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安正村鎮:農旅融合帶來好「錢景」

2020-12-20 經濟網

沿黃小浪底庫區正村鎮段風景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從縣城出發,驅車約20公裡,柳暗花明之際,在茂密綠植掩映之下,路邊一汪碧水映入眼帘,這是黃河小浪底水庫在當地形成的廣闊水面。碧綠清澈的水面在陽光照耀下泛著粼粼的波光,岸邊是仿古青磚堆砌的階梯和房舍,幾朵黃花數片紅葉點綴在磚縫之間。「山水秀美、大河田園」幾個紅色大字刻畫在岸邊的白色建築之上,正村鎮到了。

正村鎮是河南新安縣沿黃大鎮,自然環境優越、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該鎮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在持續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不斷推動鄉村旅遊和農業融合發展,在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構建起「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綠植遍地的正村鎮「大河田園」溝域經濟示範帶

說起正村鎮的鄉村旅遊,就不得不提近年來名聲大噪的「大河田園」。

早些年,和正村鎮周邊的眾多山村一樣,大河田園生態溝域經濟示範帶所在的石泉村及周邊是典型的丘陵山區村,林地多、耕地少,發展產業難。石泉村黨支部書記毛獻新於2015年上任,他回憶說:「那時,村民多以傳統農業為生,貧困戶達30戶103人,集體帳上沒有一分錢。」

近年來,該鎮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1366」總體發展思路,突出六項抓手,梳理好各項工作任務,高質量謀劃正村鎮的發展。隨即,全域旅遊的春風吹進小山村,拉開了石泉村「蝶變」的序幕。在正村鎮黨委政府的統籌領導下,該村聯合北溝、王莊、西溝、後地等周邊其他村莊,確定了以鄉村旅遊為抓手,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

正村鎮大河田園生態溝域經濟示範帶建設過程中,在保留依山傍水地勢特點和原生態自然氣息的基礎上,對農村人居環境及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升級,逐步打造了北溝雅竹民俗村、石泉千畝苗圃基地、寶葫蘆山莊、黃河魚莊等。大河田園生態溝域經濟示範帶建設共分為兩期,目前一期工程中雅竹農莊建設項目初具規模,因其美麗的自然風光、原生態的鄉村田園風情,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而來,成為該縣鄉村旅遊的一朵「金花」。

古村櫻桃成熟忙採摘

依託鄉村旅遊,石泉村村民陸續辦起了農家樂,並以土地、山林入股村集體,發展鮮桃、李子、櫻桃等產業,鄉村旅遊形成了良性產業鏈,帶動了村民致富、集體增收。同時,該村通過成立石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本村100餘人就業問題,幫助困難家庭增收,4戶農戶被評為「脫貧光榮戶」。201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餘萬元,村民年均純收入達到16160元。

以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石泉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成為正村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近年來,正村鎮在全區深入推進全域旅遊工作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沿黃地域輻射帶動作用,相繼形成現代農業觀光、特色水果採摘、農耕文化體驗、河洛鄉村美食、親水親子娛樂、休閒健身養生等全域旅遊精品景點,形成「三帶六區九點位」的全域旅遊空間發展格局,延伸涵蓋轄區所有的行政村域。

據統計,2019年,正村鎮從事旅遊接待服務的本地就業人員有近200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達160餘萬元。實踐證明,鄉村旅遊已發展成為正村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推廣特色農業 夯實產業基礎

「我們的櫻桃新鮮、可口,遊客很是喜歡,等五月初櫻桃上市的時候,歡迎再來光顧呀。」近日,在正村鎮古村櫻桃採摘園,工人們忙著搬運預定好的櫻桃包裝紙箱,做好採收前的準備。遠處,前來遊玩、觀光、預定櫻桃的遊客絡繹不絕。

乾淨整潔的民宿

這裡看似與一般的採摘園沒什麼兩樣,但在櫻桃豐收季,每周都有數百名遊客前來觀光、採摘,尤為熱鬧。果園裡超過80%的櫻桃剛採摘下來就被遊客買走,比傳統的市場銷售要賣得快、賣得好。

「古村櫻桃採摘園是我鎮種植大戶王紅安打造的集觀光、休閒、採摘為一體的多功能果園,是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新嘗試。」 正村鎮黨委書記付光偉介紹,隨著鄉村旅遊迅速發展,遊客接踵而至,帶來了強勁的消費能力,從而帶動農家樂、旅遊商品、農業產品銷售等周邊項目。在此基礎上,該鎮引導企業業主和流轉種植大戶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和採摘體驗農業,實現了鄉村旅遊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正村鎮持續打造園區式採摘體驗農業,已成功打造獼猴桃、石榴、核桃等品種的採摘園,並以採摘體驗為媒,先後舉辦了正村菜園採摘活動、獼猴桃採果節、蜜汁紅薯豐收節等各類採摘體驗活動。同時,該鎮堅持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品牌,發展壯大「雅竹土蜂蜜、雜糧麵粉、蜜汁紅薯、醬汁系列」「正琦葡萄」「正村百花蜜」等6個特色農產品商標,新註冊發展2個特色農業品牌。

目前,正村鎮獼猴桃種植面積100餘畝、番石榴1000畝、蜜汁紅薯3000畝;藍莓、脆桃、葡萄、桑葚、櫻桃等特色農產品共計3000餘畝。

發展民宿經濟 培育新興業態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日漸火熱,憑藉著得天獨厚的鄉村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一大批特色、精品、高端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正村鎮蓬勃發展,成為該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增長點。

進入四月,春意日濃,正村鎮北溝村民宿老闆韓雲偉越發忙碌起來,客房逐漸進入「訂房」模式。大河民宿是大河田園景區周邊開辦的首家民宿,位置優越,環境幽靜,遊客在這裡既能領略「大河清透淺」的秀美,又能感受「戶庭無塵雜」的閒適,恍若「世外桃源」。

雅竹羊莊」農家樂

「許多遊客來大河田園旅遊後就不肯走,大多不願去住酒店而選擇民宿,特別是旅遊旺季,我們的房間更是一房難求。」韓雲偉表示。2019年,正村鎮制定出臺了獎勵辦法,陸續建成了一批窯洞特色民宿,日接待能力可滿足百餘人住宿,民宿經濟日漸壯大。同時,該鎮以民宿作為支點,實現當地村民就近就業創業,許多農戶還通過入股分紅、售賣特色農產品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農旅融合是新時代正村鎮鄉村振興的重要業態,只有產業興旺,鄉村振興之基才更堅實,打造好『大河田園』這樣的平臺項目,將農業、文化、地方特色和旅遊業跨界深度融合,是推動正村各項產業發展的新抓手。」付光偉表示。從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發展特色農業,再到民宿經濟興起,在推進農旅融合過程中,正村鎮正著力打通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環節,努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小鎮。(郭振華 黃明 柳絮)

相關焦點

  • 曲靖市旅發委副主任李雪天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
    10月17日,雲南省曲靖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李雪天帶隊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待補鎮鎮長嚴琪飛陪同調研。李雪天一行在待補鎮政府召開了調研座談會,待補鎮鎮長嚴琪飛就待補鎮農旅融合工作作匯報,詳細介紹了全鎮旅遊資源、農特產品、區位優勢及農旅融合發展情況。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來到位於長泰縣巖溪鎮的玫瑰農莊,記者看到,遊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體驗鮮花壓花技術,一幅美麗的壓花作品在遊客手中慢慢呈現出來。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便為其中之一,二者有機融合衍生出了新的產業業態,充分增加了各自的附加值,帶來了更多利潤和升值空間,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產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濟源花石村: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鄉村的好風景帶來了百姓的好『錢景』,這是我們村80多個股東抱團的結果。」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難掩內心喜悅。  近年來,花石村著力打造美麗宜居家園、休閒宜遊鄉村、天然宜養基地,以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在「綠水青山」中尋找「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集體領辦·群眾入股」的鄉村旅遊經營創新之路。
  • 「農旅融合」摸魚、釣蝦、住民宿……雁江這處農旅融合示範點國慶...
    還不用出遠門「高洞村正在打造的農旅融合示範點,集休閒遊樂、主題公園、運動康養等為一體。」資陽市蜀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產業部部長秦磊告訴記者,示範點已完成柑橘博覽園、高洞食堂、核心區數字管理平臺、72戶民房風貌改造等項目建設,預計國慶節將開園迎客。
  • 南豐:農旅融合帶旺鄉村遊
    近年來,南豐縣把蜜橘產業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延長蜜橘產業鏈,農旅融合的新路子美了鄉村、興了產業、富了口袋。◎ 不一樣的農旅融合發展「熟了,甜了。」秋冬季的南豐,空氣裡都是甜甜的橘香。據橘園負責人介紹,位於觀必上樂園的生態採摘區佔地170多畝,依託景區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橘園生態採摘遊,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11月8日,第十五屆江西南豐蜜橘文化旅遊節鳴鑼開鼓, 這正是南豐多年摸索走出的一條以蜜橘「串起」旅遊,整合當地優勢資源,採用市場化運作手段,著力打造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全域旅遊新模式。
  • 孝感:農旅融合「融」出一片春光
    以農興旅,以旅強農,孝感農旅融合態勢喜人。孝感市農辦主任邱顯春介紹,該市目前有一定規模的農旅融合示範點342個,經營總面積22.6萬畝,資產規模110多億元。「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建成20個農旅融合示範區,打造11條農旅融合示範帶,將農旅融合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資本下鄉 鄉村崛起「田園綜合體」伍欣甸園園主葉小伍是安陸趙棚鎮團山村人。
  • 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
    調研中也發現,在我市農旅融合方興未艾的同時,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用地要素制約。我市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比例高,農旅融合發展用地問題突出,導致許多農旅融合項目因為無法獲得用地指標而沒法開工。農旅融合項目用地主要靠土地流轉,但流轉期較短,直接導致經營主體不敢投入。二是體制機制瓶頸。
  • 農旅融合 美了鄉村富了農民
    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麗人故裡磨黑古鎮、德化楊正元紅色革命遺址等特色旅遊景點,讓紛至沓來的遊客體驗到了鄉村休閒遊帶來的別樣滋味。 這些年,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為寧洱農旅融合輸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鼓起了錢袋子,實現了村美民富的雙贏。
  • 新安正村鎮:綠色經濟漸成百姓增收新亮點
    這幾天,新安縣正村鎮大河田園溝域經濟示範帶雅竹農莊總經理王向陽又多了一個新身份——「鄉村導遊」,每天他都會帶著遊客到沿黃綠化的觀景臺上眺望黃河,欣賞美景,推介正村鎮的綠色資源,讓遊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聖燈山鎮堅持「三旅融合」打造康養農旅小鎮
    一是以農強旅,農旅融合。利用閒置農房打造大佛寺農場、花竹澗等特色民宿及星級農家樂39家,流轉土地800餘畝建成茶葉、獼猴桃、藍莓採摘園。二是豐富業態,體旅融合。依託15公裡崖線及峽谷、5000畝茶海、2000萬方水體等自然景觀資源,培育以聖燈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森林康養基地,快速推進聖燈山康養農旅小鎮項目,動工建設藍城「聖燈山郡」項目。三是挖掘特色,文旅融合。舉辦「醉美聖燈山、楓彩五洲園」春季紅楓開園慶典等活動8次,打造「聖燈山」避暑休閒養生、茶山風情等文化旅遊項目,讓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
  • 彭水善感鄉:農旅融合「譜」新篇
    旅遊扶貧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善感鄉位於兩省三縣交界處,曾經是全縣最偏僻、貧窮、落後的鄉鎮之一。近年來,善感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立足鄉情實際,依託明顯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旅遊資源,精準制定旅遊扶貧開發策略,通過開發一個景區,帶動一方百姓,輻射一片區域,轄區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 臺灣青蔥文化館——農旅融合如何做?
    臺灣青蔥文化館——農旅融合如何做
  • 沐川:建農旅融合產業園 創生態康養旅居地
    近年來,沐川縣積極融入樂山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建設,堅持園區變景區建設理念,依託現代農業園區,加快農旅融合,著力打造農旅融合觀光園、體驗園,加快建設中國西南生態康養旅居地。近日,筆者走進位於沐川縣富新鎮雙石村的沐溪河流域富硒茶現代農旅融合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片新開墾的丘陵映入眼帘,數臺分布在多個作業面的挖掘機揮舞長臂加快作業,疏鬆的土質,黃色的土壤,一塊塊如同梯田似的地塊錯落有致,讓人仿佛置身陝北的黃土高原。
  •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
    背靠萬畝竹林資源,浙東大竹海景區戰略轉型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王嵐 張昊樺 攝)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海曙區委報導組 孫勇「天雷一聲響,毛筍三尺長。」往年四月春筍季,是浙東大竹海景區最為熱鬧的時候。
  • 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加強農旅融合 「融」出無限風光
    要藉助歷史、人文講好北大荒故事,打造文化符號、文化元素和文化記憶,依靠文化的引領提高北大荒品牌價值。按照這一發展思路,北大荒各地利用農業景觀和資源優勢吸引遊客遊覽消費,圍繞「產業打底、旅遊增收」的思路,將「農業強、風光美、職工富」作為農旅融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農家變商家」,促進傳統農業提檔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 浙江麗水農旅融合記:深耕「綠富美」成旅遊界「網紅」
    千百年間,麗水的人們守著家門口的好山好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創出了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香菇之鄉等18個稱號。  時至今日,旅遊春風吹遍大地,身懷綠水青山這一寶藏的麗水,也利用自身優勢,將旅遊業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開創農旅融合的新格局。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著好富農文章。」
  • 愛思嘉農旅公司與河南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2月26日,河南大學農學院恢復重建成立大會於河南大學中州頤和酒店舉行
  • 做足農旅融合文章 以「莓」為介促振興
    圍繞鄉村振興,南郊鄉著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農旅品牌上檔升級,旨在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促進農村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們舉辦藍莓美食節,就是做足農旅融合發展這篇文章的舉措之一,也是實現南郊鄉產業興旺重要的載體。」南郊鄉黨委書記張帆說,餘家村距市區2.5公裡,農旅融合發展優勢非常明顯。
  • 花溪區赴臺學習臺灣農旅融合發展和文化創意經驗
    近日,花溪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趙代剛,花溪文化旅遊創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孫昕一行8人前往臺灣學習臺灣農旅融合發展和文化創意植入方面經驗。  考察學習採取座談交流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到南投縣農會、臺灣農業發展協會、華山文創廣場等地進行座談交流臺灣農旅發展情況,考察了苗慄飛牛牧場、臺中燻衣草森林、臺一生態農場、松山文創園區等一批休閒農場、文化創意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