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承天門今天已經成為中國人心中最為神聖的建築,這就是今天的天安門。這座城門分為城臺和上面的宮殿式城門樓。從永樂年間建成之日起,命中注定它就要目睹中國六百年來的世事滄桑。
舊日的天安門廣場。這張照片是站在正陽門東側馬道上拍攝的。遠處的城門即為天安門,右側的兩個屋頂大的是太廟正殿,小的則是東安門城樓。右側還能隱約看到故宮東南角樓
午門獻俘圖
1970年天安門廣場閱兵的端門城樓
楊 徵
承天門(天安門)
舉行最多的活動是金鳳頒詔
承天門這個名字源自於南京,在今天南京市地圖中已經很難尋覓到「承天門」這個稱呼了,唯一留存下來的痕跡就是御道街和後標營路及瑞金路(這兩條路實際在一條線上,是一條直街不同路段的稱呼)交匯口北面的五龍橋遺址,實際上這幾座橋就是今天天安門前金水橋修建時候的參照物。而這條瑞金路和後標營路,則是今天北京長安街的老祖宗。今天的北京承天門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宏大的廣場的天安門廣場,但是在過去這裡只是一個特別小的T字形廣場。廣場內東西兩側分別有34間廊房,這兩組廊房在承天門前都折了個90度角然後轉而向南,又延伸出去110間廊房。這兩組折角形廊房,就是俗稱的「千步廊」。這裡是五府六部的「駐外」辦公場所。分列於承天門左右,第一是為了方便辦公,第二則是增加了天安門城樓的宏偉。這種建築風格還直接影響了一些周邊國家,如韓國首爾市光化門(相當於天安門)前的建築。
承天門在順治年間被改稱為「天安門」,清朝初年對於皇城很多地名的改變,大多體現在「安」及「和」兩個字眼上,這也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剛剛入主中原,祈求自己的統治能夠安定所致。
過去在天安門舉行的最多活動莫過於「金鳳頒詔」了。皇帝下達的一些重大命令,比如冊封皇后,宣布即位等都要履行這套程序,以宣布自己的合法性。這就相當於剛結婚的小兩口得領個結婚證一樣。不過這可要比排隊領個結婚證繁瑣得多。首先,文武百官要跪在金水橋前,今天天安門前長安街的位置,唯一得以倖免的是禮部尚書,因為他老人家得擔當起跑腿的工作:首先他要跑到太和殿恭迎皇帝的詔書,然後把這道蓋好了大印的詔書放在「雲盤」裡面,然後捧著這個雲盤穿過太和殿前面的大廣場,走出太和門和午門,在午門前把盛著詔書的雲盤放在「龍亭」(類似一個小轎子)裡面,之後伴隨著鼓樂聲穿過端門,登上天安門城樓。
接下來就是宣讀詔書了,宣詔官員將皇帝的詔書從頭到尾念完,之後就要送到禮部去謄寫了。可是也不能直接把這詔書瞄準了從天安門上扔下來啊,於是用一隻木頭雕刻的金鳳凰作為傳遞工具,讓它銜著詔書慢慢落到城樓下面。鳳凰要靠一根繩子拴著,由一個專門操作的官員慢慢把它放下去。而奉詔官則早就等在城樓下面,用「雲盤」恭恭敬敬地接住從上面下來的詔書,然後把雲盤再次放到「龍亭」裡面,之後便是伴隨著鼓樂聲將詔書送往禮部衙門。而我們的飛毛腿——禮部尚書大人則要趕在詔書到達禮部前先跑回去(大致相當於從今天的天安門跑到毛主席紀念堂東側,基本是1000米左右)跪在大門口恭候詔書的到來。估計若是那時候中直機關舉行個運動會什麼的,禮部尚書一準兒是短跑、長跑、跨欄跑各項全能冠軍。
端門
遇到大典
大象肅立御道兩旁
穿過天安門,就是端門了,端門的後面則是午門。這兩城門和端午節倒是沒有任何關係,其中,端門在史籍中的相關描述並不多。但它的形制和天安門是一模一樣的,可以說是一對兒雙胞胎。因此在影視作品《開國大典》中,毛主席登天安門的鏡頭便選擇在這裡進行拍攝,因為畢竟天安門的登城梯道已經被改建過了,而且城臺上東西兩側也各多了一個小房子(電梯房)。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端門也像天安門一樣,掛上了毛主席像,兩邊也都貼出了標語。只不過和天安門不同的是,這裡的標語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勝利萬歲」。不過從這張1970年國慶閱兵的老照片上看,那時候的端門,還真的和今天的天安門一模一樣。
午門可是個故事頗多的門。當然之所以稱之為午門,是由於一條大家都熟悉的線,這條線叫「子午線」。古人以子為正北,午為正南。而午門的位置又是在紫禁城的正南方,所以這座南門也就稱之為「午門」了。這裡是清代每年頒發新一年曆法的場所,還是皇帝外出祭祀時陳設儀仗的地方。如果是到南郊天壇祭天,要陳設一套稱為「大駕滷簿」的儀仗,而如果到北郊地壇祭地,則要陳設法駕滷簿。這一套儀仗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大象。這些大象平時圈養在北京一個叫「象房」的地方,就在宣武門西側。遇到大典則前往服役地點。這些大象經過的地方還留下了一個地名,叫「象來街」,也就是今天的長椿街。而這些大象也是非常訓練有素。它們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整齊地肅立在御道兩側,而且互相搭起鼻子起到保衛的作用。
在戲文裡面我們經常聽到「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但實際上午門外是不能成為刑場的,真正的刑場,元明兩代在北京的西四,而到了清代則挪到了外城的菜市口。民國的時候則搬到了天橋。回過頭來說午門,雖說這裡沒做過刑場,但是有明一代在這裡舉行的「廷杖」也確實讓不少人成為棍下鬼。
午門
皇帝親臨城樓
決定俘虜去留
午門外廣場上經常舉辦的第二項活動、而且這項活動貫穿明清兩朝。那就是「獻俘」儀式。從名字您就能推斷出這活動是幹什麼的。明清兩代獻俘活動基本上程序都差不多。可憐的俘虜們在相關官員的安排下站好隊,皇帝乘輿出奉天門(太和門),同時執事人員就開始奏樂,在鼓樂聲中皇帝登上午門城樓,待皇帝就位,宣旨官宣布「進俘」後,開始演奏《慶平章》來慶祝勝利,而俘虜們則在鴻臚寺官員和將校的引導下走到午門外廣場上跪下。相關的官員這時候就要向皇帝詢問處理辦法了。如果皇帝開恩,就可以當場釋放人犯。但是如果決定治罪的話,明清兩代是略微有所差異的。明代是皇帝喊一聲「拿去」,之後他旁邊站著的兩位勳戚大臣重複這兩個字,在之後是在外圍的四個人重複,逐漸增加為八個,十六個,三十二個。最後由三百六十個大漢一起大喊「拿去」。場面頗為恢宏。估計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俘虜這時候一定能尿褲子。而清代的做法則有效地避免了這樣大小便失禁現象的發生:直接將犯人交給刑部治罪。
明清兩代有關出入午門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從正面看,午門有三個門洞。這三個門洞中間的是皇帝專用的。左面的,也就是東面的門是文武官員出入使用,而右面的,也就是西面的門則是宗室王公使用的。穿過午門,從後面再看城臺的話大家就會發現門洞從三個變成了五個,最邊上的兩個其實從正面也能看到,它在午門伸出來的兩個南北向城臺上。因為午門的整體平面是一個「凹」字形,特別像一個人做前平舉的動作,所以這兩個門實際上看上去就像在胳肢窩一樣,而胳肢窩的學名也叫「掖」,因此這兩個門就分別被命名為「左掖門和右掖門。這兩個門平時不開,在趕上大朝會的時候,文武官員按照東西班次從兩個門進入,再有就是舉行科舉考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依次進入左掖門和右掖門。
午門前面還執行過一項和現在事業單位上班族的「坐班」一樣的制度。清朝的時候每月初五,凡是王公、將軍、六曹人員沒有政事之責,都要在早晨集體在午門之前穿著朝服開始坐班。而且這一整天還有科道官輪班進行查崗。看來這坐班制度古來有之。
明朝的皇帝還會在午門給百官賞賜食物,而且這些食物都非常合時令:立春的時候大家聚在這裡吃春餅。農曆四月初八,也就是佛祖降生紀念日,大家則在這裡吃一種叫「食不落夾」的東西。據考證這種東西類似今天老北京小吃中的艾窩窩。臘月初八的時候還能有臘八粥喝。雖然皇帝也會給大臣們賞賜食物,但是大家卻不用都到午門外聚餐,而改成和現在發福利類似的單獨領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