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今天發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賓國進口貿易指數及「中國-東協」進口貿易指數。
據悉,印度尼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南非、埃及、俄羅斯、英國、匈牙利、德國、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等12個國家作為主賓國參加了首屆進博會。12個主賓國中,德國、越南和巴西是中國主要進口來源國,2017年中國從這三國的進口總額約為875.39億美元、503.74億美元和474.88億美元。為了全方位描繪中國從12個主賓國進口貿易發展的全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經貿指數研究院編制了進博會關注度指數、中國自12個主賓國的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進口貿易活力指數、進口貿易效率指數等一系列指數。
在12個主賓國中,中國從越南進口的競爭力指數名列前茅,其次是從巴西和德國進口的競爭力指數。但中國從埃及、巴基斯坦和南非進口商品增長最快,因而與這三個國家的進口貿易活力是最高的。總體來看,中國從12個主賓國進口貿易的效率都比較高,其中對巴西、埃及、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國家的進口貿易效率值均在90%以上,而從加拿大、英國和匈牙利等國進口貿易的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還發布了「中國-東協」進口貿易指數。2018年恰逢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和東博會15周年,雙邊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始終保持增長態勢。但中國-東協進口貿易競爭力指數總體偏低,小於30,說明中國自東協國家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偏低,而這主要是受較低的市場佔有率影響。自東協進口的貨物在中國市場佔有率穩定在1%左右,但橡膠製品、儀器設備、機械器具和車輛船舶等進口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增長了近一倍。
市場佔有率雖不高,但自東協進口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普遍大於1。此外,「中國-東協」進口貿易強度高於從世界進口的平均水平,植物產品、橡膠和塑料產品以及木製品的進口貿易強度最大,而機器設備和光學儀器的進口貿易強度增長最快。中國-東協進口貿易相似係數也持續增加,與越南的進口貿易相似係數更是逐年增長。
為了解貿易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對中國-東協貿易的信心程度,指數研究院對廣交會和義烏小商品市場商家及專家學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集了508份問卷。2018年2季度,中國與東協進口貿易勢頭的信心指數為130.2165點,高於中國對東協出口貿易勢頭信心指數128.7402,處於較樂觀區域,表明貿易從業者和專家學者普遍看好中國-東協進口貿易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