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走進凌海溫滴樓鎮採風
9月上旬,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組織16名作家來到凌海市溫滴樓鎮開展採風活動。為進一步發揮紅色英雄城、生態新凌海的紅色基因傳承作用,凌海市文聯、凌海市作家協會開展「愛凌海、頌家鄉,喜迎建黨一百年」系列採風活動,旨在用文學的樣式謳歌凌海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及各項事業取得的光輝業績,為建黨一百年獻禮。為加強採風力量提升活動質量,特別邀請錦州市文聯、錦州市作家協會參加採風活動。在溫滴樓鎮,作家們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到明長城遺址、規模化康養項目療養院、三變改革光伏扶貧工程、龍王山水花園、美麗鄉村梯子溝、生態閉環和紅色旅遊線路、翠巖山、巖井寺、正在建設的錦州北站、規模化滿族刺繡等處,了解「三變改革」給農村帶來的幸福生活,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山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深挖紅色歷史資源,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的文學創作素材,並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接地氣、沾土氣、冒露珠的文學作品。特此編輯推送出13位作家採風文學作品,讓廣大讀者在文學作品中感受「美麗鄉村」的變化。
翠巖山遼西的桂林
作者:蔡雨豔
翠巖山遼西的桂林-朗讀:雨中的荷.mp3
07:51來自錦州文化
有人說,人一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說走的旅行。
那年夏天,朋友說要帶我去一個好地方。我沒來得及換衣服就跟朋友去了翠巖山。
翠巖山奇麗俊美,我很震撼。這裡群峰秀麗,奇石巧疊如桂林的山,起伏山巒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我居住的錦州城有這麼美的地方,真是邂逅太晚。
錦州溫滴樓滿族鎮西北十三公裡處,有一座嶙峋的群山,呈金黃虎皮色,奇而秀麗,它就是有名的翠巖山,訛稱啞巴石。如果石頭會說話,一定會說出翠巖山的前世今生,無論肖太后居住過的地方,還是當年的兵馬場,或是琴聲識知音的故事,都會娓娓道來。
翠巖山寺依翠巖山而得名。翠巖山寺山門面闊三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底層簷下書有「翠巖禪寺」四個大字。山門外,一對獅子,雙目圓睜,鬢毛捲曲,一隻腳踏球,蹲踞在須彌座上,神奇無比。氣勢恢宏的山門,加上兩邊的高牆,把院落包裹的嚴嚴實實,從外面向裡窺探,只能看見寺院背後高聳的青山,在山石的映襯下,古寺愈發威嚴壯觀。
翠巖山屹立了千年。良好的生態環境使2棵古槐已千年, 4棵楓樹也有600年了,山與樹相擁在一起,地老天荒。
清末光緒年間,錦州知府文超遊歷翠巖山時,即興寫下了「山似桂林石,千川只欠桂林水」的詩句。
翠巖山,天生的美貌,眾峰倒立,拔地而起,山上怪石嶙峋,各具特色,有的形如神龜,有的狀如玉兔,有的如兩隻青蛙在開會,有的形如大象頭,有的像在浩瀚的沙海中休憩的駱駝。在山的東南角,聳立一巨石,像思念遊子登高遠眺的老人。幾塊大巖石組成一座巨大的黛色屏風,不凡的神韻,謎一般的前世今生,賦予了它卓然超群的氣勢和風骨。
據耶律楚才寫的《燕歌行》中記載,錦州西北有嵯岈山(翠巖山),山勢崢嶸,其東西坦蕩無垠。遼穆宗、景宗實於此操練兵馬,契丹在此排兵布陣。
傳說明正統年間,都指揮李貞於嵯岈山一帶圍獵,遠見群山如翠堆成,信口說:「真乃翠巖山!」於是,翠巖山之名就取代了嵯岈山。群山之坳有一歷史悠久的古廟清勝寺,清勝寺即以山為名稱之為「翠巖山寺」。山之東側有寺廟兩座,一在山腳下,一在半山腰,人們稱為上、下院(殿)。下院名翠巖山寺,上院名玉皇閣,兩院之間有依山開鑿的小徑蜿蜓相通。晨鐘暮鼓響了千年,山與寺相得益彰。
翠巖山石呈褐綠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峰巒蒼翠,景色如畫。
翠巖山空曠幽靜,早在漢代就有僧侶修築廟宇,古時的飛簷翹角早就成了煙塵,今僅存有下院的清朝帝王題寫石碑兩座及上院的玉皇閣大殿外殼,訴說著曾經的過往。
翠巖山以翠色聞名遐邇,最美的自然是楓葉 。玉皇閣外遍植楓樹,金秋時節,楓葉紅了,皆如心狀,足赤無暇,而且那楓葉與情有關:我是你的唯一!相思楓葉丹。在最恰當的時候送你一幅最美的畫卷。
青青翠色入眼中,山似桂林水卻空,人生難得佳景遇,半入行囊半眸中,是我這次採風偶得詩句。
作者:蔡雨豔
蔡雨豔,系中國民主促進委員會會員,錦州市政協濱海新區工委特聘委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錦州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小小說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在《中國鐵路文藝》《鴨綠江》《小說林》等報刊發表作品。作品被《讀者》《小讀者》等轉載,並多次獲獎,出版散文集《咬月牙兒》。錦州市最佳讀書人,事跡被收入《中國教育界名人大辭典》。
朗讀:雨中的荷
雨中的荷,醫院職員,當文字遇見聲音書友會成員,愛好閱讀和朗誦。
文字統籌:蔡寶鑫、張丹哲
攝影保障:李 建、張英男、金 璐
責任主編:張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