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體發展的難題與思考

2020-09-06 工信智媒

數位化企業

以下文章來源於說東道西 ,作者宋華振

說東道西

雜談,可以談論古往今來,也是交流生活感悟,亦或經驗分享,專業精深,藝術人文,體育人生,讀書思考


導 讀 ( 文/ 說東道西 宋華振老師 )


最近1-2兩年裡,關於工業軟體的討論越來越多,最近也和一些業界的朋友交流過這個話題,想談談一些觀點,請留言拍磚。


1.工業軟體首要是人才問題


其實,工業軟體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才問題,大家認為我們每年培養那麼多本科、碩士與博士生,難道沒有人才嗎?當然是有的,但是,對於工業軟體的特殊需求來說,可能就非常稀少了。


① 複合型人才稀缺

首先,工業領域對於大學生的吸引遠不及阿里、字節跳動這些純軟體企業,或聚焦於消費類、商用軟體的企業,那麼,也即,軟體人才本身流向工業領域的就是比較少的,這個比例沒有看到具體的數據統計,但是,從很多大學老師的反饋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流向了非工業、製造現場的企業了。



其次,大學培養的軟體基本上都是計算機工程、軟體工程這種培養的,缺乏工業基礎,而工業軟體一定是一個跨學科,包括數學、機械、電氣傳動與控制、工藝的融合的應用方向,而我們可能懂軟體又不懂工藝,懂工藝的完全不懂軟體,懂電氣的不懂工藝,總歸,你想找一個具有融合背景的人還比較難,但是,偏偏需要這樣的人—因為,至少這個系統架構師,它必須是對各個領域的問題具有全局規劃能力,而這樣的系統架構師又不是能夠短期培養的,沒有十年以上+天賦,並且經歷過大型項目磨鍊的人是難以駕馭複雜的工業軟體開發的。


再者,憑什麼到你工業企業,製造業領域本身就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有品牌的企業,而且,這項工作還要坐冷板凳很多年,今天社會如此浮躁,你怎麼讓這些人才忍受這種煎熬度過漫長的「坐禪」一樣的歲月?


② 缺乏軟體工程訓練

有知識不代表有文化,上周晚上和一個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就算你有計算機軟體開發的知識、專業訓練,但是,你還得經過嚴格的軟體工程訓練的人才,即使是企業裡也很少能夠做到這樣好的訓練的工程師,在軟體架構、軟體模塊化開發、代碼規範、工作規範、流程控制、軟體質量、進度控制方面的綜合性人才,團隊合作型人才也是欠缺的。


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得要能夠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這個是長期工程,但是,我們做什麼事情又都是眼前更重要,很少有人願意這樣去思考問題,無論是政策制定方、還是項目執行方(拿課題、拿項目的思路一直在延續),都是這樣。



思考的問題:

--如何讓人才工程配合這個長期的政策?

--如何發揮大學學生的激情與活力?

--學生為何都向著阿里、騰訊、字節挑動找工作了?

--究竟怎麼才能培養更好的工程師?


2.對工業軟體的認知問題


昨天在一個群裡談到某中國企業製造空調後,導致了國外空調價格下降,我們節省了外匯,也說明國外企業多麼的暴利,這個思維特別常見,但是,又特別老套,而這種認知就是我們軟體為何做不好的文化背景原因,曾經在某跨國公司供應鏈部門的Peter對此表示了異議,特別反對「低價」,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要低價?難道我們的人工就應該低廉嗎?我們的員工就應該過樸素的日子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有幾點大家忽略了:


① 我們的便宜是怎麼便宜的?

其實,由於沒有真正做過自主的核心技術研發,或者這方面的很多投入由國家不計成本的投入情況下(研究所類的企業在成本核算方面可能就沒有考慮這些問題),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燒錢的環節在「測試驗證」,因為如果你是模仿,那麼,這個機械的傳動機構、控制模型已經是被「驗證過的」,那麼這個環節你是節省了成本的,如果你真的是自己原創的,這個成本根本省不掉。


② 高品質產品價格可能我們並不低

其實,如果我們自己去真正原創性的研發某項技術或者生產出跟國外同等品質的產品,其實,成本未必是低的,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做同樣品質的汽車,其實豐田就會比其它企業更低的成本,大部分行業都是這樣的,很多人都認為國產的成本低,那是因為,大部分人缺乏對產品品質的認知能力,基本的科技素養實際上是缺乏的。做自動化有個好處,就是讓我們知道了每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產品差別在哪裡,這種差別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其實,99%的良品率和91%的良品率,對於不同的企業來說就是利潤不止這1個點的區別,對應的就是成本。



因為,我們很少生產在全球市場質量最頂級的產品,都是二三線產品,因此,很多人其實對於更高端產品所需投入的在研發、管理、工藝等方面投入的概念,那個往往不是一個數量級。

③ 真正的研發是非常燒錢的

一定要明白,真正的研發是非常燒錢的,很多人都認為研發就是工程師投入,做軟體,這玩意有啥燒錢的?記得以前想要做一個開放的自動化平臺,後來被PLCopen嚴老師說「你做好每年1個億的投入打算吧!」,後來與一個國內公司的研發經理分析過這個問題,發現的確是,因為一個系統架構師大概年薪需要300萬,配的工程師就得100萬級10個,20萬級的100個這樣的團隊,這樣幹5年才能幹個初級產品出來,仔細一算,的確每年需要1個億的投入,還不見到錢。


就像很多人認為藥為什麼那麼貴?你買的藥很多都是仿製藥,很少有原創藥,那些動輒投入10億美元的藥企,你以為都是廣告宣傳吹牛用的吧?如果你真的是在藥企,你可能就不這麼想了,很多人都認為藥的成本就是那麼點化學成分,幹嘛賣那麼貴?你如果這麼想,恕我直言,可能你完全是個門外漢。從2018年歐盟對全球各個產業的研發投入的調查數據顯示,醫療健康產業的投入排在第二,但是,在2018年以前的許多年裡,這個產業一直排在第一,只是2018年後,被ICT產品的研發投入所領先而已。


2018年全球研發投入排行-按照行業劃分

(EU R&D Survey)


關於藥物的定價,這裡牽扯到倫理問題,企業的確研發投入大要賺錢,但是,藥物可能會與其它產品略有不同,這裡就不做細節討論,畢竟,希望藥物救命是首要的。

如果晶片真的研發成本很多,生產成本就是沙子的成本,那麼,我們今天怎麼會有晶片這樣的卡脖子問題?像很多人想的,無非就是拉單晶、切片、光刻等流程,啥玩意就這麼貴?一個工廠投入數百億,不是忽悠我的吧?騙我不懂,賣死貴。記得02年初在接觸半導體行業的時候,只是外圍,我發現他們需要的氣體輸送管道得用內部電拋光的不鏽鋼管,每米500元,PPB級的超高純氣體每立方英尺就是好幾百,我就知道這個是把錢不當錢的地方。

就像很多人認為服裝也是暴利的,因為一個服裝的面料加工成本都是只有很低的費用,連1折都沒有,但是,你以為服裝行業就很好做?其實,爆款是非常罕見的,但是,20款服裝的成本都要攤到這1-2款爆款的,也未必就利潤很高,你看看國內外做服裝的企業的上市公司年報中的利潤就好了。

人們習慣拿「BOM成本」當做定價的基準,如果你要這麼算,工業裡大部分都是暴利,但是,你看,誰過得好了?把上市公司的利潤拉出來看看,他們已經算是行業裡優秀的公司了,你看他們的利潤有多少?難怪大家都買房、炒股也不願意投入到實業,我有時候看到有些公司的年報利潤5%都不到,我想這玩意買理財產品大家也比這個強吧?啥也不幹,就拿到比辛辛苦苦賺的那點薄利更多,何必折騰製造業呢?

但是,為什麼我們製造業不賺錢呢?

因為,我們沒有技術含量,只能拼價格,你還說你把人家價格打下來了,你很得意,你沒看人家都幹嘛去了?日本那些做家電都跑去你的上遊卡你的脖子去了。


圖-2018年全球研發投入企業排行

(EU R&D Survey)


在2018年的全球企業研發投入中,我們在Top 50的企業裡中國本土只看到華為—當然,它排在Top 5這個位置,這是非常大的投入,比肩全球頂級企業,傲視群雄。

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得上遊築壩,在產業鏈條裡,我們的大企業都是終端生產的,就是鏈條裡附加值最低的環節,把人家擠掉了,就得意洋洋,卻沒有注意人家的戰略在上遊,收費站收費模式,是最為長遠的盈利模式。


3.誰來主導的問題


生態中的角色:生態,也是最近大家都提及的問題,這是一個「Who」的問題,即,多方協作中的角色問題,那麼我們的文化中有一些難以響應它的問題:


① 誰都想當老大

合作是很難的,就像有些大型的終端企業為什麼會向機器、自動化方向延伸?名義是打造自己的生態,但是,實際上,是侵入了上下遊的環節中,形成了競爭,這種所謂的產業鏈整合實際上是一種「憑什麼讓你賺這個錢」的思維下導致的,或者看別人賺錢眼紅,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很難形成有效的產業分工,構成生態系統,贏家通吃,所以力爭第一,誰也不想落後,每個人都去申請項目,然後都是同質化的競爭,形成了很大的浪費,並未真正形成產業協同效應。


自己高築壁壘,形成一個個新的信息孤島,或者軟體之間無法形成連接的能力,這種佔山為王、軍閥割據的思想如果沒有消除,那麼最後形成的就是一個個的孤島。

② 誰來主導?

讓企業來主導,企業有私利,讓大學和研究機構主導,他們缺乏產業實踐,政府來主導,難免出現權力尋租,給高校或研究機構又幹不了產業化的市場,給企業又有私利不願意開放,如何為生態設計最為驅動力的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但是,我們都特別重視這種硬性的技術,而不重視「軟」的諮詢,有時候,覺得諮詢企業給了個Proposal就收取高額費用是太誇張了,對軟體都不認為它之前的人,怎麼可能認為你的諮詢值錢呢?

術業有專攻,一定要相信管理諮詢的力量,不要總是懷疑別人賺你錢,做人做事還是要大氣,任正非花費數億美元打造IPD,這種大手筆的人可能在產業裡是稀少的,大部分人都會質疑,而不是配合,總是像防賊一樣防著別人的文化中,你讓這種生態合作能夠良好開展,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所謂的商業模式—就是讓「利益相關方」都獲利的方式,任何試圖讓別人不賺錢的模式,都是不能長久,難以為繼的,任何想貪圖利益,而不願意給夥伴的方式,都是會分崩離析的—如何設計合作架構,可能比匆忙搭建一個「聯盟」更重要,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啊!

思考的問題

--如何讓各方達成共識,建立有效的生態合作規範?

--是否應該有良好的諮詢組織加入,管理學院加入整個項目?

--應該如何為各方利益設計法律保障?


4.技術標準與規範問題


① 規範與標準是生態的核心

技術標準與規範,在工業軟體領域裡,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號稱要構建「生態系統」,工業系統的生態建設必然是圍繞「標準與規範」進行的,這個不能是個純粹的行政、利益、控股關係就可以構建的生態系統,這也是工業系統的特殊性吧!


就像反覆強調的OPC UA over TSN,其角色就在於從網絡、通信、行規這個執行層面上進行統一規範,否則任何試圖建立的連接的想法不可執行,就是推動不下去的問題,就像在CAD/CAE領域,歐洲所構建的Modelica技術體系與模型標準,基於FMU/FMI,讓不同家的建模仿真軟體可以實現協同仿真,例如機械、電氣控制與傳動、安全、工藝類軟體可以協同起來為機器與產線進行整體的聯合仿真。


基於FMI接口的多軟體協同仿真

② 如果沒有規範與標準,那麼對於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系統,我們不會消除孤島,而是構建更多的孤島。因為,在不同的平臺、工具上開發的系統,如果沒有統一的規範,那麼還是回到過去,我們要去為不同的系統連接採購額外的硬體、轉換設備、軟體驅動,今天搞這麼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能互聯嗎?


5.基礎研發中的投入問題


之前有一個星期,久未謀面的某位G同學來到公司,聊了「原創性」設計,即,真正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發,它一定是燒錢的,就像華為這樣的公司研發費用為何這麼高?因為,道理特別簡單,就是「他們真的在做自主研發」,反過來,很多不怎麼燒錢的公司就號稱掌握核心技術,這通常不能被試做研發,因為,他們基本上可能就是對先進企業的「模仿」,而華為是不同的,他們已經走在了「荒原」上,沒有路可以模仿的,就會一定要自己去「探索」各種路徑的可能性,在每個技術方向進行儲備,避免把未來市場方向風險放在一個籃子裡,因此,在各種技術方向華為都會儲備技術,包括在基礎研究方面。



因此,任何自主性,特別強調,這正的自主性研發一定是燒錢的,在項目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燒錢的效率比較低的時候,更是投入巨大,根本就不像很多人理解的,軟體就是光碟的成本,如果很多人對軟體的投入沒有理解的話,或者政策制定者、企業決策者對這個難度沒有認知的話,就會很難真正有效的規劃和制定戰略。


  • 誰應該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中?
  • 誰來主導?
  • 怎麼才能設計讓大家都獲益的模式?
  • 標準與規範應該怎麼定義?
  • 新形勢下與國際合作應該如何開展?
  • 如何保障人才的培養匹配產業發展?


其實,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急於去建設產業園、出政策、給補貼這些都不是最急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規劃長久,其實,我們還是浪費精力。

不能用造成問題的思維解決問題—我們不能陷入這個怪圈。

相關焦點

  • 中國工業軟體公司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瓶頸
    可以這麼說,我國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工業軟體,而工業軟體企業的發展瓶頸也會成為下遊工業企業極大的掣肘因素。比如中國核電技術已經是世界一流,國產「華龍一號」核電系統已經整體推向世界。國產工業軟體原本起步不晚,20世紀90年代中期甚至佔有國內市場25%的份額,可是,現今急劇萎縮到5%左右,技術和規模都沒有優勢。甚至有人認為,工業軟體是中國企業30年唯一沒有多少進步的工業細分領域。   根據賽迪顧問與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聯盟近年的研究數據,中國工業軟體公司普遍的營收規模集中在1億--100億元這個區間內。
  • 一家中國CAD企業對國產工業軟體行業的思考與進取
    作為中國工業軟體的領軍企業之一,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望軟體)不得不提高警覺,畢竟強大如中興通訊——中國通信領域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危機也會在毫無準備之時突然到來。而這,與當前我國工業軟體現狀也有著本質的相似:在中國工業軟體市場上,80%的設計軟體、50%的製造軟體等核心工業軟體均為國外品牌所佔領,中國企業屈指可數。中望軟體,正是那"屈指可數"中的一員。據了解,其是國際領先的CAD/CAM軟體與服務提供商,國內唯一同時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二維中望CAD、高端三維CAD/CAM軟體中望3D的國際化軟體企業。
  • 工業軟體頻遭禁用,浩辰CAD堅持自主創新助力國產軟體發展
    數位技術,尤其是數位化設計已經成為推動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要素。長期以往,工業軟體一直被外企所佔據,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作為解放中國工業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工業軟體,尤其是以CAD軟體為代表的工業設計軟體已成為制約中國智造2025發展的重中之重。
  • 我國工業軟體發展面臨三重機遇與三大挑戰
    近年來,全球工業軟體取得長足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工業軟體市場規模已突破4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在全球大趨勢下,我國工業軟體發展也突飛猛進,2015年至2019年,國內市場規模已經從不到千億猛增至1720億元,年均增長在15%以上。據預測,2020年我國工業產品收入還將突破2000億元,未來市場成長空間在5倍以上。
  • 從全球視野破解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之道
    本文得到李培根院士的指導,也訪談了多家工業軟體企業的負責人,在此一併鳴謝!近來,在「貿易戰」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國產工業軟體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一些反思我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滯後的文章引起熱議,各方面也在呼籲加大投入,支持國產工業軟體產業的發展。
  • 2020-2026年中國工業軟體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2026年中國工業軟體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依據國家權威機構及工業軟體相關協會等渠道的權威資料數據,結合工業軟體行業發展所處的環境,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等多個角度對工業軟體行業進行調研分析。
  • 國產工業軟體如何不掉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工業網際網路」的熱度再次飆升,與之相關的工業軟體也引發了人們更多的討論。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帶來了《關於支持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加速工業體系升級的建議》這份提案。對於工業軟體,他提到「集中優勢資源,專注工業軟體及工業APP的研發,並建立開源的生態系統。」
  • 2021年中國工業軟體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2021年中國工業軟體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主要研究分析了工業軟體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工業軟體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報告首先介紹了工業軟體行業的相關知識及國內外發展環境,並對工業軟體行業運行數據進行了剖析,同時對工業軟體產業鏈進行了梳理,進而詳細分析了工業軟體市場競爭格局及工業軟體行業標杆企業,最後對工業軟體行業發展前景作出預測,給出針對工業軟體行業發展的獨家建議和策略。
  • 我國工業領域軟體發展與科學研究到底怎麼了?
    一、工業軟體首要是人才問題其實,工業軟體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才問題①複合型人才稀缺首先,工業領域對於大學生的吸引遠不及阿里、字節跳動這些純軟體企業,或聚焦於消費類、商用軟體的企業,那麼,也即,軟體人才本身流向工業領域的就是比較少的,這個比例沒有看到具體的數據統計,但是,從很多大學老師的反饋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流向了非工業、製造現場的企業了。
  • 高捷資本:關於中國工業企業升級的投資思考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經過四十年大躍進式的發展,中國的工業企業已經達到非常大的體量,過往那種粗放式發展規模經濟的做法,已完成歷史使命(具體體現在現在的供給側改革來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將產能消化向外移)。
  • 工業軟體深度報告:軟體為體,工業鑄魂
    我們在本篇報告中從各條工業軟體賽道入手, 解構行業背景、剖析中外差距、展望發展趨勢、揭示投資機會,相信中國的本土 廠商能夠奮起直追,發展出可用、好用的國產工業軟體,在工業 4.0 階段來臨之 際,以「中國軟實力」支持中國工業邁入智能製造時代。
  • 國內工業軟體數量超30萬 省級地區發展趨勢良好
    同時還將大力發展超高清視頻、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著力推動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等傳統產業的加速轉型升級。  國外工業軟體耕耘近60年  雖然近幾年國內工業軟體市場發展如火如荼,不過以歐美為代表的全球第一梯隊的工業軟體企業,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摸索工業軟體的研發和使用。
  • 工業軟體行業深度報告:國產工業軟體的機遇和挑戰
    工業軟體與消費級軟體 發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消費級軟體是 IT 產業發展內生的產物,往往是軟體 出現挖掘並引導需求,例如微軟、淘寶、滴滴等;而工業軟體源自於企業提質增效降本的真實需求,是長期工業化過程中知識與工藝的結晶,其本質是將工業技 術軟體化,軟體只是其外在載體,工業才是其內核。
  • 科研工具聊聊工業設計軟體
    工業設計發展到今天,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理應比較成熟。而事實並非如此,工業在國外已發展成比較成熟的體系,在國內卻是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體制。沒有一個較為確定的運營模式,以至於學習工業設計的同學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從軟體方面出發,為廣大工業設計專業同學解惑。
  • 中國工業軟體如何破局
    工業軟體對中國工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支撐作用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工業軟體對中國工業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趙敏:工業軟體是用於能源、採礦、原材料、製造業等工業領域和工業過程的軟體。工業軟體的內涵非常豐富,傳統的「製造業信息化軟體」僅僅是其子集。
  • 工業軟體為什麼被卡脖子了?
    所以,國外工業軟體發展快,也就是必然的了:因為技術的市場大。 生產製造環節的情況也差不多。工業企業走向高端的時候,新產品多了、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高了、就需要通過軟體來加工製造。計算機有很多優點,如運算速度快、計算精度高、出錯的比例低、可以持續長時間運行、可以進行複雜問題優化。這些都能讓工業軟體的價值體現出來。
  • 廣州中望軟體公司副總經理字應坤:產教融合,工業軟體新徵程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工業軟體的發展水平與中國工業在全世界的地位卻極不相稱。以研發設計類(CAD)軟體為例,目前,我國80%的研發設計軟體被國外品牌佔領,在高端三維CAD/CAM設計軟體以及仿真分析(CAE)市場,國產工業軟體僅佔全球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的6%,歐美品牌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90%,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在當前極為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中國工業軟體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 國產三維CAD軟體發力 中國工業設計如何破局
    近日,全球知名CAD/CAM軟體商--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啟動中國工業設計新引擎」的三維CAD新版發布會,正式推出三維CAD軟體中望3D的最新版本中望3D2011。本次會議在CAD業界乃至於整個工業設計領域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引發了業界對於中國工業設計發展未來的思考與討論。
  • 如何定義和分類中國的工業軟體
    甚至,在新工業革命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包含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高新工業」,也已經登堂入室,成為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還沒有在官方文件看到這個新劃分。至於集中不同範疇工業要素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則可以暫不討論,讓工業本身的發展、進化與創新,去給出最終結果。在上述工業範疇劃分中,重工業中包含了:⑴採掘(伐)工業;⑵原材料工業;⑶加工工業。
  • 工業設計軟體選擇
    例如,ZBrush是一款令人驚嘆的3D軟體,但推薦用於諸如電影或視頻遊戲的應用程式,包括人類,怪物,生物等等。它不會是工業設計師學習的頂級軟體。3D軟體的巨大優勢是它們可以為您的設計帶來驚人的渲染效果。你一定會得到很多漂亮的圖片,細節和展示你的產品的多個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