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創園已入駐53個項目 農旅融合放異彩

2020-12-20 人民網

原標題:臺創園已入駐53個項目 農旅融合放異彩

  萬家歡藍莓莊園一角。

  春有鮮花可賞,冬有溫泉可泡,秋有蔬果可摘……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下稱「臺創園」)已經成為周邊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近年來,臺創園堅持科技驅動,農旅融合發展,全力構建農業、旅遊、休閒、文化、養生等多產業聚集的農業綜合體,以杏林大觀園、萬家歡藍莓莊園、雲煙印象、枇杷莊園等都市農莊為支撐,開發休閒觀光、水果採摘、農事體驗、養生養老、動物觀賞等廣受歡迎的項目,積極發展莊園經濟,打造美麗田園CBD,臺創園農旅融合發展大放異彩。

  都市農莊「新玩意」增多

  1月4日,深冬的臺創園在冬櫻花的點綴下顯得生機勃勃。經過了一年的建設,臺創園的都市農莊多了些「新玩意」。

  去年,臺創園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持續完善臺創園複合型功能區建設,構建農業、旅遊、文化、休閒等多產業聚合的農業綜合體。著力推進以杏林大觀園、萬家歡藍莓莊園、雲煙印象、枇杷莊園、耀奇香草谷等為代表的農業觀光、鄉村休閒、康體養生的農旅融合項目,打造石林農業休閒旅遊品牌,園區示範帶動作用逐漸增強,遊客來臺創園遊玩的選擇逐漸增多。

  2018年3月24日,杏林大觀園建成雲南省首家中醫文化展覽館。該館成為全國首個中醫藥文化旅遊和醫藥科普基地,也是杏林大觀園圍繞大健康產業,以中醫藥文化為導向,以旅遊休閒為載體,以中醫藥文化傳承為內涵,旅遊業與養老、中醫健康服務相融合的中醫藥文化旅遊新模式。杏林大觀園被推薦申報全國第一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這標誌著臺創園大健康產業先行區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去年臺創園入園遊客75萬餘人次,多個都市農莊成為遊客的聚集地。」臺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萬家歡藍莓莊園就是其中之一,慕名而來的摘莓者、旅遊者、參觀者絡繹不絕,最火爆時一天入園1萬多人。萬家歡藍莓莊園在5000畝土地上專注藍莓水果產業,通過引種繁育、建設組培室等,採取「公司+基地+院校+農戶」的經營模式,以「農業+旅遊+養生」為目標,建成中國最大的藍莓基地,產品暢銷全國。

  新籤約項目8個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石林臺創園圍繞工作目標任務,重點放在上項目、增投資、強產業、優環境上,打造國家級農業園區品牌,突出重點,盡責擔當,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產業培育,推進園區建設和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其中,石林臺創園完成招商引資內資5.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951萬元,向上爭取資金1560萬元,完成稅收2256萬元。去年,臺創園新包裝招商引資項目6個,分別是松露莊園、秋桔莊園、阿里山茶莊、石林普羅旺斯花海、香水莊園、田園休閒農莊項目。新籤約項目8個,分別是人工智慧漁業、雲臺香精產業技術創新合作、秋桔莊園、杏林酒店、非屋雲南產業示範基地、野生菌莊園、金山蘭園、獼猴桃莊園項目。新開工項目5個,分別是非屋田原九歌、獼猴桃莊園、杏林酒店、金山蘭園、野生菌莊園項目。

  截至目前,臺創園入駐項目共53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個,10億元以上大型項目1個,協議投資額近70億元,涉及藥材、花卉、水果、烤菸、蔬菜、苗木、微藻養殖、藍莓組培種植、珍稀動物繁衍等。

  多舉措抓項目推進

  臺創園還緊抓項目建設。去年,臺創園列出清單,明確責任,提前謀劃,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和鄉村振興,全力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申報並實施好市級農業、旅遊、科技發展扶持資金項目,發揮建成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服務平臺優勢,不斷提升「農業+網際網路」信息化體系建設,完善園區承載平臺能力。

  去年,臺創園完成莎多堡汽車酒店門口至櫻花峪路口汙水管網建設;完成臺創園至北大村集鎮聯絡道後段公路、汙水管網建設;完成園區杏林大觀園國藥博覽園、杏林櫻花峪、耀奇香草谷3座旅遊廁所建設和旅遊標識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完成金山蘭園松子園基地入場道路建設等,園區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臺創園還積極推進旭潤莊園、石林臺灣農業文化創意藝術村、田原九歌、野生菌莊園等園區重點項目建設。其中,石林臺灣農業文化創意藝術村(貴正嘉園)項目佔地60畝,2018年完成投資900萬元,項目主體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即將進行室內裝修。 記者王紹芬攝影報導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雲南省加快推進「汙染強制險」試點工作  日前,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雲南省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據悉,雲南省102家試點企業中,僅有39家完成在線環境風險評估填報,8家投保,提供保險保障3100萬元,投保率僅為8%,還…【詳細】

雲南新聞

雲南省紮實推進巡視巡察一體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政治巡視,堅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不動搖,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全省紮實推進巡視巡察一體化,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對標對表…【詳細】

雲南新聞

相關焦點

  • 臺創園 繪就「強富美高」 江寧新「蘭圖」
    主導產業強: 蝴蝶蘭種苗培育年產量達700萬株以上如果說江寧的山水田園是一幅秀麗的中國畫,那麼臺創園一定是這幅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每個臺創園都有其優勢主導產業,於江寧臺創園而言,蘭花已成為其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 「農旅融合」摸魚、釣蝦、住民宿……雁江這處農旅融合示範點國慶...
    還不用出遠門「高洞村正在打造的農旅融合示範點,集休閒遊樂、主題公園、運動康養等為一體。」資陽市蜀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產業部部長秦磊告訴記者,示範點已完成柑橘博覽園、高洞食堂、核心區數字管理平臺、72戶民房風貌改造等項目建設,預計國慶節將開園迎客。
  • 沐川:建農旅融合產業園 創生態康養旅居地
    近年來,沐川縣積極融入樂山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建設,堅持園區變景區建設理念,依託現代農業園區,加快農旅融合,著力打造農旅融合觀光園、體驗園,加快建設中國西南生態康養旅居地。近日,筆者走進位於沐川縣富新鎮雙石村的沐溪河流域富硒茶現代農旅融合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片新開墾的丘陵映入眼帘,數臺分布在多個作業面的挖掘機揮舞長臂加快作業,疏鬆的土質,黃色的土壤,一塊塊如同梯田似的地塊錯落有致,讓人仿佛置身陝北的黃土高原。
  •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2020-11-27 16:20:27 11月下旬,在四川舉行的川渝粵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上,多地臺創園負責人均表示,未來需融合發展,方能更好地助臺灣青年逐夢大陸。圖為交流會現場。 陳治普 攝  此次交流會是疫情以來大陸開展的最大規模臺灣青年就業創業交流活動,將持續至28日。來自四川、重慶、廣東、上海的超百名臺灣青年,在成都、德陽、重慶等城市參訪臺創園,參加項目路演。
  • 體驗摸魚、釣蝦、住民宿……國慶資陽晏家壩村和高洞村農旅融合...
    三崇堂、晏家十二院、鄉愁巷等特色景點正在加快建設,王靜池農民藝術館、東峰剪紙館等企業(名人、名家)已開始陸續入駐。 據悉,今年4月,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農旅融合示範點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提出將實施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其中,在實施農旅融合工程方面,將用兩年時間高標準建設5個農旅融合示範點,輻射帶動全市農旅融合發展。
  • 推動農旅融合 探索發展新徑
    主動對接 以「五個千畝項目」激活動能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為大灣區各座城市帶來機遇,白沙鎮也因此站在了轉型發展的拐點上。為了搶抓戰略機遇,白沙鎮主動出擊,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力度,並乘勢提出了建設恆大悅瓏灣府、大灣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國家森林康養示範基地、潮境農旅文創園、經濟發展儲備園區等「五個千畝項目」。
  • 南京江寧臺創園 打造高新農業新引擎
    為貫徹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創新舉措,活動主辦方在臺創園特別搭建了5G直播間,作為南京鄉村首個5G「直播間」,不僅5G網絡全覆蓋,直播設備齊全,還將美麗鄉村元素融入設計,打造場景化營銷。    藉助這一直播平臺,臺創園五顏六色的蝴蝶蘭、琳琅滿目的瓜果又當了一次備受追捧的「網紅」。
  • 聖燈山鎮堅持「三旅融合」打造康養農旅小鎮
    一是以農強旅,農旅融合。利用閒置農房打造大佛寺農場、花竹澗等特色民宿及星級農家樂39家,流轉土地800餘畝建成茶葉、獼猴桃、藍莓採摘園。二是豐富業態,體旅融合。依託15公裡崖線及峽谷、5000畝茶海、2000萬方水體等自然景觀資源,培育以聖燈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森林康養基地,快速推進聖燈山康養農旅小鎮項目,動工建設藍城「聖燈山郡」項目。三是挖掘特色,文旅融合。舉辦「醉美聖燈山、楓彩五洲園」春季紅楓開園慶典等活動8次,打造「聖燈山」避暑休閒養生、茶山風情等文化旅遊項目,讓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
  • 漫村文旅入駐臨安區昌化後營村 打造農旅文融合發展的鄉村旅遊運營...
    ,與鎮村共同打造農旅文融合發展的鄉村旅遊運營樣板。去年以來,後營村巧借農村環境全域整治東風,以「羊文化」與「民宿產業」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扮靚環境顏值,豐富業態布局,打造「牧羊谷」鄉村農旅融合品牌。  如今的後營村,50餘家精品民宿陸續開放,羊廠裡參觀、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吃羊奶、住民宿、賞風景已是新的「旅遊方式」。走在後營的寬敞村道上,既能感受到美麗鄉村的「田園氣息」,更能品味出民宿裡飄出的「煙火味兒」。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來到位於長泰縣巖溪鎮的玫瑰農莊,記者看到,遊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體驗鮮花壓花技術,一幅美麗的壓花作品在遊客手中慢慢呈現出來。
  • 綿竹金隆村:走文旅互動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乘著全域旅遊發展的東風,該村建設了文化創意體驗園和農業創意產業園,走出了一條文旅互動、農旅融合的特色發展之路。傳承理學文化,建設文化創意體驗園    西南鎮以綿竹傳統文化為支撐,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引進了四川四匯齋年畫有限公司,在該鎮金隆村建設文化創意體驗園——耕讀園,創建南軒書館,弘揚「南軒文化」,並通過舉辦紀念張浚誕辰920周年暨敕建紫巖書院70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增加「南軒文化」影響力。
  • 彭水善感鄉:農旅融合「譜」新篇
    「還有個空桌,趕快坐,等會可能就沒得位置了。」董澤軍一邊忙活一邊回答。劉宗莉是董澤軍的妻子,劉宗莉在後廚掌勺,董澤軍既當前臺接待又當服務員,夫唱婦隨,經營著農家樂,看著紅紅火火的生意,夫妻倆笑容滿面。曾經,拖家帶口從外面回老家時,夫妻倆還因不知道做什麼而發愁。隨著善感鄉加大對周家寨旅遊的投入,景區規模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讓董澤均看到了機會。
  • 農創乾貨|53位農創品牌創始人53段農創金句
    2019年,農創徵程已過半。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的模式,農創之路,應該如何走?循著前人的經驗,也許可以少走彎路。現整理了53條農友的農創金句,乾貨滿滿,希望給農友們一些啟發。呂不白,農創社;賦三農,共研學。補短缺,實戰理論結合。白日揚鞭勤趕貨,夜秉燈燭多回帖。抬眼望,幹勁滿山河,從心越。——油哥 / 眕甜品牌創始人5、農創這條路,註定沒有捷徑。從播種到開花到結果,傾注心血與汗水,循序漸進,才能根深葉茂,做到極致。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孝感:農旅融合「融」出一片春光
    在安陸,類似伍欣甸園的農業觀光體驗園有300多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大型田園綜合體10個。以農興旅,以旅強農,孝感農旅融合態勢喜人。孝感市農辦主任邱顯春介紹,該市目前有一定規模的農旅融合示範點342個,經營總面積22.6萬畝,資產規模110多億元。「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20個農旅融合示範區,打造11條農旅融合示範帶,將農旅融合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
  • 河南新安正村鎮:農旅融合帶來好「錢景」
    「山水秀美、大河田園」幾個紅色大字刻畫在岸邊的白色建築之上,正村鎮到了。正村鎮是河南新安縣沿黃大鎮,自然環境優越、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該鎮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在持續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不斷推動鄉村旅遊和農業融合發展,在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構建起「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 臺農的「第二春天」在大陸 兩岸優勢互補才能共贏
    臺商李志鴻(左一)介紹福建臺創園展區情況。(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中國臺灣網11月8日昆明訊 (記者 郜利敏)「大陸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市場,臺灣有現代農業種植的技術和經驗,兩者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合力打造兩岸農業新品牌」。正在參加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簡稱「農交會」)的臺農謝江得在接受中國臺灣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 四川首批「川臺文旅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來了!15家企業入選
    12月7日,在由四川省臺辦、省文旅廳共同主辦的「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邀請到兩岸文旅文創行業內大咖、在川涉臺文旅文創企業人士以及鄉村社區代表等200位嘉賓。
  • 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打造農旅融合示範項目
    >石柱縣曾是重慶市14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區縣之一。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扶貧項目的建設,與原本的生態環境相互融合農旅融合打造全國扶貧示範村項目旨在打造集旅遊、休閒、度假、生態農業一體化融合的現代化觀光農場,實現農業、園林、旅遊、教育、零售、電商、物流等產業一體化融合,探索創新高山茶旅文化體驗,全面打造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最終推動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 國外農旅融合的4個模式(附案例)
    資源不同,市場不同,鄉村環境和體制不同,農業發展形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東西方文化背景和習慣不同,農旅融合模式自然不同。鄉村振興是目標,也是資本切入點。基本路徑是城鄉融合。為平衡收益,投資方必須在一產農業之外疊加諸多業態。對於我國鄉村資源與旅遊融合路徑,一定要符合城鎮化與逆城鎮化、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城鄉融合的發展規律,鑑於此,只能因地制宜、因市而創、因市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