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小學語文第一課大部分為"毛主席萬歲"(圖)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譚秋

  中國實行現代學校教育已有110年的歷史。有別於傳統私塾教育的「頌弟子規、行開筆禮」,如何上好第一堂啟蒙課,特別是承載著根基教育的語文第一課,就成為歷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畢竟,第一課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都極為重要——那些貌似淺顯、簡單的文字,其實是奠定人生基礎的最重要篇章。

  110年來,我國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印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第一堂課認八個字

  1904年開啟的現代學校教育,與新學制相匹配,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了一套《最新國文教科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套近代意義上的小學國文教科書,共十冊,由吳眺、張元濟、高風謙、蔣維喬等當時最有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編輯。

  為了編好這套教材,他們經常圍坐在一起討論,在編寫學童入門的第一冊時,往往「為一課書,共同討論,反覆修改,費時恆至一二日。每課設生字四至五個,取筆畫簡單,使兒童腦力不傷;每課皆附插圖,增加兒童興趣」。最後,他們確定了以文字筆畫的多寡作為深淺的依據,第一冊教科書採用的字,五課之前限定6畫,十課之前限定9畫,以後逐漸增加至15畫。教科書採用的字,也限於通常日用者,絕對不取生僻字。

  《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是識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而且筆畫簡易,容易為兒童所接受,沒有一個字超過6畫,很受孩子們歡迎,幾個月就風靡全國各地。

  出版幾年後,有一位福建小姑娘讀到了這套教材,許多年後仍然念念不忘:「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這個福建小姑娘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冰心」奶奶。

  教育家聯手漫畫家

  《開明國語課本》受好評

  近年來,民國小學國文課本深受好評,其中最為大眾稱讚的就是葉聖陶1932年主編的《開明國語課本》。

  《開明國語課本》由開明書店出版,共八冊,這套讀本圖文並茂,具有濃鬱的兒童文學色彩。文字部分由葉聖陶親自主筆,葉聖陶好友、漫畫家豐子愷先生繪製插圖。據葉聖陶晚年回憶,這套課本一共四百多篇課文,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改編和再創作,沒有一篇照搬別人的作品。

  課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轟動,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小學教員的普遍讚譽。他們說有的教材內容陳腐,語言枯燥,插圖呆板,孩子們見了就厭煩,哪還有學習興趣,教科書就應編成《開明國語課本》這個樣子。1980年代,有人請葉聖陶寫一篇《我和兒童文學》的文章,葉老又談起了當年編寫《開明國語課本》的感想:「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這套教材第一冊第一課也非常簡單,只有短短的兩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們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師的口吻。兩句話都很短,但鮮活生動,聽一遍就會。七個字中有一個是重複的,生字只有六個,筆畫都不多,間架又清楚,容易認,比著寫也方便,特別適合兒童讀寫。

  「來」改成「去」

  梁實秋版教材神來之筆

  民國小學國文課本編寫比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參與編寫的大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學士,是標準的大手筆寫小文章。

  抗戰期間,知名學者梁實秋主持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務工作,聘請一位模範教師撰寫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課文。課文很短,只有幾個字:「來,來,來上學。」印出來後頗受非議,認為對於啟蒙兒童來說這些字太深。後來梁實秋為商務印書館主編教科書時,特地邀請一位當時批評最激烈的學者撰寫,並且預支了稿費。一個月後,那位老先生把稿費退回來,說實在編不下去,梁實秋只好另找他人,最後定為「去,去,去上學」。

  為什麼把「來」改成「去」呢?許多人都不理解,認為毫無必要,但是細細琢磨便可領會其中的妙處。這一字之改,把原來由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召喚,改為家長對孩子的主動催促和學生自己對讀書的一種自覺追求,包含著父輩對子孫的希冀,又喚起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實在是神來之筆。

  多個版本「第一課」

  彰顯鮮明時代特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文」隨之更名為「語文」,國家在出版總署設立編審局,集中了老解放區和原開明書店的部分編輯人員,負責中小學教材的編審工作。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主要從事中小學教材和教育圖書編寫和出版,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兼任社長和總編輯。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語文教材具有強烈的政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歌頌黨和領袖為主。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第一篇課文內容是這樣的:「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當時還處於新舊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保留著舊的特色,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豎行排版方式,印刷也為繁體字。1950年代末,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第一篇則是這種風格:「爺爺六歲去放羊,爸爸六歲去逃荒。今年我也六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散,全國各地自行編寫了各種各樣的「革命教材」,但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一課大部分都是「毛主席萬歲」。

  「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變成了「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重現輕快文字

  第一課學詩詞

  進入1980年代後,國家對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大綱進行了大幅度修訂,政治宣教的內容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明顯減少,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顯著增多,小學語文重現了久違的輕快文字。這個時期的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主要以識字為主,內容是「比大小多少,前後左右」。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第一課是:「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熱愛共產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國家教委剛剛頒布的教學大綱重新編寫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第一課是「我是中國人」。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2001年啟用。一年級語文第一課是北宋哲學家邵雍的一首啟蒙詩,十個數字連成一首詩,趣味盎然:「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相關焦點

  • 小學第一課代代各不同 60年來課本變遷(圖)
    50年代:毛主席像太陽 「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這是建國後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內容。那時的小學語文課文很簡單,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課本內容中關於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樓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師》、《毛主席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 由於當時處於新舊兩時代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有著舊的特色。比如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舊時的豎行排版方式,印刷為繁體字。 50年代後期的課本文章不多,許多課文分成幾課講述,選材多從政治角度考慮。
  • 文革時端門曾貼標語"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遠處的城門即為天安門,右側的兩個屋頂大的是太廟正殿,小的則是東安門城樓。右側還能隱約看到故宮東南角樓  午門獻俘圖分列於承天門左右,第一是為了方便辦公,第二則是增加了天安門城樓的宏偉。這種建築風格還直接影響了一些周邊國家,如韓國首爾市光化門(相當於天安門)前的建築。  承天門在順治年間被改稱為「天安門」,清朝初年對於皇城很多地名的改變,大多體現在「安」及「和」兩個字眼上,這也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剛剛入主中原,祈求自己的統治能夠安定所致。
  • 我在文革時期學英語
    之後包老師還教我們學唱了《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英文歌,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個學期結束,聽說包老師調回慈城去了,接任的英語老師至今已經沒有印象了,也不知道後來我們又學到了什麼英語知識。那時候,初中的學制縮短為兩年,而且其中累計的一半時間是學工、學農和學軍(挖防空洞、隊列操練和野營拉練)。
  • 真實歷史:文革晚期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別字先生」
    「忠心耳火耳火的」原來是「忠心耿耿的」「橫古字」其實是「葉」……文革晚期那些懷揣滿腹錯別字的「爆炒」老師迎難而上那時,小學語文中有《小英雄雨來》一文,文中有「日寇」二字,剛分配來的女老師不認識「寇」,大概這個字有點像她在大學學過的「宛」,因此,便教學生讀「日宛」,有留級生現場打報告說:「以前老師讀日寇哩!」老師當場怒斥:「我說日宛就日宛,日什麼寇?你是老師還是我是老師?」學生遭訓,師道尊嚴不敢挑戰,戰戰兢兢,啞然無語,全班繼續跟老師高聲齊讀「日宛」。
  • 憶文革:動蕩中的記憶
    因為當時吳晗是民盟市委主任,祖父是民盟市委第一副主任。但那次批判不久就在熊熊燃燒的「文革」烈火中被定性為「假批判,真包庇」,是保護吳晗過關。不過從實際情形來看,也確實如此。「文革」開始後,祖父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自然首當衝擊,每天去學校「運動」。父母也在各自單位參加「文革」,大中小學一律放了「長假」,這下把我們這些涉世不深的小學生們高興壞了。
  • 文革中的文藝界和地下文學
    在小說界,梁斌在抓緊修改《紅旗譜》的第三卷:《戰寇圖》。李英儒已完成第三部長篇小說《還我河山》徵求意見稿。整個出版界屆於《紅旗譜》、《野人春風鬥古城》兩部小說的暢銷,電影改編的成功,對這後兩部長篇的成功寄以很大期望。魏巍從1954年以來就埋頭創作反映抗美援朝的多卷長篇小說《東方》,已寫出1一4部初稿。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捲成功後,趕寫第二卷。
  • 我要讀書系列篇(小學篇)
    抗大(紅旗)小學篇之一 幼兒園生活終於結束了。一九七零年春節前,準備讀小學了。現在五十歲以下的人,大概不知道那時候讀小學有春季班和秋季班之分,春季班讀五年半、秋春班讀五年。 因為姐、哥都是就讀魯迅小學,所以姐帶我到魯小報名,結果被拒絕,說我只能讀抗大小學(讀書期間改成紅旗小學),氣得要命。
  • 1949年版小學語文課本現身(圖)
    本報訊(記者胡孫華)近日,武漢收藏家姜小平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1949年版的《高級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跟現在輕鬆活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相比,62年前的語文書顯得「又紅又專」。
  • 清華文革「七.二七事件」(圖)
    清華兩派百日大武鬥  1967年4月14日,清華大學文革造反派組織————「井岡山兵團」分裂為「井岡山兵團總部」(簡稱團派)和「四一四總部」(簡稱四派)。兩派圍繞著如何進行文革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評價和對待文革前任職的幹部、如何評價文革前「十七年」的歷史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 你有見過文革時期中小學課本(封面)及家庭報告書嗎?
    文革時期中小學課本(封面)及家庭報告書 1967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意見》。其中規定:從三月一日起,中學師生停止外出串連,一律返校,一邊上課,一邊鬧革命,分期分批進行軍政訓練。上課學習毛主席著作。
  • 珍貴文革連環畫《赤腳醫生》:毛主席教導泥腿子智鬥修正主義衛生路線
    文革那些事兒聽著神秘,看著神奇!聊聊文革那些事兒……文革連環畫《赤腳醫生》文革連環畫《赤腳醫生》共128頁封1封2前言-1--2--3--4--5--6--7--8--9-新中國成立前,部分地區已開始了農村衛生員的培訓。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公共衛生先驅陳志潛教授就曾接受宴陽初先生的邀請,到河北定縣搞農村衛生實驗區,開創了建立農村衛生保健網,培訓農村衛生員的先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也有過這方面的實驗。
  • 毛主席紀念章 文革時期宣傳畫 紅色收藏變火了現在能值多少錢?
    紅色藏品名目繁多,但基本可以歸為五大類:文獻類、徽章類、雕塑類、書畫類、票證類等。 這其中要說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徽章類了,這是「文革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也是數量最多的。稍微一找就能找到一些,不過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除非是其中有特殊意義的極少數外,大多數價格並不會很高,早在1998年就進行過毛主席像章的拍賣。在全國收藏買主席像章的最起碼有十幾萬,絕大多數像章價格在幾十到數百元之間,但是其中的精品價格能超過萬元。
  • 蔡呈書‖鄉愁系列之 我的小學
    但這一年我最終沒有上學,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我本人生得「摳」,雖然虛歲已七歲,但看上去一個小不點,還沒有一個小學生應有的個頭,在同齡人中顯得矮小;二是當時「文革」還鬧得挺兇,父親被列為「二十三種人」,被批鬥得一塌糊塗,怕我上學被人欺侮。父母把我的上學當成一件十分莊重的事情。母親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一塊藍色帆布,一針一線地為我早早縫製了一個書包。
  • 毛主席為我籤名
    轉眼間,毛主席視察南昌艦的往事已經過去60多年了,作為親眼見證那段歷史的一名老兵,每次回憶起來,心情都特別激動,毛主席視察南昌艦時的一舉一動,都歷歷在目,永遠銘記在我心中,特別是毛主席為我個人題詞的筆記本,更是我一生珍藏的寶貝。在「文化大革命」中,這本筆記本被破壞分子搶走,我冒著生命危險又搶了回來。
  • 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脫胎換骨":收錄周杰倫歌曲
    一年級語文第一頁是導學部分,《我愛學語文》取代了原來的《我愛上學》。《我愛學語文》裡有3幅圖片:第一幅圖是兩個小朋友在寫字,一個對另一個說,我會寫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圖畫的是兩個小朋友在圖書館裡讀書,一個說:「我愛看故事書」,另一個捧著科普書說:「我要上火星玩兒」;第三幅圖畫的是兩個學生在交流識字,一個說:「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樣,真有趣!」另外一個小朋友說:「我愛背誦故事。」
  • 文革期間的情書都怎麼寫?
    [摘要]「文革」期間,情書上更是千篇一律的「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此致崇高的革命敬禮」之類的話。軋馬路1978年,時年34歲的蘇州市民褚崇禧得到了新生──曾因讀了一位好友評點時政的文章而身陷囹圄的他,在這一年得到平反;經人介紹,他認識了一位姑娘侯惠惠。第一封情書讓褚崇禧絞盡腦汁。為怎麼稱呼對方,他猶豫了好久。按照之前的慣例,就算是寫情書,抬頭也只能稱呼尊敬的某某某同志。
  • 文革時期的清水一中
    第二天,縣委派工作組進駐清水一中,學校一切工作都由文革領導小組主持,掀起檢舉、揭發、批判、鬥爭高潮,有部分教師被大字報圍攻。批判「黑幫」、「反動學術權威」、「打倒走資派」的聲勢,使得學校秩序一片混亂,高中招生全面停止。隨後,教學班解體,實際教學全面癱瘓。9月17日,一中等校相繼成立了「紅衛兵」和「毛澤東思想紅旗兵造反團」等組織,併到農村大破「四舊」,後又奔赴全國各地進行大串聯。
  • 從毛主席詩詞看《陳涉世家》應回歸課本!丨趙新月讀史札記
    丨趙新月讀史札記作者:趙新月【原創作品,謝絕轉載】毛主席怎麼看陳涉世家?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今天炎黃子孫命運的政治哲學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毛澤東思想,我主張《陳涉世家》應該重返中學語文課本。野草書屋主人趙新月理由如下。
  • 段協平:關於文革惡習和文革思維
    噩夢醒來三十多年了,被神化者都從神壇上走下來,萬千大眾望著他踽踽遠去的踉蹌背影,腳跟腳地從那個廢墟前站起來,拍一拍膝蓋上的髒土,呸了一口,嘻嘻哈哈走了。 歷史就此翻開了新篇章。此類貨色,也許混出了個模樣,但本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