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之子毛岸紅文革時被武鬥致死

2020-12-23 騰訊網

1936年,毛澤東與賀子珍在陝北

本文原載於《黨史文苑》

自從1953年7月在北京與朱道來分手之後,王家珍與他一直保持書信聯繫。兩人在共同接觸的兩三個月當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王家珍比朱道來小1歲多,故而叫他「道來哥」,對方則親切地回叫「家珍弟」。使王家珍為之疑惑不解的是,朱道來在北京那麼久了,已經那麼多的中央領導都說過「道來就是毛毛」的話,但為何沒有得到毛澤東的確認,而只讓道來一直生活在帥大姐家?王家珍當然無從知曉毛澤東曾經發話的情節。

王家珍從其後的通信中得知,朱道來於當年的9月插班在清華大學附中讀書。1957年考取了清華大學,學的是理科。後來他畢了業,分配到一個國防科研單位從事科研工作。再其後,他們的通信越來越少了,以至於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就完全中斷了聯繫。

王家珍心裡放不下朱道來,多次向原來的地址去信,可是均無回復,「道來哥」音訊全無。他也向中組部去信詢問,沒有結果。在無處打聽的情況下,王家珍想到了黃月英和朱盛苔,於1974年專程來到瑞金朱坊,向朱家打聽朱道來的下落。黃月英悽慘而痛心地告訴他:1966年的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武鬥已經開始,朱道來在南京被打死了!是被什麼人打死?她無從得知。已經74歲的老人心情沉痛地講到:「早曉得這樣,我就不讓他留在北京,帶回到咱們朱坊雖然下力(指種田),總留得到一條命吧。」王家珍心裡一片悵然,很想對黃媽媽解釋什麼,可是覺得滿腔的悲情無從說起……

1953年春光明媚的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邵式平,接到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從北京拍來的加急電報,電文的意思是: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長徵前夕,有一些負責幹部和紅軍將士將他們的子女寄養在瑞金等地的群眾家裡,中央委託江西幫助尋找這些紅軍留下的孩子們。這裡面特別注意找到毛澤東主席的孩子毛毛……

邵省長閱完電報,馬上想起另外一件相關的事情:不久之前,居於上海的賀子珍也給他寫來親筆信,說她在瑞金生下一個男孩,由毛澤東取名叫毛毛,長徵之前通過毛澤覃、賀怡夫婦把毛毛寄養在群眾家。那是毛澤東最為疼愛的孩子,現在拜託邵省長千萬千萬幫助找到毛毛……

邵式平決定親自布置這件事。他要秘書通知省民政廳廳長朱開銓,立即到辦公室來。一個多小時之後,朱開銓來到了邵式平的辦公室,邵式平起身對這位瑞金籍的老紅軍招手:「來,這邊坐,交給你一個大的任務……」

王家珍受命

朱開銓從邵式平辦公室回到省民政廳,坐下思慮了十幾分鐘,忽然點著頭自語地「嗯」了一聲,拿起電話通知優撫處的幹部王家珍來見他。

王家珍,這個來到省民政廳上班才兩個月的年輕人,帶著軍人的幹練作風出現在朱開銓面前。王家珍是贛南信豐縣人,1950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鬥了3年,今年1月初帶著戰場上留下的兩處槍傷,轉業到了省民政廳。當聽了朱開銓用贛南話說了找他來的緣由時,立刻感受到這是組織上交給自己的一項艱巨任務。

更讓王家珍心頭蒙上沉重鬱結的,是朱開銓講到的一件事情:賀子珍的妹妹,亦即毛澤覃之妻賀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共吉安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她為了尋找毛毛,於1949年11月中旬從贛南乘吉普車回來,經過泰和縣橋頭的豐塘村時發生車禍,汽車墜入3米多深的水溝,賀怡與古柏之子古一民當場死亡,古柏夫人曾碧漪及警衛員等三人負傷。這時的賀怡年僅38歲,正是為黨工作的黃金年齡段。

對於賀子珍,王家珍是有所知曉的。那是他參軍以後,聽一些老戰士講到的。賀子珍在井岡山鬥爭時期與毛澤東結為夫妻,兩人在中央蘇區共同生活、戰鬥了6年,生育了3個孩子。極為惡劣的戰爭環境,不允許賀子珍把小孩帶在身邊,第一個女兒送給了龍巖的老鄉,第二個孩子毛毛長徵前夕留在瑞金一帶,第三個孩子產後夭折。賀子珍從蘇聯回國後一人居於上海,思念兒女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對於這位從井岡山起就歷經了戰火考驗,長徵路上為了救護紅軍戰士身上多處負傷的革命老大姐,王家珍懷著一種深深的敬意,同時對她充滿傳奇色彩而又命運多舛的遭際有著難以言表的同情。現在,組織上把這樣一項任務交給自己,倘若能夠完成,這不是對賀大姐最切實的幫助嗎?想到這些,王家珍心情激動地向朱開銓表示: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哪怕走遍瑞金的村村寨寨,問遍每一個上了年歲的老人,一定要盡力地去找。即使毛毛不在人世了,也得把情況弄清楚,給賀大姐回報一個準確的信息。

朱開銓對王家珍的表態感到滿意,在心裡相信這位經過戰爭考驗的年輕幹部,是不會辜負組織的重託與期望的。

相關焦點

  • 重慶「文革」武鬥九個關鍵詞
    按上層授意的「文攻武鬥」,重慶文革組織形成觀點對立的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他們都打著「捍衛毛主席思想、捍衛無產階級路線」旗幟,高呼「保衛毛主席」口號,互相批駁,從辯論升級為鋼釺、大刀等冷兵器。
  • 毛澤東與賀子珍兒子毛岸紅之謎:死於文革武鬥?
  • 賀子珍失去的五個子女:尋毛岸紅幾十年無果
    而每當兩家爸爸們指著媽媽們,批評她們天天把時間用去帶娃娃,不積極上進時,妻子就會齊刷刷把孩子塞到丈夫懷中,讓他們自己帶帶試試。毛澤東和古柏只好雙雙「繳械投降」,夫妻們這才言歸於好。可是,失散長女的陰影也在暗中籠罩著小毛毛。長徵開始,數以萬計的紅軍幹部、家屬被留在蘇區,外婆也被迫與愛子分離。
  • 清華文革「七.二七事件」(圖)
    清華兩派百日大武鬥  1967年4月14日,清華大學文革造反派組織————「井岡山兵團」分裂為「井岡山兵團總部」(簡稱團派)和「四一四總部」(簡稱四派)。兩派圍繞著如何進行文革的策略和方法、如何評價和對待文革前任職的幹部、如何評價文革前「十七年」的歷史進行了激烈的論戰。
  • 文革武鬥懺悔者楊裡克:開槍是為了掩飾膽怯
    在凱迪網上,楊裡克發過一個熱帖,他寫道:殺雞時,左手抓牢雞翅膀和雞頭,右手扯去雞脖子上的細毛,找準雞的頸動脈,穩準狠的一刀下去。待雞血噴湧時,將雞頭朝下,滴乾淨血。  殺雞和殺人的方法差距其實不大,圍繞在楊裡克腦海裡的就是這樣一幅幅畫面:開槍、掙扎、哀求、嘶吼、而後血水盡、氣數絕。  60年代末的西昌,夜色像潑開的墨,比今日更為濃重和漫長。
  • 宋彬彬憶文革:我們是那個時代的汙點證人
    在那場打鬥——確切地講應該是「武鬥」中,16歲的王冀豫打死了一個比他大3歲的男青年。由於死者父母的寬容,他並未受到實質性的法律追究。晚年,他主動向媒體袒露自己那段往事,以「武鬥打死人,懺悔四十年的紅衛兵」而著稱。  而常砢,正是當年找他去參加那場武鬥的人。  「你不要總把那事兒當做一種沉重的負擔。」常砢試圖開解王冀豫。
  • 陳伯達談為何被打倒:毛澤東老了思想不正常了
    四人幫倒臺後,毛澤東當時兩位警衛員的回憶中也沒有提到陳伯達,但同時也沒有提到聶榮臻。陳伯達之子陳曉農認為,這是出於文革後的形勢抹煞了陳伯達的事跡。陳伯達自己對此顯然很看重。直到晚年的口述中,他還不無委屈地申辯道:「如果是反革命,有這樣忠心掩護毛主席的反革命麼?」1988年,公安部向陳伯達宣布刑滿釋放,來日無多的陳伯達在朝陽醫院的病床上再次表白了這一往事。
  • 陳伯達談為何被打倒:毛澤東老了思想不正常了(1)
    他是貨真價實的「秘書族」,為人也「灰溜溜的」,自稱「小老百姓」,卻又位列政治局常委,屬於政治鬥爭的主角;他的政治面目一直遊移不定,是老幹部中的造反派,文革中期因為反張春橋入獄,卻在文革結束後被列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政治定性比曾經的極左紅人「王關戚」更重;他和毛澤東另外兩位秘書田家英、李銳關係不睦,曾被李銳稱作「主席身邊最危險的人」,卻對毛忠心耿耿,在秦城高牆下的8年歲月裡,乃致成為政治木乃伊的晚年
  • 揭秘「文革」爭議:毛澤東一人究竟犯了多大的錯?
    對於毛澤東的個人評價,也是這次爭論的焦點,大家對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功績分歧不大,但對他在建國以後的歷史實踐則頗多非議,而這些問題又和毛澤東的為人、行事作風相關。有人就指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機不是為了反修防修,而是以整人開始,整人告終。
  • 文革中的文藝界和地下文學
    由於劉鄧司令部被迅速打倒,毛澤東沒有再寫第二張大字報,所以這張大字報公開發表時定名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從題目的刪定, 僅一字之差,從中顯示出這張大字報的威力和當時在十一中全會上的威懾力。 毛澤東用駢體文寫道:「……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志氣。又何其毒也。」文章抑揚頓挫,一氣呵成,深顯主席的深厚文學功底。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茅盾說,自己願為牛尾上的毛,幫助牛把吸血的大頭蒼蠅和蚊子掃掉。更多的人引用毛澤東的話,表示要為人民大眾奉獻服務,做「孺子牛」。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一句古語,最早見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景帝之子,他一生好研究古籍,收藏了許多善書,據說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 文革狂瀾初起:毛澤東什麼時候決定撤換劉少奇
    8月6日晚,林彪在吳法憲陪同下乘專機返京,周恩來去機場迎接時,登機同林彪單獨談話一個多小時。吳法憲只聽到一句:「主席已經決定了……」 毛澤東寫「大字報」8月5日,毛澤東採取了又一個重要步驟,寫了「我的一張大字報」。當然,毛澤東的所謂大字報,並不是像一般群眾用毛筆大字寫在大紙上公開張貼的那種大字報,而只是一個較長的批語。
  • 文革胡耀邦被紅衛兵用皮帶抽得滿地打滾
    親歷「文革」初期的激烈鬥爭一提起這段往事,胡克實便沉浸於「文革」歲月的回憶之中。胡克實說,在1966年六七月份,「文革」剛剛開始,北京處於非常混亂之中。毛澤東主席那時不在北京,而在杭州。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劉少奇副主席和鄧小平總書記。
  • 毛澤東周恩來的珠聯璧合
    其始祖毛太華便是「以軍功拔入楚省」。此後,他的子孫秉承他的剛毅與血性,投身行伍、闖蕩天下者所在多有。家族的尚武精神對毛澤東性格的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兒時便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對《水滸傳》、《說唐》、《三國演義》等描寫戰爭的書愛不釋手。在湘鄉東山小學堂讀書時,他對華盛頓、拿破崙等一流的英雄豪傑傾慕不已,認為中國也需要有這樣的人物。鍛鍊體魄、熱衷體力競賽是他在東山學校讀書時的一大特點。
  • 毛澤東:考試可以交頭接耳
    這兩種版本的《出版說明》一字不差:「本書收入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以前發表過的二十七首這次出版時經作者作了校訂,另外十首是沒有發表過的。」  兩年前的5月23日,為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人民日報》刊登毛澤東的《詞六首》,雖也是頭版頭條,但在筆者的印象裡,遠非今日之規模和聲勢。  《詩詞十首》中有兩首是與郭沫若的唱和,這自然是郭的莫大榮耀。
  • 毛澤東究竟有多高:圖片考證1.75米左右
    「毛澤東身高」爭論之由來  去年,我在《隨筆》雜誌第4期發表《欲與偉人試比高》一文,內容是世界各國偉人們的身高,其中也談到了毛澤東身高。發表後有報紙做過摘要轉載,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  在此文中,我談到一些毛澤東身高1.80米以上的傳說,又引述了一篇《毛澤東最真實身高:172cm》的網文,並披露了我的父親章乃器談及的秘辛:  「文革」中父親開始撰寫回憶錄,也時常談起一些往事。我有次無意中問父親:「毛主席有多高?」「 1米75,比我高兩公分,我是1米73。」 他的回答很肯定,我的印象也很深刻——毛澤東不像宣傳中那麼高大。
  • 《毛澤東傳》作者特裡爾:不同的人摸到這頭大象的不同部分
    他的漢語還不錯,但是遇到更需要精確表達的詞彙時,他還是回到英語。相對於口語,他的書面語更加簡明精確。       這次人大社出的典藏本《毛澤東傳》,吸引筆者的首先是序言裡的一個形象的比喻:「不同的人摸到毛澤東這頭大象的不同部分,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 文革前 民族資本家生活優渥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的政策日益左傾,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了「文革」凡是資產階級,均在打倒之例,民族資本家也被當作敵對勢力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盧漢超:我們知道,毛澤東對階級與階級鬥爭問題向來十分關注,晚年可謂到了「痴迷」的程度。早在1958年,他就對「資產階級法權」問題很重視。
  • 文革前後林彪如何抓住時機打好政治仗
    可是,他在應當表現之時卻決不會放過」。上述場合,林彪確實是找準並抓住了機會,沒有放過。林彪的提法與主張,讓總參、總政的元帥、大將們難以理解,難以接受新中國成立之初,林彪基本上是處於「半休眠」狀態,連1955年9月毛澤東頒授元帥軍銜、命令狀這種一生只有一次的隆重時刻,也未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