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燕萍(東家ID:楓豐文化藝術工作室),木雕師
自新石器時期起,用木雕刻而成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就成為了人類生活與藝術中不可或缺也不能忽略的重要一環。
木的長久生命力,使其雕刻作品也煥發出一種獨有的魅力。其中,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的黃楊木雕,無疑是木雕中最複雜也最具有魅力的種類之一。
黃楊木雕是浙江地區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釐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說法。
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似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才由此產生了黃楊木雕。
世代傳承,初露頭角
張燕萍出生於1958年,因生長在藝術家庭,自幼便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民間錫製品工藝師,作品精美極致,幼年的張燕萍,總是在父親工作時看得很投入,漸漸地愛上了藝術創作,立志將來要成為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1971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燕萍在柳市黃楊廠工作的哥哥張巖川應徵入伍了,廠裡為照顧軍屬,將張燕萍安排在黃楊廠工作,進廠後幹的是雜工活,為作品修飾、油漆等。過了幾年後,柳市黃楊廠分為三個廠,張燕萍被分配到柳市象牙廠工作。
象牙通體光澤,堅柔,韌脆,雕刻難度大,她就耐心地向同廠工友請教,後來,其兄退伍回鄉,回到了柳市象牙廠,並擔任廠長之職。在哥哥的指導下,張燕萍刻苦學藝,認真鑽研,她的雕刻技藝不斷進步。
八十年代早期,中國的敦煌藝術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張燕萍收集了很多有關敦煌飛天的形象資料,並不斷的琢磨,如何理解用象牙雕來表現敦煌藝術。
敦煌藝術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於是她借鑑敦煌文化元素,創作了《飛天》象牙雕作品,在繼承敦煌文化的同時,充分顯示了象牙雕刻嫻熟技藝及特有的工藝美,在有限的材料上,進行了無限的藝術空間創作,其構思,布局旨在表達形式美,材質美,猶如中國美術的白描,線條流暢,簡練,圓潤。張燕萍的象牙雕刻作品曾先後被多個國家機構和個人所收藏。
其中《飛天》作品,在南京質量評比中贏得了專家們的肯定和讚賞,被1988《浙江畫報》刊登,同時被《書畫家報》《中華當代藝術家》及工藝美術雜誌和媒體作過報導。
擇舊取新,突破桎梏
後來,因象牙原材料被禁,張燕萍從事了黃楊木雕、竹片雕、水牛角雕、黃牛骨雕及蒔繪等,在後續雕刻其它材料作品中,在工藝傳承上,精雕人物,並吸收象牙雕刻中細,鏤,透等特點,不斷地突破自我,呈現出新的藝術風貌。
張燕萍的木雕作品以民族主題的人物為主,善於通過人文思維闡述現代雕刻藝術,秉持藝術心性和傳統交融的創作理念,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借喻出大自然的造化,濃縮反應出陝北地區特有的民族情懷,以「腰豉舞」與「長號」為表現方式,其感染力強烈而持久,震撼觀者,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精神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力和美的具體體現,是傳統與革新的高度統一,神型兼備、和諧自如,極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張燕萍尤其喜歡陝北黃土高原人文風情的創作,通過《趕集》、《響徹雲霄》、《歡天喜地》等陝北民風木雕作品,用不加修飾的人物動作和真實質樸的人物情感,打動無數觀者。因此,她也改變了黃楊木雕帶給人們溫潤、古典的江南刻板映像,使得黃楊木雕展現出了相反的張揚氣質,這就是張燕萍對這項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
多年堅守,石破天驚
在張燕萍四十多年的雕刻從業期中,卻也有著十幾年的中斷期。為了照顧家庭,曾經的她短暫地離開了黃楊木雕。但在這十幾年間,她不曾放棄自己在黃楊木雕上的修煉。
欣賞他人地作品,提升自身的修養,在精神世界中繼續從事著自己所愛的黃楊木雕事業。十幾年的離開,十幾年的沉寂,卻是在等待下一次的石破天驚。再次舉起雕刻刀的那一刻,落下又是熠熠發光的匠心。
於張燕萍而言,黃楊木雕是熱愛,也是堅守。
延續青年時的夢想,以一己之身獻一份或微薄之力,注入對於雕塑的一腔熱愛是其一;不願黃楊木雕這項技藝和父親的錫工藝一樣失傳是其二。
因此,她回到這個行業,重拾雕刻刀,從家鄉樂清來到杭州,將黃楊木雕展現給更多的普通百姓、藝術愛好者與國際友人,其間或有苦有累,但一切都不及作品完成的動人,與黃楊木雕延續的輝煌。
走在手藝路上,不止為「手」,也為「守」。守護自己的本心,不為名利、閒逸迷眼;也守護藝術本身,守護它的傳承與發展、保護它的純潔與美麗。讓自己,讓藝術,永遠交映生輝。
將愛消耗在美妙的事物上,為之燃燒,那些事物也因此光彩奪目。這一切的熱衷都是愛的消耗,是生命中最為甜美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