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12月18日下午,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正式發布「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全球經貿摩擦指數」 通過定量指數和定性分析,較為全面合理地反映全球經貿摩擦主要變化趨勢,並發現新的風險點,旨在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參考及風險預警。
該指數從國家(地區)選取具有全球代表性、經貿摩擦的範圍界定和措施選取具有廣泛認可度、指數計算方法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這三大維度進行了綜合考量。在國別選擇方面,以在全球經濟、全球貿易、全球地區分布以及對華貿易中均具有代表性為原則,確定美國、歐盟、中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墨西哥、印度、俄羅斯、泰國、澳大利亞、越南、馬來西亞、巴西、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尼西亞、南非、阿根廷、韓國20個國家(地區)作為該項目第一年的樣本,上述20個國家(地區)分布在全球六大洲,2017-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額佔全球GDP總額的比重達87.7%;2017-2019年平均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1.0%;19個國家(地區)2017-2019年平均對華貿易額佔全球對華貿易總額的67.2%。在指標選取方面,借鑑國際組織普遍做法,選取進出口關稅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進出口限制性措施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五大領域相關指標。
「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按月發布,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6期報告。從指數反映的趨勢看,今年以來全球經貿摩擦衝突比較大,且大國間的競爭更為突出、明顯,發展中國家間的經貿摩擦相對平穩。2020年1-10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多數月份處於中高位,說明全球範圍內今年以來的經貿摩擦衝突較多;美國、印度、英國和巴西多數月份全球經貿摩擦指數處於高位,表明這些國家全球經貿摩擦程度較大。從主要國家措施使用來看,也呈現出新的趨勢:發展中國家使用進出口關稅措施高於發達國家;貿易救濟措施依然是各國普遍使用的政策工具;進出口管制措施引發的大國衝突加劇等。
報告顯示,2020年1-10月,進出口關稅措施是主要國家比較謹慎採用的措施,主要以發展中國家(地區)為主。貿易救濟措施仍是主要國家頻繁使用的手段,2020年1-10月,20個國家(地區)合計啟動了281起反傾銷調查和48起反補貼調查,啟動調查數位居前三位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隱蔽性較強,儘管涉及金額較大,但體現出的摩擦程度相對較低。在疫情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下,進出口限制措施體現出明顯的衝突加劇態勢。該措施的目的導向性非常明顯,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以出口限制為主,頻繁發布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相關措施;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發布的進口限制措施偏多,主要是針對疫情相關產品的限制措施。其他限制性措施中,以國家安全為基礎的貿易措施的「擴散」性成為今年以來的突出特點,聚集於補貼及其他形式的支持措施、智慧財產權相關措施、投資限制相關以及政府採購相關措施,歐盟、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發布的措施居多。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盧鵬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司長袁鋒、司法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尹雪梅、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副局長李勰, WTO上訴機構前主席、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月姣,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林松,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愛華,晶澳太陽能集團副總裁孫廣彬等出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