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字應坤的署名文章。
工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在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過程中,以CAD/CAM,CAE,MES,EDA等為代表工業軟體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工業軟體的發展水平與中國工業在全世界的地位卻極不相稱。以研發設計類(CAD)軟體為例,目前,我國80%的研發設計軟體被國外品牌佔領,在高端三維CAD/CAM設計軟體以及仿真分析(CAE)市場,國產工業軟體僅佔全球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的6%,歐美品牌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90%,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
在當前極為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中國工業軟體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MATLAB中國高校禁用事件」給中國工業軟體敲響了警鐘,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工業軟體體系刻不容緩。然而,工業軟體的突破卻面臨基礎軟體中技術難度最高、技術積累周期最長的客觀困難,工業軟體人才極大匱乏成為首要難題。首先工業軟體作為一個多種學科集合的工程,對相關人才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有較強的數學或工程功底,還要有較強的計算機軟體開發能力;其次,長期以來我國工業軟體的基礎薄弱,加之工業軟體的技術難度大、突破周期長,致使工業軟體行業的人才流失嚴重。在目前國內重點院校中,仍然在開展工業軟體底層技術研發的屈指可數,大量優秀的計算機、數學、工程領域的高級人才流向電商、遊戲等行業,少數仍然從事工業軟體研發的人才也大多就職於歐美工業軟體公司在中國的研發部門。
今年6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聚焦國家軟體產業發展重點,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軟體人才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形成一批具有示範性的高質量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目標,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和十項重點任務。《指南》對長期從事國產工業軟體研發和服務的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望軟體」)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我們認為它將對中國工業軟體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和中國工業軟體全球競爭力的提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有望改變中國工業軟體應用過度依賴歐美軟體產品的格局。
從《指南》中可以看出,促進產業發展是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終極目標,而工業軟體生態體系的建設也是人才培養、課程開發和產業化應用三者和諧發展所必備的生態環境。結合中望軟體在工業軟體領域20餘年的持續研發經驗,我們對《指南》落地實施有如下一些體會:
首先,加大國產工業軟體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工業軟體作為一種工具軟體,其核心價值在於應用,它既是軟體開發人員的研發創造,更是工程師的應用實踐。唯有工具與人相結合,越用越好用,越用越喜歡,用得越多、用得越久,對工具的要求會更具體、更明確,才會對工業軟體的迭代產生反哺,有效推動軟體的持續完善,形成良性互動。過去國產工業軟體規模不大、市場佔有率不高背後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使用群體不大(客觀原因是盜版橫行),用於工程技術、產品研發全過程的不多。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向社會各界、各行各業大量輸送能夠熟練使用國產工業軟體的人才。我們要借著《指南》的落地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各專業的課程結構體系,使學生武裝國產工業軟體的使用技能,向社會大量輸送具有國產工業軟體使用技能的工程師隊伍。
其次,在特色化軟體示範學院建設當中應當堅持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產學研用一體化。中望軟體作為國產工業軟體的領軍企業,有意願、有能力深入參與工業軟體特色化示範軟體學院建設,服務大型工業軟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表現在工業軟體開發應用的實踐課程設計,校企共建共享研發中心、實訓基地和創新平臺,特色教程編制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及評價機制研究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探討。
第三,對接國家教學體系,大力開展技能競賽。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建設國產工業軟體的研發體系,並為工業軟體的研究、推廣與應用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同時,以國產工業軟體應用、研發為背景,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系統化的競賽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使用、研究國產軟體的氛圍,提高社會各界對國產軟體的關注度,促進國產工業化軟體的迅速普及。
最後,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優勢,營造國產工業軟體應用氛圍。從發達國家工業軟體的發展歷程來看,工業軟體的應用與推廣需要國家政策引導。一方面,我們建議由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制訂有關政策,推動國產工業軟體進校園,讓國產工業軟體的應用作為人才培養標準,培養國產工業軟體使用習慣和用戶基礎;另外一方面要強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保護智慧財產權本質上是保護國產軟體研發、使用多方的利益。一是對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的高度認可與尊重,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二是促進各類人員的專利、版權等意識的培養;三是激發國民的創造和創新願望;四是強化各類人才對中國製造的責任感及使命感,為國產軟體的振興和發展奠定基礎,更好地服務於中國製造由合格製造向精品製造、智能製造轉變,為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戰略保障。
工業軟體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佔據舉足輕重的作用,國產工業軟體任重道遠,需要全產業鏈的共同投入,共建共享。大國間科技競爭的本質是智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指南》從人才培養著手,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我們期盼政策落地紮實有效,國內能夠湧現出一批高水平的工業軟體應用和研發人才,唯有這樣,中國工業軟體才能立足於智能製造時代。
相關連結:
1.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王建民:肩負使命,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陳兵:校企協同創新,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靈魂
3.哈爾濱工程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馮光升:立足國家戰略,探索軟體學院特色化辦學新模式
4.北京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院長薛靜鋒:軟體鑄魂新時代,特色引領育英才
5.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房方:構建「三協同」模式,培養電力特色軟體人才
6.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7.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打造軟體領域的國之重器,培養軟體領域的傑出人才
8.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李國徽:把握軟體定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高端軟體人才培養體系
9.福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謝學科:多措並舉構建軟體人才培養新機制
10.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金曉虎:產學融合搭建校企互動橋梁
11.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產業鏈、教育鏈與人才鏈
12.聯想集團副總裁戴京彤:以產融結合為抓手,大力推動軟體產業高質量人才培育
13.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周恆:探索「優勢共建、強強互補」 軟體學院運行新模式
14.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陸建峰: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特色化軟體人才
15.復旦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韓偉力: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 助力打造上海全球科創中心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胡春明:實現三個轉變 打造軟體人才培養2.0
17.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周世傑:推進產學研用系統性布局 服務地方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18.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明文龍:積極探索 勇於創新,不斷開創軟體人才培養工作新局面
19.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汲佩德:產教融合 精準發力,共譜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雙贏新篇章
20.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胡志剛:產教深度融合軟體人才培育 推動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21.山東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崔立真:不忘「教育創新」初心 牢記「軟體強國」使命
22.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王凱:以「蓉貝」計劃為抓手 著力打造中國軟體名城人才基地
23.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陳銘松:服務數字經濟與國家戰略 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