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三倍

2020-12-11 侃遊戲聊人生

「我覺得,我也老了。」

當年少的洋洋參加婆婆的葬禮時,感覺自己老了。稚嫩而鄭重的嗓音迴響在肅穆的空間裡,更使人陷入沉默。

坦白說,《一一》是一部不太有趣的電影,當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幾乎用了好幾天才把電影看完。想來也是,對於一個二十歲不到的人來說,《一一》註定是看不懂的。而當我前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自己對生活所有的經歷和見解,都已經在電影了。

楊德昌是一個善於說故事的導演,他的電影看似平淡,但其實思維縝密。人物和情節往往被縫合得完整而細緻,《一一》也不例外。

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編綴起了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的日常瑣碎,鏡頭客觀得仿佛是一個毫無參與感的局外人,克製冷靜,娓娓道來。但是正因為這個故事平常無奇,正如我們所身處的現實一樣,這樣緩緩看完,就像是過完了一整個人生。反而呈現了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虛無感,久久無法從中抽離。

關於片名「一一」,沒有人知道楊德昌取這個名字到底是指代的什麼,因為片中並沒有一個叫做一一的人,也沒有這樣一個事物,你可以說是 "一一道來" 的意思,也可以有別的解讀。

就像《一一》的英文名叫作「A One And A Two」那樣,"一一" 可以是電影裡每一個獨立存在的人,但他們又無可避免地與其他人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父母、夫妻、兄妹、朋友、情人,無一不是。這是世界的組成,也是現實中每一個人既孤獨又緊密聯繫之所在。

《一一》從一個婚禮的開始,到一個葬禮的結束,充滿著人世輪迴的哲學意味。這裡出現的每一個人,既是我們自己,也是我們身邊的人,導演對每一個角色不加主次的細細描寫,也讓我們在這三個小時內,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洋洋十歲了,他無力、弱小,不受家裡人的重視,性格也漸漸變得沉默。他最喜歡的,是拿著個相機不停地拍呀拍呀。他拍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拍他的屬於孩子的獨特的想像,這些大人們都不知道。人們都說,小孩子天真無邪,可是小孩子也最能夠看透一切。

婷婷二十歲,正當是陷入熱戀的年紀。牽手、接吻,然後是失戀。家裡父母的爭吵和嘮叨讓人覺得聒噪,而她把更多的憧憬都給予了愛情,就像被下了蠱一般,風風火火地去了。再後來,只剩下沉默的眼淚。一夜之間,她仿佛知道了,原來被人說著「美好」的愛情,也有駭人的一面。於是那雙純淨清澈的眼睛,就開始失去了它的魔力。

三十歲的時候,很多人開始考慮婚姻。這塊西西弗斯的巨石永遠地循環著,於是我們漸漸的開始相信命運。就像電影裡的舅舅,一門心思地想多賺一點錢,可是自己的老婆,卻變得越來越生疏。她對他冷嘲熱諷,她罵他「懦弱」。

生活有時候很冷漠,冷漠到讓人漸漸地懷疑自己。於是他也漸漸地開始不能分辨,當初到底是為了她肚裡的孩子,還是僅僅為了愛而結婚。

四十歲的父親看上去很老實,他討厭爾虞我詐的工作,又時常覺得和周圍格格不入。可一旦失去周圍的世界,又會變得惴惴不安。

他和老婆敏敏早已不再爭吵了,也不再抱怨了。可能是認命了,也可能只是麻木而已,他們連了解對方都覺得讓自己疲憊。

有一天敏敏回家,突然痛哭流涕:「我每天講的一模一樣的,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幾分鐘就講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麼只有這麼少?怎麼這麼少呢?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每天像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幹什麼呢?」

她突然清醒,意識到自己生活的單調乏味。她潰不成軍了,她突然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了。在公司辦公室逗留到很晚,哭著對同事說,「我沒有地方去」。明明是有家有丈夫有孩子的人,卻覺得無處可去。

同事建議她到山上廟裡去住一段時間,她無聲地收拾行李離去。

而父親呢,他的心裡一直住著另一個女人。去東京出差的時候,他碰到了那個初戀女友。兩人闊別二十年,開始或哭或笑地細訴往事。他對她說,「我從來沒有愛過另外一個人」。這句話猶如一個黑洞,她關起門在房間裡痛哭流涕。第二天早晨,他去找她時,她已經不告而別。

回到家後,他告訴敏敏:「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有那個必要」。

生活已經把他們磨礪得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開始本能地計算得失、習慣交換。他對自己說,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很多時候都這樣,這樣,會活得好受一點。

這部電影中,大概最透徹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尚且年幼的洋洋,一個是快走到生命終點的婆婆。婆婆中風昏迷之後,就無法說話了。但是她什麼都知道,她知道他們的脆弱和孤獨,也明白生活本就不過如此。活了一輩子,對於這一切,她早已習以為常。

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著每個階段的苦惱。少男少女有兒女情長的苦惱,男人有事業壓力的苦惱,女人有家庭繁瑣的苦惱,無人能在當局中清醒。

洋洋拿著爸爸的相機,拍了很多別人的後腦勺,舅舅問他為什麼要拍後腦勺呀,洋洋說,「你看不到的地方,我拍給你看呀。」

這句話,就是電影想表達的全部。還來不及參透人生,我們就忙不迭的老去。總有那麼一面,是我們看不到的,無論如何都一樣。

在電影最後,參加完葬禮的洋洋對他的小表弟說:「我覺得,我也老了」。十歲的洋洋老了,這叫人無比地感慨唏噓。好像世界在那一瞬間,失去了天真無邪的模樣。從此以後,或許會有孤獨,也或許會有快樂,或許有憧憬,但或許也將會麻木。只是,生活永遠無法回到最初的樣子。

這就是生活賦予我們的,看似可以選擇,卻最終也逃不了的宿命。

楊德昌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這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這173分鐘的影像,漫長而細膩,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深意。生之疲憊,都濃縮在這三個小時裡。

這人生,是別人的,也是自己的。既然回不去了,那就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能看透一些是一些,到最後都是雲淡風輕。

相關焦點

  • 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看一場電影,管它什麼電影
    楊德昌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電影到底意味著什麼?昨天有397位朋友給出了答案。 有的人說,電影是朋友,也是老師。 有的人說,電影是職業,也是生命。 也有的人說,電影意味著我和你。
  • 當你不知道看哪些電影的時候,這三本書或許能給你答案
    原創 竭誠為讀者服務的 生活書店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婷婷和初戀男友「胖子」在看完一場電影之後討論起來。婷婷:如果電影跟過生活一樣,那誰還會想去看電影啊,過生活就好啦。
  • 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看一場電影,管它什麼電影|樹洞Plus
    目前,已經有部分電影陸續定檔,雖然有一些大家期待已久的電影並不會很快與大家見面,但美好的事物,常常值得等待。楊德昌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電影到底意味著什麼?昨天有397位朋友給出了答案。有的人說,電影是朋友,也是老師。
  • 20年最好的國產片,至少身邊一半人這麼說
    對於每個愛電影的人。這句話一定聽說過——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楊德昌的《一一》。佔據著許多人心中「最喜愛電影」的位置。2000年《一一》在坎城獲得最佳導演獎,2017年才在臺灣首映,再到今年。這部電影誕生已經整整20年。
  • 發明家張開遜十大獨特視角審視人類重大發明
    近代科學誕生之後,人類不斷揭示深藏宇宙的奧秘,運用新的科學發現創造超越經驗與常識的新技術,這些發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震撼世界,迅速改變著人類的傳統生活模式。在現代社會,發明已經成為科學產生的智慧。(第九章)  「1609年,伽利略把荷蘭人利帕希發明的3倍望遠鏡改進到20倍,第一次用它指向天空,發現了月球的環形山、金星的盈虧圓缺、木星的衛星、土星的光環和組成銀河系的不可勝數的遙遠星體……望遠鏡拉近了人類與星體的距離,許多遙遠、黯淡的天體進入人們視野,天文學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第七章)  「其實,達?
  • 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10大發明:馬桶是人類最偉大發明,沒有之一!
    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10大發明:馬桶是人類最偉大發明,沒有之一!最不重要的是農藥,也沒有之一!這是一個比較偏向於個人主觀的意味,許多人也許會同意這個觀點,同樣也有持不同意見的。我選擇了我認為最偉大的現代發明,並從「最重要」到「最不重要」列出它們。
  • 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50大發明
    當時,它們成為治療以前被認為是絕症的「靈丹妙藥」。  4.半導體電子設備(20世紀中葉)  這些設備是現代虛擬世界的物質基礎。  5.光學鏡片(13世紀)  據史料記載,羅馬人擁有玻璃工業。但經過幾個世紀之後,人們才發明眼鏡。
  • 谷歌首席科學家堅信機器將超越人類 他說2029年人類將永生
    雷·庫茲韋爾 北京時間4月25日早間消息,谷歌未來學家、電腦科學家、發明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日前接受《花花公子》採訪時分享了他對科技發展的想法,以及他對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重大變化展開的思考
  • 他是天才發明家,也是「殺人惡魔」,他的發明毒害人類和地球至今
    在電影《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上世紀美國的天才發明家,一生中持有100多項發明,受到世人尊敬。 然而當年的人們沒有料到,正是因為他的2項發明,成千上萬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我們的地球,也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時至今日,仍然深受其害。他是誰?他究竟發明了什麼?
  • 可愛女生動漫頭像丨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
    這裡是鹹魚雜序,歡迎來到鹹魚的聚集地,分享一群鹹魚的理想生活,定期推送動漫、小說、壁紙和身邊的事,帶飯食用更佳哦~可愛女生動漫頭像丨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龍植你,是我連貸款都貸不到的人生中,獎金一樣的人」——山茶花開時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
  • 人類的發明創新及其引發的蜂鳥效應丨《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我選取書中與我們生活結合最緊密,也最富有趣味性的三項發明——玻璃、製冷、清潔來解讀。一、蝴蝶效應和蜂鳥效應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南美洲一隻蝴蝶輕拍幾下翅膀,美國德克薩斯州就會颳起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
  • 跨越三個世紀,一圖看清拯救人類生命的50大技術突破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冉偉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與疾病、傷痛鬥爭的歷史,一部拯救生命的歷史。正是因為這些進步,人類預期壽命才得以不斷增長。僅1900至2015年間,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就增長了2倍以上。相比過去的若干個世紀,這一百年來的增長來之不易,也可以說是一種指數級的增長。
  • 電影:人類發明了人體縮小技術,一米八的成年人,被縮小到12釐米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部腦洞大開的電影!未來的某一天,科學家發明了人體縮小技術。這種縮小技術,可以把一個一米八高的成年人,縮小到12釐米,比一個礦泉水瓶還要小很多。有了這種技術後,人類產生的垃圾將會大大減少。
  • 一個極具分裂的人類「發明」之殤
    大部分人都應該知道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抗生素是青黴素。如果說青黴素髮明以前,人類與細菌鬥爭的武器是棍棒的話,那麼青黴素絕對是開啟了人類與細菌鬥爭武器的槍炮化,這是劃時代意義的發明!粗略計算,人類是上世紀20年代末期發明了第一種抗生素,到現只有不到100年,但是它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環境,波及到我們的一切生命!偶然中的必然:人類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發現的故事上個世紀初的歐洲大地,經過一戰的洗禮,大量的人口因為戰爭和疾病喪生。這其中因為細菌感染而死掉的人佔了很大部分。
  • 你們收藏的經典電影臺詞截圖
    本文由娛樂濃眉毛於企鵝問答首發  《一一》裡面,楊德昌藉由一個女孩的話道出了,「電影發明以後
  • 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發明
    回顧自從塑料出現至今百年的歷史,展望21世紀,人類社會必定會隨著高速運行計算機、信息和網絡技術、新能源、航天技術、生命科學等尖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而進一步變化,人類上天入地下海的活動空間也必將進一步擴大,而納米塑料、光纖、能導電的塑料、有磁性的塑料、會記憶的塑料……,各種更新穎的塑料將為人類的技術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 第一個電燈泡不是愛迪生發明的,而是他!
    電燈的出現極大程度地方便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使人類社會更加豐富多彩。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電燈也促進了工業的生產效率,延長了工人工作時間,促進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在現代社會,電燈不再只有照明作用,還有著裝飾美觀的作用,如音樂噴泉的燈光秀等。
  • 起底白藜蘆醇:增抗癌效果40倍?號稱延長生命20年
    號稱  ■延長生命15~20歲  ■殺菌抗炎功效比阿司匹林抗生素高600倍  ■增強抗癌效果40倍且無副作用  ■李開復食用後成功治癒癌症  事實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通報,「白藜蘆醇官網」發布虛假廣告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資料庫,無法查到相關產品的「
  • 此人是天才發明家,兩項產品危害人類幾十年,晚年死於自己的發明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些產品發明出來一開始是方便人類,到最後卻產生巨大的危害,發明家因此遭到世人的譴責。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天才發明家,兩項發明危害人類幾十年,晚年還死於自己的發明。託馬斯.米吉利,1889年出生於美國,原本是一個機械工程師和化學家,一生中曾有一百多項發明,被人稱為發明天才。
  • 米基利是對人類破壞最大的發明家,含鉛汽油和氟利昂都是他發明的
    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真理,發明家的使命是發明創造,兩者的本意都是為人類造福。然而,在金錢和榮譽的誘惑下,一些兼具科學素養和發明才能的人卻會違背良心,做出一些對人類有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