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2020-12-22 身邊24小時

西川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山村,「蝸居」於陽泉市平定縣東回鎮的崇山峻岭間。2017年始,扶貧幹部來了之後,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心紮根在村裡,不舍晝夜加油幹,一心一意團結帶領村裡人謀福祉。慢慢地,西川村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

「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

努力換來鄉村旅遊示範村

40歲的劉曉旻出生於盂縣城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2008年,他成為盂縣南婁鎮的一名村官。2016年他又考入陽泉市林業局(後單位合併,改稱「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成為一名機關幹部。

豐富的人生經歷,鍛鍊了劉曉旻的為人處事和溝通協調能力。長期在一線和農民打交道,又使他了解和熟悉了農民這一群體,以及基層農村幹部的工作方式方法,所以當2017年6月,單位領導意欲安排他擔綱扶貧重任徵詢他意見時,劉曉旻信心滿滿,像戰士般斬釘截鐵回答:「不用徵詢我意見,聽黨指揮!」

這一指,便把他「指」到了陽泉郊區一個較為偏遠的小山村——代家莊。

懷抱著激情和理想,劉曉旻興衝衝進駐代家莊,擔起第一書記的重擔。

進村後,劉曉旻方知,代家莊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軟弱渙散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靠天吃飯,村民精神不振、經濟條件落後。大事姑且不說,僅「讓村頭喇叭響」一件小事,幾年都辦不成,各方矛盾糾結纏繞,複雜程度,一度使劉曉旻「進村都覺心裡堵得慌!」

「可是,能臨陣脫逃嗎?當然不能!必須硬硬扛住!必須在農村廣闊天地間,幹出個樣子來!」劉曉旻暗暗勉勵自己。

他絞盡腦汁、拼盡全力,團結村支兩委成員,重拳出擊,狠下「猛藥」:整頓班子,錘鍊隊伍,嚴明紀律,大力引進致富產業,強力推進組織建設,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努力鍛造人文精神,高瞻遠矚地繪就了「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的綜合發展藍圖,使代家莊從裡到外,煥然一新!2018年,代家莊被確定為陽泉郊區兩個典型鄉村旅遊示範村之一,昔時灰眉土眼的「醜小鴨」,終於蛻變成為人見人誇的「白天鵝」,高興得村民逢人就誇:「曉旻書記有眼光,為俺村發展打下了好基礎!」

初戰告捷,劉曉旻信心大增,就在他摩拳擦掌準備繼續大戰之時,2019年,陽泉市扶貧幹部大輪換。一聲令下,在代家莊奮戰兩年的劉曉旻,又踏上了脫貧攻堅的新徵程——西川村。

來到新戰場,接過扶貧接力棒

「新天新地新戰場。這意味著先前的『戰績』打包,一切重新開始!西川之戰,會比代家莊更難嗎?」開車行進在奔向西川的崇山峻岭間,窗外美景如畫,劉曉旻卻無心欣賞。他在心中警醒自己。

2017年之前,西川村一無礦產,二無企業,210戶、44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195人,村民們曾經只能從地裡刨食,靠天吃飯,窮得叮噹響。

到村後,劉曉旻聽說前任第一書記嶽娟在西川扶貧時,曾去他所在的代家莊參觀學習,他非常驚喜。「這真是天意啊!嶽娟是省裡的脫貧攻堅先進,她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現在扶貧接力棒傳給我了,我必須不負眾望,脫皮掉肉也得鞏固成果,帶領鄉親們致富,確保脫貧大業,圓滿收官!」

經驗豐富的劉曉旻很快風風火火投入「戰鬥」。僅入駐兩個月,便幹了多少事:自費組織航拍西川,入村對接、單位匯報,擬定村發展規劃,更換結對幫扶人對接到戶,通過易地搬遷舊房騰退方案,整改西川貧困人口臺帳數據,通過村集體豬場承租方案,配合鎮扶貧自查組對全鎮15個貧困村的自查工作,完成扶貧考核資料整備工作……還有參加各種會議,宣傳各項政策,填寫各種報表,申報各種材料等。工作任務多如牛毛,可早晨吃著方便麵、晚上睡著陰冷窯洞的劉曉旻,卻始終鬥志昂揚,不亦樂乎。

人均收入提高,村民們都樂壞了

終於熬到「封鎖」解除,「被疫情耽誤的工作太多了,必須擼起袖子,爭分奪秒加油幹!」劉曉旻團結幫扶隊員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不舍晝夜,抓緊和時間賽跑——硬化村委會大院場地,整飭辦公室,建設玉露香梨冷庫,鋪設玉露香梨供水系統,依託風電項目做好長遠規劃,幫助銷售農副產品……把全部身心都投在西川脫貧攻堅大業上。孩子完全丟給妻子顧不上照顧,就連妻子兩次生病住院,他都沒能陪在身邊。

幹得累了,劉曉旻喊來鄰村的扶貧幹部,彈著吉他,一塊兒放聲高歌。劉曉旻是脫貧老兵,還是個文藝青年。擅長作詞譜曲的他,可創作了不少好聽的歌。在疫情防控時,他原創了歌曲《在一線》:「只一聲衝鋒的號角,我衝向了火線,是一名基層的戰士,時刻聽黨召喚。我迎著風雨冰雪,揣一顆火熱的心,千家萬戶的平安,是我一生的夙願……」

採訪時,劉曉旻剛喜滋滋地給嶽娟發去一條消息:「嶽姐,告訴你個好消息,今年咱西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比去年增了2萬,比前年增了4萬呢。而且呀,村民人均收入也從去年的5000多元,提高到6500多元,人均增收了1500多元呢!可把鄉親們樂壞了!」

「哈哈,村民們樂了,太好了!咱能愛心接力,薪火相傳,攜手帶領西川鄉親們脫貧圓夢,三生有幸呀!」正咧嘴笑的劉曉旻看到,微信那頭,嶽娟又發來一連串合不攏嘴的笑臉。

今年,劉曉旻被評為「山西省脫貧攻堅模範工作隊長」。喜訊飛到西川村,村民拍手稱快:「喲,咱村兩任扶貧幹部都成『省先進』啦?兩人接力幫咱!真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村民幸運,西川有福啊!」

「今生能投身於脫貧攻堅宏偉大業,在基層農村廣闊天地中,緊貼時代脈搏,砥礪品質,擔當使命,不忘初心,攜手奮進,愛心接力,薪火相傳,這更是我們人生大幸啊!」劉曉旻說。

山西晚報記者 溫麗芳 通訊員 蘇玲玲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發展蔬菜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原標題: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發展蔬菜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近年來,內黃縣井店鎮廟上村在上級扶貧政策支持下,積極鼓勵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通過持續抓發展、擴優勢、促增收,使蔬菜產業成為當地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和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 「腰包鼓起來,精神也要富起來」
    「腰包鼓起來,精神也要富起來」 作者:武佳音 張海浪 2018-07-13 02:49   來源:遼寧日報   儘管下著濛濛細雨,村民們依然熱情高漲———由村「兩委」主辦的趣味運動會拉開了帷幕。  火辣的大秧歌、熱情的廣場舞、激烈的拔河角逐,精彩的籃球比賽……一項項極具農村特色的文體活動相繼展開。健碩的莊稼漢、潑辣的管家婆、硬朗的老人、活潑的孩子,都是這場趣味運動會的主角。大家聚在一起,雀躍著、歡笑著……  「這運動會就是俺們的節日。
  • 貴州花茂村:村莊變景區 村民腰包鼓
    新華社貴陽1月26日電 題:貴州花茂村:村莊變景區 村民腰包鼓新華社記者 李平、劉勤兵老木屋、石板路、土院牆、稻草垛……漫步花茂村,濃濃的「鄉愁」撲面而來。地處貴州遵義市楓香鎮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是一個增收難、留人難、村容差的貧困村。近年來,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一躍成為「青山綠水公園、花香果碩田園、返鄉創業家園、休閒旅遊樂園」的美麗鄉村。
  • 「我的脫貧故事」碧江雲場坪鎮:村美產業興 百姓腰包鼓
    雲場坪鎮轄2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37人,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清零。楓木坪村食用菌基地是該村集體經濟產業,佔地面積約十餘畝,共計6萬支菌棒,可年產13萬斤食用菌。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村民陸忠家從懷裡摸出一塊光燦燦的石頭,「這叫水晶石,是當年挖矽土的副產品。」不過,陸忠家說,刨去買挖機和在山裡開路的成本,沒掙到啥錢。「後來政策不允許了,破壞環境。」1990年,陸忠家懷揣著借來的50塊錢,坐火車到廣東打工;到1995年,已有100多個侗寨鄉親跟著他一起南下務工。
  • 窮帽子甩掉了,腰包鼓了,賀州樂群村的群眾樂了!
    賀州市委統戰部作為樂群村的定點幫扶後盾單位,成為了該村脫貧攻堅的堅強後盾。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5年10月以來,賀州市委統戰部連續選派了4名優秀幹部擔任駐村工作隊員,推動樂群村扶貧、黨建、鄉村治理等多項事業創新發展。 脫貧攻堅行不行,基礎設施要先行。
  • 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今年,五道溝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0500元,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實現了從「自治區級重點貧困村」到「鄉村致富示範村」的轉變。規範化組織建設讓支部「強起來」「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帶頭致富作用,大力培育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組織有幫帶能力的黨員與重點脫貧對象結成對子,帶動脫貧致富,讓村黨支部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中「強起來」。立足區位優勢讓農家樂產業「興起來」五道溝村緊鄰哈達門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距離呼和浩特市區僅27公裡,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優勢。
  • 開州:腰包鼓起來 生活好起來 笑容多起來
    貧困戶在蓮藕種植基地務工 通訊員 熊瑛 攝  為按質完成5個村的整村脫貧任務,摘掉4761名貧困人口的貧困「帽子」,九龍山鎮18個駐村工作隊、355名幫扶幹部,把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考場」,把貧困戶作為「主考官」,在扶貧一線詮釋責任與擔當,鐫刻出了一幅幅決勝全面小康的時代畫卷,讓貧困戶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笑容多起來,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 柏油路「戶戶通」霑化區把「小康路」修到家門口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柏油路戶戶通達,小康路越走越寬。」走進「中國冬棗第一村」濱州市霑化區下窪鎮東平村,首先映入眼前是一條條乾淨整潔通村柏油路,一路直下,就來到了大片冬棗採摘園。今年9月份,趕在冬棗收穫前,霑化區交通運輸局對東平村繞村通園6.15公裡道路進行了硬化升級改造,為冬棗走出去、百姓富起來鋪就了一條條富美的產業路。「東平村南北東西為330米見方,東西路3條,寬11米,南北巷8條,寬6米。村內道路3630米,已全部硬化,實現高標準戶戶通。」
  • 文化興鄉村 旅遊富村民──靜海區臺頭鎮北二堡村駐村工作組幫扶側記
    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幫扶組組長趙州魁告訴記者,剛進村時,這是他和幫扶組成員反覆思考的問題。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個村看起來沒有什麼資源稟賦,實際上也藏著不少『寶貝』。」考試院的三位幫扶組同志踏遍了村裡的每一寸土地,走訪了每一戶人家。趙州魁捧著厚厚的設計冊告訴記者,這個村莊是清中期形成的原生態村莊,建村以來崇耕尚讀,文化積澱深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鎮江揚中:百姓「腰包」鼓起來,集體「家底...
    如今,雙躍村借著外來務工人員入駐的東風,村民中已有40多戶當上了房東,「房東經濟」成了當地百姓增收的一大亮點。「『房東經濟』實現了雙贏,不僅可以解決企業部分職工的住宿問題,也增加村民的收入。」張立華說,目前,分片村幹部們正對村域內的閒置房屋進行摸底,並幫助有出租意向的村民與企業溝通協調籤署租賃合同。
  • 玉環蘆浦:美麗鄉村景區化 讓村民口袋鼓起來
    「蘆浦的鄉野風情真是美啊。」成千上萬的遊客湧進蘆浦,沉醉於金色花海和七彩風車之間。  「老鼠糕」、山粉圓、青團......尖山村入村口的美食集市上,攤位前琳琅滿目地擺放著滷味、海鮮、甜點等各類農家特產。本地村民江佩華的特色農家小吃頗受遊客歡迎。「鄉村美起來了,遊客引進來了,我們村民的生意才能『活』起來。」
  • 讓村集體「腰包」鼓起來 ——洪江市沙灣鄉黨建領航發展壯大村集體...
    橘園承包在村民大會上一提議,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部分村民不同意承包,還擔心其中有貓膩。「當時我們村支兩委齊心合力,發動黨員聯戶作用,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時任村支部委員的向友福回憶說。在村支兩委的努力下,橘園最終以8 萬元的價格承包出去,獨田村集體經濟一下增收4萬元。同時,村支兩委又積極建議承包戶實行品種改良,嫁接金秋砂糖橘、黃金貢柚、春建等新品種。
  • 溫州文成的小康故事:綠色GDP多起來,百姓腰包鼓起來
    11月26日,「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文成專場舉行,文成縣委書記劉中華將文成縣如何借勢借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讓每一個文成人都過上「綠富美」好日子的「小康故事」娓娓道來。  據悉,2019年,文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0%,26縣發展實績考核全省排名第二。
  • 「我的扶貧故事」建蔬菜大壩 鼓村民腰包丨興仁市百德鎮新元村的第...
    新元村坐落在百德鎮的西北部,這裡有肥沃的良田好土,有菜甜稻香優勢,我駐村以後,就帶領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到普安、安龍、興仁等地考察白芨、魔芋、茭白等種植項目,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等方式摸底排查,傾聽民意,引進金松公司的下屬企業「喜耕田」到新元落戶。
  • 滑雪樂園村中建「貓冬」村民為「雪」忙
    (記者郭軍鴿攝)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郭軍鴿)冰天雪地,烏魯木齊縣板房溝鎮八家戶村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裡比往常更熱鬧,村民們比平時更忙碌了。「冬閒有活幹、有錢賺,知足!」12月20日,正忙著在村裡山地滑雪樂園保障遊客安全的村民朱金合說。
  • 路難走、網不通、電不足……村民嘴裡曾「三不管」的地方5年後煥然...
    >扶貧工作隊員堅持「每月一走」貧困戶用腳步丈量黑河村23平方公裡的土地……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幸福的日子也火起來了,扶貧工作隊「三管齊下」的硬舉措,讓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山高坡陡路難行,網絡不通,電力不足,沒有村級公路,村集體經濟收入為負數……位於湖北省南漳縣薛坪鎮東南角的黑河村,是距離鎮政府最遠的村,是過去村民嘴裡「三不管」的地方,在襄陽市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前,先後有120餘戶村民遷移到外地居住。
  • 路好走了、產業多了、腰包鼓了——洮南市多措並舉按下脫貧致富...
    路好走了、產業多了、腰包鼓了——洮南市多措並舉按下脫貧致富「快進鍵」 作者:王昕    編輯:郝楊    來源:中國吉林網    2020-
  • 村集體收入從3萬漲到73萬,新橋村打造「美食休閒網紅村」| 決勝...
    「美食休閒網紅村」讓村民腰包「鼓起來」7月9日一早,大水坑村村民夏偉敏沏上一壺紅茶,打開電腦,登錄幾個大型的宿旅訂購平臺,查看訂單情況,電腦音響播放著心儀的鄉村民謠,一天的營業時間開始了。大水坑村內的田園雅居民宿接下來,民宿創業一發不可收拾。大水坑村不少年輕村民也紛紛做起了鄉村民宿。在新橋村委會的幫助下,如今,該村已有13戶村民共建起28棟民宿。其實,早在2012年,大水坑村整村拆舊建新後,就積極創建生態村。
  • 深州市東八弓村建設「村民食堂」引領文明鄉風
    貼喜字、擦玻璃、掃院子……隨著兒子婚期的臨近,深州市東八弓村的李彥恩一家就開始忙碌起來。見到有人來訪,李彥恩趕忙迎了過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感慨道:「孩子結婚是大事,如果是以前要著實忙碌一陣子,如今村裡有了『村民食堂』,省心省錢還熱鬧,到時歡迎來喝喜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