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毛澤東的個人評價,也是這次爭論的焦點,大家對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功績分歧不大,但對他在建國以後的歷史實踐則頗多非議,而這些問題又和毛澤東的為人、行事作風相關。有人就指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機不是為了反修防修,而是以整人開始,整人告終。
1981年,鄧小平、華國鋒、胡耀邦、陳雲、李先念等在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
節選自《告別「文革」:「歷史決議」是如何煉成的?》,全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2年第7期(本期目錄 在線購買)。
……
除了歷史問題,起草小組能遇到一個棘手的難題,和現實密切相關,就是要把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四年這一段寫到《歷史決議》中去,這個問題又繞不開對華國鋒的評價,此時的華國鋒,還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因此,這一段最初只寫了6行100多字意思了一下。
到了9月10日,一個完整的決議稿寫出來了,當日發給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這一稿中關於「文革」的論述佔全稿將近三分之一,對毛澤東的錯誤,尤其是發動和領導「文革」的錯誤進行了否定評價,可以說是整個《決議》中最受人關注的部分。在座談會上,胡喬木講了歷史決議中一個份量很重的新論斷,那就是「文革」的性質——不是革命,而是內亂。參與起草工作的龔育之回憶了 「革命」變為「內亂」的思路扭轉:「它叫『文化大革命』,後來又說是政治大革命,可是,它不但在文化上、在政治上不是什麼『革命』,在任何意義上也不能叫『革命』。那麼,能不能說是反革命? 林彪、『四人幫』是反革命, 但整個『文化大革命』不好說是反革命。也不能說是一場階級鬥爭,哪個階級同哪個階級鬥呢? 只好叫內亂,是一個特殊的局面。」
說明了毛澤東的錯誤, 這就為完整、準確地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解決了一個帶有關鍵性的難題。本來,關於「文革」的危害和毛澤東的錯誤,在小組徵求意見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若水認為,在《決議》裡不要寫「毛澤東思想」,只寫「毛澤東的思想」,這樣可以既包括他正確的思想,也包括他錯誤的思想。後來胡喬木提了一個辦法——把「毛澤東晚期的思想」同「毛澤東思想」區別開來,社科院副院長周揚認為「晚期思想」就不容易區分其和毛澤東思想的不同,而且還會發生「晚期」、「早期」、「中期」等類的問題,不如乾脆提「晚年的錯誤」為好。《決議》後來就採用了把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和毛澤東思想區別開來的方法。毛澤東思想是正確的,而他晚年犯了錯誤,這個錯誤不但違反了馬列主義,而且也違反了他自己的一貫思想——毛澤東思想。
座談會後,根據中央常委同志的意見,胡喬木親自執筆加寫了關於粉碎四人幫以後四年的一段,兩千多字,於10月6日送常委各同志審閱批改。
當天,葉劍英、鄧小平、陳雲、胡耀邦、趙紫陽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看完新增的這一段後都表示同意,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先念出國, 沒有來得及看,原先已經表示過贊成寫。華國鋒親自給胡喬木打電話, 說這段話沒有經過常委正式討論, 不贊成加印到決議的討論稿裡去。胡喬木即將華國鋒的意見報告鄧小平、胡耀邦。10月10日,鄧小平約胡耀邦、胡喬木、鄧力群談話,表示既然華國鋒不贊成,先不加。
四千人討論:有人提議不提毛澤東的錯誤
10月中旬,《決議》發到全黨四千名高級幹部中談論,接受更多人的評判。實際參加的人數比原定的要多,大約有五千六百多人。這次討論,從10月中旬開始,持續了一個多月,到11月下旬結束。這是自「文革」結束以來,在體制內最大規模的針對毛澤東和「文革」等議題的公開討論,史稱「四千人討論」。
四千人討論不是集中在北京, 而是由中央把討論稿分發給中央黨政軍機關、各省市自治區黨委, 分頭組織討論。討論中有許多不同意見,有時還展開激烈爭論,有些問題也提得相當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