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節,平均多達120天左右。漫長的隆冬,天寒地凍,黃葉飄零,魚群都遊到湖泊、水庫深處越冬,釣友一般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如的諺曰:「春釣鯽魚夏釣鯉,黃梅季節釣白魚,夏秋之交釣舒鰷,冬季收竿莫下釣。」然而,神州大地,無論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方地區,還是長江以南的各地,仍有鉤翁垂綸,獨釣寒江雪.給冬天增加一道美麗的風景。
冬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溫差較大,魚一般在深水區域棲息,靠體內的脂肪和貯存養料維持生命。但越冬魚類並不是絕對不活動、不尋找食物,特別是個體較大的魚在基本適應寒冷以後,當風和日麗,水溫並沒有達到冷度的時候,仍然會遊弋到向陽的深水區域索餌,曬太陽。在長江以南地區,冬季氣溫並不太低,一般最低氣溫為-3~-8℃,最高氣溫2~8℃,小水面雖有薄冰,但太陽照射後很快融化。在陽光照耀下,隨著水溫的升高,魚類照常活動。水溫越高,魚的活力越大。
如果天晴雲少,氣溫高、風小,照樣能釣獲魚,如鯽魚、鯉魚、皺魚、草魚、鰱魚、塘魚等。有時還能釣獲大魚。一般認為,冬季天氣好,才好釣魚,如果是下雪天就不好釣魚。恰恰相反,三九寒天仍能釣到魚。釣諺云:「大雪小雪,煮飯不歇。」魚跟人一樣,又冷又餓,需要覓食充飢,只不過魚索餌慢罷了。因此,要改變熱天垂釣的觀念,冬天一樣能釣獲魚。只要釣具靈敏度高,墜離魚鉤距離近,選擇泥土庫底或河床作釣點,在下雪前一天和下雪天,水庫、湖泊的水溫比較穩定,比下雪後的天氣好釣魚。因為,這時天氣雖然寒冷,但水下溫度卻比較溫暖,釣1~2米深,上魚率高。下雪後,雖然天上出太陽,但水中的氣溫比較寒冷,魚不愛張口吞食。
2002年12月26日,氣溫3℃,瑞雪紛飛,筆者在大足化龍水庫選擇2米左右深的水域垂釣。這天,雪越下越大,如鵝毛般在空中飛舞,雪花落在魚竿上,不一會就成了白色釣竿。雪花掉入頸項,冷得人瑟瑟發抖。從上午10時到下午2時許,筆者共釣獲鯽魚、鯉魚3.5千克。整個冬季,在冷空氣侵人的前後,常常會出現幾天晴空少雲、氣溫回升的天氣,在江南地區,這正是冬釣的好時機。因為魚類在忍受數天的饑寒後,一旦天氣好轉,氣溫回升,會顯得格外活躍,食慾大增,只要釣點選擇得當,釣深達10米左右,選到魚窩(魚集聚的窩點),將有出人意料的收穫。
北方嚴冬季節,當夜間氣溫降到-10~-30℃時,無論河流還是湖泊、水庫已經冰凍盈尺,白雪皚皚,但嚴寒卻擋不住釣魚愛好者的熱情,他們不失良機,走進大自然,鑿冰冬釣。真是「三九嚴寒何所懼,更盼冰天雪地來」。
釣諺云:「水清如鏡,釣魚不行。水呈泥漿,釣魚泡湯。」水色的好壞、清濁對魚類的生長繁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魚類喜歡在清潔的水域生活,不喜歡在渾濁或環境汙染的水域生活。如水色為深褐色、鐵鏽色等的水域,很難釣到魚。因為深褐色、鐵鏽色的水域裡缺乏氧氣。一眼見底的水體中魚也稀少,因此類水體中藻類植物、微生物較少,水色過清,即使下鉤垂鉤,人影、竿影也容易把魚嚇跑,不敢前來索餌吃食,自然便無法釣獲魚。如唐代詩人李德裕《蒙泉》詩云:「茲泉由太潔,終不蓄纖鱗。到底清何益?涵虛勢自貧」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水色過渾,魚兒不容易發現鉤上的餌食,自然難以釣獲魚,這樣的水域就不必下鉤垂綸了。水體的顏色反映水質的差異。水色清中帶濁是釣魚的最佳水域。適合於垂釣的水質,一般是肥瘠適中的淡黃色、黃白色、青黃色、黃綠色、深青色等。生活在這些水體中的魚,行動自由,無所顧忌,隨意四處遊弋,尋找餌料,不會像清水中的魚那樣擔心害怕。純淨的水質,形如泥漿的水質,深綠、墨綠色以及受汙染的水質,都不適宜魚的生存,也就難以釣獲魚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垂釣是一項高雅的文娛體育活動,它與工人做工一樣,需要一套先進的工具,精良的裝備,才能取得優秀的成績。釣魚愛好者不但喜歡垂釣,而且還十分重視選擇適合自己的釣具,並精心護理,熟練地操作,甚至將具有保存價值的釣具作為文物進行收藏、欣賞。原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喜愛釣魚,他還是一位魚具收藏家,專門收集世界各國的名貴魚竿,有時還將精美的釣具作為饋贈禮品贈送親朋好友。古代釣魚,需要「六物具」。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現代垂釣,不但需要六物具,而且與時俱進,還有新的發展,更加講究釣具的選擇與護理。因為,釣具的製作、選擇和護理也是一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