆學習摸索,竟也掌握了不少製作技巧,很快變成了廠裡的技術大拿。
後來,張仁兵從工廠辭了職,開始自己創業。
第一次創業,張仁兵只是一味的追求流行,並沒有很多自己的原創設計,箱包的銷量並不好,日復一日的打版製作也讓張仁兵有些迷失,作為一個手藝人,他無時無刻不想做一些自己的原創設計。
2015年,他下定決心,做自己的原創品牌。
技術大拿變身奇葩皮匠
有十幾年的制包經驗支撐,張仁兵製作的包質量自然是沒話說,但因缺少銷售經驗,他的原創箱包銷量依舊不太樂觀。
他也被嘲笑過,有人說他:你都沒學過設計,折騰什麼原創?
但張仁兵說,自己就想試一下,這是他作為一個手工匠人的夢想。
張仁兵平時喜歡觀察生活,腦子裡有數不清的奇思妙想,無聊的時候,他會自己製作一些腦洞大開的奇葩作品。
2018年,各大短視頻平臺爆火,張仁兵的弟弟建議他:不如把做奇葩包的視頻發到網上,沒準會為工廠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張仁兵一聽,覺得或許可以嘗試一下,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這些:
這個包叫「大寶劍」,有一次,張仁兵聽到一首《精忠報國》的歌,想起自己兒時的武俠夢,一下子來了靈感,第一個奇葩包就這樣誕生了。
張仁兵把製作大寶劍包的視頻傳到網上,很快便收到幾十萬點讚,這讓他有了信心,更加放飛自我。
為酷愛絕地求生的鐵子們特製的汽油桶大背包
「背黑鍋」包,這個包可是一口真的大鐵鍋哦,還能用來炒菜呢!(這口鍋是張仁兵第一次創業時工廠用的大鐵鍋,後來工人都走光了,他留下了這口鍋,既留個念想,也是有點「自嘲自黑」,激勵自己不忘初心。)
輪胎日晷雙肩包,據說雨天還能防雷!(防不防雷小青不知道,反正造型挺雷的)
背了這款包,你就是錦鯉本鯉了!
單身貴族脫單神器——豬頭包,背著這個包上街,回頭率得百分之兩百吧!
剛開始做奇葩包的時候,張仁兵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覺得他是在「胡鬧」,甚至有同行說他「傻了瘋了」,做的包沒啥用,但隨著他製作的奇葩包在網絡走紅,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張仁兵的作品,周圍的人這才感慨:這好像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張仁兵的名字,甚至有人慕名而來,想高價買他的「奇葩包」,但他一個都沒賣,他說自己現在在網上分享,不僅僅是為了出名,更多的是為了傳遞一種快樂的、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
「希望我自己的作品,是創新的,有自己元素的,也希望後期能融入更多時尚前沿的東西。」
堅持原創,是一個手藝人的本心,張仁兵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