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向大城市集中,導致大城市競爭白熱化,農村教育空心化

2020-09-05 李楠楓

雖然我們希望均衡發展,實際上,這二十年來,是一個資源不斷向大城市集中的過程。教育也是如此。

舉個例子。黃岡中學,以前何等輝煌,我上高中時,用的就是黃岡秘卷。但是,現在已經不行了。10年前,我的一個同學去了黃高當老師,一年後就離職了。當然,他是為了愛情,去了湖北的另一個城市。但是,黃岡中學教師待遇遠低於武漢,則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優秀教師離開黃岡到武漢任教,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

在湖南長沙,一直有四大名校的說法,分別為:長沙一中、湖南師大附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據我所知,安化一中有好些優秀教師考進了這四所名校。此外,還有很多老師去了益陽的益陽一中和箴言中學。這個箴言中學,前身是晚清名臣胡林翼捐資辦的箴言書院。

兩湖地區歷來是教育競爭激烈的區域。而現在,教育資源集中於武漢和長沙的現象非常明顯。城市越大,教育資源越豐富,競爭越激烈。而且,在城市內部,教育資源也是不均衡的。比如,武昌區、洪山區、江岸區、江漢區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漢陽區就要差很大一截。除了外國語小學,漢陽最好的學校似乎就是墨水湖小學,掛華師附小的牌子。至於黃陂區、江夏區等郊區,學校質量和黃岡、鄂州、宜昌等地級市的差距都很大。

所以,圍繞幾個好一點的學校,家長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比如瀋陽路小學,想進去,少說也得花掉武漢市一年的平均工資。至於武漢外國語小學,入門券達到了六七年的平均工資!

學區房的價格也非常高。對口瀋陽路小學的房子,均價基本都在3萬以上。買一個60平的房子,連各種稅收一起,基本在210萬以上。這樣的老房子,又小又破,沒有任何舒適感可言!但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家長們也只能咬牙拼了!

別說小學,現在幼兒園的競爭都很激烈。我們小區門口有一個新開的幼兒園,是公立的。才開始我們非常高興,因為出了小區就是校門口。但是,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根本排不到我們家,因為小孩出生於8月份,是同一批兒童裡面年齡最小的。因小區適齡兒童多,園方只好按出生日期排序,從大到小依次錄取。妻子回來很感慨,懷孕原來也是一門技術活!小孩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生,優勢非常大。

附近也有幾家公立幼兒園,但門票都是兩紮往上走!而且,有錢也未必能進去。最後,我們只好選擇去附近的私立幼兒園。他們的服務態度非常好,把學生家長當上帝!而這就是公共資源佔有者所缺少的必備的態度。

教育資源向大城市集中,除了導致大城市競爭激烈外,農村學校空心化也是其中的一個後果。我妹妹妹夫都在鄉村學校教書,相對而言比較輕鬆。我妹妹算是非常負責的老師,屢次將全鎮倒數第一的班級帶成順數第一。我小孩放鄉下一個多月,一直都是她帶著,確實教會了很多東西。我們夫婦兩個華中師範大學師範專業的畢業生沒有搞定的事情,她輕輕鬆鬆搞定了。但是,像我妹妹這樣的老師並不多!就他們學校而言,有些年級的學生只要各科全部及格,基本上都能進全校前五名!

我妹妹沒有什麼大志向,不會想著跳出去另尋高枝。但是,好一點的生源會逃離農村,跑到好一點的學校去。比如,去梅城鎮,去安化縣城,再不濟也要去樂安鎮。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以後,隨著人口越來越少,農村的學校可能會繼續採取合併的方式,一個鄉鎮就留一所中學,幾所小學。上學路程遠,又會成為新的問題。(2020年9月2日於武漢地鐵三號線)

相關焦點

  • 大城市崛起+農村空心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21世紀失敗了嗎?
    然而,步入21世紀,中國沒有按照上一個十年的小城鎮邏輯發展,反而出現了高速城市化,大城市相繼崛起。甘陽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費孝通「失敗」了,他所規劃的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遭到摒棄,中國的許多城市已經走向超大型城市,農村空心化普遍,「不知道費老看見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他說。
  • 教育資源過於壟斷集中,是教育諸多亂象的根源
    實際所有的教育亂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資源過於集中,引發人們焦慮。第一:我們的教育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七八十年代,我們的城鄉教育差別還不大,但看看現在,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3、大城市家長素質高,所以學生素質也更高,優質的生源更多。我們因為城市化的過度發展,導致城鄉差別越來越大,但在教育競爭上,城市和鄉村的孩子卻是一起競爭的,起點已經不公平了,鄉村的孩子怎麼可能競爭過城市的孩子?
  • 打工人,我勸你放下逃離北上廣的念頭,竭盡全力留在大城市
    人類社會正常的發展軌跡,都是不斷城鎮化的過程,向城鎮集中,脫離農村,而城鎮則又是向著大城區化方向發展的。大涼山深處是不會有任何希望的,只會越來越被現代社會所拋棄,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在扶貧,而這些地區始終難以脫貧的原因。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人口越集中,人類利用資源就越高效。
  • 鄧元傑:大城市不要你,你要大城市嗎?
    大家不要以為是因為我國的特殊國情,農村化要變為城市化。國情是一方面,但就連最發達的美國,1990年之後的城市化率仍然在上升。上圖中是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率。可以看出美國在1990年之後,城市化率從75.3%上升到了2014年81.45%,這幾年估計還會繼續上升。
  • 現在有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是啥原因
    現在有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是啥原因用心去體會,才能更好的了解農村,了解農村的生活,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人口是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關於農村的一些事情。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提高,咱們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善了不少,這幾年,農村發展的也比較快,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小,現在農村和以前相比的話提升了好幾個檔次,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家庭也越過越幸福,越來越有錢,可是現在能參與發展的那麼好,人越來越少了,現在農村越來越空心化,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
  • 「內捲化」——教育過度競爭,破除「教育內捲化」的可能!
    減負難的根源也是在於我國教育體制競爭機制的作用。如何解釋「教育內捲化」2020年下半年的年度熱詞「內捲化」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教育內捲化為解釋這種「陀螺效應」提供了基礎,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各種社會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迫使學生參與到這種內卷中的內生型教育內卷;另一方面由於客觀社會資源的不足以及社會本身的運行機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強制外驅力使得篩選方式和內容更加複雜化而形成的外鑠型教育內捲化。
  • 陳慶華 高興武:大城市邊緣區的分類治理
    [摘 要] 大城市邊緣區是城區與農村的過渡地帶,兼具城市和農村二元特徵。這種二元性在由城區向鄉村延伸距離不同的地區表現不同,從而使城市邊緣區由城區向鄉村呈現出光譜狀的類型分布和梯度發展的特徵。
  • 中國大城市是人口過多,還是分布失衡?
    相較而言,國外大城市人口內外圈層分布差距相對較小,人口密度分布曲線整體相對平緩。 國內外都市圈人口密度空間分布特徵(萬人/ km)以上這些現象反映了什麼問題?事實上,我國大城市人口分布呈現顯著的「空間極化」特徵,大城市的人口高度集中在核心區,形成典型的「孤島狀」,而外圍地區人口密度普遍很低,仍有較大的人口承載空間。
  • 到大城市去!2020屆已錄取考生和家長告訴你大城市有多重要
    在小城市讀書,缺少最頂級的競爭意識和領先的思維,久了,自己已經全面落後了還不知道,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機會,在不斷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斷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可能,讓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誤以為其實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差不多,沒什麼區別。
  • 教育的競賽,讓農村學生距離名校的大門,再遠一步
    但他卻覺得,如果自己不是出身於農村,而是縣城,甚至是大城市,那麼他會接受更加好的教育資源,比如優秀的老師,比如城市的各種輔導班,比如學習氛圍良好的學校,這樣他的成績就會更加的好,就有很大的機會考進985或211名校,畢業後就會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從事著一份毫不起眼的工作,一眼望到頭的職場。
  •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為大城市鬆綁是實現多方利益
    在《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一書中,他多次強調人口總是持續不斷地向大城市集中的城市發展規律。在總結中國城鎮化進程時,陸銘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從改革開放以來,控制大城市人口一直是政策的基調。2003年,大城市的土地供應開始被嚴格控制。2014年有一個微妙變化即提出『城市群』概念,到最近提出『都市圈』發展,這是一個逐漸調整的過程。
  • 大千世界:為什麼要去大城市上大學?
    去大城市是要增長見識的。大城市在經濟、科技創新和教育資源等方面是小城市的985高校不能同日而語的。在大城市學業有成後,就業的機會也是很多,所以我家孩子去年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就選了廣州的第一的985高校,為的是讓孩子出去見見世面,為以後的職業規劃做好準備。
  • 為什麼要去大城市讀大學?最好的答案在這裡!附:高校雲集的10大城市
    而近年來,城市這一因素越來越受到考生及家長們的青睞,在同檔次的學校中,大城市的學校錄取分數明顯更高,那多花這些分數去大城市讀書真的值得嗎?今天,小招跟大家說說,為什麼我們要去大城市讀書,並為大家盤點國內教育資源最好的十大城市。讀大學,要去大城市:同等情況下,首選大城市;實在不行,哪怕學校差一點兒,也最好去大城市,而不要等到畢業了找工作才去!
  • 肖子華:加快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 使戶籍制度成流動人口「用腳投票...
    ,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以戶籍制度和一系列建立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制度如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等,形成了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的主要制度性障礙。取得流入地城市戶口,成為流動人口市民化與否的最重要、最顯著又是最簡單的標誌。戶口不僅增加了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成本,同時也因其所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 大城市夢與大城市病 數萬"蟻族"無處安放的青春_網易教育
    記者 李慧攝網易教育訊 據光明日報  7月21日晚7點,北京昌平區東半壁店村跟平日一樣嘈雜喧囂。走進村裡,便走進了這裡7萬「蟻族」的真實生活。「一個城中村拆除了,新的城中村必然會在更遠的地方形成,導致政府永遠有拆不完的城中村。這個問題必須統籌規劃來解決。不能只考慮原住民的利益。要妥善處理這些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收入較低的群體的居住難題。」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嚴金明認為,面對這種外來人口等低收入群體的租房需求,之前並沒有一個完整的保障體系,但現在相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並慢慢完善這個體系,並已提出加大公租房的建設力度。
  • 陸銘:未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三四線城市土地資源錯配
    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地區之間的差距是經濟集聚導致的。但實際上,GDP在少數優勢地區的集中,是全世界的普遍規律。在其他國家,當GDP集聚的時候,人口也同樣集聚,地區之間的人均GDP是偏向平衡的。中國的真正問題不是GDP的集中,我國GDP的集中程度,甚至低於很多發達國家的狀態。未來人口會怎樣流動?
  • 高考志願填報,讀大學一定要去大城市麼?大城市會給你更多
    大城市大學多,教育資源也多大城市,不只是人口多的問題,它經濟發達,設施先進,人們思想理念開放,包容性強,集中了很多優質資源。我們今天僅就高考志願來說,很多一線大城市所擁有的的教育資源就是小城市不能比的。
  • 為什麼一定要去大城市上大學?報告數據告訴你答案!
    讀大學,同等情況下首選大城市智聯招聘數據顯示應屆生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一二線城市就業!去大城市可找到更多教育資源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意味著頂尖的師資和研究水平,對於大學階段學到真本領乃至今後高起點的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為什麼要去大城市上大學?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小城市讀書,缺少最頂級的競爭意識和領先的思維,久了,自己已經全面落後了還不知道,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機會,在不斷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斷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可能,讓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誤以為其實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差不多,沒什麼區別。
  • 城市教育資源集中,分散的鄉村教育還有救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冰火兩重天的結果?原因很多,只談三點一、城市房地產綁架了教育,使得教育身不由己,走向逐利的賣買。教育本是公共品,可現在成了商品。購得學期房,似乎你就購得了教育資源,父母的投入,變成了投資。對孩子的投資。孩子與教育被房地產商忽悠成了商品。那家長為什麼願意被忽悠?家長願意嗎?不願意!家長被挾迫,被牽著鼻子走的,且不走不行。這就是第二點的原因了。且看。二、學校建在哪裡,在此買房的人才有資格讀書。你不買房,好,就不要到這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