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春申君:黃歇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黃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國人(一說荊州監利人,一說潢川人,有爭議),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黃歇奔喪時,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越絕書》則稱黃歇是在楚幽王之時為楚幽王所殺。

春申君黃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尊賢重士,門客三千,任楚國令尹(宰相)二十餘年,匡扶社稷,中興楚國,名雖楚相,「實楚王也」。不過與之相關的史料有頗多舛誤和矛盾之處,學者們對此做了大量研究與考證,使我們得以廓清不少有關春申君的「迷霧」。

春申君影視形象

春申君是楚懷王之子

《史記·春申君列傳》說:「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從這段記載來看,春申君似乎是一位憑博聞善辯而受到楚頃襄王重用的策士。其實不然,只比春申君晚去世五年的韓非子,在其書中明確指出春申君是「楚莊王之弟」(《韓非子·奸劫弒臣》),此處的「楚莊王」並非春秋五霸的楚莊王熊旅,而是楚頃襄王熊橫。錢穆先生對楚頃襄王又稱楚莊王一事做過考證:

《戰國策·楚策四》有「莊辛謂楚襄王」一章,東漢高誘注《荀子》,作「莊辛謂楚莊王」;

《韓非子·喻老》:「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裡,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杜子」,《荀子》楊倞注作「莊子」,即莊辛,楚頃襄王時人;莊蹻又見於《荀子·議兵》:「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秦師至,而鄢郢舉。」而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鄢郢就是在楚頃襄王時。

錢穆先生還指出,「戰國時君多有異諡兼行,後人不考」,所以會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糾結而不可解」。

太史公掌握的楚國史料十分有限,《史記》對楚國世系和年代的記載就有不少錯誤,所以弄錯春申君的身份也是情有可原。但太史公寫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疑以傳疑,所以在《史記·遊俠列傳》中他又寫到「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顯名諸侯」,延陵季子是吳王壽夢之子、孟嘗君是田齊桓公之孫、平原君是趙武靈王之子、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而春申君是楚頃襄王之弟、楚懷王之子,五人身份地位正相等同。

春申君既然是楚懷王之子,那麼時人就會稱呼他為「王子歇」。眾所周知,楚國是羋姓,那「黃歇」之稱源自何處呢?

按照春秋戰國時的習慣,人們稱呼封君可以用「封地+名」的形式,如公孫鞅封地在商(今陝西商洛市境內),人稱「商鞅」;孟嘗君田文封地在薛(今山東滕州市境內),人稱「薛文」。那麼春申君最初的封地應該是黃邑(今河南省潢川縣境內)。黃本是嬴姓古國,春秋時為楚成王所滅,遂成楚國城邑。

黃國示意圖

至於「春申君」這一稱呼,有人認為「春申」是地名,甚至可能與壽春城(今安徽壽縣境內)有關,但並無確證。或許「春申」只是一種文辭華美的封號,《史記》就認為黃歇「號春申君」。

春申君始終是楚國宗室重臣

楚國向來重用宗室,楚頃襄王繼位後,他的兩個弟弟子蘭和黃歇分別任令尹和左徒。大家應該對「左徒」這個職位並不陌生,楚國宗室屈原就曾任左徒,當年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可見其職權之重。關於黃歇在楚頃襄王時期的活動,見存於《史記》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史記·春申君列傳》收錄的一篇戰國故事,說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黃歇給秦王上書陳述利害關係,於是秦王停止伐楚。但這篇文章明顯是策士寫給秦始皇的,文中提及秦國「先帝文王、莊王」,即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兩位是秦始皇的祖父和父親。另外,文中提及的一些歷史事件是春申君死後才發生,所以這篇戰國故事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第二件事是《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272年,楚「復與秦平(意為和好),而入太子為質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也就是說黃歇陪同太子在秦國當了十年人質。但《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楚頃襄王晚年,趙人虞卿來遊說黃歇,希望黃歇能說服楚王和趙國合作,一同討伐燕國。作為報答,事成之後將把佔領的一部分燕國土地作為黃歇的封邑。錢穆先生就此指出:「左徒既要職,諒無留秦十年侍太子久不歸之理。蓋亦往來道途,時返楚廷。」這一分析頗有道理,楚頃襄王已經將太子派到秦國做人質,不至於再將既是王弟又是朝廷重臣的黃歇也派去。再者,虞卿既然來遊說黃歇,顯然黃歇當時在楚,且能影響楚廷決策,否則,一位留秦十年的臣子對楚國朝野恐怕也沒多大影響了。所以黃歇應該是常年在楚任職,只是和太子往來密切而已。

第三件事是黃歇用計讓楚太子回國繼位。公元前263年夏,楚頃襄王病重,而身為人質的楚太子卻不能輕易返國。當時楚太子和秦相範雎一直維持著良好關係,黃歇就親自去秦國遊說範雎,說楚王現在病重,不如放楚太子回國,這樣楚太子萬分感激秦範雎,秦、楚的聯盟關係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否則一旦楚國有人趁機發難,另立新君,那秦、楚的友善關係恐怕就要結束了。範雎認為有理,就向秦昭襄王稟報此事。秦王下詔:「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為太子謀劃:現在陽文君的兩個兒子在宮中侍奉楚王,一旦楚王去世,陽文君之子就可能奪得王位,所以太子應該即刻返楚。於是,楚太子喬裝扮作馬車夫與太子傅一同回國。黃歇估算太子一行不會被秦人追趕上後,就主動向秦王請罪,懇賜自裁。秦王勃然大怒,打算聽其自裁,但是範雎勸諫說:一旦楚太子為王,必然重用黃歇,不如放還黃歇以鞏固秦、楚之間的良好關係。秦王思之良久,最終採納了範雎的建議。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後,楚頃襄王病卒,太子繼位,是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影視形象

楚考烈王甫一繼位,即「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終考烈王之世,春申君一直擔任令尹之職,掌握著楚國的軍政大權。

春申君非楚幽王生父

《戰國策·楚策四》收錄了一則戰國故事,說楚考烈王無子,趙國人李園先獻妹給春申君,待其妹有孕,又勸春申君獻之於楚考烈王。不久,李園之妹生下一子,被立為太子,楚考烈王去世後,太子繼位,是為楚幽王。

太史公甚至將這則故事收錄進了《史記·春申君列傳》。但這則故事漏洞百出。

首先,楚考烈王子嗣眾多,正史記載者有四人:王子悍,後繼位為楚幽王;王子猶,王子悍同母弟,繼楚幽王為君,是為楚哀王;王子負芻,王子猶庶兄,後殺楚哀王自立為君;王子啟,曾在秦任丞相,封昌平君,楚王負芻為秦所滅後,被楚將項燕擁立為楚王。

十二年丞相啟、顛戈(王子啟任秦丞相期間督造)

其次,王室選妃必然有嚴格的審驗制度,事涉王室血統,李園之妹若然有孕,豈能輕易過關?

再次,縱然李園之妹矇混過關,尚未知生男生女,且古代嬰兒和小孩夭折率極高,能否長大成人實難可知。

李園之計的成本非常大,一旦敗露,便是滅族之罪,而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這則故事肯定是後人虛構,至於編造者,李開元先生認為可能就是楚王負芻。楚王負芻是通過政變篡位的,為了給自己尋求合法性,就需要否定李園之妹所生的楚幽王、楚哀王,於是編造說李園之妹與春申君有染,且楚幽王非考烈王之子,以此證明自己才是王室的合法繼承人。

春申君之死

歷史上,楚考烈王確實是娶了李園之妹,李園也因為這層關係受到楚考烈王的信任。李園在楚國朝野的勢力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壯大,自然難免會與春申君一派發生衝突,但李園一直向春申君示弱,隱忍不發。不過,李園卻在暗中蓄養死士。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的門客朱英分析形勢,給春申君指出了兩條出路,第一條是效仿伊尹、周公,「代立當國」,主持朝政,待少主成年再返還大權;第二條路就是廢掉太子自立為王。朱英還提醒春申君要殺掉李園,因為一旦「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然而春申君不聽,待楚考烈王病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即被刺殺,而後李園「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這段記載是「李園嫁妹」故事的一部分,文學虛構色彩濃厚,但其中多少還是有一些歷史的影子可尋,如朱英確實是春申君的門客,也是春申君的重要謀士;春申君的權勢之盛也確實到了可以自立為王的地步,而且他是楚懷王之子,也有這個資格。只是春申君當時已經年是七八十歲的老翁,未必會有這心思。

李園發動政變的原因顯然不是所謂的「滅口」,而應該是為了擁立自己的外甥。上文已經提及,楚考烈王子嗣眾多,李園之妹所生二子恐怕並不被春申君看好。以春申君的威望和勢力,足以廢立新君,所以李園才會冒險發動政變。

春申君一生出將入相,曾帶兵救趙、滅魯,組織關東諸侯合縱攻秦,可謂波瀾壯闊,但最後卻被李園算計,只留下太史公一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評價,令人感嘆。

到了南北朝劉宋時,追尊黃歇為忠安王,至宋代累封忠安順應威顯英濟王。

司馬遷:①「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史記·春申君列傳》

 ②以身徇君,遂脫彊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黃歇之義。《太史公自序》:以身徇君,遂脫彊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黃歇之義。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張祜:「薄俗何心議感恩,諂容卑跡賴君門。春申還道三千客,寂寞無人殺李園。」

杜牧:「烈士思酬國士恩,春申誰與快冤魂。三千賓客總珠履,欲使何人殺李園。」 

《上海地名志》等記載:上海簡稱「申」也是源自受封於這裡的春申君黃歇。黃歇未封吳地之時,黃浦江也不叫黃浦江,而且這條河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濫,老百姓苦不堪言。黃歇到後,就對這條河進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不再泛濫,造福了當地的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或黃浦江,簡稱申江。後來,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稱。

黃歇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績顯赫,深得民心。當地人紛紛以其姓或號為許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浙江吳興的黃浦,江蘇江陰的申港、黃田港,江蘇江陰的君山也叫黃山。在上海,黃浦江、申江、春申江、黃浦區、黃申路、春申村等,均為紀念這位開申之祖。

相關焦點

  • 沒有皇室血統的黃歇,是如何被封為春申君,並位列戰國四公子之一
    春申君在電視劇《大秦賦》中為楚國立功不少,而歷史上,他也是功勳卓著,為楚國出現了一時的強盛,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歇,並不是楚國皇室成員,但在楚考烈王登基後,被封為了春申君。
  • 黃歇與楚國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為何能成為公子
    黃歇到了秦國後,聽說秦國準備聯合韓魏一起攻打楚國,於是開始遊說秦王放棄攻打楚國。黃歇認為,秦楚兩國是最強大的國家,如果秦國攻打楚國,會使得其它諸侯國得漁翁之利,不如秦楚結盟,一起去攻打其它國家。秦王覺得黃歇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攻打楚國,並與楚國結盟了。
  • 春申君黃歇「移花接木」,對楚國影響太大,但故事可能是假的
    春申君,本名黃歇,楚國人,他博學多識,擅長辯論,因此被楚頃襄王重用。《史記》中有兩處記載,可以看出黃歇的才能。第一件事是黃歇出使秦國。然而,縱然黃歇善於審時度勢,他還是做了一件糊塗事。因為黃歇和楚考烈王在秦國共患難,即位之後,他對黃歇委以重任,讓黃先來擔任楚國的令尹,封黃歇為春申君。
  • 春申君黃歇在楚國的傳奇一生
    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受命赴秦完助太子戰國晚期,楚懷王疏遠良臣屈原,親近奸佞靳尚,結果被騙人秦,客死他歲。楚頃襄王繼位後,秦昭王命白起大舉攻楚。
  • 春申君黃歇:在楚國的傳奇一生
    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戰國晚期,楚懷王疏遠良臣屈原,親近奸佞靳尚,結果被騙人秦,客死他歲。楚頃襄王繼位後,秦昭王命白起大舉攻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國都城紀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燒楚先王墓夷陵,攻至竟陵(今湖北潛江縣西北),頃襄王被迫遷都至陳(今河南淮陽縣)。
  • 真實的春申君黃歇,從未與羋月相愛,被平民所殺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黃歇和羋月雖然同是楚國人,但是絕對是沒有相愛的可能,因為首先他們不是一個年齡段的人。我們先看一下黃歇的出生年月,黃歇生於前314年,而公元前306年,秦宣太后羋八子當上了太后,也就是說,羋月當上太后的那一年,黃歇才八歲,他們之間會有交集嗎?
  • 春申君黃歇怎麼死的?春申君黃歇的墓在哪?
    春申君怎麼死的?春申君擔任楚國相達二十多年,楚國也在平穩中度過。但是楚國面臨一個問題:考烈王沒有兒子,沒有繼承人。春申君很是擔憂,於是他廣泛尋找婦人進獻給楚王,希望能夠為楚國生個兒子,然而楚王始終沒有生子。有個趙國人叫李園聽說此事,帶著妹妹來到楚國,想把她獻給楚王,作為自己榮華富貴的階梯。但是,他又擔心妹妹也不能生育,最終會失寵,自己的富貴夢難以持久。李園投奔春申君,成為春申君的門客。
  • 《羋月傳》的黃歇歷史原型,把懷孕的妻子獻給君王,最後卻落得被梟首的下場
    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這四人禮賢下士,網羅門客,聲名顯赫。楚國春申君的門客最高峰時有3000多人,數量在四君子中居首位。而且黃歇的門客多攀比逞強,浮華奢逸。
  • 黃歇公生平簡介
    在楚國日益衰弱遭到強秦攻擊之時出使秦國。他見楚懷王被秦誘騙,囚死於秦國。楚傾襄王剛即位,擔心秦一舉滅楚,於是寫了一封長信給秦昭王,極力陳述秦攻楚是不明智的行為。信中說:「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終於說服秦昭王下令秦大將白起退兵。表現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後來,黃歇與楚太子作為人質留在秦國數年。
  • 《羋月傳》:羋月與黃歇的「初戀」也太扯了,歷史有其人但無其事
    黃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另三個是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出生於公元前314年,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被任命為楚國丞相,並被賜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黃歇在前去奔喪,李園令人埋伏於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這也涉及一個很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講。
  • 黃歇怎麼樣讓楚王的寵妃懷上自己的兒子,並成功繼承王位的?
    在《大秦賦》中,李斯和羋宸出使楚國參加楚考烈王的喪禮,羋宸對李斯說:我們楚國貴族都知道的秘密,楚王的兒子都是春申君黃歇的兒子。實際上羋宸的話和《史記》裡的記載是相矛盾的,他說出口列王的4個兒子都是春申君的,這件事情他們是怎麼知道的?當然這是影視劇,不能當真。《史記》中說,楚考烈王沒有兒子不能生育,黃歇把自己懷孕了的女人送給了楚考烈王。按照這個來推理,生下了老大熊猶,那麼後邊的老二老三老四又是哪裡來的呢?
  • 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結局誰慘?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在秦始皇統一中原時,他們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其中田文死後封地被齊、魏兩國所吞,趙勝被秦始皇滅族,魏無忌縱慾而死,黃歇被砍了腦袋。 相對來講,黃歇從一介平民逆襲為春申君,非常勵志。但他居心不良,將自己有孕的姬妾移花接木獻給楚考烈王為妃,以保榮華富貴而惹禍上身。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黃國,就被楚國這一大國所消滅。黃國滅亡後,黃國的後代黃歇後仕於楚,被封為春申君,地位僅次於楚考烈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 【監利黃歇口】- 我的第二故鄉
    史記伍子胥故裡,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春申君(名黃歇),故宅在此而命名。黃歇博學多聞,能言善辯,後來春申君出使國外,在此小河入湖口處留宿,後人稱號黃歇口。        史記春申君(黃歇)在楚國日益衰弱遭到強秦攻擊之時出使秦國。他見楚懷王被秦誘騙,囚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剛即位,擔心秦一舉滅楚,於是寫了一封長信給秦昭王,極力陳述秦攻楚是不明智的行為。信中說:「天下莫強於秦、楚。
  • 黃歇的身份考證,他到底是黃國後裔,還是楚國王室子弟?
    戰國四大公子,春申君黃歇的身份撲朔迷離,直到今天尚無定論。一種觀點認為,黃歇是春秋黃國貴族後裔,另一種觀點認為,黃歇是楚懷王的庶子,楚頃襄王的弟弟。黃國早在公元前648年,春秋時期就被楚國滅亡。黃國滅亡後,黃國公室後裔流散各地,鮮有記載。
  • 羋月初戀春申君與江蘇的淵源?
    劇中男主角之一的黃歇,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曾在蘇州獲封地有十年之久。在此期間,黃歇興修水利、開闢道路、增加耕地,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而也有不少故事與遺蹟流傳至今。      《越絕書》記載他在吳地(今天蘇州一帶)興修水利,當地人對他很尊重,大約到了唐朝,蘇州信奉春申君的習俗影響了當時蘇州屬地的上海,至今蘇州和上海均崇拜春申君。
  • 大秦賦裡春申君怎麼還活著?他是和羋月同年代的人啊?
    除非春申君喜歡老太太,否則春申君和羋月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兩者至少差了三十幾歲。羋月去世於秦昭王42年即公元前265年。黃歇去世於秦始皇9年即公元前238年。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於公元前306年—前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