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6日,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成都範兒協辦,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飪協會等機構支持的「成都十大名宴」主題文化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第六場走進崇德裡·吃過食舍,感受了一場「最成都,很中國,真美麗」的成都名宴「錦繡十樣」。
中國烹飪大師張中尤、盧朝華、藍其金、肖見明,川菜文化專家楊代欣,知名媒體人賀平、元霄、飛哥、陳聃、陳怡然、孫培可、劉梓舟、王兆華、張鏡等參加活動,創建成都名宴的其他知名餐飲柴門、南貝、許家菜、子非、南堂館、麓湖遊艇會、成都宴、松雲澤、銀鍋負責人也一同出席。
崇德裡特邀作家、詩人和美食家石光華擔任「錦繡十樣」的總顧問,宴席重點呈現川菜獨有的10大味道,以清鮮味為底,10味貫穿始終,體現川菜「清鮮為底,麻辣見長,重在味變」和「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擅長麻辣」的味道藝術。同時借鑑西式宴席的結構,用位份的方式,形成「前菜,頭菜,湯品,主菜,小吃,甜品」的品食節奏,再加上百年老宅的用餐場景以及蜀錦、中國畫、素描等視覺元素的穿插,最終連續兩場「錦繡十樣」宴會以將川菜文化與成都文化的有機融合,以喚起親朋誼、故裡情的的親切、溫暖、輕鬆收穫了嘉賓的諸多讚許和祝願。
親切、溫暖、輕鬆的錦繡十樣宴
盡力呈現和表達川菜的文化和特點,突出展示川菜最具魅力的一面。川菜以融合、開放、親民為文化品格,更以風味濃鬱、味道豐富和富有變化著稱天下。川菜有24味型或者更多的表述,但最能體現川菜獨特滋味和調味絕藝的,還是以辣椒和花椒結合變化而生的10種味道,「錦繡十樣」用意在此。
外國的辣椒與本土的花椒相融相生,不僅是天下無雙的絕味,也是川菜交匯融變的文化象徵。鹹鮮為底基礎上,以「辣子、泡椒、紅油、酸辣、麻辣、怪味、魚香、幹燒、家常、椒麻」10味變奏交織的味道交響,崇德裡錦繡十樣飽滿而富有張力地表現了川菜的味道美學。
辣子、椒麻的求正求本;酸辣、麻辣等味的融合變化;魚香的「無魚卻有魚香」的無中生有;怪味「多元而平衡」的人世哲學;幹燒手法與味道的合二為一;家常的隨心隨意和飲食溫暖……種種味道,道道菜品,講述著川菜卓然獨立又匯聚呼應於世界美食之林的傳奇。
前菜六味碟,4葷2素抑或3葷3素,均為川菜宴席的傳統格局。
錦繡十樣兩場宴席,其現場呈現和視覺傳達以「蜀錦」為主要元素,呼應此次宴席「錦繡」主題。「十樣」一詞出自《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近覷四川十樣錦,遠觀洛內一團花」。意即蜀錦堪比洛陽牡丹天下聞名。宴席的主視覺設計,色彩源自中國傳統古典色彩「十樣錦」,餐桌設計、創作者為石鳴,又七出品蜀錦的餐墊以及朱可染的作品雲捲雲舒,都讓「錦繡十樣」宴極富文化氣息。
宴會現場以蜀錦、中國畫、素描等視覺元素穿插
蜀錦最能承載成都悠久的歷史:李白有詩云:「蠶蟲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古蜀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種桑養蠶,繅絲織錦。漢代,皇家在成都設錦官驛,因此,後世又把成都叫做「錦官城」。杜甫的詩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花重錦官城」,都說明,成都早以錦名滿天下。錦城或者錦官城的名字,早於五代十國時期的「蓉城」,而且綿延至今,蜀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只有成都與蘇州,錦繡雙具。蜀錦,毫無疑問,是最成都的文化符號。蜀錦的美麗更是把成都優雅、閒適、溫潤的城市生活氣質表達得非常富有詩意。蜀錦是成都的內心縮影,也是成都的容顏呈現。錦可為衣,衣食相連。錦繡十樣,以錦命名,順理成章。
在崇德裡這樣的環境裡品川菜是恰如其分的
崇德裡錦繡十樣是成都名宴系列活動的第六場,成都映象董事長杜兵表示,之前五場完美呈現,讓團隊多少感受到壓力,把名宴放在崇德裡,這裡可以說是成都唯一不落架重修的保護性民居項目,在這樣的環境裡品川菜是恰如其分的,再加上顧問石光華老師「錦繡十樣」在文化上、藝術上的梳理和提煉。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致敬先人智慧,致敬生活之美,希望大家吃過十樣錦繡味,感受崇德百年故裡情。
兩場錦繡十樣宴席,賓客盡歡,除了菜品的品鑑,席間也多有對川菜市場,發展格局的探討和諸多技術細節上的交流,第二場錦繡十樣宴席,老一輩川菜大師們悉數到場,聊起川菜的歷史和過往,那些鮮為人知舊時的故事,同樣讓聽者動容。知名學術人元宵表示:每一場宴都有不同的收穫,總有新的維度被創造和呈現。飲食是文化的表達,川菜的全貌,值得被深度挖掘,前路漫長,過程有趣。來賓們紛紛表示:希望在「十宴」結束時大家能更多像今天這樣的相聚,川菜的發展繁榮需要更多這樣的機會互相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