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抵達澳洲之際,如果聽到機長興奮地說「Welcome to Australia to die!」,千萬別飈冷汗,他真的不是想讓你「去死」,事實上,他只是想說 「Welcome to Australia today!」。在網絡上,想找到這類笑話並不難,澳式英語被當作「鄉村版」英式英語的存在——粗獷的發音、上揚的語調、「詭異」的俚語都成為網友調侃它的理由,但如果你多了解它一點,說不定會有一點點愛上它。
一、澳式英語 一個特別的存在
在英國流行的澳洲電視節目正在改變著英國人的說話方式,如今不止澳人、紐西蘭人,幾乎每個20歲以下的英國年輕人都在使用尾音上揚的說話方式,但這種被形容為「陽光一代的專屬語言」或「澳洲語調問題」的語言可能會讓一些人付出很大的「代價」。
澳媒2月17日的報導稱,如果求職者說著一口以尾音上揚為「亮點」的澳式英語去英國求職極有可能碰壁,而員工的升職和加薪的機會也可能被扼殺,所以位於倫敦西南區的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告誡一眾實習教師,在以後面試時不要採用尾音上揚的說話方式。
媒體公司Pearson採訪了700名英國企業老闆後發現:
「在句尾把語調挑高的行為使語句聽起來像是在問問題,如果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或希望被別人尊重,那麼就不要採用尾音上揚的說話方式。」調查報告的作者哈裡·基(Harry Key)稱。
■ 你知道嗎?71%的企業老闆表示,尾音上揚是一種「特別討人厭的特質」。
85%的人認為,尾音上揚顯示出一個人缺乏安全感或情感脆弱。
超過50%的老闆警告,尾音上揚會破壞員工的晉升前景和加薪機會。
44%的面試官表示,他們會把使用尾音上揚的面試者的分數降低1/3。
57%的人認為澳洲腔有可能會損害一個人的職業信譽。
■ 澳總理口音也被調侃
2011年10月28日,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出席了在澳洲珀斯舉辦的大英國協國家首腦會議,會議修改了英國王位繼承法,廢除了長子繼位制。事後,卡梅倫和時任澳洲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閒聊時,吉拉德稱:「這對女孩子來說是個好消息」。
在11月14日的晚宴上,卡梅倫引用這段閒談作為開場,並模仿了吉拉德的澳式口音重述這段對話,引起臺下一片笑聲。這一舉動遭到澳媒的嚴厲批評,《雪梨先驅晨報》批評卡梅倫的發音「不倫不類」;《每日電訊報》稱這是「史上最糟糕的澳式發音,足以引起一場外交糾紛」。還有澳媒刊文稱,卡梅倫此舉是對吉拉德之前未對女王行屈膝禮的「報復」。
2. 留住自尊 澳式英語你得懂對於英國人或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清除」澳式腔調不是難事,不去模仿就行了,但對澳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他們不去英國找工作,關於他們口音的調侃或非議也從未停止,而這些「笑料」大多源於移民或遊客來到澳洲後,出於對澳人鄉音的不了解而產生的 「美麗」誤會——縱然你對自己多年來練就的標準美式或倫敦音充滿信心,但來到澳洲,一切還要重新開始。
首先問下自己,曾幾何時你有沒有對澳洲餐館的著裝要求(No Thongs)感到困惑:是指不要穿那種遮羞布式的比基尼褲,還是不要穿人字拖?其實是後者。
你有沒有曾因別人讓你帶「一個盤子」(Bring a plate)來用餐,而把一整套餐具帶到聚會場所,從而感到無地自容?其實人家是讓你帶一些食物來分享。
一直用「Root」為喜歡的足球隊喝彩助威嗎?來到澳洲就該換換了,不然可能會被當成「死變態」,因為「Root」在澳洲英語中有「性交」的意思,屬於猥褻詞彙當中的「佼佼者」,所以你要用「Barrack」(加油)才不會有危險。
還有,如果你走進電梯,想去一樓就千萬別按「1」。沒錯,每一個「英譯中」軟體可能都會告訴你這是「一樓」的意思,但按下它你真的會被帶到二樓去,去一樓要按「G」,這樣你才能順利抵達一樓。
還有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如果有人跟你說「See You Later」(一會兒見),怎麼辦?那他一定還有事找你,必須要等啊!事實上,等到花兒都謝了也沒用,在澳式英語中,這就是和你說「再見」的意思。
此外,如果你和某人說「Thanks」(謝謝),他回答「No worries」,千萬別認為人家在關心你的心理狀況,安慰你「別擔心」,其實那只是「不客氣」的意思——「No worries」堪稱澳洲日常最高頻短語之一。
■ 4個技巧 馬上擁有「澳洲腔」許多華人常常抱怨澳洲口音非常難懂,其實是對澳式英語的基本發音不了解。不過只要掌握了以下5個發音特點,別說聽懂了,保證你馬上擁有一口澳洲腔!
1. a 發成 ai
2. 問句後必加 eh?
3. o 發成 au
4. o 發成 e:
PS. 切記語調上揚,不管是不是問句都要上揚!
■ 英語發音怪!連英國人都被調侃● 英國:遇「t」就不好好說話
美國人調侃稱:不管英國人說什麼,我們總覺得他們好聰明哦,因為他們的口音就讓人覺得很高智商,但這都是假象。英國人碰到單詞裡有「t」的時候,發音就會不正常,因為他們會把「t」的音發得很誇張,如「letter」;有時則完全不發「t」的音,如「that」,就完全找不著「t」的身影。
● 印度:自黑不止
有人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印度人說英國話。印度的發音規律為:p發b、th發t、t發d、k發g、r發l ,如 「I am thirty」(我30歲了)會被發成「I am dirty」(我很髒/下流)。如果一個印度人嘲笑日本人的英語發音,則會這麼說「Jabonese agcent is vedy, vedy hard to undershdand.」
● 日本:交流基本靠揣摩
f讀成hu,t讀成to,d讀成do,r讀成「阿羅」……是日式英語的特點。如life point(生命值)都被讀成laihu pointo,great(棒極了)為gleito。
大多數日本人還分不清l和r的發音,他們把「load」和「road」都讀成「樓朵」。
如果日本人要對印度人進行吐槽則會說:「Indeian ekusento isu belly belly haudo tsu andasudando.」
● 韓國:沒有字幕真心不行
分不清p和f、r和l,如「fried rice」發音類似「撲來的賴斯」,「photo」發為「剖頭」,「very」發為「白梨」,「programming」 發為「破陋僱拉民」,「wife」發為「歪撲」……誰聽得懂啊喂!
● 新加坡:背下「一棵真實的樹」
在新加坡英語裡面的 One、Two、Three,發音對應為標準的 One(一)、True(真的)、Tree(樹)。
看慣了網上對澳洲腔的調侃,有些人或許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澳式英語就是一種「奇怪」的語言。事實上,它的形成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1. 澳洲腔不只一種總的來說,澳洲腔分為有教養的(Cultivated Australian)、粗獷的 (Broad Australian)和普通澳洲英語 (General Australian)三類。
有分析稱,如今大約有10%的澳人說的是「有教養的」澳洲英語,這一口音尤其受到語音學家和老一代移民的青睞,因為它最接近於英語標準音「RP」(《簡明牛津詞典》定義的「在英格蘭南部說的標準英語口音」),但有時也會被貼上「勢力、做作」的標籤。而使用「粗獷式」英語的澳洲人有約30%,通常是農夫和技工,這一口音被認為具有澳洲本土的豪爽特色,但缺乏內涵;把「today」說成「to die」就是粗獷型的代表。而普通澳洲英語則最普及,與英國倫敦口音也較為相似。
2. 多國方言打造雛形澳洲腔的形成經歷了200多年,在承襲了18世紀英國倫敦音特色的同時,經過不同民族口音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南十字星特色」的澳洲腔。
有媒體將澳洲英語的演進以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區隔成前150年及後50年。因為澳洲最初是英國殖民地及罪犯流放所,所以前150年的澳洲英語源於倫敦、英格蘭及愛爾蘭中下階級的罪犯及軍官。但隨著與澳洲原住民發音的融合,很多英語的拼法和發音發生了改變,這在一些古老的澳洲動植物名稱和地名上有所體現。
第二批湧入澳洲的人是淘金者,他們來自英、法、美、意、德等多個國家,所以各個地方的方言又讓澳洲英語來了一次「潛移默化」地「整容」。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非英語國家移民來到澳洲,雖然他們的語言對說英語的澳洲來說,衝擊並不大,但大量外來字的「入侵」,如Cappuccino(卡布奇諾咖啡),讓很多澳洲人開始懷疑自己的英語是否開始退步了。
經歷了幾輪語言「洗禮」的澳洲在1950年代電視誕生及海外遊客不斷湧入後又迎來了一次巨大衝擊。這時美式英語逐步佔據澳洲英語的一席之地,並進一步充實了澳洲英語,如澳人至今仍同時使用著英式的「Flat」(公寓)、「Film」(電影)及「Lift」(電梯)和與之對應的美式的「Apartment」、「Movie」及「Elevator」。不過一些年長的澳人仍拒絕在澳洲正式的文獻或記錄上使用美式英語。
3. 「懶漢式」發音與蒼蠅有關?有人形容澳式發音「Flat」(扁平)且「Lazy」(慵懶),如說「Me」這個詞,就好像在說出「My」的最後緊要關頭才臨時改了主意,改說「Me」的感覺,許多男士的發音就像是受了幾重壓迫後釋放出來的。
正因為這種「懶音」,一些澳洲早期的文學作品所記錄的東西足以讓人笑翻過去,如「Sydney」會被寫成「Sinny」,「Ladies and Gentlemen」會被寫成「Laze en gem」……據說,這種發音方式的形成和他們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早期的澳洲蒼蠅太多了,為了避免蒼蠅走錯路,鑽進嘴裡,所以人們都儘量少說話,儘量說得又短又快,而且嘴唇也儘量嚴把關,能開多小就開多小。現在,澳洲的蒼蠅是少了,但口音卻傳了下來。
語言學家阿拉斯塔·莫裡森(Alastair Morrison)曾說,想像一下,咬緊牙關、不讓蒼蠅飛進來,用這樣的口型來說「Australian」這個詞,是不是很像「Strine」,這也是如今Strine變成了對「澳洲」的戲稱的原因——簡稱「老澳」。
4. 「直接」是發脾氣的後果?有人說,相較於美式英語的油滑、英式英語的婉轉,澳式英語顯得太過直接。而這一特點的形成不得不再從澳洲早期的自然環境找原因。
那時的澳洲不只有一望無際的海灘,也有很多原始叢林,由於土地乾旱,部分土地並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顯然與當時英國歐洲國家土地肥沃大相逕庭。於是,來自英國的部分紳士們在這種極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失去了耐心,說話也沒有之前輕聲委婉了,並且經常脾氣失控,加上其它國家的人們說著形形色色的方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代所謂「樸實直接」的澳式英語。
5. 尾音「上揚」是一種體貼說到口語,很多人會評價澳洲上揚的尾音「感覺有點怪怪的」,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在回答問題還是在問你問題,這種特殊的語氣被取了一個專有名稱「非疑問語氣陳述句升調」,也被稱作「澳式疑問語氣」 (Australian Questioning Intonation)。
有學者指出,這種升調於1965年首次出現在澳洲,最初許多澳人在陳述自己明了而聽眾可能不大清楚的事情時,為了照顧對方的情況,如擔心他們有不同意見,於是選擇用詢問、試探性的語氣。後來,這一用法在年輕人、女性和中下層人士中風靡起來,進而自下而上地傳播到整個社會。
直觀地感受下「澳式疑問語氣」的「殺傷力」吧:
一般疑問語氣: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terday? 我想知道你昨天去沒去沙灘,可以這樣問。
疑問語氣陳述句:You went to the beach yesterday? 我想確認一下你昨天當真去沙灘了,可以這樣問。
澳式疑問語氣:I went to the beach yesterday? 我就是告訴你我昨天去沙灘了,但這不需要問了吧。
Arvo:下午
Ay: 什麼,用於「我沒聽見/懂,請重複一遍」。
Barbie:原指芭比娃娃,在澳洲也指一種戶外燒烤用具,或燒烤野餐。
Blind: 喝得太多以至於看不真切。
Bloody: 感嘆語,輕微的詛咒,與 「血」沒有半毛關係。
Cuppa:一杯茶或咖啡,澳人有時需要查看一下提供給他們的到底是茶還是咖啡。
Dead horse:不是死馬,是調味汁或番茄醬。
Dunny:衛生間,通常指戶外衛生間。
Mozzi:蚊子
Roo: 袋鼠
Spud: 土豆
Ta: 謝謝
Tea:除了茶外,還指晚餐。
Bottle shop:不是賣瓶子的店,是賣瓶裝酒的。
Digger:當有人不停對你叫喚:「Hey Digger」,把它當作讚美吧!這是指朋友的意思。
Struth:「Oh My God!」的澳洲版,「Is it the truth?」的簡寫。
儘管澳式英語有諸多讓你哭笑不得的理由,但也不乏有人對它情有獨鍾。有網友這樣評價各國口音:美國人說話,每個詞都像是上了油,打了蠟,一句話下來,東南西北地就能給你甩上無數個彎來,那搖頭擺尾的樣子,仿佛全天下的道理都被囊括在這巧舌如簧之間,由不得你不信。英國人說話,也許是因為文化歷史傳統太厚重,結果,平板筆直的一句話,總是有一兩處會被壓得沉下去,然後再恢復平板筆直,聽得讓人肅然起敬。相比之下,澳洲的口音既不油滑,也不肅穆,非常樸實大方。澳洲口音的確很特殊,但聽慣了,你倒覺得英音和美音原來竟都是那麼做作。
2月19日,有媒體調查了美國人喜歡澳洲的十大原因,其中語言高居第三位。他們表示,澳洲富有韻味的俚語和原住民地名令人著迷,澳洲單詞聽起來隱隱是英語,但又似乎是外星人的暗語,澳洲機構名都被賦予了愛稱,如Macca’s(MacDonald’s)
Vinnie’s(St Vincent’s),絕對親民。此外,3月10日發布的iPhone最新iOS7.1系統裡的語音軟體Siri已添加了澳式英語版,可見,美國人愛澳洲腔真不是裝的。
事實上,換種角度和心態來看「澳洲腔」,它也不失為一種可愛的語言,澳洲男士的粗獷口音也可以是豪放不羈,充滿男人味;女士則「如同一個聰穎靈秀、早已深諳大都市一切機關的鄉下女子,絕沒有美國女人談吐間的飛揚跋扈」。
■ 除了口音,你還誤解了澳人什麼誤解一:澳人常常穿著衝浪服,因為他們很休閒,可以隨時到海邊衝浪。
真相:由於澳洲海港眾多,水上運動項目發達,海上衝浪是節假日裡年輕人相當熱衷的項目,但大街上的澳人並不穿衝浪服,只有去海邊衝浪時才會換上此類裝扮。
誤解二:澳人都愛喝大量的瓶裝或灌裝啤酒。
真相:啤酒曾在澳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世界啤酒消費排名靠前的國家。但隨著澳人對健康問題的重視,今天的澳人愛喝葡萄酒,而不是啤酒了。澳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澳洲2013年的啤酒飲用量達到了66年來的最低點,而葡萄酒消費量正在增長。
誤解三:澳人會將袋鼠作為寵物。
真相:完全錯誤。如果你想嘗試這樣做,也許會重傷。成年袋鼠身高1.6米、體重100多公斤,最高可跳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尾巴一掃就可以致人於死地,袋鼠後腿強勁有力,在澳洲的確有發生過人被袋鼠踢碎了腦袋、踢斷了大腿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