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見真章!信託業2021年如何「變身」?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入行以來,在各種會議上聽到講信託轉型相關話題已經有些年頭了,但直到去年才開始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轉型的迫切與緊急。」有信託公司戰略研究部工作人員冰冰(化名)對記者坦言。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2020年資金信託新規已推出徵求意見稿的基礎上,2021年相關細則有望進一步完善,同時監管評級、行業評級方面不排除也會有隨之更新的可能。

那麼,隨著信託行業步入規範化和精細化發展,相關業務體系是否會出現360度「大變身」?該如何看待已經或即將發生的變化?哪些新機遇不容錯過?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多位業內人士、專家,以期尋求答案。

走規範化、精細化之路

對於信託行業來說,無論是回顧過去一年的發展還是展望新的一年可能發生的變化,「規範化」、「精細化」都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信託業及信託公司業務模式的轉型必然會有所加速。

「不過,相比內生動力,2021年信託公司的轉型更有可能呈現出監管驅動的特點。」邢成進一步指出,可以說監管環境已發生變化,對信託公司包括業務範圍、業務模式、轉型方向在內的諸多方面都進行了剛性的規定。

換句話說,2021年,信託公司所面臨的來自監管方面的「壓力」並不會有所減弱。邢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了「剛性轉型」這個詞,這樣的強度,和柔性或彈性有著很明顯的區分。

2020年12月8日,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2020中國信託業年會上,嚴厲地點出信託業存在的突出問題:「行業主觀上存在惰性,轉型發展的積極性、能動性存在欠缺,過度強調轉型面臨的困難和障礙,依然對通過簡單的影子銀行業務和通道類業務盈利存在路徑依賴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質化、低端化的信託產品」。

對於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信託行業面臨的形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袁增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房地產融資政策的收緊、企業債違約形勢、資管暴雷、信託公司被接管等事件以及實際表現出來的監管態度來看,信託業監管環境仍在收緊,處於風險暴露和釋放的階段。

「可以說,信託公司的轉型只能加速。」邢成也告訴記者,信託公司如果不按照監管部門頒布的相關新規進行轉型的話,則面臨違規經營的風險。

有堵有疏。轉型方向上,邢成對記者分析,在「非標轉標」的指引下,對於資金信託業務來說,非標業務中的非標投資,標品業務中的標品融資和標品投資都是2021年及以後信託公司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

「其中的一些亮點業務包括資產證券化和財富管理項下的家族信託業務等。」邢成進一步指出,此外,資本市場領域包括TOF(基金中的信託)、債券融資、債券承銷在內的方向也值得關注。很多信託公司也為此做了大量人才、物力上的準備,包括團隊建設、系統投入等方面。

整體來看,在資管新規統一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打破剛兌、要求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信託公司亟待進一步提升大類資產配置的專業管理能力,構建核心競爭優勢,逐步打造和豐富標準化投資產品線。可以說,這對信託公司下一步的轉型發展至關重要。

至於這個過程要多久,袁增霆對記者坦言,信託行業轉型的特徵主要表現為對舊業務的出清,然後才是新業務方向及模式的重大變化。舊業務模式的出清不排除持續數年的可能。

「非標轉標」內涵豐富

針對非標債權比例限制,銀保監會相關人士曾公開回應表示,非標債權資產具有透明度低、流動性差、風險識別難度大等特徵,當前對資金信託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嚴格規範,主要是為了防範非標債權資產無序發展導致的風險過度累積。

談到「非標轉標」,有南方地區大型信託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其對行業來說絕不能被當作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否則將背離其背後具有的深遠意義。

「『非標轉標』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轉變。」該人士進一步指出,一直以來,信託公司形成的業務及盈利模式還有風控思維等方面,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五礦信託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何飛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信託公司越來越會意識到,僅僅圍繞單一的產品體系做事情會面臨諸多局限,產品的單一會導致客群單一,進而導致機構的能力單一,這樣的話也會難以對抗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經濟輪動。

另一方面,客戶的需求也絕非一成不變,很難用某一類產品完全吸引住客戶。因此,信託公司一定要抱著開放的心態,爭取做到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

「觀察國家倡導的一些新經濟行業的發展可以發現,股權投資或權益投資的規模很大,因此需要加深對行業、產業和技術的理解。」何飛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開放式的平臺或產品中借力,通過共享成果快速地切入到相關投資領域的機會當中去。

儘管「非標轉標」的路走起來並不容易,但仍有資深信託業觀察人士向記者表達了堅定的看好。

「從現有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淨值客戶此前對固定收益的信託產品和公募基金、股票等標準化產品都有了一定的投資經驗。」該人士表示,受到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影響,部分高淨值客戶已經開始「惡補」相關知識。這些都會對信託「非標轉標」進程加速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對於步入轉型關鍵期的信託公司而言,如何衡量長期戰略目標與短期收益,是否能下決心走轉型升級,是最關鍵的抉擇。」 上述南方地區大型信託公司高管對記者強調。

積極擁抱資本市場

從上述討論不難發現,伴隨著「非標轉標」的進行,資本市場也越來越被走在轉型路上的信託公司所重視。

和以往嘴裡說轉型,身體實誠地幹著非標業務不同,可以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正在積極地擁抱資本市場。擴大能力圈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2020年末的最後一周,一個引人注意的變化是,金融類產品募集規模再超百億。有分析認為,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託行業的標品業務發展也同樣被看好。

在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看來,受益於資本市場行情看漲,信託行業的轉型預計會比較順利,集合信託產品將由非標產品為主的融資類業務轉向以標準化資產配置和股權投資為主的投資類業務。

記者注意到,已有信託公司的標準化業務形成了包括資產證券化、證券投資和固收+產品等在內的多條賽道,及時地順應了市場大勢和客戶需求。

其中,TOF產品被多家信託公司寄予厚望。TOF,基金中的信託,是一種專門投資信託產品或基金產品的信託產品。此類產品靈活性高,並可以通過底層基金的組合使得母基金具有多種多樣的收益風險特徵曲線,從而匹配不同投資需求。

那麼,和券商、基金等天然具備標品基因機構的一些產品相比,信託公司TOF產品是否有優勢?

某上海地區信託公司資本市場部從業人士於飛(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信託公司發展標品業務困難之處在於公司層面對標準化業務的定位。現階段標品業務有銀行、基金、券商作為競爭者,競爭激烈。

「但信託公司做標品業務,可投研一體,結合自身非標業務在房地產、政信方面的深耕優勢,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的趨勢。」於飛表示。

另一方面,以信託公司的一些權益類TOF產品為例,可以從豐富自身產品線角度出發,實現資產管理到財富管理的轉型。「由於信託公司不存在經紀業務,不考慮交易量,只關注產品收益風險比,使得信託公司成為該領域產品最有潛力的渠道之一。」於飛進一步指出。

人才池構建迫在眉睫

路途雖遠,但似乎不再迷茫。資管新規及其配套細則的出臺,已經為信託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信託公司的業務轉型和創新發展也在積極籌劃中。

可以說,當下的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信託想要更加凸顯中長期資金供給者的角色,是需要在標準化產品領域佔有更多份額的。標準化轉型的另一個優勢則是降低融資成本。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就現階段來看,壓縮融資類業務已經成為信託公司轉型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指標。

有不願具名的信託從業人士告訴記者,2021年對融資類業務規模的壓降也是勢在必行的。這一點,經過2020的洗禮,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銀保監會此前強調,堅持「去通道」目標不變,繼續壓縮信託通道業務,逐步壓縮違法違規的融資類信託業務,鞏固信託業亂象治理成果,引導信託公司加快業務模式變革。「這個決心是明確的和堅定的,壓降通道業務和融資類信託業務,不僅過去要求壓,現在要求壓,今後還會要求壓」。

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家信託公司在資源稟賦、股東實力、業務資源方面各有不同,決心和力度上也存在差異,而創新業務亦非一日之功,如果前些年沒有提前布局的話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長期來看,人才依然是信託公司發展的基石,特別是在「非標轉標」進程加速的當下。如果要想在標準化領域深耕,必須要打造一隻卓越的專業團隊並進行長期的、較為深厚的人才儲備。

那是否意味著非標人才不再「吃香」了?

對於這樣的聲音和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困惑,平安信託總經理助理張中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新出臺的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嚴格限制了非標的規模,也確定了信託為私募的性質,但這並不意味著非標人才不再吃香。

「換個角度來看,新的政策有利於信託公司甄別抗風險能力較高的投資人,讓市場更市場化,企業更規範化,投資者更專業化。」張中朝進一步指出。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相關焦點

  • 信託業形成轉型共識:做高品質的受託人
    來源:金融時報作者:胡萍2020年行至年末:從規模來看,從年初開始,信託業已妥妥地排在銀行業、保險業之後;從發展來看,同樣處於嚴監管、強監管的大環境中,信託業開啟了艱難轉型謀變之路。12月9日結束的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為信託業接下來發展明確了方向——夯實受託人定位根基。
  • 監管「收骨頭」 信託業轉型求新生
    2020年,信託公司似乎在反覆求證這件事情。這個資管領域的「壞孩子」不得不思考如何改變。過去十年,信託公司抓住給房地產行業、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的機遇,給國內高淨值客戶帶來了長達十年享有年化8%至12%穩定回報的理財產品。不過,也正是因為對非標產品的依賴,信託公司被貼上了「只會賣非標」「既不懂財富管理也沒有培養出合格投資者」的標籤。
  • 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轉型發展期信託公司風險防控」線上主題沙龍...
    為助力行業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支持信託公司進一步提高風險應對和防控能力,中國信託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於2020年11月26日以線上方式舉辦「轉型發展期信託公司風險防控」主題沙龍活動。
  • 中國信託業走過40載 畢馬威等發布報告聚焦轉型三個方向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張素)一份歷時9個月打造的報告,基於數據分析和市場調研,探討了信託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及轉型發展路徑,並提出三個方向——依託自身資源稟賦,以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私募投行與專業資管機構為發力點,不斷進行傳統業務升級、新業務拓展和支撐體系優化建設。
  • 回歸受託人定位 打好防範化解信託業風險攻堅戰
    信託業如何回歸受託人定位的內在要求,防範風險,避免盲目擴張,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銀保監會信託部主任賴秀福,他同時也透露了下一步行業的監管方向。  記者:請您談談2020年信託行業具體有哪些轉變?監管做了哪些工作?
  • 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金融開放:信託公司如何作為」主題沙龍活動
    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金融開放:信託公司如何作為」主題沙龍活動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作者:中國信託業協會責任編輯:liang發布日期:2018-07-03 09:54
  • 轉型中的信託業:收益率持續走低 投研短板待補
    原標題:轉型中的信託業:收益率持續走低 投研短板待補   「目前市場上信託收益率普遍在7%上下,對於不少投資人的吸引力降低了。
  • 檔案館揭秘:百年信託業的故事很精彩(含視頻)
    本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國信託業管理的受託資產規模為22.53萬億元。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信託業始終與實體經濟血脈相連,發揮了先行先試的「試驗田」作用,將巨量資金引入實體經濟,支持經濟持續高效增長,起到了重要的「穩定器」和「潤滑劑」作用,為國民財富增長和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基於信託,忠於託付——信託業協會引導行業積極開展投資者教育系列...
    正在舉行的是由中國信託業協會與《中國銀行保險報》聯合舉辦的信託行業知識競賽決賽。2020年以來,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國信託業協會聯合《中國銀行保險報》在全行業開展包含信託知識競賽在內在一系列「信託投資者教育活動」,在監管、行業以及投資者中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 劉向東:非標壓縮和淨值化是信託業轉型重中之重 未來資管行業將大...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伍書哲金融界網站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全球經濟洶湧巨變,不確定性大幅攀升,中國金融行業遭遇了巨大挑戰,同樣也是這一年,銀行理財子公司橫空出世,金融科技賦能如火如荼
  • 英大信託榮獲中國信託業首屆知識競賽團體第三名
    本網訊 12月7日,「中國信託業2020年信託知識競賽」決賽在北京舉行,由三名90後青年才俊組成的英大信託代表隊奪得團體第三名的優異成績,3人均獲得「優秀個人獎」榮譽稱號。  「中國信託業2020年信託知識競賽」是我國信託行業首次舉辦的全行業性知識競賽,全行業68家信託公司全部組隊參賽,英大信託3名青年員工組成的代表隊從204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奪得6個寶貴的決賽名額之一。
  • 信託業完成萬億壓降目標前景不樂觀
    在繼續加強監管的背景下,信託業的總體收縮趨勢不會改變。「降低壓力的信託融資業務是監管機構在去年年底就提出的一項要求。但是,一些信託公司在今年上半年仍繼續快速發展,結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下半年完成任務。」 中國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在12月8日日本在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上強調,信託業必須消除監管的博弈心態。
  • 轉型中的信託如何監管與處置並舉 央行首開「信託專題」分析風險與...
    (原標題:21金融研究丨轉型中的信託如何監管與處置並舉 央行首開「信託專題」分析風險與發展)
  • 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搭建我國信託金融理論體系」主題沙龍活動
    工作通訊第24期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  「搭建我國信託金融理論體系」主題沙龍活動  由中國信託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主辦,百瑞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百瑞信託)承辦的「搭建我國信託金融理論體系」主題沙龍活動於2016年9月22日在鄭州舉辦。
  • 信託業管理規模下降至20.86萬億元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12月3日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信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比上年末減少7432.29億元。此後,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11個季度下降。其中,備受業界關注的融資信託餘額為5.95萬億元,較第二季度減少4966.43億元。這是今年以來首次按月下降。
  • 銀保監會嚴厲「批評」信託業:鑽空子、熱衷投機、不夠...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會上圍繞受託人文化,就當前信託業存在突出問題,以及下一步信託業應如何規範發展,建設受託人文化進行深入詳細的闡述。值得注意的是,監管部門措辭嚴厲地指出當前信託業在受託人文化方面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意識不牢、守正不足、忠實不夠、專業不強等四方面。黃洪強調,信託業要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
  • 信託業:競爭優勢藏在哪裡
    我國信託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在企業改組、資產評估、收購包裝、產權交易、資產託管等方面開拓業務,一些信託公司已設立了投資銀行部,在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並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對企業分析和評價能力、精通重組程序及相關法律的技術人才隊伍。二是資金優勢。
  • 從CSP變身DSP 運營商數位化轉型怎樣實現
    從CSP變身DSP 運營商數位化轉型怎樣實現  打造敏捷、智能、開放的ElasticNet(彈性網絡)  從CSP管道提供商向DSP娛樂提供商的轉型  作為知名ICT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中興通訊致力於成為5G創新的引領者、數位化轉型的使能者,因此其深刻理解運營商所面臨的網絡技術挑戰,並能夠全面把握用戶的業務體驗,引領網絡技術潮流。
  • 中信信託再遇違約 信託業兌付壓力大增
    這份臨時信披報告顯示,中信信託在2017年5月4日發起設立的「中信長天2號北京黃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下簡稱「長天2號」),向北京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黃金」)發放5.45億元信託貸款。原定2018年5月4日還本付息,但到期後,本金和1000萬元的利息均未兌付,已構成實質違約。時代周報記者此問題向中信信託發去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 中信再登頂 信託業頭部陣營分化
    對於龍頭公司業績變化,1月18日,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這既和嚴監管有關,又與公司的轉型成效有著直接聯繫。」從2019年成績單可窺見,信託業整體盈利降幅已有縮小,在不同股東背景下成長的信託公司探尋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