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在這個女木雕師手中綻放別樣魅力

2020-12-13 東家APP

| 張燕萍(東家ID:楓豐文化藝術工作室),木雕師

自新石器時期起,用木雕刻而成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就成為了人類生活與藝術中不可或缺也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環。

木的長久生命力,使其雕刻作品也煥發出一種獨有的魅力。其中,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的黃楊木雕,無疑是木雕中最複雜也最具有魅力的種類之一。

黃楊木雕是浙江地區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釐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說法。

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似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才由此產生了黃楊木雕。

世代傳承,初露頭角

張燕萍出生於1958年,因生長在藝術家庭,自幼便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民間錫製品工藝師,作品精美極致,幼年的張燕萍,總是在父親工作時看得很投入,漸漸地愛上了藝術創作,立志將來要成為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1971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燕萍在柳市黃楊廠工作的哥哥張巖川應徵入伍了,廠裡為照顧軍屬,將張燕萍安排在黃楊廠工作,進廠後幹的是雜工活,為作品修飾、油漆等。過了幾年後,柳市黃楊廠分為三個廠,張燕萍被分配到柳市象牙廠工作。

象牙通體光澤,堅柔,韌脆,雕刻難度大,她就耐心地向同廠工友請教,後來,其兄退伍回鄉,回到了柳市象牙廠,並擔任廠長之職。在哥哥的指導下,張燕萍刻苦學藝,認真鑽研,她的雕刻技藝不斷進步。

八十年代早期,中國的敦煌藝術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張燕萍收集了很多有關敦煌飛天的形象資料,並不斷的琢磨,如何理解用象牙雕來表現敦煌藝術。

敦煌藝術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於是她借鑑敦煌文化元素,創作了《飛天》象牙雕作品,在繼承敦煌文化的同時,充分顯示了象牙雕刻嫻熟技藝及特有的工藝美,在有限的材料上,進行了無限的藝術空間創作,其構思,布局旨在表達形式美,材質美,猶如中國美術的白描,線條流暢,簡練,圓潤。張燕萍的象牙雕刻作品曾先後被多個國家機構和個人所收藏。

其中《飛天》作品,在南京質量評比中贏得了專家們的肯定和讚賞,被1988《浙江畫報》刊登,同時被《書畫家報》《中華當代藝術家》及工藝美術雜誌和媒體作過報導。

擇舊取新,突破桎梏

後來,因象牙原材料被禁,張燕萍從事了黃楊木雕、竹片雕、水牛角雕、黃牛骨雕及蒔繪等,在後續雕刻其它材料作品中,在工藝傳承上,精雕人物,並吸收象牙雕刻中細,鏤,透等特點,不斷地突破自我,呈現出新的藝術風貌。

張燕萍的木雕作品以民族主題的人物為主,善於通過人文思維闡述現代雕刻藝術,秉持藝術心性和傳統交融的創作理念,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借喻出大自然的造化,濃縮反應出陝北地區特有的民族情懷,以「腰豉舞」與「長號」為表現方式,其感染力強烈而持久,震撼觀者,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精神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力和美的具體體現,是傳統與革新的高度統一,神型兼備、和諧自如,極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張燕萍尤其喜歡陝北黃土高原人文風情的創作,通過《趕集》、《響徹雲霄》、《歡天喜地》等陝北民風木雕作品,用不加修飾的人物動作和真實質樸的人物情感,打動無數觀者。因此,她也改變了黃楊木雕帶給人們溫潤、古典的江南刻板映像,使得黃楊木雕展現出了相反的張揚氣質,這就是張燕萍對這項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

多年堅守,石破天驚

在張燕萍四十多年的雕刻從業期中,卻也有著十幾年的中斷期。為了照顧家庭,曾經的她短暫地離開了黃楊木雕。但在這十幾年間,她不曾放棄自己在黃楊木雕上的修煉。

欣賞他人地作品,提升自身的修養,在精神世界中繼續從事著自己所愛的黃楊木雕事業。十幾年的離開,十幾年的沉寂,卻是在等待下一次的石破天驚。再次舉起雕刻刀的那一刻,落下又是熠熠發光的匠心。

於張燕萍而言,黃楊木雕是熱愛,也是堅守。

延續青年時的夢想,以一己之身獻一份或微薄之力,注入對於雕塑的一腔熱愛是其一;不願黃楊木雕這項技藝和父親的錫工藝一樣失傳是其二。

因此,她回到這個行業,重拾雕刻刀,從家鄉樂清來到杭州,將黃楊木雕展現給更多的普通百姓、藝術愛好者與國際友人,其間或有苦有累,但一切都不及作品完成的動人,與黃楊木雕延續的輝煌。

走在手藝路上,不止為「手」,也為「守」。守護自己的本心,不為名利、閒逸迷眼;也守護藝術本身,守護它的傳承與發展、保護它的純潔與美麗。讓自己,讓藝術,永遠交映生輝。

將愛消耗在美妙的事物上,為之燃燒,那些事物也因此光彩奪目。這一切的熱衷都是愛的消耗,是生命中最為甜美的消耗。

相關焦點

  • 「非遺」循夢 「文創」知新 葉柱探尋傳統黃楊木雕新的「打開方式」
    600多年歷史,它是時間的藝術,經過歲月的淘洗,綻放智慧的魅力。2006年葉柱在永嘉烏牛創立了永嘉木主木雕廠,並在2015年成立了溫州木主木雕公司,2017年獲得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間深得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先生的欣賞與大力栽培,收以為徒,技藝大進。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年溫州文博會中國百名工藝美術大師聯展上,葉柱的黃楊木雕作品《劉海戲金蟾》入選聯展。
  • 致敬經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雕!
    東陽木雕,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產於浙江金華東陽而得名,「東陽木雕」與「青田石雕」「黃楊木雕」並稱「浙江三雕」。 樂清黃楊木雕,浙江省樂清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收藏舊時光,剪紙、刺繡、皮影、木雕
    伴隨著市場藝術火爆、世界非物質申遺潮、中國民間工藝熱等因素,獨具中國特色的剪紙、皮影、刺繡、木雕等民間藝術得以衝出江湖,成為市場收藏新寵。 天府蜀繡公司副總經理王斌介紹,刺繡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藝術價值非常之高,任何一件繡品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是經過精心施藝的。其次,其技藝的獨特性與傳承性也是備受人們追捧的原因。 記者了解到,在四大名繡中,尤以蘇繡最負盛名,即使是當代繡品,價格也動輒幾十萬元。
  • 欣賞朋友收藏的木雕老物件,感受傳統木雕文化,領略中國木雕魅力
    銅錢紋飾老木雕窗飾,銅錢紋,財源滾滾,滿工緊湊型木格窗,大清晚期製作馬匹圖老木格花窗木雕,清時期製作,上面腰板,喜鵲報喜,中間兩個馬匹雕花,下面腰板為草龍相襯,整個木格窗又有仙桃花結,做工十分講究,複雜,精心製作,古樸典雅,古色古香,楠木杉木
  • 百毒不侵 鎮惡避邪——黃楊木雕
    因黃楊木成品較為稀缺,黃楊木雕便顯得極為珍貴,所以,在中國民間,黃楊木製品一直被奉為百毒不侵、鎮惡避邪、平安吉祥之上品。由於藝人們的木雕精品不斷在國內外展出和獲獎,樂清黃楊木雕的名氣迅速上升。它獨特的藝術材料和藝術風格引起世人的關注,被有關新聞媒體譽為「華東一枝花」。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樂清黃楊木雕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名家輩出。
  •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現場(央廣網發 陳拓 攝)央廣網廣州7月16日消息(記者鄭澍)7月15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文物局)和廣東省博物館主辦,廣東省潮州市人民政府協辦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共展出廣東省博物館
  • 樂清市職業中專——產學研用打造黃楊木雕人才搖籃
    破局:與高職合作打造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樂清市職業中專地處黃楊木雕之鄉。本世紀初,隨著黃楊木雕產業的發展,木雕設計創新人才卻後繼乏人。面對此窘境,身為樂清市職教領域的領頭雁,學校在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經過深思熟慮和周密的可行性論證,於2014年開設了國內第一個中職黃楊木雕專業。
  • 化腐朽為神奇的福州木雕
    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己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木雕 玫瑰花比出身:木雕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史,可以說在大江南北都有木雕產地。木雕的流派很多,很多地方也因木雕而出名。福建龍眼木雕與東陽木雕、黃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這四大流派被稱為中國「四大木雕」。
  • 來自法國的木匠「大地」:因木雕結下的義烏情緣
    今年在義烏木雕協會的幫助下,我在義烏有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在這裡我可以盡情地用中國傳統的木雕技藝對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進行獨特詮釋。「談及自己所熱愛的中國木雕,大地仿佛有著用不完的精氣神,傳統木雕所迸發的創造力和美感充滿著魅力,令他願意放棄一切從零開始學習。
  • 樂清黃楊木雕的務虛者
    棄法從木鄭益琦出身於木雕世家,是樂清黃楊木雕葉氏第六代傳人,父親鄭忠南是葉氏第五代傳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鄭益琦從小便與木雕相生相伴,耳濡目染,可當時的他偏偏「不愛」黃楊木雕。「沒想到兜兜轉轉,還是從事了黃楊木雕。」鄭益琦「鍾愛」黃楊木雕,他說,在傳承前人雕刻理念和技法的基礎上,他更注重形體以外的表達,比如內心,比如創意。鄭益琦創作出的泥稿,只要不滿意,就融掉不要,被鄭益琦「淘汰」的作品有不少。鄭益琦說在自己的作品裡,自己的想法傾注比較多,所以修改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 潮州木雕現在價格低只因缺大師?
    嶺南佳果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許悅 實習生 鄭弘原特邀嘉賓陳培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得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 東陽木雕小鎮:從「新」出發塑未來
    「一門」就是在小鎮各主入口建帶有木雕小鎮LOGO的標誌性門戶。「一廳」就是木雕小鎮客廳,涵蓋規劃概覽、文化展示、特色產業、綜合服務、會展辦公、娛樂互動、旅遊休閒等七大功能,是全省功能最全、最具特色的服務綜合體之一。「一展」就是木雕產品文化展,創建以來,木雕小鎮舉辦、承辦了首屆中國紅木家具展覽會等多場國際性行業大會。
  • 訪嘉義木雕博物館
    臺灣特產的檜木是一種紋路漂亮、散發幽香的木雕佳材。這次去高雄,便特意安排去訪嘉義檜木博物館。迷戀木製品,由來已久。因其溫和圓潤,細膩雅致,手中把玩則賞心悅目。前幾年去臺灣,已領略了阿里山神木。神木即臺灣特產的檜木,是一種紋路漂亮、散發幽香的木雕佳材。這次去高雄,便在遊程中特意安排去訪嘉義木雕博物館。
  • 找尋時間流逝下的木雕記憶,感悟匠人精神,傳承木雕文化!
    現在的人們可能莫名的都有了一種想回歸大自然的情結,而這一份情結,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對樹木的一份情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嫁人的概念突然火熱起來,一款木頭在家人的手中,經過不斷的打造,可以變成一件件
  • 草木染 拓印 制硯 木雕 版畫 快報帶你玩轉杭城博物館
    快報特別聯合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民藝博物館、浙江美術館等,免費請大家參與——相關活動所需的材料費,我們都承包了,只等你來體驗。 參與方式很簡單:掃二維碼下載快抱App,搜索關鍵詞「國際博物館日」,找到相關活動並按要求填寫報名表。報名截止日期:5月16日17:00,入選者會收到後臺工作人員通知。
  • 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
    據歷史學家考證,我國的木雕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然而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卻在如今面臨著重大的傳承危機,因為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傳承祖輩們留下的技藝的手藝人越來越少,面對如今的現狀,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深感痛心的同時更是以身作則,堅持傳承我國民間藝術,身體力行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努力。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作為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木雕工藝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重大獎項。《陳德豐:我是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人》視頻陳德豐雙目炯炯有神,緊盯著手中的木雕,木屑翻飛中,各式精巧傳神的圖案便誕生在他的刻刀之下。
  • 梁俊維:太行山深處的木雕非遺傳承人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吳曉慶報導: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處,自古就流傳著古老的木雕技藝,大到亭臺樓閣、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擺設、日常用品,處處可見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在晉中市榆社縣郝北村就有這樣一位專注木雕的能工巧匠梁俊維。
  • 新春話舊俗|木雕:「小技」雕出詩禮望族
    近人附會「中國四大木雕」,愛舉浙江東陽、浙江樂清黃楊、廣東潮州、福建龍眼四大流派。肅雍足以與故宮媲美的,在於兩者的木雕手藝均出自東陽師傅之手,且均為當時的上上乘之作。       北宋末年,女真人南下,許多世家大族隨之舉族南遷,在東陽落土生根。在此次大遷徙中,南北朝時期曾是河北著名望族,原居於河北涿鹿一帶的盧氏祖先(據傳為姜太公後裔)於天台輾轉遷入東陽城西巧溪,再四傳遷居城東雅溪,此後聚族而居於此八百餘年。
  • 自學木雕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坑
    正所謂「一看就會,一練就廢」……因為新手忽略了一個隱性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教你這些技巧的人,大多都是職業的木雕師,而他們所說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十幾年工齡的基礎上的。因此,他們只是在演示,整個作業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