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特色化軟體產業人才培養,是實現中國軟體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日前,教育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了《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了聚焦基礎軟體、大型工業軟體等關鍵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紮根系統軟體領域,建設符合時代特徵的教學體系,持續開展高影響力科學研究,學院建設形成鮮明特色。
直面「卡脖子」問題
中國「卡脖子」問題有其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計算機系統都是自主設計開發,但與國外差距很大。改革開放後,鑑於當時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國家自然把發展重心放到見效快的應用領域。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除了高性能計算等少量領域外,對計算機系統底層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基本停滯。進入新世紀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上了新臺階,晶片和作業系統的研發重新得到重視。但由於起點較低,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追蹤國際先進技術。但是只跟蹤技術就很難建立自己的生態,在成熟的產業鏈中建立新的生態非常困難,而生態的建立離不開創新。新應用的崛起是發展新技術構建新產業鏈的最佳時機,例如PC產業鏈、智慧型手機產業鏈等。新技術的出現需要以創新研究為基礎。目前我國在基礎軟體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數量的工程師隊伍,但是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特別缺乏從事基礎研究和構建新生態的力量。此外,發達國家不斷推出新的技術和平臺,吸引了大量人員在這些新技術和新平臺上從事應用開發。一方面當我們對這些技術和平臺產生粘性,對方就可以在科技絞殺戰中對我們實施卡脖子。另一個方面,這分散了我們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注意力。
聚焦系統軟體特色方向
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在2011年對學科方向進行了重新規劃,將系統軟體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並且整體上引進了陳海波團體加盟。至此,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在系統軟體領域步入了快車道,在該領域分別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和2019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研究成果在騰訊微信、螞蟻金服、華為雲與伺服器等眾多平臺得到應用。2019年獲批籌建「領域作業系統」教育部工程中心。
2015年起,學院每年都在作業系統頂級國際會議SOSP(單數年度召開)和OSDI(雙數年度召開)發表論文,是唯一能夠在這兩個作業系統最頂級會議上連續發表論文的亞洲大學。近五年,根據csranking的統計,上海交通大學在作業系統領域的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陳海波教授和陳榕副教授進入了計算機系統名人堂(SystemResearch: Hall of Fame),該名人堂目前只有這兩位來自國內高校的學者。陳海波教授於2017年首次將SOSP引入中國召開並成為SOSP歷史上擔任大會主席的首位中國學者,這也是享有作業系統屆奧斯卡美譽的SOSP盛會第一次來到亞洲,不僅體現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的認可,也加快了上海交通大學乃至中國學者走向世界的步伐。
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利文浩獨自研發了「移動平臺安全作業系統T6」並據此獲得挑戰杯特等獎和網際網路+大賽銀獎。他以T6系統創立了「瓶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於2019年上榜「福布斯30 Under 30」。學院還有兩位學生魏星達和張雲昊在大學四年級時,以第一作者分別在SOSP2015和SOSP2017上發表論文。ACM作業系統專委會(SIGOPS)主任曾經說,博士生在這個會議上發表論文都很困難,本科生在該會議上發表論文聞所未聞。
構築與時俱進教學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之所以能在作業系統領域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與2011年實施的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分不開。進入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技術迅猛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何將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帶入網際網路時代,是我們這一輪改革的重心。
回顧過去,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知識體系的發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由於計算機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均未成熟,教學內容不得不面面俱到,呈現出「百科全書」式的特點。由於沒有主流的系統,因而學生實踐匱乏,課程體系偏重理論和概念。
第二階段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紀末期。單機為主的技術逐漸成熟,計算機教學方面有了主流的理論和平臺。該階段的理論教學深入,實踐內容豐富,主流課程的實驗呈現出難度大、強度高的特點。這兩個階段均處於上個世紀,屬於典型的單機時代的知識體系。
第三階段則是興起於本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體系。在網際網路時代,計算機類本科專業所涉及的系統規模顯著擴大。這意味著有更多的知識需要講授。但是大學四年的時間是有限的,原有的計算機本科專業知識體系已被單機系統撐滿,唯有課程重構濃縮單機系統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面向網際網路。
軟體學院通過課程融合實現了網際網路時代計算機系統能力的培養。學院將傳統的繁多的計算機系統類課程融合為三門計算機系統課程,分別從系統使用者和系統設計者的角度,完整全面講述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理論、方法、技術和系統。新課程凝練了傳統教學內容,增添新的知識更加貼近技術的新發展。
這套新的課程體系既有別於傳統的計算機系的以單機系統為主線的課程體系,也有別於一般軟體學院以應用為主線的培養體系。新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他們能夠在研究生的學習階段為上海交通大學作業系統領域的研究貢獻力量。優秀學生博士畢業後補充到了教師隊伍中,使得教學科研力量進一步加強。
提高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科研工作是學院發展的重點之一,特別是2011年明確了學科方向之後。學院重視做有影響力的工作,科研成果的影響力最終決定學科的地位。影響力分為學術影響力和技術影響力。學術影響力指的是基礎理論,技術影響力是指發明了被廣泛應用的技術。
學術影響力首先體現在論文發表,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以國際頂尖大學計算機學科為標杆,明確了必須面向高水平國際會議而不是SCI期刊發表論文。追求技術影響力就必須和產業結合,深刻理解產業的需求,探索創新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遠離產業、閉門造車、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國內的一部分信息企業步入了國際級企業的行列。這些企業急需與高校合作探索新技術新方法。軟體學院並沒有拘泥形式,一味強調國家級項目,而是及時地與這些企業開展合作,創造性地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為了進一步深化與大型龍頭企業的合作,軟體學院還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校企人才交流模式。軟體學院的學術帶頭人陳海波教授以掛職的形式,加盟華為公司。目前他擔任了華為公司作業系統首席科學家、作業系統內核實驗室主任。這種新形式既有利於學校的科研成果在企業落地,助力企業突破技術難關;同時也有利於學校掌握業界動態,引導教師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
下一步,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將按照《指南》精神,繼續以育人為本、突出特色為出發點,直面卡脖子技術需求,聚焦基礎軟體等特色方向,建立與時俱進的融通式教學體系,開展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工作,突破作業系統關鍵技術,積極探索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的新途徑。
相關連結:
1.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王建民:肩負使命,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陳兵:校企協同創新,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靈魂
3.哈爾濱工程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馮光升:立足國家戰略,探索軟體學院特色化辦學新模式
4.北京理工大學軟體學院院長薛靜鋒:軟體鑄魂新時代,特色引領育英才
5.華北電力大學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房方:構建「三協同」模式,培養電力特色軟體人才
6.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7.哈爾濱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王忠傑:打造軟體領域的國之重器,培養軟體領域的傑出人才
8.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李國徽:把握軟體定義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高端軟體人才培養體系
9.福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謝學科:多措並舉構建軟體人才培養新機制
10.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金曉虎:產學融合搭建校企互動橋梁
11.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產業鏈、教育鏈與人才鏈
12.聯想集團副總裁戴京彤:以產融結合為抓手,大力推動軟體產業高質量人才培育
13.浪潮(全球)數字科技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周恆:探索「優勢共建、強強互補」 軟體學院運行新模式
14.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陸建峰: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特色化軟體人才
15.復旦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韓偉力: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 助力打造上海全球科創中心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胡春明:實現三個轉變 打造軟體人才培養2.0
17.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周世傑:推進產學研用系統性布局 服務地方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18.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明文龍:積極探索 勇於創新,不斷開創軟體人才培養工作新局面
19.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汲佩德:產教融合 精準發力,共譜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雙贏新篇章
20.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胡志剛:產教深度融合軟體人才培育 推動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21.山東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崔立真:不忘「教育創新」初心 牢記「軟體強國」使命
22.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王凱:以「蓉貝」計劃為抓手 著力打造中國軟體名城人才基地
23.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陳銘松:服務數字經濟與國家戰略 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
24.廣州中望軟體公司副總經理字應坤:產教融合,工業軟體新徵程