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充分體現中國發展經濟的自信和對外開放的決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2018年11月5日-10日在上海舉辦,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它不僅是當今國際貿易促進領域的一大創舉,也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誌性工程之一。
國際貿易的本質就是以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商品與服務交換,進口和出口是其不可分割的兩面,都能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為了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口貿易發展的狀況,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繼「中國-中東歐出口貿易指數」後,又編制和發布了「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指數」。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指數在時間上包括2010至2017年月度、季度和年度三個不同頻率的指數,在內容上涵蓋了競爭力指數、活力指數、潛力指數和信心指數四個一級指數和市場佔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貿易相似性、進口增長率等多個二級指標。本研究報告將基於該指數,從地區、國家和貨物三個角度對中國-中東歐國家進口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前景進行全面描述和深度分析。
一、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口貿易指數
「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啟動6年來,中國同中東歐地區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8月中國與中東歐地區雙邊貿易總額為75.27億元,其中,出口總額為53.07億元,進口總額為22.20億元,分別較之2013年1月增長了59.36%、44.64%和110.63%,平均每月增長0.69%、0.54%和1.10%。中國-中東歐進出口貿易環比增長率折線圖(圖1)顯示,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口貿易的環比增長率普遍高於出口貿易的環比增長率,且波動更加顯著。這意味著,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出口的增長速度。
圖1中國-中東歐進出口總額環比增長率圖2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
(2013年1月-2018年8月)(2016年1月-2017年12月)1、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
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的是中東歐地區生產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盈利性和可持續性,指數值介於0到100之間。指數值越接近於100,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越強;指數值越接近於0,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越弱。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指數包括進口市場佔有率、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交叉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和進口貿易相似性等二級指標。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值為31.66,整體保持平穩略有下降,指數值由35.41下降到28.39。雖然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較低,競爭力指數小於50,但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卻遠勝中國出口貨物在中東歐地區的市場競爭力(見圖2)。
中東歐地區出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不高主要是由市場佔有率不高導致的。進口市場佔有率是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總額佔中國從世界進口貨物總額之比,它是反映中東歐地區出口貨物在中國市場競爭力最直接的指標。由中國-中東歐進口市場佔有率柱形圖(圖3)可知,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中東歐地區生產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普遍不高,最低為0.14%,最高也僅為0.90%,不到1%。但進口市場佔有率柱形圖也顯示,2017年進口貨物的市場佔有率較之2016年有普遍、明顯的提高。
圖3中國-中東歐進口市場佔有率(%)圖4中國-中東歐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2016年1月-2017年12月)(2016年1月-2017年12月)
在進口市場佔有率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計算了中國-中東歐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通過對比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總額與中東歐地區對全世界出口貨物總額,來分析中國是否是中東歐地區貨物出口的目的地。對比圖3和圖4可以看出,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較之進口市場佔有率有顯著提高,2016年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的均值為11.60%,2017年均值接近20%,4月更是高達32.22%。
結合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和交叉市場佔有率兩個指標的計算結果,我們發現:中東歐地區雖尚未成為中國進口貨物的主要來源地,中國卻日漸成為中東歐貨物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為了反映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較之從全世界進口的貨物的優勢,我們還計算了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和交叉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是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總額中各類貨物進口額所佔比重與自全世界進口貨物總額中各類貨物所佔比重之比。指標值大於1說明從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總額中各類貨物進口額所佔比重高於自全世界進口貨物總額中各類貨物所佔比重的平均水平,從而說明中東歐地區生產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出口上具有比較優勢;指標值小於1,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低於該類貨物從全世界進口的平均水平,則中東歐地區生產的貨物在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上具有比較劣勢。
圖5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圖6中國-中東歐交叉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2010-2017年)(2016年1月-2017年12月)
基於中國-中東歐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條形圖(圖5),我們發現:第一,2010至2017年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都大於1,說明無論是中國出口到中東歐地區還是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第二,中國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普遍高於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這意味著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產品的優勢大於中國出口貨物到中東歐地區的優勢;第三,2016年和2017年中國自中東歐進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大幅下降,2016年由9.94降至3.42,2017年更進一步地降至2.96,這代表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比較優勢正在縮小。
交叉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測算的是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各類貨物佔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總額的比重與中東歐地區向全世界出口的各類貨物佔該地區出口總額的比重之比。指標值越大,說明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產品的優勢越高於中東歐地區向世界出口產品的平均水平。相較於進口顯示性比較優勢,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交叉顯示性比較優勢(見圖6)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2017年11月指標值還達到10.56。這意味著,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優勢顯著高於中東歐地區向全世界出口的優勢。
中國自中東歐的進口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得益於中東歐地區出口商品的結構與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的重合。我們計算了進口貿易相似性係數,以測算中東歐地區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的重合度,說明中東歐地區與中國的貿易互補程度。相似性係數介於0到1之間,越接近於1,中東歐地區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進口商品的結構互補程度越高;越接近於0,中東歐地區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的互補程度越低。
對比2010至2017年中國-中東歐進出口貿易相似性係數可以看出:首先,中國和中東歐地區的進口貿易相似係數高於出口貿易相似係數,也就是說,中國進口貨物的結構與中東歐地區出口貨物結構的互補程度較高,優於中國出口貨物的結構與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結構的互補程度;其次,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商品的相似性係數保持緩慢增長的態勢,即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的結構與中東歐地區貨物出口的結構重合度越來越高,進出口貨物結構互補程度越來越強;第三,無論是進口貿易相似係數還是出口貿易相似係數皆小於0.5,即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貨物的結構與該國出口
貨物的結構互補程度都較差。
圖7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出口貿易相似度圖8中國-中東歐地區進口貿易活力指數(2010-2017年)(2016年1月-2017年12月)
中國-中東歐地區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計算結果顯示:進一步調整中國進口商品的結構有助於提高中東歐生產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和比較優勢,增加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2、進口貿易活力指數
為反映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的成長性,我們編制和計算了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活力指數,以反映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商品的發展速度。活力指數包括進口增長率和進口貨物市場佔有率增長速度兩個指標,其中,進口增長率衡量的是進口發展的速度,進口貨物市場佔有率增長速度衡量的是自中東歐國家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發展狀況。
中國-中東歐進口活力指數折線圖(圖8)顯示: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商品的活力指數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從3.91增長到76.40;之後活力指數波動下降,至2017年11月降至14.83。究其原因是2017年4月前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貨物的速度有較大幅度地提升,使得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快速提升。
3、貿易信心指數
為持續了解貿易從業者及專家學者對中國與中東歐貿易的信心程度,我們繼2017年4季度的初次調查後,2018年春天我們再次對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義烏進口商品博覽會的商家以及義務國際商貿城、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的商家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又恰逢中國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海)召開,故我們同時也對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的商家進行了問卷調查。基於問卷調查結果,我們編制了2018年1季度中國-中東歐貿易信心總指數。該指數包括貿易勢頭信心指數、貿易收益信心指數和貿易前景信心指數3個二級指數,指數以100為基準,高於100表示信心較強,低於100表示信心較差,指數值最大則信心越強,反之則信心越弱。
市場調查的結果顯示:2018年1季度中國-中東歐貿易信心總指數為124.45點,貿易信心較強,貿易從業人員對中國與中東歐貿易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略低於2017年4季度的信心總指數(131.4點)。但廣交會、上交會商家和義烏商家對中國-中東歐貿易的信心有所不同,義烏商家的信心指數為135.53點,不僅高於總指數,也高於交易會商家的信心指數(119.26點)。
2018年1季度中國-中東歐貿易勢頭信心指數為137.83點,高於上季度的貿易勢頭信心指數(125.49點),處於樂觀區域,表明被調查的商家普遍看好中國與中東歐地區貿易發展的前景。而在貿易勢頭信心指數的三級指數中,我們特別增加了進口貿易勢頭信心指數,以了解貿易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對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發展前景的信心程度。經計算我們發現,進口勢頭信心指數為127.88點,與出口勢頭信心指數(127.66點)持平。這意味著,商家和學者對中國與中東歐地區的進口和出口貿易未來發展的前景都充滿信心。
2018年1季度中國-中東歐貿易收益信心指數為121.79點,較之2017年4季度的收益信心指數123.3點低了1.51點。其中,進出口交易會商家的收益信心指數為117.21點,低於義烏商家的收益信心指數(131.60點),說明廣交會商家對中國-中東歐貿易的收益不如義烏商家有信心。貿易收益信心指數包括新增就業和收入增長兩個三級指數,新增就業指數為122.57點,收入增長指數為121.02點。由調查數據我們發現,進出口交易會商家和義烏商家普遍認為未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認為貿易能顯著提高收入。
2018年1季度中國-中東歐貿易前景信心指數為109.74點,位於不太樂觀區域,較之2017年4季度的前景信心指數(148.37點)下降明顯。其中,廣交會商家的前景信心指數只有98.7點,低於基準點;但義烏商家的貿易前景信心指數仍處於樂觀區域,為133.33點。
二、中國-中東歐國家進口貿易指數
自中東歐各國進口的商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活力和潛力各不相同,為了逐個展現中國與中東歐16國進口貿易的發展狀況,我們計算了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進口貿易指數,具體包括進口競爭力指數、進口活力指數和進口潛力指數。
表1中國-中東歐各國進口貿易指數
註:進口貿易潛力以億美元為計量單位。1、波蘭
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中國與波蘭的雙邊貿易總額為208億美元,增長19.1%;其中,中國自波蘭進口23.3億美元,增長22.7%,佔波蘭出口總額的1%。
由表1可知,樣本期內波蘭出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指數始終保持在前兩位,均值為9.55,而這可歸因于波蘭出口貨物在中國市場的高佔有率和高重合度。中國是波蘭的第21大出口市場,波蘭出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最低為0.11%,最高為0.15%,均值為0.12%;波蘭出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交叉市場佔有率最低為0.77%,最高為1.46%,均值為0.98%,高於進口市場佔有率。這說明,相較于波蘭成為中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國,中國成為波蘭主要的出口目的國的可能性更大。而同期,中國進口貨物的結構與波蘭出口貨物的結構重合度高,貿易相似性係數最小為7.24,最大為12.71,均值為9.55,進出口商品結構的互補有利地促進了中國-波蘭進口貿易。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國自波蘭進口貨物的活力指數最小值為9.42,最大值為19.59,均值為15.30,在中東歐16國中位於第4、5位。這意味著,自波蘭進口貨物的增長速度變化幅度不大,中國自波蘭的進口貿易增長均勻,進口貿易的成長性未來可期。
中國-中東歐國家進口貿易潛力是不存在貿易摩擦和阻力下的理想進口額與實際進口額間的差額,代表隱藏、未被開發的進口能力,反映未來進口貿易發展的可能性;貿易效率是實際進口額與理想進口額的比值。由表1可知,2010年中國自波蘭進口的貿易潛力為45.93億美元,貿易效率為26.98%;而2017年進口貿易潛力達到113.16億元,貿易效率卻下降為21.24%。也就是說,近兩年來隨著貿易效率的下降,貿易潛力擴大,實際進口額與理想進口額間的差距擴大。更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起的連續3年中國自波蘭進口貿易的潛力都維持在113億美元左右。這更說明,與波蘭的進口貿易還大有發展空間,我們必須從改善進口商品結構、增加運輸渠道等方面著手,努力實現理想進口額,促進中國-波蘭進口貿易發展。
賤金屬及製品、機電產品和塑料、橡膠是中國從波蘭進口的主要產品,2017年這三類產品的進口額佔中國自波蘭進口總額的68.8%,三種產品的單獨進口額分別為7.3億美元、6.2億美元和1.8億美元,同比增長49.6%、6.5%和10%。而光學、鐘錶和醫療設備的進口額增長最快,增長了111%。
2、捷克
捷克也是中國在中東歐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雖然該國80%以上的貨物貿易都是在歐盟區內進行的,但2017年捷克對中國出口貨物的總額為24.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6%,比對歐盟的出口增長率10.8%高了1.5倍。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國-捷克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最小值為5.73,最大值為10.89,均值為7.80。主要源於受捷克出口商品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和交叉市場佔有率波動的影響,中國-捷克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排序由第2位降至第4位。捷克出口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最小為0.11%,最大為0.16%,平均水平為0.13%;交叉市場佔有率的最小值為1.02%,最大值為1.63%,均值為1.27%。這同樣表明,中國成為捷克主要出口目的國的可能性大於捷克成為中國主要進口來源國的可能性。
中國-捷克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高於地區平均水平主要源於兩國間較強的貿易互補性,進口相似性係數是中東歐16國中最大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進口相似性係數的最小值為0.076,最大值為0.149,均值為0.105。這意味著,中國進口商品結構與捷克出口商品的結構重合度高,貿易互補性強。
中國-捷克進口貿易潛力由2010年的22.21增加到2017年的43.33,增長了近一倍;同期,進口貿易效率基本維持在40%左右,最大值為46.53%。這表明,中國-捷克進口貿易較之與波蘭的進口貿易更為有效,隨著貿易效率的提高,實際進口額向理想進口額靠攏,進口貿易潛力自2015年達到最大值後逐步減少。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捷克進口貿易未來成長性不足,2010年活力指數在中東歐16國位列第9,2017年卻下降到第10位。也就是說,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進口貿易快速發展,但與捷克進口貿易的發展速度卻不如大多數中東歐國家。
中國自捷克進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2017年進口額為13億美元,同比增長31.1%,佔自捷克進口總額的53.7%;運輸設備和光學、鐘錶、醫療設備是中國自捷克進口的第二大類和第三大類商品,分別增長1.2%和13.1%。
3、愛沙尼亞
中國-愛沙尼亞進口貿易指數較小,指數值僅為1.44,在中東歐16國中排名靠名,2017年更比2010年下降1位,居於末位。進口貿易指數較小的主要是因為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最東端,可能是交通運輸不便使該國出口到中國的貨物較少,從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遠遠低於地區平均水平。以2017年為例,中國與愛沙尼亞的雙邊貿易額為10.2億美元,其中,愛沙尼亞對中國的出口額只有2.5億美元。較小的進口額使得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口市場佔有率的均值僅為0.01%,最大值也不到0.02%。
雖然進口額較少、市場競爭力較低,但自愛沙尼亞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交叉市場佔有率遠高於地區平均水平。2010-2017年交叉市場佔有率的最小值0.94%,最大值為2.35%,均值為1.52%。這表明愛沙尼亞雖未成為中國貨物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但中國卻逐漸成為愛沙尼亞的出口目的地。
此外,中國自愛沙尼亞進口貿易的效率指數高於地區平均水平,樣本期內平均水平為47.04%。受益於較高的貿易效率,中國-愛沙尼亞進口貿易潛力較小,2010年僅為0.81億美元,2017年增長為2.82億美元。這意味著,在現有貿易條件下中國與愛沙尼亞的進口貿易已充分發展,有待實現的貿易潛力值並不大;而未來有必要改善貿易條件,調整進口貿易商品結構,開發貿易發展方向,以進一步促進中國-愛沙尼亞進口貿易的發展。
三、中國-中東歐貨物貿易指數
為了具體反映自中東歐地區和各國進口的各類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和活力,我們分別基於《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的國際公約》(簡稱HS編碼)和標準產業分類代碼(簡稱SIC編碼)計算了中國-中東歐貨物進口的市場佔有率、交叉市場佔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和交叉顯示性比較優勢等貿易競爭力指標,以及進口增長率和進口市場佔有率增長速度等貿易活力指標。
表22010-2017年中國自中東歐進口的21類貨物的市場佔有率(%)
1、機電產品和運輸設備
第16類機電類產品是中東歐地區的傳統優勢產品,2016年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機電產品達107億美元,增長14.7%,佔進口總額的71.7%,其中,進口汽車24.9億美元,增長21.8%。2017年1-4月,中國自中東歐進口機電產品38億美元,增長18.7%,佔進口總額的69.4%。進口的快速增長使得中東歐地區出口的機電類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0.04%增長到2017年的0.2%,年均增長率為25.46%(見表2);進口的機電類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交叉佔有率也高速增長,由2010年的1.6%增長到2017年的8.09%。年均增長率也超過了26%。這意味著,中東歐地區正快速成為中國機電類產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而中國也加速成為中東歐地區機電類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國。
第17類運輸設備也是中東歐地區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其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高於機電產品的市場佔有率。2010年自中東歐國家進口的運輸設備市場佔有率為0.13%,2017年為0.52%,增長了約4倍(見表1)。2010-2017年間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運輸設備在中國市場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也有明顯變化,由不具有比較優勢的0.29上升到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的1.61。中國主要從捷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國進口第16類機電產品和第17類運輸設備,具體包括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車輛、航空及船舶等。
2、賤金屬及製品
第15類賤金屬及製品指的是除金、銀、白金等貴金屬之外的其他所有金屬,它是中國從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且主要集中於鋼鐵、銅及銅製品。2010年賤金屬及製品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5.023%,之後略有下降但2017年仍實現了3.32%。
受益於較高的市場佔有率,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賤金屬及製品在中國市場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明顯,2015年達到最大值13.65。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2017年出現大幅度下降,出現最小值5.95。雖然比較優勢有顯著的下降,但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賤金屬及製品的優勢仍顯著大於從全世界進口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賤金屬及製品的交叉顯示性比較優勢在21類貨物中也是比較明顯的,2010到2017年指數值維持在5以上。
3、礦產品
中東歐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煤、銅、鉛、鋅、金、銀、鈾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波赫等國煤炭資源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基礎上尚有出口,羅馬尼亞石油儲量居於歐洲前列,波蘭白銀儲量世界第7、銅儲量世界第8、鉛儲量世界第11,塞爾維亞鋰礦儲量世界第7;阿爾巴尼亞銅礦的儲量和產量位居歐洲第2位,鉻礦的儲量和產量也居世界前列。
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悠久的開採歷史使得第5類礦產品是2010至2017年間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中市場佔有率增長最快的,從0.19%增加到1.18%,增長了近10倍;礦產品的交叉進口市場佔有率也是提高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0.25上升到2017年的1.99。而中國自中東歐各國進口的礦產品略有不同,從波蘭進口的主要是煤炭和琥珀,從匈牙利進口的主要是鋁礬土,而從羅馬尼亞進口的主要有焦炭等。
四、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發展對策與建議
我們基於「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指數」對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國家和貨物進口貿易狀況進行了深入、細緻地描述,並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總額雖不及中國對中東歐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但進口貨物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指數卻領先於出口貨物的競爭力指數,說明來自於中東歐地區的貨物在中國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第二,自中東歐地區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和交叉顯示性比較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貿易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對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未來發展的信心;
第三,2010年以來中國自中東歐地區進口商品結構與中東歐地區出口商品結構相似性係數保持在0.4左右,貿易結構雖有一定程度地互補,但仍需進一步提高商品結構的重合度。基於上述結論,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提出以下促進中國-中東歐進口貿易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加強雙邊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中國-中東歐運輸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構建貿易網絡的關鍵,中東歐國家受制於自身經濟規模和技術水平的限制,鐵路、機場和電信等基礎設施存在很大的不足。以中東歐16國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為例,兩國出口到中國的貨物總額較少,市場佔有率較低,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指數位列最後兩位,與兩國皆位于波羅的海的最東端,不僅到中國沒有直航,而且也不在現有中歐班列沿線有較大的關係。
其次,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行業內和行業間的貿易合作,以實現共贏。中東歐各國的優勢產品有農產品、動植物產品,而我國現階段的高鐵、核電等技術迅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完善的技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行產業間的貿易合作,不僅有利於滿足中東歐國家對產品和技術的需求,也有利於改變我國廉價產品的形象,深入拓展歐洲市場。中東歐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是機器設備、運輸設施和儀表電器,而這也是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行業內貿易合作,則有利於國內裝備製造方面的產業升級。
最後,兼顧中東歐各國發展訴求,實施差異化戰略措施,打造更為順暢的貿易溝通渠道。中東歐各國規制環境複雜,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營商環境不完全相同,其中11個國家是歐盟成員國,而其他尚未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也以加入歐盟為目標。這些國家的貿易體制與歐盟逐步接軌,受歐盟共同的貿易政策約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出口。因而,有必要採用多種方式搭建中國與中東歐各國商品貿易的渠道和平臺,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商品進口著力縮減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貿易順差,以實施中國與中東歐各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劉永輝周平張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