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人的藍莓已經成熟,迎來遊客採摘。
5月20日,雨城區南郊鄉餘家村200多畝藍莓基地裡,一顆顆飽滿、深藍紫色的藍莓在大雨之後羞答答地低著頭。「今天才開幕,昨天就有400多名遊客前來採摘,成熟的藍莓供不應求。」藍莓基地負責人陳恩鵬介紹,藍莓美食節將延續至6月底結束,來餘家村不僅可以親手採摘藍莓,還能吃上雅安特產和特色的菜品。
圍繞鄉村振興,南郊鄉著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農旅品牌上檔升級,旨在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促進農村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們舉辦藍莓美食節,就是做足農旅融合發展這篇文章的舉措之一,也是實現南郊鄉產業興旺重要的載體。」南郊鄉黨委書記張帆說,餘家村距市區2.5公裡,農旅融合發展優勢非常明顯。
基地帶動
激發旅遊活力
雨中的餘家村雲霧繚繞,一棟棟川西民居若隱若現,宛若處在仙境中。雨一直在下,看著已經熟悉的藍莓掛滿了枝頭,休閒亭下一大早就聞訊而來的遊客絲毫沒有離去的意向。
趁著空閒時間,大家圍著陳恩鵬說起了藍莓基地的事來。「我們地震之後來援建的企業,目前已經建成了200多畝藍莓基地。」陳恩鵬說,5年前,成都老農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農王)帶著成都人民的深厚情誼援建餘家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設藍莓基地。
陳恩鵬介紹,流轉土地每畝每年1380元,並且在公司贏利的情況下,合作社還將享有15%股份進行分紅。「餘家村種植藍莓共有12個品種、200餘畝,經過品種不斷改良,最終精選適宜雅安生態環境的品種加大推廣。」陳恩鵬說,公司有一套成熟的種植技術和銷售模式。
在援建過程中,老農王將產業與旅遊融合起來,讓遊客體驗採摘項目,吃在田間、玩在田間。在種植上,公司聘請當地村民到基地務工,讓鄉親們守得到家,也掙得到錢。
200畝藍莓基地分別分布在河灘、新村展區和後山,形成了參觀、體驗採摘為一體的三個區。「基地常年可以解決80個剩餘勞動力就業,讓餘家村剩餘勞動力守著家就能夠就業。」陳恩鵬說。
目前,藍莓基地每畝可產300公斤藍莓,基地形成規模、苗子成形後每畝產量可達到650公斤。從近年藍莓採摘情況來看,餘家村藍莓基地可接待4000餘名遊客進行採摘。
「今年每人門票是80元,銷售是160元/公斤,餘家村本地人可享受五折優惠。」陳恩鵬說。
該公司還推出了藍莓飲料、藍莓果酒、藍莓蜂蜜等二次加工產品,充分挖掘藍莓的經濟價值。餘家村自「4·20」蘆山強烈地震以後,重點實施「一村莊、一整治、一產業、一橋梁、一道路」「五個一」援建項目,嚴格遵循「四態合一」和「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規劃理念完成新村建設。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目標,以黨建引領為著力點,全面打造基礎完善、管理有效、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的幸福餘家村。先後榮獲「省級四好村」、「省級文明村」、「省級環境優美示範村」、「四川省綠化示範村」等稱號。
近年來,依託藍莓基地,老農王和南郊鄉聯合開展藍莓採摘活動,使餘家村人氣越來越旺。
「我們依託藍莓和草莓基地開展採摘活動,引來各方遊客,激發餘家村農旅融合發展的活力。」張帆說。
配套服務
提升農旅品牌
13時,雨漸漸停了下來,藍莓基地裡開始熱鬧了起來。
看著一顆顆頂著雨珠的藍莓實在誘人,隨行採訪的媒體記者們也忍不住加入到採摘隊伍之中。「你看這一株果實比較大,甜味也非常充足。」憑著自己往日的經驗,採摘人員在尋找著自己最喜歡的藍莓品種。
在採摘隊伍中,帶上果汁加工設備的遊客格外引人注目。只見該遊客將藍莓放進設備之中,再加入礦泉水,輕輕壓了一下開關,很快一杯藍莓果汁便加工完成。
採摘、品嘗,在採摘園裡,遊客們盡情收穫勞動成果。「今天是『5·20』,一個特別的日子,因此公司給大家搞活動,按照五折收取相關費用。」陳恩鵬說。
18時,採摘體驗的遊客漸漸散去,又在19日才開張的農家樂裡享受起美食來。「為了配套發展,今年我們投入了110萬元搞起了農家樂,主要以寶興野豬肉為特色。」陳恩鵬說,農家樂的原材料都來自雅安本地,野菜、竹筍、臘肉等都充分體現雅安本地菜的特色。
近年來,南郊鄉配套發展餘家村旅遊產業,除藍莓和草莓兩個基地之外,還建成了初具規模的周公山盆景園藝展示交易中心。「主營園林景觀苗木花卉、盆景養護銷售、生態農副土特產品銷售,以及相關學術交流培訓,是印象上裡假日酒店盆景園的連鎖基地。」張帆說,該基地旨在打造雅安市標準化盆景園藝產業示範點,把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帶動雅安市盆景產業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使之成為「休閒餘家、美麗餘家」的一張亮麗名片。項目基本建成後可帶動當地30至50名村民就業。
採摘完藍莓,品嘗完農家樂的特色美食,參與活動的遊客都為此次活動點讚。2018年的「5·20」這個特別日子裡,在餘家村的一天都讓大家一直留念。
「在未來的發展中,餘家村將探討打造周公山民宿項目,留住遠客,實現餘家村的鄉村振興。」張帆說。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周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