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女孩生來在大腦結構上的差異,使他們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女孩更善於處理那些複雜的情感,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女孩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別人的感情,她們會比男孩更加善解人意。而男孩更擅長處理那些簡單直接的情感,遠不如小女孩細膩。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到這一點:女孩一般感情都比較細膩,很會關心他人、體貼他人。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當中,女孩能夠很好地感受他人的內心。而男孩只想著自己來掌控局面,不僅不會關心他人,而且在無意之中還可能會傷害到別人。
對於男孩來講,由於他們的左右腦在發育的時候聯結得不是很密切且左腦的發育相對緩慢,所以他們不像女孩那樣擅長體察他人的內心世界。誠然,不關心他人、不善溝通,這是男孩天生的弱項,但這無疑也是男孩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男孩能夠懂一點兒人情世故,那就要想辦法從小訓練他們,耐心地教他們一些與人相處的小技巧。
有一位家長就是通過幫助自己的兒子改變思維方式,教會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的:
當兒子3歲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如果你打別人的話,別人就會感到疼,所以我們不可以打人。」男孩子一般思維都比較單向,做事不會考慮到後果,所以作為家長,我得先向他交代清楚。為了讓兒子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我經常和他玩「角色互換」的遊戲。
我還會這樣告訴孩子:「當別人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他的臉色就會發生變化。我們要去關心他,安慰他。」這樣,教會孩子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別人的內心感受。
當兒子5歲左右的時候,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他就會發脾氣。這時,我就開始教他讀懂自己的情緒。我告訴他:「當你感覺心裡不舒服的時候,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讓自己安靜一會兒,一定要掌控自己的情緒。」
體會他人的內心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是培養男孩與人相處能力的必修功課,也是減少男孩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有效方法。其實,家長在教孩子學會這些交往技巧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大腦左右半球建立聯繫的過程,相信在這樣的過程中,男孩一些天生的弱勢,比如不會關心他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等,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男孩女孩分別帶著不同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也就註定了從一開始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女有別,並非簡單地指外觀上的差異,更多的是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異。正是因為男女之間天生的性別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引發的心理和倫理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所以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不應該被忽略。
每個孩子的性別在母親受孕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被確定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事實。在我們的細胞裡含有一種叫作染色體的物質,它攜帶了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控制我們身體的遺傳特徵,比如,我們眼睛的顏色和頭髮的曲直,等等。性染色體分為Ⅹ和Y兩種,人體內的每一個體細胞都含有23對染色體,在每對染色體中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母親的卵子中含有23條染色體。在受精過程中,它會和父親精子中的23條染色體相結合,這樣就形成了含有23對染色體的新細胞。人的性別是由爸爸精子中的性染色體決定的。當爸爸含Ⅹ染色體的精子與媽媽的卵子結合時,就會生下女孩;當爸爸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媽媽的卵子結合時,就會生下男孩。
不同的染色體結構決定了男孩和女孩生理結構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僅指生殖器官的顯著不同,更表現在大腦結構、體型大小、激素值的高低以及感觀反應速度等各方面。
以女孩為例,從媽媽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體基因便被女性激素激活,這些激素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經為她規劃了未來。也就是說,女性激素決定了女孩細心、安靜、敏感、溫柔等天性,同時也決定了女孩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激素對女孩的感情生活也有著重要影響。它控制女孩情緒的穩定、思考的過程、做事的動機、愛好、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外來的壓力和性衝動。女性激素同樣導致她的情緒天生就變化無常。因此,有的文學家曾把女人稱為「最具情感的動物」。女性激素等雌性激素活動不穩定,就會使女孩的情緒產生波動。如果女性激素等雌性激素過低,女孩就會感到孤獨、生氣、易怒、悲傷、失望、缺乏自尊,這也是女孩更敏感的原因。
當然,雌性激素只是一個方面,女孩還受其他激素的影響。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歡小孩子和小動物的原因,催產素則會使女孩產生更多的「憐憫之情」,這就是「母性的本能」。
我們再來看男孩,睪丸素在塑造雄性特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女孩體內也有睪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很強的攻擊性。而睪丸素這種激素使男孩身體的發育更快。同樣也是由於這種激素,使男孩的行為不同於女孩,男孩更需要釋放自己的能量。另外,睪丸素的存在改變了男孩的大腦結構,限制了他們大腦兩個半球的電流傳輸數量,而女孩通過接觸兩個半球過去積累的經驗,很快就能領會出自己的感覺,因此,男孩對感情的反應往往不如女孩敏感和快速。
總的來說,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而激素造成了性別差異。
男孩大多喜歡集體生活,更喜歡主宰、控制環境,並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來估計自己在所處集體中的地位。相對於女孩來講,男孩更喜歡競爭,競爭的環境可以使他變得更加興奮,男孩也更願意接受挑戰,喜歡不為任何理由的冒險。
教育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分別觀察6個月大的男嬰和女嬰,當他們面對困難的時候,女嬰會通過哭泣來解決問題,而男嬰會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來解決問題。通過分析這個對比實驗可以得出結論:男孩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愛和支持,就會比女孩更快地走向獨立。
心理學家將男孩稱為「有攻擊性的小機器」,在運動能力、爆發力等方面,男孩要遠遠勝過女孩,同時,男孩的動作速度和猛烈程度也會遠遠超過女孩。男孩天生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這取決於他們體內的睪丸素。
男孩喜歡玩衝鋒鎗,喜歡捉弄小貓小狗,拎起它們的小耳朵。
男孩喜歡玩火、喜歡扔石塊,並且不會像女孩一樣友好相處,他們會在遊戲中粗魯地推倒小夥伴。
男孩有時還會有意激怒自己的弟弟或妹妺,從中得到快樂。
男孩在做事的時候注意力很集中,但是耐久性很差,表現得很毛躁。他們經常沒有聽清指令就盲目行動。
男孩更加富有個性,他們喜歡張揚的做事風格,並且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自豪感。他們的行事風格看上去果斷、大氣,富於鬥志和進取心。
男孩天生好動,喜歡實踐,總是把家裡的東西搞壞,他會出於好奇把家裡的鬧鐘拆掉,為了聽清脆的響聲而把杯子摔在地上。
睪丸素對男孩的影響遠遠超過生長激素對他的影響,男孩因而變得精力旺盛,脾氣暴躁。科學家曾做過很多實驗來證明這一點,比如,給雌老鼠注射睪丸激素,這些老鼠竟試圖和同性進行交配,彼此還會進行廝殺。這個實驗足以證明:男孩好鬥的根源在於睪丸素的作用。
正是由於睪丸素的存在,使男孩表現出不同於女孩的特徵。了解睪丸素是父母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的一個途徑。父母懂得相關的養育知識和技巧,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情感影響,使他們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很多家長都會為自己的男孩感到頭痛,因為他們經常會做一些大人們想不到的淘氣事情:
也許他們會三天兩頭地掉進門前小區的水塘裡;
他們最喜歡幹一些讓媽媽感到傷腦筋的事,把身上弄得髒兮兮的;
他們的書桌,更像是一個垃圾箱;
他們活動的區域,半徑三米之內全部是亂糟糟的。
男孩不僅淘氣,他們有的時候還喜歡發脾氣,甚至和人打架。
但是有一個事實,家長們不得不去面對:正是由於受到睪丸素的影響,男孩天生更傾向於使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男孩在2歲左右的時候喜歡發脾氣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男孩一般都容易衝動,而且自制能力很差,並且不太能忍受得住挫折。更多的男孩習慣用發脾氣的方法來表達對父母要求的不滿,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而當男孩到了4歲,他們對於面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會初步明白一些事情的道理,如果這個時候男孩依然習慣用哭鬧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那麼原因大多是在家長身上,這說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著問題。
家長在與男孩溝通的過程中,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有效控制男孩的脾氣呢?專家給出的建議如下:
1.作為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有的男孩由於受到了父母過多的愛,稍微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以威脅家長。這個時候,是遷就孩子,還是遵從教子的原則呢?當然是後者,否則的話,他會更加無理,而你則會節節敗退。當男孩亂發脾氣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他單獨放在一個小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這樣的做法會讓男孩感到自己亂發脾氣、放肆哭鬧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明白這樣做得不到家長的注意,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他意識到發脾氣不能夠使家長順從他的時候,他就不會再亂發脾氣了。這個時候,家長們再對男孩耐心地講道理,他就能夠認真聽下去了。
2.有的男孩發脾氣,只是為了能夠讓父母更多地關注他。男孩的年齡越小,他的情緒就會越不穩定,注意力也會越容易分散。當父母發現男孩出現這樣的表現時,一定要耐心勸哄他,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要動怒打罵。
3.當男孩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對於有些事情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們提供充分表達內心的機當男孩喋喋不休、饒有趣味地向我們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孩子掃興,要耐心地聽他講,這就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科學研究表明,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基本上都是先發育大腦的右半球,然後才發育左半球。男孩的大腦右半球不斷地發育、完善,試圖與左半球建立聯繫。但由於左半球的發育緩慢,導致大腦的右半球神經細胞無法延伸到左半球,只能返回右半球並連接到右半球上,所以男孩的大腦右半球連接發達。又由於男孩的大腦具備較好的空間推理能力,所以男生一般擅長數學,並且對拆卸零件很感興趣。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和女孩相比,男孩完成空間任務的能力更強一些,更加擅長抽象思維,具有很強的立體空間認知能力。男孩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強的潛力,比女孩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數學概念,自然科學也是男孩的專長。
相比之下,男孩的左腦發育得相對較慢,而大腦的左半球正是我們的語言中樞。所以,小男孩往往不能流利生動地使用語言,他們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調動大腦的左半球,找出合適的詞來形容他們的感受。
近來,科學家又發現,在大腦的結構上,男女之間存在著7個天然不同的區域。在女孩的大腦中,負責表達和處理複雜感情的區域更發達,比如憂傷和幻想;而對於男孩來說,負責表達和處理那些直接情感的區域更大,比如恐懼和憤怒。所以,對於有些事情,男孩和女孩的態度就會相差很多,一些讓女孩感覺很沮喪的東西,男孩卻無動於衷,而男孩更容易被人激怒,表現得更加直接和對抗,他們經常是放棄口頭表達而選擇肢體動作來解決問題。
有位老師曾在班裡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在他教的班級裡,總會有一些孩子在聽說讀寫方面存在困難。其中,男孩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女生的數量,男孩與女孩的比例大約是4:1。由此可知,大多數的男孩都是不善於組織語言的。
而對於成長中的男孩來說,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很難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認同。
男孩在語言方面的劣勢,一方面是由於生理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很多家長習慣與小女孩在一起討論,詢問她們的心情,了解她們喜歡的遊戲,但當和男孩在一起的時候,家長們常常任由他們自由玩耍,總會忽略與他們的溝通。而與男孩談話、帶他們去看不同的風景、聆聽不同的聲音,這不但可以刺激其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提高男孩的表達能力,而且有助於豐富男孩的觀察力、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在我的兒子剛滿一歲的時候,我就要求自己無論多忙,每天都抽出固定的時間讀一段文章給他聽。當時有人嘲笑我:「孩子這麼小,他能聽懂你在說什麼嗎?你這樣就是在做無用功啊!但是對於這些評論我並不理會,依然堅持每天給兒子讀書。令我驚喜的是,每當我拿起書給兒子讀時,他就會手舞足蹈。慢慢地,他可以和我一起讀簡單的詩句了。
再後來,兒子開始喜歡聽我講故事,他每次聽我講故事,都會特別專注。我想這是訓練他說話的好時機,我就會問他:「你猜,接下來會怎樣?」我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兒子開口說話,鍛鍊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男孩的大腦發育特點決定了他在語言方面的劣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很科學。這位家長懂得讓男孩從小對語言產生感覺,對語言產生興趣。有了興趣之後,再想辦法促使他產生表達的欲望。當然,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家長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在最開始,男孩講話肯定會磕磕巴巴或表達不清,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不要著急,應耐心地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嘲笑甚至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